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角下广播新闻节目制作课程 实训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2022-11-26

西部广播电视 2022年19期
关键词:广播剧广播实训

张 晋

(作者单位:山西传媒学院)

在2016年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一时间,全国高校掀起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讨论热潮,思政教育改革拉开序幕。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简称《纲要》),提出了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要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等要求。因此,在课程思政背景下,本课程深挖实训教学环节中的思政教育点,调整实训项目实施方案,科学设计实训环节,主动向同类专业相关课程“取经”,努力让课程思政从讨论的热点逐步变为实战的亮点。

1 《广播新闻节目制作》实训课程思政现状概述

1.1 专业课教师实施课程思政手段单一

《广播新闻节目制作》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必修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广播节目制作中多个环节的基本原理与技巧,贴近广播传媒的运作实践,重点培养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有的教师会在课程第一讲对学生进行职业精神、职业素养方面的讲解;有的教师认为课上或者课下观摩具有思想教育意义的案例便是课程思政。无论是教师自身的讲解,还是借他人之口的说教,显然都窄化了课程思政的范围,没有深度挖掘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更谈不上将课程思政的理念贯穿教学全过程,做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1.2 实训过程与思政教育之间无法同向同行

实训教学是应用类本科教育中非常关键的一环,但是目前的实训教学存在重技巧、重结果的现象。本课程要求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广播节目的制作,教师将大部分学时用在专业知识讲授和实训实践指导上,忽视了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和塑造,很少有教师重视培养学生从实训结果倒推实训过程是否科学有效这种能力,更不用说重视实训项目本身所具有的传播价值。因此,即便是独立完成了节目制作,学生的成就感也仅仅是在设备或者技术应用层面,很难达到《纲要》中要求的全面提高审美和人文素养。

2 《广播新闻节目制作》实训课程思政改革实施

本课程的实训教学是学生在学习广播节目界定、特征、分类等理论的基础上,运用广播音响报道的制作方法和要求,独立完成录音新闻、广播访谈和新闻广播剧的编辑和制作。通过多次实训,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增强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下面以2020—2021年第二学期的教学为例,介绍实训的组织实施过程。

2.1 主题化编排实训项目

在节目策划中有“主题化编排”这一概念,意思是将同一主题形式下的节目编排在一起,整合包装后播出。这种方式是频道专业化后的产物,更加明确了频道与频道内栏目的定位。笔者借鉴这一概念,认为采用主题化编排的方式便于将思政教学贯穿实训全过程,立足政治的、社会的、文化的视角,体现媒体是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实训项目的设置契合“立足政治环境”的策划要求,帮助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润物细无声”地达成教学中的素质目标。

首先,用一个主题将三次实训串联起来,主题从学期所在年份的国家重大主题事件里面摘取,或者从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新闻事件中挖掘,要求学生在制作录音新闻时,须保证有一条新闻是符合既定主题的。其次,根据广播访谈的相关要求,对先前选定的那条新闻中的人物进行采访,挖掘符合主题的多个事件,完成一期广播访谈节目。再次,以采访到的事实为依据创作一期新闻广播剧。以一个主题贯穿到底的实训模式,解决学生找选题“撞车”问题,从横向比较得出学生对同一主题的不同表达,同时提高三个实训项目的质量。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笔者选取“我与共产党的故事”这一主题,聚焦“奉献者”这一人物特征,于2021年3—6月指导2018级广播电视学1班和2班的近一百名学生,制作了20期录音新闻(每班10组10期)、20期广播访谈(每班10组10期)、12期新闻广播剧(每班6组6期)。实训一“录音新闻”中选取一个新闻人物,这个人物要么是共产党员,要么是做着共产党员应做的事情,具备共产党员应有的品格;实训二“广播访谈”中对这一人物进行直接或间接的访谈,深入挖掘他(她)身上具有奉献意义的故事;实训三“新闻广播剧”中,整合小组资源,每班选取最典型的人物,10个组拆分成6组,将这个人物的事迹做成一期完整的新闻广播剧。

《逆行三百公里》讲述了武汉市金口中心卫生院范湖分院的化验员甘如意的故事,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封城无车的情况下,她踏上了“千里走单骑的路途”。四天三夜,从荆州到武汉,跨越300多公里,她仅仅靠着一辆自行车向武汉一路逆行。《幕阜山下的回响》讲述了江西修水县扶贫干部吴应谱、樊贞子的故事。2018年12月16日下午,吴应谱、樊贞子夫妇走访完贫困户后的返程途中,车辆失控坠河,夫妇俩及腹中两个月的胎儿不幸遇难,这对新婚伉俪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扶贫路上,他们用年轻的生命书写了精彩的人生答卷,用青春诠释了扶贫初心和共产党人的使命与担当。《忠诚的信仰》的主人公是王忠信,1924年出生于山西省长治市新家街村,1937年参加革命工作,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多次立功受奖,曾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以及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颁发的二级独立勋章和三级国旗勋章。《连翘花开时》和《连翘到了花期,我很想你》分别从不同角度讲述了第一书记郭子涵的故事。2019年8月2日,郭子涵的父亲郭建平不幸牺牲在扶贫一线,年仅51岁。父亲离世仅十天,郭子涵放弃了既定的考研规划,毅然向组织提出申请成为陵川县附城镇台北村第一书记。23岁的郭子涵带着父亲未曾完成的工作,踏着父亲生前的足迹,毅然决然走上了充满艰辛与挑战的扶贫之路。2021年2月25日,郭子涵作为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获奖者参加了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她上任一年多的时间里,带着台北村成为脱贫攻坚示范村。《一线的她》讲述了山西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孙梦醒的故事。在16年的记者生涯当中,她一次次地奔赴新闻事件的第一现场,一次次地顶着危险记录下珍贵的现场瞬间。在2020年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孙梦醒的作品《新闻特写:谁在守护我的家》获电视专题二等奖。2019年3月27日,山西省长治市沁源县王陶乡郭家坪村发生森林火灾,孙梦醒所在的山西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成为唯一一家允许靠近火场报道的媒体,孙梦醒跟随消防员进入了火场最前线。《回望入党路,不忘红旗心》讲述了一位老党员一波三折的入党历程。然而,在终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他迎来了更大的考验,面对权钱交易的考验,他毅然决然地拒绝,彰显了共产党员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并且,他告诫年轻人一定要安分守己,扎扎实实尽好自己的本分,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最美的爱情模样:你扶贫,我支教》讲述一对“95后”情侣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走进乌英苗寨驻村支教的真实故事。

以上12期新闻广播剧中,甘如意、吴应谱、樊贞子、王忠信等人物身上发生的故事均体现了“奉献”精神,形成了“我与共产党的故事”这一主题下的人物群像。像这样以主题化编排实训项目进行创作的方式,打破了过去分散的、以个人兴趣为选题出发点的局限性,学生对人的“奉献”这一朴素而珍贵的品质进行深挖,用真实、自然且生动的声音语言还原了现实世界发生过的真人真事。

2.2 “微信公众平台发布+撰写实训报告”的考核方式

2018年以来,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发生了转变,从测试记忆类知识调整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项目实训,从单纯的期末卷面成绩调整为阶段性项目评价。一方面,符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另一方面,调动了学生动手创作的积极性。笔者结合《纲要》要求,树立全程育人的理念,在项目考核的基础上,深挖思政考查点,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发布+撰写实训报告”的考核方式检验教学成果,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2.2.1 微信公众平台发布,扩大思政传播范围

“山传NEWS人”是山西传媒学院新闻传播学院为给学生发布作业而创建的微信公众平台,学生组成平台运行团队,作业指导教师承担内容的审核工作。本课程选择了三次实训中的新闻广播剧,以音频节目为主、图文报道为辅的形式发布于平台,形成了12篇推文。每一篇推文包含音频和图文,是各个小组的学生经过大量查阅资料,对所选人物身上的故事进行再创作而产生的。学生在实训过程中通过实地调查、采访、查阅文字资料、搜集视音频素材等方式,发现了一批承载着中国精神的人,有体现职业精神的记者、有助力脱贫的干部、有始终将中国共产党作为信仰的老一辈革命家等,这些被记录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用行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比如,《一线的她》讲述了山西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孙梦醒的故事。传媒类院校的学生对记者这一职业有着天然的崇拜,带着对记者所从事工作的好奇,学生走近了这位省内知名的记者,分别采用消息、访谈和广播剧的方式对她的典型事迹进行了报道。此作业在微信公众平台推出后引起了许多学生的关注,在记者孙梦醒的身上,他们看到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记者的职业道德等理论的应用。

这样把课程思政融入实训教学全程的方式非常适合大学生,因为所有的思政点都是他们在实践中获取,教师仅仅起到引领作用,学习的主动权在学生手里,更加能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进而提高个人审美与创作能力。12篇推文包含了学生(即创作者)对是与非、美与丑、进步与落后等观念的价值判断,对自身价值的形成能够产生影响。推文在公众号“系列式”推出,在朋友圈不断被转发,影响了周围人对奉献者这一群体的知觉反应,间接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2.2.2 撰写实训报告,提升自身思政意识

在课程思政的引导下,本课程实训教学改革后的考核方式更加多元,突破了“一卷定高低”的原有模式,注重全程育人、过程考核,真正把思政教育落在提高能力和提升素质的实处。除小组完成微信公众平台的推文外,个人需要撰写教师自制的实训报告,内容包含个人信息、在小组中担任的职务,以及从专业、合作、思想三方面阐述问题与收获。

实训报告是对实训过程的反思和总结,也是思政融入课程的重要环节。教师应给予初次撰写的学生一定的指导,专业部分要写在实训过程中,如运用了哪些基础知识,发现了自己对哪些知识点存在理解不足和理解偏差的问题,如何去解决;合作部分要写在实训过程中,如沟通、协作方面出现的问题,或者是具体阐述团结合作给节目制作带来的积极意义;思想部分也要写自己在实训过程中,一方面谈一谈获得了哪些思想方面的进步,另一方面是制作的节目对他人、对社会甚至于对国家有哪些传播价值,是否能够引发人们更多的思考。

通过撰写实训报告,学生对自己的实训过程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回顾与总结,比如,有学生写道:“我在作业中收获的,更多的是人格与心理上的满足与成长,学会的是与更多的人、更大的世界相处。”学生的报告里充满了真挚的语言,远比记忆类测试更能体现新时代高校的育人目标。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把握怎样的学习目标和方向,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些根本性任务在实训全程得到了“硬道理软渗透”的效果。

3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纲要》中强调,要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本课程作为广播电视学专业的核心课,实训教学改革经过两轮实践,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但存在的问题是,新闻广播剧实训项目的理论支撑不充分,笔者认识到这一问题,且探索了初步的解决方案。

3.1 “新闻广播剧”理论研究尚少

笔者对新闻广播剧在中国的发展进行了梳理。2016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推出《遇见海昏侯》,首次在新闻报道中加入了广播剧形式,获得当年亚洲—太平洋广播联盟创新节目奖,自此,“新闻广播剧”这个概念在广播界应用开来。其实,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涌现过一批借鉴了新闻报道手法的“新”广播剧,1986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系列广播报道剧《普通人》,后继推出了《大碗茶》和连续广播报道剧《我们是中国农民》;2017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宁波北仑广电中心联合制作新闻广播剧《不忘初心——寻找张人亚》;同年,为纪念石家庄解放70周年,河北故事广播推出新闻广播剧《石家庄1947》,再现了6天6夜激战背后危难惊心、鲜为人知的故事;2018年,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长兴广播推出系列新闻广播剧《历史的回望》;2021年,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策划制作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广播剧”《大凉山》,以四川凉山州的脱贫攻坚战为背景,讲述了数万帮扶人员下基层,与百万凉山儿女克服重重困难,最终脱贫摘帽、焕然新生的奋斗故事。可以说,相比其他类型的广播节目,新闻广播剧并不多,学界对新闻广播剧的研究也少之又少。笔者在设计实训项目时,除大量观摩已播出的作品外,还借鉴了《广播剧创作教程》等广播类书籍,但是,尚未找到能直接应用于教学过程的相关研究成果,因此,新闻广播剧项目的实施改革过程中存在理论支撑不充分的问题。

3.2 从新闻的“真”与艺术的“美”入手解决

第一,新闻的严谨、强客观性与广播剧的生动、强文学性看似互斥的属性,为广播剧增添了新闻的理性,赋予了新闻广播剧的故事性,这样基于事实的艺术再现,既是对新闻故事的重构,也是对广播剧创作思维的新突破。第二,“实践先行”是传媒类专业的特点之一,许多新的创作手法、创作形式,往往是先出现在受众面前,而后进入理论界的视野。

基于以上两点的思考,笔者一方面依据新闻的纪实性和广播剧的创造性梳理出实训教学方法。广播剧是广播媒体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二者结合的新闻广播剧,是对事实的一种文学化的表达与传播。12个小组置身真实场景,将听到的、看到的故事用大量的细节叙述出来,加入音响的虚实处理、人物心理活动等元素,创造出一个听众可感知到的场景,制作出12期兼具新闻的“真”和艺术的“美”的节目。另一方面笔者也向业界“取经”,比如“我与共产党的故事”这一主题实训结束后,笔者请到山西广播电视台资深媒体人点评,包括综合广播频率总监、新媒体部门负责人等,从新闻广播剧的制作到微信公众平台的输出,他们都给予了中肯的建议,这些建议可以进一步完善下一次实训教学,启发笔者去解决相关理论薄弱的问题。

综上所述,传媒高校的执教者应以扎根专业、培养人格为职业素养,让学生尽可能“浸入式”体验思政教育,自觉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业课教师在学生中有天然的亲切感,有责任和义务不断思考如何利用好这一优势进行课程思政改革,服务专业思政育人目标,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增强团队意识,感知并激发先进思想,提升创新实践能力,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思政育人效果。

猜你喜欢

广播剧广播实训
赛教融合下高职大数据专业实训平台自主建设探索
试论一体化的多功能机床电气控制实训台研制
广播剧还有前途吗?
耳朵里的声音大戏:新中国广播剧风雨历程
液压课程开放式虚实结合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
2018中国广播剧年会在辽宁丹东召开
提升中职机械专业钳工实训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尝试
周二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
周二广播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