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心理学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①

2022-11-26周方遒

关键词:积极情绪心理学人格

周方遒 郭 芮

(渤海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

兴起于20世纪末期的积极心理学,以研究人的主观层面的积极情绪体验(如主观幸福感、快乐感等)、个体层面的积极人格特质(如爱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良好的自制力和创造力等)、群体层面的积极组织系统(积极的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四位一体的教育系统)作为主要内容。积极心理学理念能够克服个体出现的消极因素,旨在促进人类健康成长、发展个性潜能、培育良好美德等积极品质,从而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它改变了传统主流心理学把心理研究重心放在治疗心理疾病上,代表了未来心理学发展的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整个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针对大学生这一特定的社会群体,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社会实践活动。〔2〕这一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要求大学生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的心理品质,只有具备这一内在要求才能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当代大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把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内容、方式方法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对于开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视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积极心理学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一)创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需要

积极心理学致力于引导人们追求幸福和美好生活,强调用积极的心理处理和解决问题,鼓励人们以积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自身优势和存在的不足,重视挖掘个人潜在的价值和能力。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能力具有无限延展性,任何人都存在可以无限挖掘的内在潜力。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引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是时代的选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利用积极心理开展思想工作,能够更新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探索和挖掘每个学生的积极潜能,充分尊重并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地位,使其以积极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投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提升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认同和乐于接受,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显著成效。

(二)培育大学生积极人格的现实需要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多以预防和矫治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为主,多是从消极方面出发,而少有关注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的提升和心理的积极发展需求,尤其缺乏积极人格和积极情绪方面的培养,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作用。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思想旨在致力于促进个体人格和积极品质的正向发展,能够让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过程中得到积极的情绪体验,使其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政治信念、思想情操、高尚道德、健康心理等方面的认知,这在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教育价值,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人格与思想的全面发展。

(三)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发展的内在需要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是指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相关理论,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成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3〕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思想教育课程的实效性,充分认可、尊重并挖掘大学生没有凸显出的积极心理品质及其个性化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合理应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内容还能够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魅力,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更加积极主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这既符合“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要求,也符合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规律,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发展。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积极情绪和积极人格的培养

情绪和人格是人的心理过程的重要表现。情绪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本能的心理体验,这种心理体验中的积极部分可以促进个体形成良好的人格。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和法制等方面的教育,比较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进行理论灌输,忽视了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教育,尤其缺乏关注大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和积极人格。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是以传统主流心理学为依据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点主要集中在解决大学生已有的心理问题上,大学生内在的积极情绪没有被充分挖掘,这就很难发挥大学生自身的内在潜能进而塑造积极的人格,导致作为主体的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接受存在偏差,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二)大学生缺乏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动性

目前,大学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活动中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其结果是导致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缺乏发挥积极的能动性,“一言堂”式的教学模式直接将理论灌输给大学生,忽略了大学生与教育主体和教育介体以及教育环境的交流和互动。这固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但在促进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和全面发展方面却呈现出弱化态势。大学生缺乏积极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和动机,自然难以形成深入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内在学习机制和主观能动性,部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甚至出现懈怠、抵触和排斥等消极情绪,长此以往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存在消极影响因素

网络逐渐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学生作为网络的特殊群体,受网络环境的影响较大。由于网络筛查技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存在着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真假难辨的情况,这使得网络环境的消极因素阻碍了大学生形成正确有效的认知,制约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西方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借助网络大肆恶意传播,冲击着部分大学生已有的认知观念和价值取向。大学生处在“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极易受到社会中不良思潮的影响,一旦缺乏及时的引导和教育,必然会导致部分大学生思想观念受到负面影响。同时,网络上存在的虚假色情等各种不良信息,也会阻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甚至还会导致个别学生染上“网瘾”,发生人格扭曲,出现反社会倾向,严重影响了部分大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

三、积极心理学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增强大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

积极情绪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的重要指向。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增强大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首先,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创设生动形象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并对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主体地位给予肯定和尊重,运用合理恰当的教育方式激发大学生的兴趣与热情,提高其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动性,从而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落实,提高其实效性。其次,应定期开展有针对性的、贴近大学生心理发展和需求的,以及符合教学目标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通过活动使大学生直观感受和实际接触积极的情绪,同时让其感受到活动中所传达的积极正能量,如积极的心理行为辅导、生活辅导、社会公益等活动,可以面向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在积极向上的氛围中促进大学生积极情绪的生成,并学会运用积极情绪应对社会生活中的困境和挑战,帮助大学生建立自信心和幸福感,进而升华他们的思想境界、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

(二)深入挖掘和培育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积极心理品质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正向心理,有利于人们积极应对困难与挫折,帮助人们乐观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4〕这就要求高校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首先,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要善于培育和挖掘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学会用信任与欣赏的态度去与学生交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对学生要有足够的热情,公平公正地信任和对待每一位学生。当学生出现不良品行时,也要相信他们有纠正错误的自我意愿和积极动力,并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向着积极、正向发展。“亲其师而信其道”。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是培育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前提,可以起到直接的示范和引导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以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为出发点,从知、情、意、信、行等多方面深入挖掘学生内在的积极潜能,以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其次,应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有关积极心理主题活动的团体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养成积极的人格品质,在活动中要做到“围绕生活、围绕社交、围绕学生”的训练主题,重点关注和尊重大学生情感价值的诉求。在团体训练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着重开发和培育大学生的心理抗压能力、情绪控制能力、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等多方面品质,增强大学生的心理弹性,促进大学生养成不断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和实现自我的良好品格。

(三)营造积极的网络教育环境

大学生作为走在时代前列的网络主力军,对于网络的使用十分频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活动中应科学、合理地运用网络技术,通过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和形式,最终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传统优势与互联网信息技术二者之间的高度融合。营造积极的网络教育环境,首先,要创建和谐、健康、有序的网络文化氛围。高校尤其要营造和创设积极的校内网络文化环境,使校园网络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又一重要舞台。要建设积极向上的校园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互动平台,不仅能够有效拓宽大学生学习交流、人际交往、信息交流的渠道,还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使大学生在使用网络时也能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其次,各大高校要提高网络环境创设意识和能力,拓宽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渠道,借助大众传媒打造科学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多维空间,充分利用好“学习强国”、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各种网络资源,使大学生在日常使用网络的同时也能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这不仅可以大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还能够增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品格。

猜你喜欢

积极情绪心理学人格
“没有用”的心理学
仪式动作、象征意义和积极情绪增强控制感:双路径机制*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中小学生积极情绪现状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积极情绪助力更好记忆
你是回避付出型人格吗?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何清华:邂逅心理学
跟踪导练(二)5
打喷嚏个性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