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体育田径教学的训练强度及训练量研究

2022-11-26李涛

科学咨询 2022年2期
关键词:训练量田径强度

李涛

(浙江临海市第六中学,浙江临海 317000)

高中体育教学中田径运动是比较重要的部分,也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较为关键部分,因此教师在决定高中体育田径训练强度与训练量时,应对学生身体及心理素质、学生接受能力、学校综合环境等进行全方位、详细的了解,然后再综合上述所有因素来合理掌控训练强度与训练量间的关系,不要只将田径训练放在让学生不停跑步上,而是要充分了解田径的意义,充分发挥出训练的效用,从而让田径教学效果得到更大提升。本文将首先对合理规划田径训练强度与训练量的意义等进行阐述,然后对高中体育田径教学训练强度与训练量优化的有效方式进行探讨,希望对高中体育教学带来帮助。

一、合理规划田径训练强度与训练量的意义

高中的课业极为繁重,学生压力也相对较大,因此会使学生感到身心疲乏,但是体育课程的加入,能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放松。主要是体育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有较多的理论知识部分需要记忆,或是有较强的逻辑推理需要分析,反而通过各种体育活动,让学生放下课本,走入户外,并通过肢体运动来得到锻炼,这无疑解放了学生的大脑,为学生带来了一定的乐趣,并让学生产生了学习兴趣。尤其是田径运动,在速度与自然的双重激发下,可以使学生的大脑得到最大程度的放松,也能通过该项运动让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得到锻炼。可是如果在体育田径课程中,没有注重训练强度与训练量的规划,很容易造成学生身体上的疲乏,并随着时间推移,以及训练的无限反复,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长此以往,就会让不少学生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去进行训练,不仅起不到训练作用,也使体育教学质量逐渐下滑。因此掌握好田径训练强度与训练量,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锻炼身心以及提升学生各项能力和学科素养的关键,教师也只有通过合理规划训练强度与训练量,才能最大程度地保证学生运动过程中的安全,减轻学生身体负担,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体育的乐趣,并通过体育课将自身锻炼得更加强大。

二、体育课程中田径训练强度与训练量的关系

田径的训练强度与训练量能直接对训练效果产生影响,换句话说这两者缺一不可,当然,这两者之间也有一定的关联。简单来说训练强度也就是速度,而训练量就是要跑的距离和要用的时间。这两者的关系就在于如果降低了训练强度,就应当提高一定的训练量来保障训练效果,反之要想提升训练强度也要降低一定的训练量,才可以达到最终想要的训练效果。所以教师在进行田径教学时,应先明确最终的教学效果,然后根据该目标,结合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与各方面条件,合理分配训练强度与训练量的比重,在此基础上还要注意,不要将训练强度与训练量设置得过大,而造成学生身体上的负担。毕竟学生身体的疲惫,会让学生在速度上难以得到突破。同时在训练强度和训练量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体质和平时的兴趣爱好进行科学的布置,设置的训练内容要难易结合,不能打消学生的训练热情,要以发展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为最终目的,让学生做到全面进步和提高。

三、影响高中体育田径训练强度与训练量的因素

不少高中学校以及体育教师意识到了田径训练强度与训练量的重要性,也在积极进行调整,不过因为不少因素对其造成的影响,部分高中学校的田径教学效果依然不理想。这主要是因为外界大环境对田径运动员的训练规定了明确的教学方案,但是对于高中的田径教学没有过多研究与宣传,再加上部分教师自身的意识不强,所掌握的与训练相关的信息和资料也不够全面,对田径训练方式了解得又不够透彻,因此很难平衡训练强度与训练量的关系。我们会发现在平时的训练中,很多老师只是单纯增加训练量而不是将训练量与训练强度进行关联,导致看似学生进行了很多训练,但是跑步能力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除此以外,家庭的认知对高中田径训练的影响也不小,家长对田径运动的了解并不多,认为只要学生多跑跑、多运动,他们的田径能力就能提高。就目前来看,不少家长在学生高中时期更为关注升学考试科目的教学,对于体育课程的开设很多家长会认为是浪费学生时间和精力,即使学生非常热衷,也会有家长认为是不务正业,长此以往,便将学生对该课程的认知进行了改变。

四、高中体育田径教学训练强度与训练量优化的有效方式

(一)对田径训练内容与方式进行整体规划并形成体系

要提高田径教学的质量,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需要教师提前将教学方式、内容以及训练过程制订详细、全面的计划,然后根据教学训练计划,对外界大环境的需求以及学校、学生的真实情况与特色进行分析,再制订出科学且适合学生的训练方案,另外还应将其形成体系,该体系要尽量维持训练强度与训练量的平衡。此外,该体系除了对田径训练做出合理规划,也要对田径专业知识教学进行一定的计划,因为只有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并让理论与实践互相扶持,才能使训练效果更上一层楼。当然,虽然田径教学体系是依据学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建立,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会因为外界需求的变化,学生体质体能的改变以及其他特殊因素导致部分细节与实际难以完全吻合,这就需要教师根据真实的训练反馈,不断对教学体系进行完善与调整,这样才能保证训练的时效性,也才能充分保证训练的方式适合于当下的环境及学生的特点。

(二)有原则性地设计田径训练量及训练强度

在规划设计田径训练强度与训练量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其一就是训练强度和训练量与学生的身体、心理相契合的原则,因为只有学生身心都能接受、适应训练计划,才能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不过这里还要注意一点,就是在训练过程中应时刻留意学生的身心变化,然后根据这些变化及时调整训练内容与强度,尽最大可能保障训练计划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状态始终保持一致。举例来说,教师在制订训练强度与训练量之前,要对学生的身体及心理素、承受能力等进行了解,并根据学生的体能状态定制训练计划,然后严格遵照训练计划进行训练,训练过程中如果发现学生的各项指标发生了变化,比如体质增强、速度与时间提升或是当前的训练计划满足不了学生的发展状态,就要对训练强度与训练量根据当下学生的需求进行一定的调整,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保证田径教学质量。其二就是要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来对学生进行训练,训练方式要由轻到重,由简单到困难。毕竟一开始就按照最大量进行训练,部分学生身体和心理未必能完全适应,反而会导致学生感到疲惫,对该课程产生排斥心理,只有从最基础的训练强度和训练量开始,然后根据学生适应的情况逐步增加,才能将训练进行得更顺利。其三还要遵循全面发展的原则对学生进行训练,不要只锻炼学生田径方面的能力,而是通过田径让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获得提升。也就是说,除了要让学生通过田径训练强度与训练量来锻炼身体素质以及学科素养,还要通过各种田径训练活动提升综合能力,毕竟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今后的学习、生活起到的作用非常可观。

(三)确保田径训练强度与训练量的科学配比

如上述所言,训练强度与训练量是决定最终成果的关键,因此在决定训练强度与训练量时不能盲目,也不应在没有对教学环境和学生各项能力研究透彻之前,就确定好训练量及训练强度,更不应随意加强或是减少训练强度和训练量这两者的其中一项。应根据最终教学目标,结合学生与学校特色还有外界大环境的需求,充分研究出适合的田径训练强度与训练量的配比,并在后期训练中,严格遵照科学合理的配比进行训练强度与训练量的调整,但无论如何调整都应保证两者的比例始终维持在最佳的科学配比上。此外还应注意,在科学合理的配比下,训练强度与训练量的制订要适度,主要是为保证学生的训练安全,还要确保不能让学生超负荷训练,要让学生时刻以最佳状态投入到训练中,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训练效果。

(四)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分类定制训练强度与训练量

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兴趣爱好以及承受能力等皆不相同,如果按照统一要求对学生进行训练,很可能会出现训练强度与训练量无法满足其中一部分学生,或是训练强度与训练量远远超出部分学生的承受力。不管是哪一种,都无法使每个学生得到应有的锻炼,也无法保证训练效果的最大化。因此,需要因材施教,根据不同能力的学生定制不同的训练强度与训练量,并根据后期训练的效果,及时进行调整,才能充分保证田径教学质量。

举例来说,教师在进行田径教学之前,应先对所有学生的整体能力进行测评,并根据学生自身的喜好将学生进行分组,在小组合作的氛围下,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将会提高很多。不过在调查测评时,可能会发现部分学生是不喜欢运动的,这就需要教师通过一些有趣又简单的运动先调动这部分学生的运动兴趣,然后再根据后期这部分学生的发展与意愿进行调整,这样就能充分了解学生的田径学情,教师在优化训练强度和训练量时就能做到游刃有余,兼顾到每个学生的感受。而对于其他已经可以进行训练分组的学生,就要根据每组的能力,制订专项训练的强度与训练量,还要在后期训练时,不时对学生各项能力进行测评,一旦发现学生的各项能力有所提升,当前的训练强度与训练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时,就要及时进行训练量及训练强度的调整,这样才能确保制订的训练强度与训练量符合每一个学生的需求,也能最大程度订保障每个学生进步的程度,更能保证田径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当然,每个小组学生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当低能力组达到训练量和训练强度要求后,可以上升到高能力组,同样高能力组学生当能力下降后也会降入低能力组,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田径训练能力,发展他们的体育核心素养[1-3]。

注重合理调控运动与休息,更要注重训练恢复。在体育田径教学中,不少教师对于训练强度与训练量的合理分配十分重视,把大多数精力放在了训练方式、方案的制订,以及学生能力增强和潜能开发上,但其实相较于这些内容,学生的劳逸结合以及训练后的恢复同样重要。因为学生只有得到了充分休息,掌握好科学的恢复方式,让身体机能更快更好地恢复到巅峰状态才能让训练进行得更加顺利,也才不会影响训练效果。毕竟不注重休息与训练恢复,很容易造成学生超负荷运动,也容易造成不必要的运动损伤,再者长期处在紧绷且强度较大的训练状态上,又得不到较好的恢复,会使学生出现身心疲惫的状态、影响训练进程或是降低对田径的兴趣还是其次,重要的是会导致学生身体健康受损,所以为了避免这种现象产生,教师除了研究教学方案以及制订科学的训练强度与训练量,还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身体状况,为学生提供科学的训练恢复方法。举例来说,教师在依照科学的训练强度与训练量进行田径训练时,可以先让学生进行身心的放松,然后做一些简单的热身运动,比如活动一下手脚关节、轻微跳跃等,让身体先过渡一下再投入到训练中,且在训练过程中,教师要掌握好训练时间,要提前计划好训练多久后进行休息,最好是合理、科学地安排训练与休息的时间,让学生能有充足的缓冲期,但又不至于因过度缓冲影响训练进度。训练后,要提醒学生或是直接带领学生进行充分的肌肉拉伸,并让学生以拍打的形式放松全身肌肉。学生放学后也要时刻与学生保持联系,督促学生有科学的恢复运动,并提醒学生恢复做好后要进行充足的睡眠来帮助身体及精神修复,这样才能让学生避免强度训练后的次日出现肌肉酸痛、全身无力以及精神欠佳等问题,也才能在投入训练时保持良好的状态[4-6]。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田径教学中的训练强度与训练量在高中体育课中是比较基础,也是比较重要的部分,需要引起老师们的注意。在传统的田径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训练强度与训练量之间的关系,无法将两者在训练中的作用发挥出来,学生的田径能力得不到提高。因此教师需要结合新课改要求、学生及大环境需求,以及学校实际情况等科学安排训练强度与训练量,最重要的是要把控好两者之间的平衡,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增强学生的各项能力,当然也最大程度为体育课田径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助力,让学生的体育素养得到质的提升。

猜你喜欢

训练量田径强度
科学运动会:田径篇
低强度自密实混凝土在房建中的应用
计数:田径小能手
高中田径训练量与训练强度的要点分析
关于体育教学中田径训练强度及训练量的相关探析
计算电场强度常用的几种方法
电场强度叠加问题的求解
电场强度单个表达的比较
浅谈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关于青少年田径训练量及训练强度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