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东锣鼓艺术研究*

2022-11-26焦点浙江音乐学院国乐系

艺术品鉴 2022年2期
关键词:浙东锣鼓乐器

焦点(浙江音乐学院国乐系)

浙东锣鼓是流传于浙江省东部地区的一种民间合奏乐演奏形式,它广泛用于民间祭祀、婚丧嫁娶及开渔谢洋等民俗活动场合中,演奏形式多样,特点鲜明,节奏热烈,深受百姓们喜爱。本文将从浙东锣鼓的流传地区、演奏形式、乐器构成、艺术特点及其传承与发展几个方面来深入阐述浙东锣鼓艺术,使人们可以更加详细而全面地了解这一民族文化瑰宝。

大力弘扬民族文化是我国重要的发展方向,本文旨在深入挖掘浙江本省优秀的民族音乐传统文化,同时拓宽浙江省音乐文化发展,为浙东锣鼓进行一个较为详尽的梳理,力求深入探讨浙东锣鼓优秀文化的基因脉络,从而使浙东锣鼓艺术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了解。

一、浙东锣鼓流传的主要地区

浙东锣鼓主要流传于浙江省的东部地区,主要有宁波地区、台州地区、舟山地区、绍兴地区、温州地区,这些地区都地处于浙江省的东部,故这一带的吹打乐统称为浙东锣鼓。这其中较为有名的有绍兴地区的嵊州吹打;宁波地区的奉化吹打;舟山地区的舟山锣鼓;台州地区的宁溪铜锣;温州地区的洞头吹打等。

相传浙东锣鼓在明代中叶已经开始盛行,较为有名的一则关于浙东锣鼓的民间传说为奉化吹打当中的名曲《将军得胜令》,相传这首作品是明朝嘉靖年间人们为了欢迎民族英雄戚继光抗倭成功后凯旋时所演奏的乐曲。该曲的气势恢宏、节奏热烈,生动的表现了将军得胜而归时的热烈氛围。

浙东锣鼓主要流传于浙江东部的主要原因,根据笔者分析大致有两个方面。第一方面为浙江东部的地理环境原因。首先,浙江东部地区位于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的南部,浙东沿海地区以丘陵为主要地貌。浙东地区有一个很大的特点为属于浙江省的沿海地区,这里的人民对海洋有着非常崇高的敬仰,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沿海的渔民以打渔为主要生存手段,而在浙东渔民这种独特的生存环境中,祭海仪式成了一种被广大渔民普遍开展的传统礼俗活动,浙东锣鼓就是在祭海仪式中运用最为频繁和重要的一种演绎形式。沿海的地理属性让浙东地区的人民以渔业为主要生活方式,这种方式又带动了民俗祭海仪式,祭海仪式中又以锣鼓吹打乐为主要表现方式,所以,独特的地理环境是浙东锣鼓形成并不断传承下来的主要原因之一。

浙东锣鼓主要流传于浙江东部的第二方面原因是锣鼓乐本身的表现力,自古以来锣鼓乐有很多的演奏意义在里面,我国民间文化传统认为宏大的锣鼓之声可以带来祥和安宁,这使得人们在一些民俗场合中,需要用到锣鼓吹打乐这一艺术表现形式。在浙东民间地区的婚丧嫁娶、祭海仪式、宗祠祭祀等场合中,锣鼓乐演奏几乎成了必备节目,这使得浙东锣鼓和人们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浙东锣鼓来自于民间、应用在民间、传承在民间,时至今日依然拥有旺盛的生命力,它已然成了浙东地区人民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说,锣鼓乐本身的发音特点和表现形式使浙东锣鼓乐在民间广泛盛行,并且经久不衰。

二、浙东锣鼓的演奏形式

浙东锣鼓的演奏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为行进式演奏,演奏者以两列纵队行进,边走边奏,这种形式主要用于婚丧嫁娶、祭祀庙会等场合,这种习俗也与北方一些地区的吹打乐演奏较为相像,无论是唢呐或者竹笛、打击乐,因其乐器较为小巧,声音亮而响的特点,都十分适宜站立行进式演奏,这种演奏方式在婚丧嫁娶、祭祀庙会等这些特定的场合中,起着一种用洪亮声音来开路的意义,民间认为这种行进式的演奏,可以求得万事顺遂、风调雨顺等美好愿景。第二种为坐式演奏,演奏者分三面围坐一起演奏,这种形式主要用于祝寿、祈祷等场合。坐式演奏更加适合一些偏文静时的场合,几位演奏者围坐在一起,演奏的乐曲也与场合中的情景有关联。

此外,每个地域的锣鼓乐也有不同的演奏形式,各自地域人们的艺术审美和生活方式略有差异,这也造就了各个地方的锣鼓乐产生了各自多彩的演奏特色,演出时的乐器编配也有区别,比如,浙东舟山锣鼓就大致可以分为以唢呐为主奏乐器的粗吹锣鼓;以竹笛、二胡等丝竹乐器为主奏的细吹锣鼓;以打击乐器演奏而无丝竹乐的清锣鼓这三种。粗吹锣鼓又称为粗十番,粗吹锣鼓是以唢呐为主奏的,唢呐这件乐器声音洪亮、表现性强,再配以锣鼓打击乐,整体演奏以粗犷豪迈为主,特别适合热烈欢快的场合演奏。细吹锣鼓又称为细十番,这种锣鼓乐是一丝竹乐器为主奏的,音乐的抒情性更好,音乐表现性也更加富有层次。清锣鼓是纯以打击乐器为主的合奏乐,这种艺术形式主要利用节奏的变化和打击乐本身的乐器音色来演奏,艺术风格热烈欢腾,演奏极具张力和表现力,有一种原始粗犷之美。

三、浙东锣鼓的乐器构成

浙东锣鼓中运用的不只是锣鼓乐,浙东锣鼓是一个统称,其运用的乐器种类繁多,表现力丰富,几乎涉及了我国民族乐器中的绝大多数乐器,可以表现方方面面的一些音乐场景,从大喜到大悲;从热烈到安静;从叙事到抒情等等。浙东锣鼓中的吹管乐器有唢呐、竹笛、笙、箫、长号等;拉弦乐器有二胡、中胡、京胡、大胡、越胡、板胡等;弹拨乐器有扬琴、琵琶、三弦、阮、月琴、古筝等;打击乐器有鼓类、锣类、钹类等。

吹管乐器因其演奏方式而在浙东锣鼓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唢呐声响体积小,适合在行进中的演奏,善于表现一种热烈的场合,可以迅速地带动现场的气氛,使音乐推向高潮。

竹笛在浙东锣鼓中运用的也较多,锣鼓乐中多以曲笛为主要乐器,曲笛的声音醇厚、音乐表现力丰富,更适合演奏一些优美抒情性的乐曲。笙的声响柔和,笙这件乐器包容性很强,可以和唢呐、竹笛合奏,在音乐中起到一种中和之作用,让以唢呐为主奏的一些旋律听起来更为悦耳,音响效果也更加的有层次和美感。

弹拨乐器以一些丝竹乐演奏为主,演奏音调有江南丝竹的一些元素,也有与浙东当地民俗音乐结合的音调,这些丝竹乐又与打击乐相结合,形成了浙东锣鼓独特的演奏风格,音乐抒情性强、旋律动听优美。弹拨乐器的声音音量相较于吹管乐器来说是比较小的,所以弹拨乐器在浙东锣鼓中主要作用在于增加浙东锣鼓丰富的乐曲表现形式,在一些优美抒情性的乐曲中多用弹拨乐器进行演奏,也更加贴合音乐使用的场景。

拉弦乐器在浙东锣鼓中运用的种类繁多,几乎用到了民族拉弦乐器的各个种类。拉弦乐声音婉转、旋律流畅,非常适合齐奏。二胡是大家较为熟知的一种乐器,音色柔和婉转,十分善于渲染悲伤气氛,同时适合站立式和坐式两种演奏方式。中胡和大胡则因声音更加低沉,多是起到一种合奏的效果,让拉弦乐声部的音响效果更佳和谐统一,富有层次感。

浙东锣鼓的打击乐种类非常丰富,鼓类包括大鼓、小鼓、板鼓、扁鼓、小堂鼓、排鼓等。铜响打击乐有大锣、小锣、小镲、大小铜锣、小钹、边钹、碰铃、十面锣、小云锣、铜钟等。浙东锣鼓的打击乐演奏方式也多种多样,既可以和唢呐、竹笛等乐器合奏为吹打乐,也可以进行打击乐器重奏。打击乐的鼓师相当于乐队的指挥,鼓师利用鼓点的变化和演奏的手势来指挥乐队的演奏。

四、浙东锣鼓的艺术特点

浙东锣鼓的音乐极具特色,主要艺术特色有三大方面。

第一方面,强大的艺术表现力。浙东锣鼓广泛地运用了音量较大的大鼓、大锣、长号、唢呐等乐器,体现一种壮观的宏大场面,音乐的表现力是宏大的,演奏人员时而整齐划一、时而各自演奏,艺术表现力强,让人有很强烈的身临其境之感。

其次,浙东锣鼓的音乐旋律也多由各地的民间旋律改编而来,群众基础较好,旋律朗朗上口,百姓们喜闻乐见,尤其是一些祭祀庆典、婚丧嫁娶的民俗礼仪中,浙东锣鼓的音乐完全贴合场景性的表述,喜怒哀乐都可以通过音乐来进行表达,让浙东锣鼓的音乐极具表现力和强大的生命力,时至今日仍然活跃在老百姓之间。

第二方面,浙东锣鼓的艺术丰富性强。中国各地拥有众多的吹打乐或锣鼓乐,表现形式多为前吹后打,以吹管乐和打击乐为主奏,艺术形式较为单一,但浙东锣鼓的艺术丰富性却是排在前列的,这与浙东锣鼓丰富的乐器构成和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有关。浙东锣鼓中运用了多种吹管乐器、弹拨乐器、拉弦乐器和打击乐器,乐器音量有大有小、吹拉弹打无所不包,演奏形式多种多样,乐器组合丰富多彩。

第三方面,浙东锣鼓艺术的吸收融合性强,在浙东锣鼓的历史发展中,有不少乐器和乐曲并不是浙江本土的,这些音乐元素通过各种途径传入到了浙江,浙江省海纳百川的包容性格,让这些音乐元素有效而迅速地融入了浙东锣鼓音乐艺术中,并且人们在这些乐曲和乐器上,不断挖掘其更加强大的艺术表现力,使浙东锣鼓的音乐变得很有包容性,将不同的乐器种类恰如其分的运用到音乐中,产生多样的音乐和多样的艺术形式,使浙东锣鼓拥有更好的群众基础。

五、浙东锣鼓现阶段的传承与发展

据考察浙东锣鼓在明朝中叶就已经广泛流传于浙东地区,依靠民间艺人的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形成了今日浙东锣鼓的演奏状态。但伴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发展,浙东锣鼓的传承也面临着较大的考验,人们对于日新月异的新生活有着无限的向往和追求,而作为传统艺术代表的浙东锣鼓则还缺乏更为行之有效的保护和传承,目前浙东锣鼓的传承面临着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为缺少传承人问题。浙东锣鼓自古以来是没有专门的培训学校进行讲解学习的,而是完全按照群众吹鼓班的自主学习,依靠传统的师傅带徒弟,以前大家把这门手艺作为一种谋生手段,会有很多的学徒来学习,艺术传承的延续性会比较好。但现如今,随着时代发展,城乡一体化,越来越多的农村人选择到城市去打工谋生,农村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浙东锣鼓吹鼓班面临着人才青黄不接的窘迫境遇,缺少传承人是现如今浙东锣鼓的第一大传承问题。

第二为学习方式问题。浙东锣鼓的学习方式非常的传统,口传心授为主要学习手段,乐谱也是没有固定的正规出版教材,而是一些靠手写笔记,或纯靠演奏者的脑子记谱,这样的传统学习已经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学习者的口传心授式学习的不稳定性、学习到的技术不完全、传承的音乐不全面。乐谱没有正规教材,很多乐谱因为没有完整的记录和保存,伴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接近失传,很多演奏技术和曲谱都濒临绝迹。这对于浙东锣鼓艺术来说是很大的一部分损失,传统的东西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第三为人们在艺术审美上的提高与浙东锣鼓发展的不平衡问题。随着人们生产水平的提高,物质精神文化也在不断增强,人们对于艺术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欣赏艺术作品的选择也变得更加多种多样。浙东锣鼓的艺术偏向民间与传统,演奏方式还没有完全做到与时俱进,传承人少、创新作品少,导致浙东锣鼓的艺术作品还停留在传统作品为主,对大众的吸引力慢慢就降低了,人们缺乏了对浙东锣鼓演奏的热情和期待,传统的浙东锣鼓演出市场越来越冷清。

如何有效的解决上述这些问题,让浙东锣鼓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呢,笔者认为。

第一,需要政府的大力倡导。我们需要不断提升国人的文化自信,让更多的人重新认识和了解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把相关政策和方法有效落到实处,比如,将浙东锣鼓的曲谱和相关技法进行详尽的记录和保护,通过现阶段的一些科学性手段进行记录和留存,并建立一些公益性质的浙东锣鼓学习班,让更多的人可以近距离更加方便地去学习和接触浙东锣鼓。

第二,倡导更多地艺术工作者投入到浙东锣鼓的演奏和研究中去。大家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开拓进取推陈出新,在演奏形式和曲目上做出新的尝试和创新,从而使浙东锣鼓的艺术感得到有效提升,与时俱进、与民同乐,让浙东锣鼓艺术更加符合当下人民的艺术审美,让老百姓变得更喜欢去听去看,让这个行业逐步变得热烈起来。

第三,开展更多地实践交流性演出。通过政府和民间两个方面的双向努力。多增加一些社会实践性的演出机会,并把演出的宣传和传播力度做大,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浙东锣鼓,去体会浙东锣鼓艺术动人的魅力,让更多的人喜欢并了解我们如此优秀的传统文化,将浙东锣鼓艺术推向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六、结语

浙东锣鼓艺术代表了浙江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可以说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浙江人的性格体现在了欢快热烈的浙东锣鼓上,浙江靠海的海派文化也造就了浙江人包罗开放的性格特点,不拘小节、乐观开朗的性格,使浙东锣鼓的音乐艺术更加活泼喜庆。在不断更迭的历史长河中,浙东锣鼓一直以民间传承为主要延续力,无论时代更迭、沧桑变化,却在民间拥有旺盛的发展力,为现如今的音乐工作者们提供源源不断的艺术思考和创作源泉,浙东锣鼓传承的不单单是一首首乐曲,更是浙江人世世代代的乐观进取精神。

猜你喜欢

浙东锣鼓乐器
清代浙东曲家补考
学乐器
《〈新浙东报〉史料选编》编辑经过
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
将先民们的宝贵财富留给后代子孙——记浙东千年古镇崇仁镇消防安全工作
乐器
软槌锣鼓 声震九州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
奇妙乐器
奇妙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