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吉林省农业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现状与对策
——以吉林农业科技学院为例

2022-11-26叶海江邸艳英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农业院校吉林省人才

叶海江,邸艳英

(1.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党政办公室,吉林 132101;2.吉林农业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132101)

1 吉林省农业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现状与成就

吉林省农业院校积极服务于乡村振兴。吉林农业科技学院是吉林省唯一一所应用型农业本科院校,学校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实际需求,在人才培养、应用研究、服务社会等方面积极助力乡村振兴。首先成立由校领导、主管部门及相关学院负责人为成员的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领导小组,同时建章立制,制定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配套管理制度,学校每年投入不低于70万元资金用于乡村振兴战略行动,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在精准扶贫、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

1.1 培养知农、爱农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人才保障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在人才培养上注重对学生进行为“三农”服务的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构建了“333”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即核心课程学时占总学时比例30%,实践教学实行“感知—认知—岗知”三段式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时比例3:1。各学院在此基础上形成“一院一品”培养方案。同时,发展新农科专业,成立省农科实验班2个,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新型复合农业人才;建立卓越实验班11个,实施分类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设有吉林省阳光现代农业职业培训学校基地、吉林大北农农牧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培训基地、食物与营养教育示范基地、吉林省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基地,累计培训农场主、新型职业农民、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农业职业经理人、农村中学配餐员、农村基层干部等5万余人,举办各级各类培训班近230余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1.2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了“双师双能”教师队伍

学校强化教师思想政治建设,增强了教师参与乡村振兴工作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打造了一支服务“三农”的师资队伍[1]。引培高层次人才、聘请校外行业技术专家,选派骨干教师赴国内外学习、培训,努力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双能”教师队伍。目前学校“双师双能”教师占比62.5%,覆盖工、农、文、理、经、管6个学科领域,有80名教师承担了“三区人才项目”工作,50余名专家受聘于吉林省“三农”信息服务平台(12316/12582),74人次承担吉林省科技特派员工作;成立五大类14个“服务地方科教兴农服务团队”,通过各种方式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政策服务,受到广大农民一致好评。

1.3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于乡村振兴

学校通过搭建产学协同平台和多元化合作之路,立足乡村振兴战略需求和区域特色,积极开展应用技术研究,解决乡村振兴中的实际问题。学校成立了吉林省乡村振兴发展研究中心,积极参加地方经济建设,主动与双辽市、白山市、延边州等地签署了校地合作协议,初步形成了黄家崴子村“三融合”乡村振兴模式、九月丰家庭农场“项目+农场”产业升级模式、新田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三结合”科技兴农这三种可示范、可推广的合作模式。学校共建了黄家崴子村、九月丰农场等乡村振兴服务基地,实施专业技术人员依托一个学科、形成一个团队、选择一个项目、服务一个乡镇的“四个一”行动计划,探索出人才培养与培训、科技研发与推广、信息与技术服务“三位一体”的服务模式,学校科技服务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2 吉林农业校服乡村兴中存在问

2.1 人才养、培训量有加

农业院校应根据社会需要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增设融合新技术的涉农专业。在教学内容上,部分专业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没有以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融入本地区的农业产业,开设智慧农业等新技术、新革命等类的农业课程较少,没有着重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不能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的人才需求[2]。

在专业培训工作中,针对农业产业链进行的技术服务没有形成覆盖,分类不强,不能满足不同行业的专业需求。部分学员反馈培训理论内容太多,实践实训内容太少,培训内容不“解渴”,收获不多,同时,学校的人力资源优势也没能得到充分发挥[3]。

2.2 服务村振的教保障度需强

从整体上看,学校教师服务乡村振兴的热情和积极性不太高,学校没有完善的教师服务乡村振兴的相关考核评价机制和奖励办法,对于服务乡村振兴的教师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方面没有政策倾斜。服务乡村教师财务报销困难,进行下乡服务时,大部分乡村不通客车,也没有能开发票的旅店,按照财务要求无法进行报销,从而阻碍了教师服务乡村的热情。学校服务乡村师资队伍没有形成团队,一些学科或者专业仅有几名教师服务乡村,且也是以“一人对一村”或者“一人对一行”的方式进行,没有形成合力。

2.3 科研务能需要强

高等院校办学实力的不同,必然存在院校间的科研能力、团队建设、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差异。吉林农业科技学院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学校整体科研能力不强,科研团队结构、科研项目层次、项目含金量、科研成果转化都存在一定的问题[4]。部分教师受职称评审限制,科研课题没有围绕地方农民所需、所求展开,而是盲目以“发文章”“有成果”或者“多资金”进行,忽略农民在生产上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

2.4 校地、校企合作开展不够深入

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离不开高校培养的人才及科研成果,特别是与农业院校的合作,实现校地合作、协同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目前,学校在探索校地合作、校企合作过程中出现了诸如合作目标模糊、合作内容粗浅、开放共享理念狭小、科研项目难成合力等常见问题,部分农业企业缺少长远合作的期望,仅希望通过科研项目迅速争取资金和技术服务,难以产生长久维持机制,没能实现协同合作、合作共赢的局面。

3 促进林省业院助力村振的对建

3.1 提高人才培养培训质量,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

第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吉林省农业院校要贯彻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调整专业结构,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推动以提升学生政治素质、实践创新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造就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科专业人才。第二,加强新农科建设。制定体现新农科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农业学科综合化,按照社会需要设置课程,提高课程应用性、创新性,优化课程体系,构建体现新农科要求的课程体系[5]。第三,加强人才培训质量工程建设。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发挥学科和人才优势,组建一支高素质的教师培训队伍,保证培训的师资力量;对标“三农”领域不断发展的新需求,对参培参训的新型职业农民、农村经营管理者、创新创业带头人、农业科技推广者等人员要分类培训,以他们的主体需求为中心,制定形式多样和个性化的教育形式,加强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形成全链条服务培训;创新培训教学模式和方法,理论联系实际,为学员提供先进的理念、技术、管理经验,增强学员对农业发展趋势了解,提升学员素质和能力,提高人才培训质量。

3.2 加强师队建,为乡振兴供服支

农业院校教师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三农”队伍中的关键力量,承担着农业科技、科普人才和农业科研人才培养任务,影响着农业人才的培养、培训质量。首先,吉林省农业院校的教师要认识自身的使命和职责,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振兴乡村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理论联系实际,增强业务能力,练就过硬的专业技能,为“三农”服务。其次,农业院校要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组建能形成合力的服务乡村振兴团队,能够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高质量服务的科教一体“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

3.3 提高研水,为乡振兴供科支

吉林省农业院校应充分发挥对乡村振兴的科技支撑作用。首先,要加强农业科学技术创新研究,着力布局发展现代种业、智慧农业、绿色农业、休闲康养、城乡融合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建立教科研融合机制,以科研促教学,建立产学研联合机制,增强科技研发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集中优势全力攻克生产实践中的难题。其次,要开展科研平台的升级改造,优化资源配置,加大资金投入,集聚人才队伍,完善体制机制,加强开放合作,不断提高平台的项目承载能力,不断提升平台的教学科研能力和水平。第三,要积极整合各方资源,鼓励校内外协同创新的运行机制,依托平台,与当地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探索构建以高校为依托的农业技术推广应用、成果转化新模式,发挥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功能。

猜你喜欢

农业院校吉林省人才
人才云
高等农业院校宠物专业产学研协同创新育人平台的构建与实践
高等农业院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研究
登泰山
吉林省2019年秋冬季秸秆离田工作方案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反腐
农业院校大学生英语写作焦虑研究
强本固基,建设高质量的农业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