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烟—稻—蛙综合种养技术模式

2022-11-25黄盛鹏甘沛君

渔业致富指南 2022年10期
关键词:黑斑种养秧苗

○黄盛鹏 甘沛君

(梅州市农林科学院水产研究所 广东梅州 514000)

烟—稻—蛙综合种养技术模式是通过提高稻田种养利用效率,将水田种植烟草、水稻与蛙类养殖相结合的一种综合种养技术模式,是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模式的一种。本文主要介绍烟—稻—蛙综合种养关键技术,供参考。

1.技术简介

烟-稻-蛙综合种养技术模式是将“烟稻轮作”与“稻蛙共作”模式相结合,实现优势互补、高效利用的一种综合种养技术模式。该技术作为一种高效的生态种养模式,主要是利用稻田种植烟草的水沟和水稻的浅水环境,辅以人为的技术措施,再养殖耐低氧的蛙类,使水田内的水资源、水生动物资源以及其它物质能更加充分地被所养殖的蛙类利用,同时养殖蛙类的生命活动,也能为稻田除草、除虫、疏土、增肥,达到既能节约生产成本,又能提高产品质量,还能大幅度提高水田综合经济效益的目的。

2.技术亮点

2.1 有利于提高自然资源利用效率

烟-稻-蛙综合种养技术模式根据烟草与水稻轮作季节互补原理,有效解决两种作物争夺季节生产的矛盾,在2月份进行烟草移栽、6月中旬收获,在7月上旬则进行晚稻栽植与黑斑蛙养殖,充分高效利用自然资源,提高单位面积的产出效益。

2.2 有利于保护土壤养分

实行烟-稻-蛙综合种养技术模式可以均衡地吸收土壤中的养分,避免作物对某一元素的过度吸收造成的养分失调。烟草是喜钾作物,先种植烟草可以吸收土壤中的钾元素,且烟草较深的根系能打破犁底层,起到疏松土壤,加厚耕层的作用;而水稻作为后作,可有效吸收前作所残余的氮素和磷素等营养元素;养殖的黑斑蛙则能清除田间杂草和害虫,搅动水体,疏松土壤,增加透气性能和溶氧,加快土壤养分的释放,促进水稻根系的发育。

2.3 有利于减轻病虫害

实行烟-稻-蛙综合种养技术模式,使得病原菌的繁殖受到了限制,降低了病害的危害程度。烟稻轮作对赤星病、蛙眼病等其它病害也能起到减少初侵染源,降低危害程度的作用。同时烟草的部分根、茎、叶残留于土壤中,其中的烟碱对水稻的病虫害具有杀灭作用。此外,黑斑蛙喜吃食二化螟、稻飞虱、纵卷叶虫等,也能有效减少稻田虫害。

2.4 有利于提高产品产量和质量

烟-稻-蛙综合种养技术模式最显著的效果是提高了烤烟、水稻和蛙类的产量和质量,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3.技术路线

3.1 场地选择

烟-稻-蛙综合种养适宜轻粘质土,同时应选择水质清洁、水源充足、排灌方便、保水保肥性能好、不受旱涝影响、光照条件好的田块。

3.2 烟草栽培技术

3.2.1 起垄

对选定的水田进行土壤翻耕后起垄,一般在烟草移栽前15天进行,对土地进行平整,然后开挖垄沟,垄沟的深度在5-8cm为宜。

3.2.2 移栽

烟草秧苗移栽时间一般在2月中旬,主要依据天气温度和土壤湿度而定。实践证实,在环境温度达到18℃,土壤湿度保持在50%的条件下进行移栽,能够有效保证烟草的质量与产量。移栽过程中要做到四个及时,一是及时移栽烟草秧苗;二是及时对烟草秧苗进行封土处理;三是及时对烟草秧苗进行浇水;四是及时清理病弱秧苗并补栽健康秧苗。

3.2.3 施肥

烟草秧苗移栽前在垄沟施一次钾肥,起垄后再施一次钾肥,秧苗栽种后根据实际发育情况考虑是否进行追肥。

3.2.4 烤烟病虫害防控

烟草栽培过程中,管理人员需提高自我意识,采取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方式,加强预防角斑病、花叶病、烟青虫及蚜虫等常见病虫害,对已出现病征的烟草秧苗进行及时的治疗

3.3 稻蛙养殖技术

3.3.1 稻田养蛙设施建设

3.3.1.1.修建养蛙沟

在稻田四周及中央开挖宽80cm,深为30-50cm的养蛙沟,紧挨田埂1-1.5m处必须与田面保持同一平面,作为食台放置区和栖息区。

3.3.1.2.修建进排水系统

稻田养蛙必须做到进排水独立分开,使蛙在相对稳定的水体中生长。进排水的地点建议选择在稻田相对两角的土埂上,进水口在养蛙沟的最高处,排水口在养蛙沟的最低处,同时还需要对进排水口加装铁丝网或栅栏进行防逃,定期对进排水设施进行维护,防止蛙外逃或有害生物的入侵。

3.3.1.3.安装防逃防护设施

对田埂四周进行加固加高,高出稻田40-50cm为宜,田埂宽度35-50cm,埂上栽插竹桩固定围栏,围栏高度1m,向稻田内倾斜,防止蛙逃逸,并在田埂四周打上1.5m高的木桩,上面加盖遮阳网,既能为蛙遮阴又能防止鸟类等天敌的入侵。

3.3.2 苗种放养

黑斑蛙具有强适应性、粗生易养、长速快、病害少、易管理、经济价值高等突出优点,稻田养蛙一般选择体重30-40g的黑斑蛙,按照放养密度80-120只/m2进行投放。一般不选择放养刚变态的稚蛙和体重超过100g的成蛙。前者不利于生产管理,黑斑蛙的成活率较低;后者则因成蛙活动性较强,不利于新播种水稻的生长。

3.3.3 投喂饲养

投喂粒径3.5mm的小蛙料,实行定点投喂,每天投喂量为蛙总体重的3%-7%,生长前期、天气晴朗时可加大投喂量,阴雨天则应当减少投喂量。

3.3.4 日常管理

定期进行换水,保持良好水环境,坚持每日巡塘,及时清除残饵、污物和死蛙,注意观察黑斑蛙的摄食、活动、生长情况,发现异常应当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处理,同时还应做好防暑、越冬工作,夏季应当及时注水,保证水位;冬季则应注意保温,防止冻伤。定时检修防逃防护设施,对破损设施要及时修补,防止黑斑蛙逃逸以及受到天敌的侵害。

3.3.5 病害防治

在稻蛙养殖环境中,对蛙的疾病防治主要遵循“生态防治”的理念,遵循黑斑蛙的生长习性,分阶段提前预防病害,做到提前防控、提前预防,避免或减少疾病的发生,保障黑斑蛙的健康生长。

3.3.6 产品质量安全监测

根据种植、养殖产品质量和安全要求,对稻田养蛙不同生产环节和重点区域的污染物,包括养殖尾水、有害微生物等要进行严密的监测分析,确保养殖蛙产品的质量安全。

4.效益分析

采用该技术模式,不但能提高烟草和水稻的质量,还能增加黑斑蛙的收益,同时还能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每亩可节约成本500-600元。每年每亩平均产出烟草180kg,平均价格30元/kg,亩产值:180kg/(年·亩)×30元/kg=5400元;500kg水稻,平均价格4元/kg,亩产值:500kg/(年·亩)×4元/kg=2000元;500kg黑斑蛙,平均价格40元/kg,亩产值:500kg/(年·亩)×40元/kg=20000元。

5.技术小结

通过对烟—稻—蛙综合种养技术模式的数据收集与整合,归纳与总结出烟—稻—蛙综合种养关键技术,可有效利用闲置(荒芜)农田大力发展烟—稻—蛙综合养殖,采取合理放养与科学管理方式,有效降低养殖品种的病害发生风险与养殖成本,提高烟、稻、蛙的产量、品质及综合效益,是值得应用推广的综合种养模式。

猜你喜欢

黑斑种养秧苗
黑斑蛙养殖关键技术
山西灵石:种养专业合作社助农增收
花椒树下做文章 生态种养增收入
循环种养 带富乡邻
全国黑斑蛙养殖者求助!反映销售及种蛙投放困境,希望尽快解禁黑斑蛙
黑斑蛙需要更多人关注!200余名养殖户集体发声力证其健康安全
风尖浪口上的黑斑蛙:吃了一辈子饲料,为何还是“野生动物”?
四川省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多点开花
农民
插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