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造“全域治水”新模式绘就“清水润城”新画卷

2022-11-25邯郸市政协

乡音 2022年11期
关键词:邯郸全域生态

■ 邯郸市政协

治水兴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邯郸市委提出的“全域治水”战略,是一项造福全市人民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福祉工程。“全域治水”战略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实践,是符合邯郸发展实际、符合邯郸防洪减灾急需、符合邯郸人民的期盼的实事、好事。为落实好市委“全域治水”决策部署,做好水文章,邯郸市政协围绕推动“全域治水”工作快速推进,组织市政协委员进行调研视察。

委员们一致认为,“全域治水”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谋划、高位推动下,滏阳河沿线的9 个县(区)和市水利局等相关部门协作攻坚、协调联动,效果凸显,成效显著。滏阳河河域的防洪能力明显增强、生态效益大幅提升、特色景观亮点纷呈、发展潜力充分释放。沿河打造的绿色生态带、璀璨文化带、缤纷旅游带、高质量发展带已初步形成,为全域治水树立了榜样,提供了标杆。委员们建议要推广滏阳河生态修复经验,推进“全域治水”,做好邯郸“水文章”。

一、以动为先,抢抓机遇快实施。“全域治水”已在全市上下形成共识,是一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福祉工程,要以动为先,尽早实施。为此建议:一是抢抓中央加大对水利工程投资的机遇。市县联动,争跑项目和资金,紧盯时间节点,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细化措施,以重点工程的实施带动“全域治水”。二是以动为先,早实施、早受益。加快推进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市水务局等部门要充分发挥牵头协调作用,特别是一些控制性、关键性水利工程设施,要尽快开工建设。三是加大财政投入。科学安排治水工程财政计划,做好项目资金保障,同时优化工程实施方案,提升财政支出绩效。

二、全域治水,流域生态治理是关键。洺河是全市三大流域之一,也是主要的行洪河道,流域生态环境未经系统治理。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发生较大或特大洪灾7 次,水毁情况较为严重。抓好洺河综合治理,保障行洪安全,是全市“全域治水”的关键。建议:一是推进上游水库尽快立项。娄里水库是洺河上游控制性枢纽工程,建成后,可以起到蓄水、削峰、缓洪作用。市、区两级要积极争跑,借力加快前期工作,尽早立项,二是加快缓洪区建设和两岸堤防治理。大力推进东洺阳缓洪区和龙泉缓洪区建设速度,早日发挥削峰缓冲作用。三是积极推动“六方湖”立项建设力度。最大限度留住过境水,变洪水的“害”为“益”。四是畅通河道卡口,保障洪水顺利下泄。积极向省政府和水利部反映,尽快解决下游卡口问题,保证泄洪畅通,不再阻水,真正让洺河成为“益河”。

三、互联互通,用足河库水。流经全市的漳河、卫河水,以及引来的黄河水、长江水,水源丰富,但受益面积不大,没有充分发挥出过境水的效益。如岳城水库去年入库水量达26 亿立方米,但因防洪和水库大坝安全需要,到汛前,下泄了24 亿立方米的水,由于沿途没有蓄水调节库,白白流失。建议,一是建设调节水库,留住过境水。已经立项的平原水库,要借力借势,尽快开工建设。未立项的平原水库,要组织工作专班,加大工作力度,抓紧做好前期工作,尽早立项。二是推进全域现代生态水网建设。特别是通过建设滏民连通、引黄西调等水系连通,进而实现把南水北调、引卫引黄水源与邯郸市水库群等联合科学调度,让生态水网和地表水资源发挥最大效益。三是加大江水置换力度,让全市城乡居民都能吃上南水北调的长江水。置换出的水量可以用于工农业生产和生态补水,通过统一调度,最大限度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

位于邯郸市主城区滏阳河畔的龙湖公园,美景如画

四、完善基建,用好地表水。部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由于年久失修,加上部分沟渠被毁,无法满足农业灌溉需求,存在积涝风险。建议:一是加快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复苏。对毁坏和失修的支斗毛渠,要尽快修复,还原本来的输水能力。根据现状新建的,需要统一规划,健全县域生态水网,与市级骨干水网的无缝连接,力争达到地表水源全域覆盖。二是整修路边沟渠。路边沟渠和大小垄沟是水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地表水送到田间的水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修好路边沟,输水能力才能充分体现,也有助于田地积水及时排出。三是整修坑塘、蓄水池。通过河渠沟塘互联互通、坑塘扩容,增加本地地表水,真正实现旱能灌、涝能排。

五、涵养水源,留住天上水。要加大水源涵养力度,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重点在养。建议:一是矿山治理再强化。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禁新建露天矿山项目,严厉打击偷挖盗采,深入推进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和巩固提升,建设绿水青山。二是造林绿化再加力。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契机,创新市场化造林机制,推进以林木覆盖率提升为标志的国土绿化率大提升。三是小流域治理再深化。扎实开展河湖水系廊道建设,强化河道生态保护和修复。持续加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提高水土保持能力,恢复水源涵养功能。四是拦蓄能力再提升。在自然沟内,采取“以奖代补”方式,鼓励乡镇和村及其他经济组织修建蓄水池,提高地表水存蓄能力,最大限度留住天上水。

六、完善法规,提升依法依规治水能力。借鉴先进地市经验,坚持法规制度定规矩、监督执法作保障、政策研究强支撑,聚焦水资源节约保护、江河湖泊管理、水工程建设运行、水生态治理修复等重点领域,统筹推进治水法规体系建设,提供坚实法治保障。以制度为先导,带动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实和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推进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进一步促进水资源管理制度创新,将水权制度、水价机制、生态补偿制度等涉水改革任务纳入制度建设内容,进一步强化河湖管理、水资源综合执法等机制创新。针对河长制、湖长制落实情况,实行差异化绩效评价考核,完善考核问责与激励,县级及以上河长、湖长负责组织对相应河湖下一级河长、湖长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为河湖保护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七、突出文化,构建人水和谐的生活方式。在“全域治水”中,要强化生态修复与历史文化的深度融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两岸丰富的历史遗存,在做好保护的同时,结合地形地貌环境,以大运河(邯郸段)文化和邯郸母亲河文化为代表,将邯郸河流水系的历史文化元素,融入到景观节点打造中,融入到乡村振兴、产业项目特别是文旅项目中,提升吸引力和知名度。以河道平整、岸坡整修和沿岸绿化为重点,通过工程建设、生态修复、自然发展等措施,对河道进行高标准绿化提档,积极建设沿河“绿色生态带、璀璨文化带、缤纷旅游带、高质量发展带”,让全域河渠真正变成生态河、文化河、富民河、幸福河。

猜你喜欢

邯郸全域生态
用一粒米撬动全域旅游
“生态养生”娱晚年
邯郸在哪里?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全域人人游”火爆周宁
全域旅游向更广更深发展
旅游如何从景点走向全域
汤显祖《邯郸记》的喜剧色彩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