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水泉梁模式”的墓葬壁画“复原性保护”方法概述

2022-11-25石美风任建光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20期
关键词:水泉沙坑复原

石美风 任建光

(1.山西博物院,山西 太原 030024;2.云冈研究院,山西 大同 037007)

墓葬壁画是研究古代各历史时期民众生活习俗的重要资料,也是探索当时社会生活和文化艺术的实物资料。自汉以来,历经隋唐、五代至辽,壁画墓大量涌现,其中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为墓葬壁画的全盛期。在地域上,墓葬壁画大量出现于中国的北方地区,如陕西、河北、河南、内蒙古、山西等地。①

在半个多世纪的保护研究和实践工作中,对于墓葬壁画的保护,行业内目前基本有三种典型的保护方式,即原址保护、搬迁异地保护和数字化保护。②原址保存方式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墓葬壁画的真实状态,但是对环境的要求较高,后期维护需要的人员和经费成本较高;搬迁异地保护方式将完整的壁画切割分块,便于后期的室内修复,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对文物造成损伤,影响了壁画内容的“完整性”;数字化技术可以真实地记录壁画的画面信息,却不能代替实体的壁画文物,对于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影响。

综合以上三种保护方式的优点,一种基于“异形支撑体”制作和“复原性保护”理念而开展的墓葬壁画复原保护方式在山西博物院收藏的朔州水泉梁墓葬壁画保护修复工作中成功实践,从而创建了一种新的墓葬壁画保护方式,即“水泉梁模式”。这种墓葬壁画的保护方式在山西博物院近年的工作实践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1 “复原性保护”理念的产生

墓葬壁画保护修复的理念与技术和建筑壁画一脉相承。对于墓葬壁画的“复原性保护”,目前行业内主要有三方面的工作,即绘画内容的复原、壁画色彩的复原和壁画墓结构的复原。

在壁画内容和色彩方面,主要方式是经过对残余壁画内容的研究,通过临摹、电脑虚拟、图像处理与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壁画内容和色彩的恢复,如基于类比的壁画色彩虚拟复原③、敦煌石窟虚拟重现与壁画修复模拟④及莫高窟烟熏壁画的数字化色彩复原⑤等。

在壁画墓结构保护方面,墓葬壁画的保护与建筑壁画的保护方式一脉相承。我国壁画的揭取和复原技术始于1959年山西永乐宫元代壁画的揭取、搬迁、修复和复原。对于壁画的复原,早期工作的开展,首先进行壁画的临摹,然后揭取壁画,再对揭下的壁画块进行修复,最后将修复好的壁画块安装在建筑原位置,实现壁画的“复原”,如少林寺千佛殿壁画的复原⑥、云南丽江大宝积宫壁画的复原⑦、韩城大禹庙壁画的复原⑧、四川剑阁觉苑寺壁画的复原⑨等。在墓葬壁画复原保护方面,1973年发掘的甘肃嘉峪关新城五号魏晋壁画墓解体搬迁至甘肃省博物馆,采用半地下式复原保护。⑩2000年,敦煌佛爷庙湾133号画像砖墓易地搬迁复原保护。⑪此外,河南地区也开展了较多的墓葬壁画拆解搬迁异地复原工作,如2008年河南巩义市一座宋代壁画墓,工作人员将壁画整体揭取下来后对墓砖编号后进行搬迁复原。⑫此外,山西博物院在近年的工作实践中,开创了一种基于新支撑体制作而复原壁画墓结构的方式,如稷山化肥厂金墓砖雕壁画墓的“复原性保护”,采取一种通过内外框架的制作,将各个散落的砖雕连接成为一个整体的方式进行壁画墓复原的方式。⑬

在以上工作实践中,为最大限度保持墓葬壁画结构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技术人员通过各种方式恢复壁画在墓葬中的呈现状态,在现有的操作技术条件下,尽可能减少壁画的分割,同时尽可能保持壁画支撑体的形状,使切割搬迁后的壁画块得以再次组合为墓葬原初状态,即实现了切割搬迁的墓葬壁画的“复原性保护”,完成了壁画墓的结构性复原。

2 “水泉梁模式”的实践与建立

“水泉梁模式”是一种基于“异形支撑体”制作而创建的“复原性保护”新模式,以山西博物院收藏的朔州水泉梁北朝墓葬壁画的保护为应用首创。

朔州水泉梁北朝墓葬壁画主要分布于甬道和墓室,出土时壁画保护基本完好。该墓葬墓室为双层穹隆顶砖券单室墓,平面呈弧边方形。墓室直壁逐渐起券与顶部相接。鉴于此结构,在对墓葬壁画进行保护时,综合考虑各环节,确定如下具体的工作流程。

2.1 揭取弧面壁画块

揭取壁画是对壁画完整画面进行分割后,分块切割搬迁至保存条件合适的室内环境中。因此,分割线的设置和揭取方式是该环节的关键技术步骤。

2.1.1 壁画分割线的设置

为最大限度减少对壁画的影响,壁画分割线通常沿着画面留白或图案衔接最少的部分设置。对于水泉梁墓葬壁画,因支撑体本身具有弧度,结合起券位置,按照画面本身的分界线和画面内容分布,将壁画进行分割(图1),以尽量保持待揭取的壁画曲面状态不变形,方便后期的包装、运输与复原修复。

2.1.2 壁画的揭取方式

按照行业内通用的方法,对于具有一定厚度地仗层的墓葬壁画,揭取时常用长铲刀铲切白灰地仗层与底部支撑体之间的粘接材料使其分离,最后揭取包含绘画层的白灰层。

水泉梁墓葬壁画的基本结构为“砖墙支撑体→白灰层地仗层→颜料层”,而且出土壁画大面积空鼓,地仗层酥碱严重。考虑到铲切可能造成壁画弧度的变形,故选择“拆墙揭取”的方法。按照常规方法,揭取壁画前,首先对壁画画面进行初步的清理、加固和烘干,在其表面粘贴宣纸和纱布,并采用无烟炭火烘烤干燥壁画。然后,小心挖除砖墙支撑体背后的墓葬填土,出露砖体支撑体后,按照事先设置的分割线位置,对壁画进行小心切割分块。最后,将预先制作的相应壁画块的保护夹板紧密贴护在壁画前方,从后方将支撑体砖块逐层小心取下,当揭去全部砖体后即获得具有弧度的壁画白灰层结构(图2)。

2.2 制作弧面的“异形支撑体”

为复原墓葬结构,需要制作与揭取的壁画块弧面一致的异形蜂窝铝板支撑体。水泉梁墓葬壁画的保护修复中,采用沙坑模型制作“异形支撑体”。首先,在室内设置木框围栏,在其内部填充沙子。将沙坑初步铺平后,将揭取的壁画块按照其在墓室壁面上的顺序小心铺设在沙坑中。利用沙子的流动性,边铺设壁画块边调整沙坑的凹陷面,当沙坑的内表面与壁画块弧度相吻合后,即得到与壁画块弧度一致的沙坑模型。其次,渗透加固材料将沙坑定型,确保沙坑弧面不发生变形,小心移走壁画块,将无纺布铺设在沙坑中,再在其表面铺设可以随意弯曲的蜂窝铝芯,调整其弧度与沙坑弧度一致。采用专用结构胶将无纺布粘贴在蜂窝铝芯上,通过无纺布的拉伸固形,制作出与沙坑内表面弧度一致的蜂窝铝芯。最后,在其上表面再次粘贴同样的无纺布再次固定蜂窝铝芯的形状。通过这种方式,制作出与原壁画块弧度一致、上下表面为无纺布而内部为蜂窝铝芯的“异形支撑体”板块(图3)。

2.3 壁画墓结构复原

为获得较好的壁画墓复原效果,首先将已制作好的蜂窝铝芯“异形支撑体”板块拼接,组合成为原初的墓葬结构形式;其次,将复原的支撑体结构拆分后,将揭取的壁画块背后加固,贴布、画面揭布、揭纸、清理等精细修复之后,将壁画块回贴至对应的蜂窝铝芯“异形支撑体”板块表面(图4);最后,再次将粘贴有壁画块的支撑体板块拼接(图5),组合复原为与原墓葬结构(图6)基本相同的复原结构(图7)。

2.4 保护支架的安装

复原的水泉梁墓葬结构是以蜂窝铝芯为基础的结构,为保证整个结构的稳定,在其外侧安装“桁架式的外保护支架”。该支架配置有钢结构底座架、桁架组件、拉紧吊挂装置和外挂装饰板。复原的壁画墓结构与该支架通过拉紧吊挂装置而结合为一个整体,有效维持了墓葬结构的稳定。

通过以上方式创建的“水泉梁模式”,在传统墓葬壁画揭取保护的基础上,将分割的壁画块进行精细修复后,再将其借助蜂窝铝芯支撑体的复原为出土之初的墓葬结构形式。这种“复原性保护”方式克服了原址保护中环境控制的技术难度,也改善了分块展示导致的画面内容的分割,不论是从保护的角度还是展陈的角度,都是传统保护方式的进步与发展。

3 “复原性保护”中蕴含的遗产保护理念

墓葬壁画是一类特殊的文化遗产,其保护应遵循遗产保护的基本理念和原则。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业界最广泛提及的保护理念是“真实性”与“完整性”。关于“真实性”和“完整性”(Authenticity and Integrity),在《威尼斯宪章》和《奈良文件》中对其内涵有准确的阐释。⑯“真实性”原则要求在遗产保护实践中保存一切有价值的历史信息;“完整性”则基于文化遗产风格和环境的协调。

在墓葬壁画的保护工作中,“真实性”原则一直得以深入贯彻。首先,文物保护技术人员致力于消除壁画本体病害,如结构性裂隙的加固、空鼓或起甲病害的回贴、画面污垢的清除等,并不会采取干预绘画内容的操作,如画面色彩即线条的补绘或重绘,基本保持壁画本体的真实历史信息和艺术表现风格,即保持壁画的“真实性”。相对于“真实性”,墓葬壁画保护中对于“完整性”原则却较少提及。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墓葬壁画的保护,广泛采取的方式是“揭取搬迁”,对壁画采取切割的方式正与“完整性”相对立。基于此,壁画结构的“完整性”在一定程度上难以实现。

“水泉梁模式”的“复原性保护”方式,在形态上,将揭取时切割分块的壁画块再次组合为墓葬形式,恢复了墓葬原初“平面呈弧边方形”的结构,墓室和甬道结构的重建,使墓葬建筑以“空间形态”呈现,让观众有机会“身入古墓”,实现了壁画墓结构的立体再现。在内容上,将分块的壁画按照其在墓葬中的分布位置再次组合,恢复了壁画原初的布局,使每个壁面表现完整的题材内容,如揭取壁画时,切割东壁时将中间鞍马图与其后的武士骑马的马队仪仗分裂,切割西壁时将牛车图与远处马队和后方侍女随从分裂。经过结构复原,将各分割块拼接组合为初始构图,绘画内容完整展示,再现了鞍马仪仗的规模严整和声势浩大,真实再现了北朝社会生活状况。

整体上,水泉梁壁画墓结构的“复原性保护”工作将文物保护“真实性”与“完整性”有机统一在一起,将理论研究成果与保护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效果良好。

4 “复原性保护”方式的应用趋势

在多年的实践工作中,墓葬壁画的保护除极少数结构完好的砖室墓实现了整体搬迁外,大部分墓葬壁画的保护仍然以分块切割揭取搬迁为主,技术人员已经积累了极其丰富的技术经验和实践成果。但是,在理念和技术上没有突破的保护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墓葬壁画的保护技术。

首先,揭取搬迁规避了对壁画原址环境的检测与控制,使壁画的环境调控技术缺少较大的应用与发展。其次,揭取搬迁对壁画修复材料的应用与开发有一定限制。目前广泛应用于壁画保护中的乙烯类、有机硅类、丙烯酸类加固材料均适用于稳定的博物馆保存环境,而对于原址保护中较复杂的环境的耐受性尚有一定的局限性。

在原址保护诸多现实难度下,基于“水泉梁模式”的壁画墓“复原性保护”具有独特的优势。首先,壁画墓结构的“复原性保护”是一种“异形支撑体”制作基础上进行壁画块拼接复原的方式,该方式将以揭取的壁画块为基础,使壁画脱离原址保存的不稳定环境,在后期的保存中,仅仅通过控制复原结构的微环境即可,在控制措施和技术难度方面更加适合博物馆条件。其次,壁画墓复原结构以一种立体空间的方式呈现,对于持续承受壁画块一定重力作用的蜂窝铝板支撑体,在后期的存储和反复拆装过程中,其机械强度的适时检测与相关设施的调整也便于实现,有利于壁画墓结构的长久稳定。

在目前的实践中,以“水泉梁模式”开展的“结构复原”工作,在山西博物院宋元时期墓葬的保护中优势明显。如晋城郝匠金代砖雕墓(图8),采用该方法修复后,实现了异地展示,如在吴中博物馆举办的“世间神祇——中古以降山西寺观与墓葬中的图像”展览中展出,取得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5 结语

墓葬壁画保护是文物保护工作中的重要技术。以“水泉梁模式”为代表的“复原性保护”,是一种基于“异形支撑体”制作基础上进行壁画块拼接复原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复原的壁画墓结构,观众可直观、真实、全面地了解文物,有效实现了文物的合理利用。该保护方式将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原则应用于实践工作中,提供了一种墓葬壁画的保护与展示的新思路,这种“复原性保护”方式在今后的工作中可广泛采用。需要注意的是,复原的壁画墓的整体结构实质是一种蜂窝铝芯结构,该结构在后期的存储与展陈中,一方面要对复原结构中壁画所处微环境进行检测和控制,一方面需对“复原结构”的稳定性防护设施进行检测和维护,确保壁画的安全。

注释

①郭宏,马清林.馆藏壁画保护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②石美风.古代墓葬壁画保护的几种方式——以山西地区四座北朝壁画墓的保护为例[N].中国文物报,2022-02-22(003).

③魏宝刚,潘云鹤,华忠.基于类比的壁画色彩虚拟复原[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1999,36(11):1364-1368.

④鲁东明,潘云鹤,陈任.敦煌石窟虚拟重现与壁画修复模拟[J].测绘学报,2002,31(1):12-16.

⑤付心仪,李岩,孙志军,等.敦煌莫高窟烟熏壁画的数字化色彩复原研究[J].敦煌研究,2021(1):137-147.

⑥陈进良,蔡全法.少林寺千佛殿壁画的临摹揭取与复原[J].中原文物,1987(4):31-38,30.

⑦马家郁.云南丽江大宝积宫壁画的揭取和重装复原[C]//陆寿麟.文物保护技术(1981~1991).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4.

⑧于群力,杨秋颖,党小娟.韩城大禹庙壁画的揭取保护与复原[C]//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2002:2.

⑨韦荃,马家郁.寺观壁画揭取、重装复原技术探索[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5,17(3):40-45.

⑩薛俊彦.嘉峪关魏晋壁画墓五号墓的搬迁与半地下复原研究[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1997,9(1):33-38.

⑪⑫杨文宗,郭宏.我国墓葬壁画的保护方法[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7,29(4):109-114.

⑬闫文祥.金代砖雕墓葬流动展览保护复原方法初探——以稷山化肥厂金墓砖雕的保护复原为例[J].文物世界,2015(6):75-78.

⑭⑮山西博物院.山西朔州水泉梁北齐墓葬壁画修复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15.

⑯张成渝.国内外世界遗产原真性与完整性研究综述[J].东南文化,2010(4):30-37.

猜你喜欢

水泉沙坑复原
温陈华:唐宋甲胄复原第一人
功能性训练融入果岭边沙坑球技术的实践应用
一起来做颈椎操吧
一汪泉水见证家乡变化
毓庆宫惇本殿明间原状陈列的复原
沙坑训练到底是不是坑?
找不到泉水的牛
姥姥的故乡
蚁狮沙坑
对小学跳远沙坑使用现状的调查分析及其使用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