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

2022-11-25杨卫华

科学咨询 2022年11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课程

杨卫华

(烟台奇山中学,山东烟台 264001)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开展法治教育的有效载体,针对当前青少年法治教育现状,我们必须要从实际出发,找到道德与法治知识与法治教育的契合点,以有效的教学方式针对性突破,提升教学质量,促使学生法治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一、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概述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初中的一门基础必修课程,对于学生的法律素养提升以及个性发展来讲有着很大的帮助,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途径。因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一定的哲学性和抽象性特点,如果仅仅依靠单纯地语言讲解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需要从生活化的角度出发,将授课的内容与初中生的生活经济以及社会阅历结合在一起,借助现实中的案例来解读理论知识,这样可以使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理论知识更加具有信服力,同时,还可以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创新,在尊重学生个体情况的基础上,开展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借助社会时政案例来提升初中生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的理解程度[1]。一方面,该课程能够对于教师、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影响。另一方面,能够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让他们之间加强联系,从而实现共同成长。总之,教师在讲解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时候需要具有时代性、开放性和灵活性的特征,进而彰显出课程教学的价值。

二、学情分析

学生们从小学升入初中以后,从初中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都会进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这门课程与传统的语文、数学、英语等课堂教学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首先,这门课程具有较强的灵活性,答案并不是统一的。其次,这个课程与学生们的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十分容易理解。也正是因为这两点原因的存在导致学生们对于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不是很高,常常在学习该课程的时候怀有一种轻松的心态,无法严肃认真地对待这门课程,那么教学效果自然也难以达到预期的要求。

小学升入初中以后,他们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学习环境,加上这个时候,他们的思维开始快速发育,进入到了青春期。在这个特殊的阶段,教师如何紧紧抓住课堂教学的契机,来帮助学生们找准自身定位,更好地融入到新环境之中,提升自身的价值观建设是需要着重思考的内容。同时,教师还要借助课堂教学的案例来帮助学生们进行深入思考以及问题分析,提升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这不仅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更是学生们健康成长的基本诉求。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与社会方面因素

在当前信息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学生长期在一个多元信息覆盖的环境中成长,很难形成“社会认同感”。同时,学校内诸多教师认为,语文、数学等文化知识学科非常重要,其他诸如美术、音乐、道德与法治等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处于从属地位。另外,学校对于教师教学工作的认识还存在着不足之处,在教学过程中过于追求分数与升学率,导致教师也只是将知识的重点难点进行灌输式教学,没有认识到合适教学方法的作用,导致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降低了教学效率。

(二)教师与学生方面因素

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题材始终局限于课本内,教学内容缺乏活力,使得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道德与法治其实是源自于生活的一门课程,如今,道德与法治的教材通常设置得较为浅显易懂,但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忽视了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进行联系,难以起到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效果。此外,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脱离,学生对较为抽象性和逻辑性的知识容易缺乏兴趣。每个学生因为家庭环境、社会因素等方面的影响不同,使得他们自身的特点也不同,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存在一定差异,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急于求成,不加区分学生的个体差异,出现一刀切的现象,将学生的差异性抛在了脑后,不利于提升教学质量。

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引入社会热点,加深学生理解水平

对于初中生来说,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理论知识较多,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也很难理解,这时,如果教师还是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显然无益于学生对知识地理解和把握,时间一长,学生很容易产生抵触情绪。考虑到这一层面,教学中,我们应尽可能多地引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简化理论知识的理解难度,让道德与法治教学更与时俱进,迎合学生们的学习心理和学习需求。

例如,在“我们崇尚公平和正义”的教学中,教师在谈到公平时,由于其涵盖的内容较多,学生对其本质的把握不够深入。考虑到这一情况,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入一些社会性新闻,让学生感受现实生活中的公平到底是什么。比如,让贫困地区学生接受高等教育,这是教育的公平;整治网剧控评,这是影视市场的公平;整治群众身边的腐败和不正之风,这是社会的公平;再比如,学校的奖学金发给了对班级有贡献的学生,而不是那些成绩好的学生,你觉得公平吗?这些近年来出现在学生身边和网络上热议的话题,由于学生们的熟悉度较高,他们对这些问题也会主动思考,并帮助他们理解那些较为抽象的内容,促使学生法治意识的形成。而他们也会正确行使权利,做有利于自己和他人的事情。

(二)进行角色扮演,提升珍视生命意识

教师若想对初中生进行更加高质量的人格教育,应从重视对学生的生命意识入手,只有他们能够对自己的生命充分重视,才能学会更好地珍爱他人生命的价值,这样对整个社会的长久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时,部分教师未能找到适合的方式,致使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2]。基于此,教师可尝试为学生构建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会相应的教学内容,从而促使学生对生命产生更加深入地理解。

例如,在进行“世界因生命而精彩”的教学时,笔者便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构建了一个教学情境。首先,笔者邀请一名学生坐在地上扮演生病的路人,而后让另外几名学生从他身边冷漠地走过。情境活动结束后,我让扮演生病路人的学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当我看到周围走过的人都没有理我时,我感受到了深深的孤独、无助,我很渴望有人能问我一句‘你怎么了?需要帮助吗?’,可惜并没有。”我从他的眼中看到绝望和悲伤。而后,我又问了扮演过路人的学生,他们说:“我特别想帮他,但迫于游戏规则,我并没有。”而后,我让学生变换角色再次进行了这个活动,这样可以让学生有种“感同身受”的体验。活动结束后,学生对此进行了很长时间的讨论,他们说:“以后我一定会帮助有需要的人,因为我体验过那种无助感,我不想让别人有这种感觉。”由此可见,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学生可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从而在无形中养成珍爱生命、尊重生命的优秀品质。

(三)借助课堂活动,提升自我认知能力

苏格拉底曾说:“认识你自己。”曾子也有“吾日三省吾身”的观点。由此可见,良好的自我认知能力对人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学生若能正确地了解到自己身上的缺点和优点,在与他人交往时便能保持一种较为自信、不卑不亢的态度,这是优秀人格的直观表现。基于此,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时,可帮助学生更加理性地认知自己的不足,扬长避短,在最大限度让那个学生将自身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例如,在教授“认识新自我”时,教师利用组织学生开展课堂活动的方式进行教学。首先,教师可对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请用‘我是……’开头,对自己进行一个较为详尽的介绍。”经过一段时间讨论后,我随机挑选了几名学生进行了分享,一名学生说:“我是王刚,我是男生,我是非常强壮的。”而后,我让学生换了一个句式,用“他是……”来描述周围的同学。通过此种方式,学生可从不同角度对自己产生更加详尽地了解。在课堂活动之后,我引导学生进行了更加深入地思考:我们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借此让学生不断更新自我认知体系,从而树立更加高质量的人格格局。

(四)重视家校共育,帮助建立健全人格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事实上,学生的人格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家长品质的影响。因此,在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时,教师应重视与家长联系,让学生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能接触到良好的环境。教师可借助家长会、组建微信交流群等方式和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从而有效统一家校教学目标,借此促进学生的人格得到更加全面地发展。初中阶段的学生身心尚未成熟,自身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还未稳定。基于此,教师和家长可通过适合的方式对其进行引导,逐渐帮其形成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这对他们以后生活和学习的进一步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例如,在教学“我爱我家”时,教师可邀请学生家长到校参加茶话会,在此过程中,家长可互相分享与学生交流的经验,从而提升家校共育质量,促使学生的人格得到进一步发展。

(五)渗透法律知识,培养学生公民意识

当前,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渗透法治教育,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是关键,这既是学科教学的目标,也是社会发展的最终价值诉求。对此,我们首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让学生拥有正确的社会定位[3]。此外,《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中也明确对公民的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公民的责任意识、道德意识与担当能力,可见,公民意识的培养是法治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例如,在“权利义务伴我行”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入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对法律层面的内容有一定了解,熟悉我们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加深学生的认知,帮助学生正确处理个人意愿、权利、义务、责任等之间的联系,强化法治教学;在“我与父母交朋友”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对真实事件的分析,让学生了解亲情、责任与法律界限之间的关系。例如,我为学生讲述了“父亲狠心丢弃四岁儿子,逼迫孩子母亲现身”的事例。让学生在真实事件中,了解法律知识,增加生活体验,加深其对法律的信仰。

(六)聚焦社会实践,培养学生法治素养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渗透法治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法治内容,更关键的是,让学生将这些知识消化、理解,并逐渐使其成为学生自身知识体系的一部分,将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升自身的法治素养,做合格的公民。显然,有限的课堂教学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知识、应用知识才是培养学生法治素养的关键。对此,在教学之余,我们也要将眼光聚焦在实践活动中,真正为学生搭建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让他们学有所用、用有所获。

例如,在作业的布置中,我们可以尝试实践调查类的作业取代纸质版的作业,让学生在生活中总结“生活中,我们应遵循的社会秩序”。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们走进生活、走进社会,了解围绕在我们身边的社会秩序,这不仅是行为上的一致性,更包括了对文化意识的认同等。学生们也学到了很多社会生活的知识,并自觉遵守秩序,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深刻把握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内涵。此外,模拟法庭的建设对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大有裨益。我们可以立足教学内容,模拟法庭的相关流程,切实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收获。此外,我们也鼓励学生多参加一些志愿者活动,让他们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收获,这对他们公众参与意识、法治素养的培养有很大帮助。

五、总结

综上所述,为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有效性,教师应从多方面入手,以此让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产生更为深入理解,促使其发展成一个知法懂法、道德高尚的优质人才。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课程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法治护航 让“游河南”更惬意
法治护航 守护生命之源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