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童话故事中提升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间隔排列为例

2022-11-25管玲莉

科学咨询 2022年11期
关键词:小猴子树苗松树

管玲莉

(江苏省如东县光荣小学,江苏南通 226407)

数学是小学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数学能力的培养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在低年级数学教育中,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重点环节,也是教学难点之一[1]。低年级学生由于限于身心发展阶段,再加上很多解决问题的题目都是来自实际生活中,所以他们对于解决问题往往没有实际经验,也就不能精确理解并高效解决问题。因此,在低年级数学教育中,很多老师常采用情境教学法,为学生创造一定的情境,帮助他们理解数学问题[2]。在实际教学中,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利用童话故事为学生提供一种解决问题的情境,是一种比较符合学生认知阶段的方法。

一、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经验

低年级学生往往由于年龄小,心理承受能力低于高年级学生,同时由于缺乏生活经验,遇到解决较困难的问题或题目时,往往存在认知不足、不能主动等问题。

(一)心理特点

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偏小,进入小学后,并不能快速从幼儿园的学习模式中转变过来,部分学生甚至进入三四年级后,仍不能完全转变,因此其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课堂上容易走神,如果教师所教学内容理性较强,不能成功吸引学生的注意,必然无法得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此外,即使现在二孩政策的开放,我国目前的家庭组成中,仍是以独生子女为主,孩子都是家庭的中心,往往忽视对其进行挫折教育,因此在数学教学中,由于学科特点,学生更加容易“知难而退”,也就不能体会到经过冥思苦想得到答案的喜悦。久而久之,对于数学这门学科也就找不到自信了。

(二)认知经验

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媒体时代,当代儿童自出生起,接触最多的认知媒介往往是电视、平板、手机等电子设备,因此,学生对生活经验的缺乏往往高于上一代人的儿童时代。而解决问题往往是以实际生活经验为依托,这一点非常不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甚至影响到整个数学学科的教学,毕竟数学来源于生活。反之,手机等电子产品之所以能够吸引当代儿童,因其呈现内容往往是利用简单的动画去讲一个童话故事,鲜活生动易于理解。因此,在低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尤其是针对解决问题这种难点问题,善于利用童话故事为学生编织易于理解的情境,往往能够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难点

解决问题贯穿整个小学数学教育,是小学数学教育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往往想尽办法却收效甚微,而学生往往绞尽脑汁却不得要点,尤其是针对低年级学生的教学活动,更加困难重重,这主要与以下原因有关。

(一)审题困难

在现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小学数学的命题也开始朝着多元化发展,近几年来,尤其是更加注重通过创设一个具体情境,让学生从这个情境中,找到数学信息,然后进行解答。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其汉字识别能力较弱,识字量比较少,语言理解能力也低于高年级学生,在遇到解决这种汉字较多且需要细心理解题意的问题时,往往怠于审题,不得要领,匆匆下笔,一写就错。此外,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注意力集中困难,耐心不足,这些也是造成审题困难的原因。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利用合理手段创造学生易于理解的情境,从而提升其审题能力,是一线教师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二)生活实际经验匮乏

解决问题的本质是利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而低年级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经验,所以往往对于一些生活常识没有实际概念。典型问题如钟表的识别、元角分的应用、面积单位等。当代儿童的成长经历,已经很少能够接触到传统圆形钟表、实际钱币付款等实际经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显得“对牛弹琴”。当代儿童的成长环境局限于平米级别的房间、教室等空间场所,缺乏对千米级长度、面积的感知,而回想上一代人,上学过程中,用双脚丈量大地,对于大尺度概念具有感知优势。比如小学中年级最经常出现的铺地砖问题。很多孩子在实际生活中都没有见过工人叔叔铺地砖,所以,他们刚开始都不知道铺地砖这类题目,首先应该考虑的是面积而不是周长。这样的题目在老师讲解了之后,可能他们当时懂得了,理解了,但在过段时间又忘记了,还在用周长计算。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就是他们缺乏实际的生活经验。

针对这种情况,最优方法当然是由家长带领孩子体验实践,增强对生活实际的感知,但是让所有学生都能去大量体验生活,这一点并不符合我国国情。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选择合适的载体和方法,要用低年级儿童能理解的方式传授知识,避免直接灌输。

(三)缺乏必要练习或练习不得法

熟能生巧,对于新知识尤其是数学新知识,适当的练习必不可少。在一线教学过程中,解决问题的练习通常呈现两极分化,一种是严重缺乏必要练习,一种是滥于练习而不得法。解决问题的特点是在新知识上披上生活的外衣,考查的是拨开表象、探寻本质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部分同学在练习中遇到解决问题时,往往惰从心生,见难思退,或空着不做,或等待老师讲题,这种情况直接导致了学生缺乏必要练习,越拖越难,越难越拖,恶性循环。此外,还有部分学生,在家长的“关心”下,课外做了大量的针对性练习,这种情况一方面给学生增加了额外负担,打击了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术业有专攻,虽然当今社会部分家长具备高学历,但教学毕竟是比较专业的事,因此高学历不等同于教学方面的高水平,实际上在一线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越俎代庖、适得其反的例子。因此,针对解决问题的必要练习,还是建议在教师指导下,因材施教,合理布置。

三、利用童话故事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童话故事的特点

童话,即利用儿童能够理解的语言和形式创造情境故事,传授知识。童话是一种喜闻乐见的儿童文学体裁,在幼儿园和小学教育中都已经积累了一定经验,效果良好[3]。首先,在其幼儿园阶段,低年级学生已经接受了大量的童话故事启蒙,因此童话的形式易于低年级学生接受;其次,童话故事是很好的知识载体,能够吸引学生兴趣,减轻教学难度;最后,童话故事的内容形式自由多变,教学方法也不拘泥于单一形式,师生互动性强。

而在低段的小学数学中,因为学生自身的思维能力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导致其在面对具体的实际问题表现出较强的畏难情绪。如果单纯以说教的方式开展解题教学,那么将导致学生的思维受到阻碍,同时也不利于其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激活和动能产生。甚至还会导致其在负面情绪的影响下,逐渐降低对整个数学学科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意识。而童话的合理开发与应用,能够有效打破传统课堂的教学局限。以童话为支撑,有效构建更加轻松且富有活力的数学课堂氛围。引领学生在童话故事的支撑和引领下,对具体的数学内涵进行深入剖析。以童话为支撑构建更加真实且具有一定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引领学生大胆地开动脑筋,通过有效的想象和思考梳理具体的解题思路。在整个过程中能够保证学生根据对童话故事的梳理和探索,掌握具体的问题解决思路,提高整体的解决效能。所以说,在低段数学课教育实践的过程中,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教师需要重点发掘与数学内容有关的童话故事,以此为支撑,对整个课堂教学体系进行重新构建。

(二)案例分析

间隔排列问题是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的教学难点之一,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不同模式下间隔排列的数量关系,比如:在直线型10棵桃树苗间可以插入9棵松树苗;在封闭圆形10棵桃树苗间则可以插入10棵松树苗。最终归纳总结为,两端物体相同,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两端不同(封闭图形),两种物体的数量一样多。

1.问题提出

马路边的两边各有10棵桃树苗,围绕小圆湖边也有10棵桃树苗,现在要在所有桃树苗间插入1棵松树苗,请问一共需要多少棵松树苗?

2.编制童话故事

春天到了,猴子妈妈对小猴说:“小猴子,我这里有30棵桃树苗,你把它们种到马路边,这样我们明年就有桃子吃了。”小猴子背着小树苗开心地来到马路边,小草冒出了嫩芽,野花开出了花苞,小猴子心想:这真是一个播种的好季节啊!

说干就干,小猴子拿起铁锹在马路边给小树苗挖树坑,马路北边挖了10个坑,南边也挖了10个坑,小猴子想:我总共挖了20个坑,妈妈给了我30棵树苗,我还要挖多少个坑呢?小猴子眼珠一转,30-20=10,我还要挖10个坑。它抬头望去,马路边有一个美丽的小圆湖,小猴子觉得把剩下的树苗种到湖边,等桃花开了,一定很漂亮!小猴子一鼓作气,剩下的10个坑很快就挖完了。它把小树苗放到树坑里,填上土,又浇了水,施了肥。它擦了擦额头的汗,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开心地笑了。

这时候,松鼠妹妹跑过来跟小猴子说:“猴子哥哥,我喜欢吃松子,我家里有松树苗,你能不能帮我种几棵松树呢?”小猴子说:“没问题,我们可以在每两棵桃树之间种一棵松树,那么我们要准备几棵松树苗呢?”此时教师提问学生:“同学们,大家觉得松鼠妹妹应该拿几棵松树苗呢?”学生思索片刻,教师继续讲故事。小猴来到马路边数了一下,发现10棵桃树苗间有9个空当,可以种9棵松树苗,小猴说:“松鼠妹妹,10棵桃树苗间可以种9棵松树苗,我一共种了30棵桃树苗。”松树妹妹说:“哈哈,我知道,三九二十七,我回家拿27棵松树苗就行了。”说完就蹦蹦跳跳回家了。此时教师提问:“同学们,大家觉得松鼠妹妹算得对吗?”这时,学生进行激烈地讨论。

松鼠妹妹从家里抱回27棵松树苗,于是,它们一起把所有的桃树之间都挖了一个树坑,然后在马路北边和南边分别种了9棵松树苗,一共用掉了18棵松树苗。他们抱着剩下的9棵松树苗来到湖边,当它们把所有的松树苗种到树坑里以后,发现多了一个小树坑。“咦,为什么少一棵松树苗呢?”小松鼠自言自语道。教师提问:“大家知道为什么吗?”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并用相应的图来表示数量关系。然后进行数量关系提炼:直线型间隔排列,插入的对象需要减1;封闭曲线型间隔排列,插入对象与原有对象数量相等。最终回到童话故事里,小猴子想了想,一拍脑门:“哎呀,松鼠妹妹,我想起来了,你刚刚的算法不对,老师曾经教过我们,间隔排列时两端物体相同,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个,所以马路两边分别种9棵松树苗是对的。当首尾相接围成一个封闭图形时,两种物体的个数相等,所以小湖边应该种10棵松树苗”。

实际教学经验证明,利用类似上述童话故事设置情境,传授数学知识,更加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经验。通过层层提问引导,让学生循序渐进,思考问题,理解知识,其教学效果往往较好。同时,在接下来具体运用童话故事,组织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探索相关解题规律的过程中,需要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技术载体,对整个课堂的施教氛围做出调整。加强童话故事素材的有效发掘,然后在多媒体课件的支撑下有效渲染课堂的氛围。从而实现乐活课堂的进一步搭建,让学生能够在情景感知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童话故事的内在含义。同时也能够帮助其有效的发散数学思维,更好地理解童话背后所蕴含的数学知识和相关规律。也可以引领学生在探索趣味性的数学童话故事期间,借助一定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科学地构建数学模型,加强数学图示的有效运用。并通过构建模型及线段图等多种方式,来分析和整理具体的解题思路。在整个过程中,能够保证学生所形成的数学解题思维更加清晰,也能够助力及更高效地完成对数学实际问题的深入探索。而作为教师也需要在今后的育人实践中,重点关注童话所具有的助力功能,从学趣以及解题能力建设的角度出发进一步整合多元化的故事资源。并根据童话色彩以及所呈现的风格特征进行科学分类,加强微课载体应用,构建层次性、多元化的童话故事体系。并将其合理地应用于数学解题的专题训练当中,以此为支撑帮助学生进一步加强对间隔排列这一知识和规律的掌握。让学生能够在童话故事氛围熏陶和影响下,发现准确的数学规律,更高效而优质地解决实际问题,也能够让其在今后真正实现思维发散、能力拓展以及素质提升。

四、结束语

1.低年级数学教学,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和现有认知经验,利用合理手段设置情境,不能直接灌输,尤其是针对解决这类难点问题,更需要教师寻找合理的教学方法。

2.利用童话故事设置情境,传输知识,寓教于乐,能够适应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故事中提炼知识,更易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

3.数学学科的知识点繁杂,利用童话故事讲解知识,固然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好方法,但也会在无形中增加教师的负担。因此建议以校级数学教研室为单位,集思广益,针对不同知识,共同编制小童话、小故事,共商共享,如此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猜你喜欢

小猴子树苗松树
移栽树苗
松树郁郁 松树苍苍
合影
三棵桃树苗
松树
小猴子
松树
小猴子
松树冠
勇敢的“怕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