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视配音的创作准备
——以《觉醒年代》为例

2022-11-25河北地质大学申峻宗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2年19期
关键词:觉醒年代陈独秀主体

■河北地质大学:申峻宗

影视剧人物配音是配音者通过有声语言艺术性的表达,富有创造性地塑造出荧屏上的人物形象。作为观众,配音员的有声语言创作不仅能够让配音和影视剧中的人物巧妙“贴合”,同时能够给观众展现出更好的艺术效果。配音者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全身心地去融入电视剧,融入配音角色,用“我就是”的心理状态去进行艺术创作。“凡事预则立”,配音是一种有声语言的创作,属于有稿播音,在前期创作过程当中,对于文稿语料内容的分析必不可少,充分的准备能让创作主体把文字稿件的内容转变为自己要说的话,达到“锦上添花”。

1.“二度创作”——配音创作准备的认知前提

在有声语言艺术创作时,配音者的工作是一项“二度创作”,所谓“二度创作”,剧中演员属于一度创作,配音员作为创作主体需要对影视剧中的台词文稿进行整体分析,结合剧中时代背景以及整体基调来对于原片人物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知和理解。建立这样的一个基础认知对于创作主体至关重要,这不仅直接影响了创作者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明确规定了创作主体对于语气语调、停连重音等外部技巧的正确运用。毕竟配音员不能同演员一样能够真切地受到现场的感染,因此认知的建立对于配音员在话筒前进行配音工作有着巨大的帮助。

2021年重大党史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火爆“出圈”,突破了主旋律电视剧的传播壁垒,因此收获了众多观众,引发青年人“追剧学党史”。本文以电视剧《觉醒年代》作为创作素材来源,通过对剧情的整理分析,以单个人物为脉络剥离原片内容进行二度创作,通过对语料内容的备稿来浅析的配音创作的准备过程。

2.文稿分析——配音创作准备的具体策略

《觉醒年代》中的语料内容,多是贴近生活化的对白,也包含人物的独白、内心独白等,都具有强烈“时代感”“分寸感”。在进行创作时,需要先理解时代背景,其次掌握人物生平事迹,把握创作对象的感受、态度、感情。除了对于文本语体的分析,在有声语言创作过程中,对于台词的二度创作也至关重要,从角色的行动语言分析,挖掘出潜在台词,体悟人物内心的独白,让台词内容更加的生动形象,使配音的角色有性格。

2.1 创作准备,备稿六步

电视剧《觉醒年代》共43集,所描述的人物故事情节丰富,本次分析通过对于单个人物时间线的重点突出,在较短时间内讲述出一个较为完整的故事剧情,通过主要人物的独白、对白以及背景故事介绍的同期声划分为三个层次,把与其他相关人物的剧情内容归并到对应的层次当中,这就是在本次创作当中所需要体现出来的层次的划分与归并。

《觉醒年代》的“中心思想”是明确具体且有行动性的,它承载着党史文化传播的重大责任,在得到受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的认可和关注的同时,也成为了其他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成功范例。不但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和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历史必然性,而且揭示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必然性。

在《觉醒年代》火爆“出圈”的背后,它不仅是抓住了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的“新闻点”,而且首次用电视剧的形式来艺术性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完整过程。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大背景下,《觉醒年代》在保证影视剧质量和高度的前提下,拓宽了党史文化的传播范围。

当然每一次创作都是在传播目的的统帅下进行的,《觉醒年代》这一部“献礼大剧”的传播目的,就是在传播党史文化的同时,能够打破主旋律大剧的刻板印象,让其他同类型的电视剧得到有益启示,真正地让党史文化有温度、有人性关怀地走向大众,走进大众,牢记新中国来之不易,“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知所从来,方明所去”。

重点与非重点,主与次,是相辅相成的。本次所探讨的创作过程是以单个人物脉络为主要线索,因此主是陈独秀这位角色,次是以陈独秀为中心与其相关联的其他人物,主要内容是陈独秀的独白和对白,次要内容是画外音的旁白以及其他人物的少量对白和独白。

最后就是把握整个文稿的基调,《觉醒年代》语料内容本身具有自身的基本格调、整体情调,在有声语言创作过程中,还需要依据创作主体自身的感受、情绪、态度、心态来把握“播音基调”。例如在对“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进入空前惨烈的第二年,趁德国在欧洲战场分身乏术,日本紧了在中国的扩张……”类似的旁白处理时,这里是开篇对于整个故事剧情的一个交代,这个开头就需要把握深沉坚定、悲愤凝重的基调;在对“后来,有人也进一步认识到,我们不光技不如人,最重要的是国不如人,洋人有比我们先进的制度,于是就有了戊戌变法、晚清新政,直至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了共和,这是第二道觉悟。”类似的独白处理时,这里陈独秀要立志翻新民众思想,呼唤其麻木的灵魂,因此就需要把握昂扬有力、愤怒批判的基调。因此对于基调的把握在有声语言创作过程中,创作主体需要随时让自己的思想感情贴切文稿内容且富于变化,对于本次毕业作品基调的把握,在各具体部分富于变化的前提下,总基调是昂扬有力、热情颂扬的。

2.2 未成曲调先有情——以情为主

情景再现,在《觉醒年代》的配音创作过程当中,“情景再现”是要求创作主体以剧情内容为前提,以人物角色设定为原型,进行再造想象,去领悟配音角色的感受、态度、感情,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感情,“情景再现,以情为主”。例如在“可是建立了民国又怎么样呢?洋人照样欺负我们,老百姓照样吃不饱饭,这是为什么,这就不光是我们技不如人,制度不如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思想、道德、理念,不如人家先进……”中,配音创作陈独秀这一段独白时,首先理清头绪,在原影视剧中,这是一个“近景”的特写,想象陈独秀在北大慷慨激昂演讲时的画面,设身处地去获得这种现场感,通过了解剧情内容,体会陈独秀急切想改造当时中国群众尤其是青年的思想的感情,那一种想挽救国家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义无反顾,再积极调动自己的情感来再现情景、现身说法。

内在语,《觉醒年代》中的文稿内容类型多样,前文已列举出了旁白、独白、内心独白、对白等,在处理人物角色的台词时,可借鉴焦菊隐先生所建立提出的“心象”说。无论是在处理演员的对白还是独白的时候,需要事先在内心建立起相关的人、景、物的影像,只有在内心有了具体的“视像”,才能真正地“看”到台词所提供的画面。其中“独白”指人物独自说出的表现心理活动的台词,是人物内心世界的外露,是心理深层的揭示,在处理“独白”台词的时候,体会人物的情感内涵,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是关键。而对于内在语的正确把握能够有效地帮助创作主体去进行艺术创作,因此创作前对于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自己感受的集中概括是不容忽视的,掌握语句本质的差异是其一,还需要注意的是语言链条的承续,在由上一句过渡到下一句或者下一个段落时,语气的转换就需要“内在语”来过渡。例如,“中国要强大,我们不仅要推掉那所房子(此处“房子”指代的就是当时的政府),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挖掉其腐朽的根源(此处“根源”就是部分民众迂腐落后的思想),来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此处的“革命”就是指用科学和民主的理念来武装人民)……”。在备稿过程中,联系时代背景,字斟句酌地理解文本内容,在有尽之言中领会无尽之意。

在配音创作时,虽然“目中无人”,但要努力做到“心中有人”,与剧中角色沟通,与受众交流。因为有声语言播送不是对空发言,也不是自言自语,更不是自我欣赏。“对象交流”不仅是创作主体跟配音角色的一次“交流”,也是成品中的配音角色与受众的一次交流。这就需要创作主体在进行创作时要去感觉配音角色当时的感受、态度、感情,并且去设想受众在观看时的反应,从感觉上意识到受众的心理,从而在创作过程中调动自己的思想感情,使其处于运动状态。例如“一句话,我们的人落后了。这是我们泱泱中华几千年文明史上的第一次,对吗?”中,这里的反问语气首先就需要去感觉配音角色的坚定态度和遗憾的情绪,去贴合角色,与受众沟通交流,最重要的是提问之后的“留白”,让受众有一个认真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让心底的答案自然而然地浮现出来。

2.3 言志传神的关键——灵动自如

停连包括停顿和连接,两者都是有声语言行进中显示语意、抒发感情的方法,从生理上说,创作过程中要换气,需要调节声音,休息声带、唇舌,从心理上说,是自如地服从思想感情运动的需要,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在配音创作时,因需要贴合原剧中角色的气口和语流,所以在生理上的停连更多的是去模仿角色、贴合角色。而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停连,在熟悉文稿内容之后,要去揣摩分析配音角色的心理活动,让停顿是积极的、主动的,自如地服从思想感情的运动。例如在“要找到世界上最先进的思想,来武装我们的人民,来塑造新一代青年,来创造一个崭新的国家。当代中国的新青年,我以为有六个标准……”中,在“来创造一个崭新的国家”后,就需要有一个心理节奏上的停顿和语气的转换,前半部分是一个充满光明未来的期许,后半部分是一个明确具体的严格要求。这里的停顿就能让受众清晰明了地知道接下来的内容是重要的、关键的。

重音的正确使用能够帮助创作主体明晰地表达出具体的创作目的和思想感情,重音的运用是在对文本理解的前提下,因需要贴合原剧中角色的重音,所以要在理解重音的类型之后再进行创作。例如“是我们思想、道德、理念,不如人家先进,所以我说,所有觉悟归根结底,就是思想的觉悟,道德理念的觉悟,这最后的觉悟,说到底,人的觉悟……”当中,就是一个递进性重音,层层推进,凸出重点“人的觉悟”,重音落在“人”这个字上。

语气由具体的思想感情和具体的声音形式所构成。思想感情的把握需要创作主体去贴合原剧中的角色,将剧情内容前后联系起来,在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中去把握。具体的声音形式需要我们在了解自身生理条件后,尽可能地去还原剧中角色的“形”,保持创作主体自身艺术性表达的“魂”。例如在“有人说,你陈独秀创办杂志,是为了唤醒国人政治的和伦理的觉悟,那么这个觉悟究竟是什么,大家知道……”中,开头的“有人说”就需要创作主体有一个旁观者的视角,用第三人称的视角和疑问的语气来引出下文,从“大家知道”开始,就需要转换语气,以陈独秀第一人称的视角和陈述的语气娓娓道来。

节奏是由整个文本发出来的、创作主体思想感情的波澜起伏所造成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声音形式的回环往复。因需要贴合剧中人物角色的节奏,需要创作主体要以文本内容为依据,以人物角色思想感情的运动为动因来把握节奏。无论是欲扬先抑、欲快先慢、欲轻先重等,都需要创作主体在符合原剧角色表演的基础上,来加强对比,控纵有节。本次毕业作品的整体节奏是循序渐进、由慢到快的,从陈独秀创办的《青年杂志》到《新青年》,再到五四运动的爆发,最终到中共一大的召开,剧情内容环环相扣,逐步推向剧情高潮。

3.感而不入——配音创作准备的审美追求

有声语言艺术的创作回归到最基本、最核心和最重要的标准要求就是审美的追求。这就要求我们在配音创作准备时,对于角色的把握要有“我就是”的信念,充分地感受角色所处的环境以及内心的感情、情绪,但作为创作主体,又不能一味地沉浸其中,无法自拔,在铺架感性“桥梁”的同时,要有理性控制,将细微但又丰富的情感通过过硬的语言基本功展现出来。这样才能在配音的“二度创作”当中,用语言艺术去赋予原片角色更饱满的荧屏形象,向观众展示更为优秀的艺术作品。

作为配音艺术创作者,最重要的就是要与角色相呼应,一切配音工作的前提是以人为先,以角色为先。在有声语言创作中,不能置之事外,在被演员的情感而带动的同时,更要融入其里,去贴合演员的感受、心情、情感,将原本触动内心而鼻子一酸的那股劲,转换为与演员沟通的“桥梁”,让自己就是那位演员,身临其境,现身说法。其中每一句台词、每一个气口、每一种情感的表达都要贴合人物原型的设定,这要求配音艺术创作者有扎实的播音发声理论知识支撑,并在广义备稿过程中不断学习、积累,最终通过自身过硬的实践技术水平,去进行有声语言的表演、模仿。当汉字的“阴阳上去”遇到音乐的“跌宕起伏”;当画面的“拉推摇移”遇到故事的“前后发展”;当情感的“回环往复”遇到人物的“性格变化”,这一切都变得不嘈杂。由景到情,由象到意,便能呈现情景交融、象意合一的交融之美。

影视配音创作正如王明军老师所讲述的那样“带着镣铐的舞蹈”,对于创作主体而言,配音工作是具有规定制约性的,但同时也是具有整体适应性的。在进行配音创作时,既不能完全脱离原片内容和原型人物,又要让自己与角色“合为一体”,用适合当下时代的表达去塑造原型人物。看似繁重具体的制约、约束也就让最后的艺术作品呈现出无与伦比的“魅力”。

整体而言,科学的配音创作前准备,可以让配音者遵循表达规律,用多种话语样式来展现丰富的语料内容,在贴合文稿题材风格的同时,又能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实现创作主体的能动表达,对于配音作品的精美化呈现以及影视配音行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猜你喜欢

觉醒年代陈独秀主体
强化述职评议 落实主体责任
论碳审计主体
《觉醒年代》:直叫人上头的主旋律
《觉醒年代》里的红色地标
史诗巨制《觉醒年代》
何谓“主体间性”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陈独秀之妻:我生君已老
HOW TO REANIMATE A SAGE
陈独秀的收与不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