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党百年来我国师范专业优质生源吸引政策研究

2022-11-25王金龙邬志辉

关键词:师范教育师范院校师范

王金龙,邬志辉

(东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吉林 长春 130024)

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大对师范院校的支持力度,切实提高生源质量,吸引优秀青年踊跃报考师范院校和师范专业。同年2月,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进一步提出要实施“师范生生源质量改善行动,通过多种方式吸引优质生源报考师范专业”。从我国师范教育的发展史上看,如何提高师范专业对优质生源的吸引力,改善师范专业生源质量,是一个历史性的问题,并不是突然提出来的。那么,建党百年来,党和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环境的变化,制定了哪些吸引优质生源报考师范专业的政策?这些政策的主要特点有哪些?新时代提出师范生生源质量改善行动的意义是什么?本文将详细梳理建党百年来国家在吸引优质生源报考师范专业方面的政策设计,并在此基础上对新时代师范专业吸引优质生源政策进行展望。

一、历史演进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非常重视师范教育的发展,在吸引优质生源报考师范专业的政策设计上进行了不断的改革和创新,按照师范教育政策导向发生重要变化的关键节点进行划分,可将其发展历程划分为五个阶段。

(一)探索发展期(1921—1948年)

这个时期是我国政权更替的时期,我国高等教育也在多样化发展。1922年实行的“壬戌学制”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但是对师范教育的发展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以大总统令公布的《学校系统改革方案》规定“高级中学分普通、农、工、商、师范、家事等科”。自此,师范学校并入了省立中学,成为高中师范科,师范生的公费待遇取消,造成师范学校和师范学生数量骤减,教育质量下降(1)金长泽、张贵新:《师范教育史》,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年,第2页。。直到1932年,国民政府颁布《师范学校规程》,规定师范学校实行免学费政策,各级地方政府必须为本地师范学校提供经费,而且鼓励各学校为学生免费提供住宿、课本等。这一政策一直持续到民国政权的瓦解。

中国共产党更加高度重视师范教育的发展,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打破了传统的办学模式,为根据地和解放区革命与建设需要,建立了日趋成型的师范教育制度。1929年在苏区成立了上杭县列宁师范学校,1930年成立了闽西列宁师范学校,1931年成立了鄂豫皖苏区师范学校等。1932年在瑞金成立了由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代部长徐特立任校长的中央列宁师范学校,成为革命根据地层次最高的师范学校。从抗日战争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一直坚持优先发展师范教育,师范教育成为实行国民教育的主体力量。当时陕甘宁边区政府就认为“师范教育在教师事业中,其意义就似机械工业之于全部工业,它是教育事业之重工业,树立发展教育的基础,就当在此着力”(2)金长泽、张贵新:《师范教育史》,第6页。。解放战争时期,人民政府每接管1所中等师范学校,就动员散在各处的师生复职复学。中国共产党管理下的师范教育全部实施的是免费教育,着力吸引广大人民群众到师范院校学习,属于一种国民教育。

(二)曲折发展期(1949—1977年)

这一时期,新中国刚刚成立,国家教育事业需要大力发展,改造旧的师范教育体制成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3)卢小陶、杜德栎:《新中国70年教师教育政策的历史、结构与动力》,《教育科学研究》2019年第9期。。师范教育结合我国实际不断完善,从效仿苏联模式到1952年院系大调整,后又受到“大跃进”、十年“文革”等的影响,在破与立中曲折向前发展。这一时期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基础教育师资数量严重不足,国家政策导向是吸引大量生源报考师范专业,而对生源质量没有明确要求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基础教育师资严重短缺,而作为主要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师范院校数量严重不足。1951年,全国共有高等师范学校29所(其中,独立高等师范学校17所,普通大学的教育学院或师范学院12所),在校学生12 564人,毕业生为1 349人;师范学校603所(包括中等师范学校和初级师范学校,比例约为3∶7),在校学生167 281人,毕业生3万余人(4)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年,第111页。。根据当时制定的规划,五年内全国共需要增加小学教师100万人,中等学校教师13万人,幼儿园教师数万人。师范院校的实际培养能力与规划的任务相距甚远。在第一次全国初等教育与师范教育会议上,时任教育部部长马叙伦曾指出:目前各级学校师资普遍感到缺乏,初等教育师资缺得更多,现有中等师范学校,也远不能完成供应任务(5)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第109页。。可见,当时增加师范院校的数量和招生人数是师范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而生源质量问题虽然存在,但并不突显。正如周荣鑫副部长在1961年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上所指出的,招生总还要排队,国防、尖端和全国重点学校总是要排在前面的,要把师范院校都放到第一批是不可能的(6)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第1070页。。经过不断努力,师范专业生源数量不足的问题虽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但情况得到了极大改善。1977年全国共有高等师范院校59所,比1951年增加30所;在校生16.5万人,是1951年的13倍;中等师范学校1 028所,比1951年增加848所;在校生29.8万人,是1951年的6倍(7)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91—1997)》,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年,第3088页。。

2.“农转非”户籍制度对吸引农村优质生源就读师范专业发挥重要作用

1958年,我国开始以户为单位进行户口登记,将居民划分为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由于农村群体和城市群体所面临的生活待遇不同,城乡人员经济收入以及受教育程度等差异巨大,大量的农村人员向城市迁移,“农转非”对于农村人口实现户籍转化具有巨大吸引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第十条规定:“公民由农村迁往城镇,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学校的录取证明,或者城市户口登记机关的准予迁入的证明,向常住地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办理迁出手续。”当农村学生考入中专、大专或本科学校后,根据学校的录取证明,就可以改迁户口,成为非农业人口。当户口改签后,农村人就成了吃国家供应粮的“公家人”。另外,当时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还很低,通过就读高中,再报考大专和本科的通道还很狭窄。对农村学生来说,中师是既能改变户籍实现农转非,又能尽快工作为家庭减轻经济负担的最快途径,所以中师是当时很多农村考生的第一选择,吸引了大量农村优质生源。

3.师范专业免费教育政策贯穿始终,人民助学金对师范专业有倾斜政策,有利于吸引生源报考师范专业

这一时期,我国师范教育一直实行免费教育制度。除此之外,国家还实行人民助学金政策,用于资助在校学生学习,帮助在校学生解决生活困难。1952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调整各类学校教职员工工资及学生人民助学金的原则、标准、办法》规定:师范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学生的助学金高于普通高中,以资鼓励。1977年教育部、财政部印发的《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学生实行人民助学金制度的办法》规定:研究生、高等师范、体育和民族学院学生,以及中等师范、护士、助产、艺术、体育和采煤等专业学生一律享受人民助学金,享受比例按100%计算。其他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的学生,其助学金的享受比例按75%计算。可见,国家在对人民助学金制度进行调整时,对于师范教育给予了一定的倾斜政策。人民助学金政策设计的目的不是吸引生源,但客观上,这种设计对于吸引生源特别是农村生源报考师范专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蓬勃发展期(1978—1998年)

这一时期,国家出台了系列文件,不断推进师范教育事业蓬勃发展。1978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和发展师范教育的意见》,为未来一段时期的师范教育发展奠定了基本框架。1980年召开的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重新确认了师范教育的地位、性质和任务。1986年国家教委下发的《关于加强和发展师范教育的意见》,真正把师范教育提到发展教育事业的战略地位上。1996年,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召开,确立了师范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标志着我国教师教育事业由规模数量为主发展到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主的新时期。

1.师范专业生源质量问题开始写入国家政策文件,并取得实效

改革开放以来,师范教育迎来了大发展,师范专业生源质量问题也引起了重视。1978年10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和发展师范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为了办好师范教育,巩固和提高中小学师资队伍,应切实保证各级师范院校招收新生的质量(8)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76—1990)》,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年,第1650页。。这是从国家政策文件上,第一次明确提出要保证师范专业生源质量的问题。1980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师范教育的几个问题的请示报告的通知》进一步对保证师范专业生源质量问题做出了具体规定,通知指出:“为了提高师范院校招收新生的质量,将从今年开始,允许每个省、市、自治区指定省属重点高等师范院校,同全国重点高等学校一样第一批录取新生。”1993年《教师法》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办好师范教育,并采取措施,鼓励优秀青年进入各级师范学习。”(9)金子祺:《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演进的社会学分析》,《继续教育研究》2008年第6期。经过不断的建设与发展,师范专业生源质量得到提高。1996年,时任国家教委主任朱开轩在第五次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经过不断的建设与发展,中师生源质量始终保持较高水平,高师生源短缺状况有所好转,质量正在提高(10)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91—1997)》,第4042页。。

2.中师教育蓬勃发展,吸引大量优质生源特别是初中生源

中师教育在我国的师范教育发展史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数量上看,1949年全国有中师610所,到1974年增加到725所,用25年的时间增加了100所。但是此后平均每年增加100所,到1975年中师增长到887所,1976年增长到982所,1977年增长到1 028所。到1988年,全国中师增至1 065所,达到历史最高值(11)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第292页。。随后学校数量开始缩减,但招生规模仍在不断增大。到1996年,中师学校数量变为893所,但招生人数为31.57万人,比1988年多7.97万人,比1978年多15.77万人;在校生数为88.01万人,比1988年多19.61万人,比1978年多52万人。中师教育的快速发展,明显改善了我国小学师资紧缺的状况,为小学输送大批教师。从质量上看,由于受社会各方面的影响,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中小学师资总体水平很低,学校培养出的教师合格率不是很高。1980年8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办好中等师范学校的意见》,明确了中等师范学校的办学方向,对师范学校的任务、学制、教学计划等提出明确要求(12)苏林、张贵新:《中国师范教育十五年》,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81页。。1980年,全国有小学教师549.3万人,但其中只有49.8%的小学教师合格。经过中师十几年的不断努力和建设,到1995年,小学教师合格率达到88.8%,小学教师的质量得到很大提升。中师的蓬勃发展使中师毕业生在社会上十分受重视,就业反作用于招生,使中师生源很好。另外,中师将初中毕业生作为招生对象、就读中师能实现“农转非”、免费教育和就业统分统配等政策,这与当时学生的客观需求相一致,从而吸引大量优质生源特别是农村优质生源报考中师。

3.探索多种形式的招生办法吸引优质生源

这一时期,师范学校探索了多种招生方式,不断提高师范专业的生源质量。1980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办好中等师范学校的意见》明确规定,中等师范学校招生办法应体现师范教育特点,可以提前单独招生,采取推荐和考试相结合的办法(13)金长泽、张贵新:《师范教育史》,第164页。。1983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1983年中等师范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为了解决农村特别是山区、边远地区缺乏教师的问题,各地可以在招生计划中安排一定的指标,按照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原则,从农村特别是山区、边远地区招生,录取分数可以适当降低。为体现师范教育的特点,保证新生质量,各地中师可以参加统一高考,也可以提前单独招生,但是两种方法都需要进行面试(14)金长泽、张贵新:《师范教育史》,第186—187页。。1986年国家教委下发的《关于加强和发展师范教育的意见》指出,各地区可以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制定有吸引力的措施,鼓励更多考生报考师范。可采取提前单独招生或参加统一考试提前录取的办法。师专、中师、幼师坚持定向招生,高等师范本科院校也要适当扩大定向招生的比例(15)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76—1990)》,第2404页。。为进一步做好高等师范院校招生工作,1990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高等师范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引导、鼓励优秀高中毕业生报考高等师范学校,树立全面提高新生质量的指导思想,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选拔适合师范院校培养要求的新生,例如招收保送生、定向招生等(16)金长泽、张贵新:《师范教育史》,第189页。。1996年12月,国家教委印发《关于师范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继续采用和完善单独招生、提前录取、招收保送生、举办师范预备班等办法,进一步改善生源质量(17)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91—1997)》,第4095页。。多种方式并举,目的就是提高师范专业的生源质量,从而提高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地区的生源质量。有学者对湖南省的调查发现,农村教师定向培养政策有较强生源吸引力。就业有保障、公费教育、回避高考风险等是促使学生报考定向培养项目的主要因素,教师职业稳定是重要因素(18)李静美:《农村教师定向培养政策的生源吸引力》,《高等教育研究》2019年第1期。。

(四)转型发展期(1999—2006年)

所谓转型期,是指国家从1999年开始在教育政策特别是教师教育政策设计上发生了一系列变革,比如高校扩招、师范教育从“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过渡、教师教育走向开放化、免费师范教育政策取消、高校毕业生自主择业等。这一时期,我国的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师范教育从注重职前培养走向职前职后相结合的教师教育一体化,这些政策对师范专业生源质量产生了重要影响。

1.工作重心在调结构、促发展,对于师范专业生源质量问题制度设计较少

在大众化教育的背景下,1999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师范院校布局结构调整的几点意见》,分析了当时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今后一段时间,要重组师范教育资源,调整学校布局,逐步提高层次结构重心,提出我国师范教育要进行层次结构调整,从“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过渡,中师开始大幅缩减。1999年至2007年,全国中师学校从815所减少到196所。同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探索在有条件的综合性高等学校中试办师范学院,师范教育开始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同时,师范院校受高校扩招的影响,开始走向综合化,大量开办非师范专业,一些高校的非师范生数量等于或多于师范生数量。这些政策的调整,使师范院校和师范专业的特色逐渐淡化,师范院校的竞争力逐渐减弱,师范专业生源质量问题开始出现。从1997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计划全部实行并轨开始,到2007年国家在部属师范大学实行免费师范生政策,十年间,师范生在招生和培养上与其他专业相同,国家没有给予特殊倾斜政策,师范专业生源质量开始下降,师范专业的学生录取分数低于同层次的非师范专业学生,培养机构反映所招学生基础知识差、学习能力弱(19)胡艳:《当前我国师范专业招生问题及对策探讨》,《教师教育研究》2007年第5期。。

2.师范教育免费政策取消,师范专业吸引力逐渐减弱

高等学校收费政策从1989年开始启动部署,1994年在37所高校进行试点,到1997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计划全部实行并轨招生。部分师范院校从1997年开始调整收费政策,从过去的全部免除学费,调整为收取一部分费用。到2000年,教育部、国家计委和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2000年高等学校招生收费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指示对享受专业奖学金的高校学生也可收取学费。从此开始,师范生与非师范生彻底并轨,实行全额缴费,师范生的免费教育待遇全部取消。师范专业和其他专业一样,学生主要通过申请助学贷款和奖助学金等政策来解决家庭经济困难问题。2001年底,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在校719万名学生中,家庭经济有困难的学生约占20%以上,特别困难的约占10%左右(20)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98—2002)》,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年,第1330页。,师范院校比例更高。为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国家通过不断完善奖助学金政策,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师范专业虽然学费金额相对于一些非师范专业较低,但是和原来的免费师范教育相比,师范专业对生源的吸引力开始下降。

3.师范毕业生面临自主择业,师范教育的公共产品属性开始减弱

长期以来,我国师范教育形成了封闭的定向师范教育体系,基础教育师资基本上由师范院校培养,学生实行国家分配。《关于高等师范学校的规定》指出:“高等师范学校毕业生,由人民政府教育部门分配工作。”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毕业生就业已由国家“统分统配”转变为“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改革的不断深化,使师范毕业生也走向自主择业。师范毕业生自主择业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趋势,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但自主择业造成学生不愿意到农村或中西部偏远地区任教,使这些地区的师资严重短缺。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看,报考师范专业与其他专业在就业政策上享受同等待遇,考生在进行教育投资成本与收益的比较时会更乐于去学习一些口径更宽、就业面也更宽的专业,这样将来就业时自己的选择权更大,师范专业的特色和优势逐渐弱化,对优质生源的吸引力逐渐减弱。

(五)创新发展期(2007年至今)

根据《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有关要求,国家决定从2007年开始在部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随后,一些省份也相继实施了地方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同时,为兼顾不同群体的差异化需求,国家继续畅通非免费师范生和非师范生报考教师资格证等从事教师职业的通道,这既符合师范教育走向开放化的趋势,又给予师范教育一定的倾斜政策。

1.师范生免费教育与非免费教育并存

从国家在6所部属师范大学试行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开始,免费师范生在校学习期间免除学费、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经费由中央财政安排。随后,个别省份结合本省实际情况,开始逐步实施地方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28个省份相继实施了地方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各省份实施的范围和方式各有不同,北京、新疆、西藏师范专业的学生全部实行免费教育政策,上海、四川、吉林等省份在部分师范院校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广东、甘肃实施毕业生到农村从教后到岗退费的政策等。有学者2018年对某省属院校录取的首届免费师范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免费师范生中农村家庭背景的学生比例远高于城市学生,农村生源占总数的66.5%,城市生源占33.5%(21)王晓诚、车丽娜、徐继存:《免费师范生招生录取工作的社会学分析》,《当代教育科学》2018年第8期。。这一时期,除免费师范教育外,各高校还保留了非免费教育的师范生,这类学生不签署协议,不享受免费师范生的有关优惠政策,同样也不需要履行免费师范生的义务,毕业后自由择业。这种免费教育和非免费教育并存的方式,既满足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需求,又满足了一些喜欢教师职业,但不想受到免费师范教育束缚的学生需求,不同人群自由选择的权利得到了保障。

2.师范生按合同就业与自由择业并存

就业制度是影响师范专业招生质量的关键,免费师范生的就业问题一直是学界讨论的焦点。2007年免费师范生制度刚刚实施时,中国教育新闻网做了一个调查,参与调查的282人中40.07%的网民关心“就业去向有什么规定”(22)方增泉、孟大虎:《师范生免费教育中的招生与就业制度设计》,《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年第8期。在所有因素中占比最高。从2007年实行免费师范生政策到2018年出台公费师范生实施办法,就业政策是其中调整的重要内容。免费师范生政策规定:“免费师范生入学前与学校和生源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签订协议,承诺毕业后从事中小学教育十年以上。到城镇学校工作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应先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任教服务二年。”2018年出台的公费师范生实施办法更改为:“公费师范生毕业后一般回生源所在省份中小学任教,并承诺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6年以上。到城镇学校工作的公费师范生,应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任教服务至少1年。”虽然国家将免费师范生政策调整为公费师范生政策,表面上只是一个字的调整,但通过文件内容可以看出,根据11年的不断实践和探索,一些实质性的内容发生了变化。一是承诺从事中小学教育的服务期从10年调整为6年,比原来缩短了4年。二是到城镇学校工作的公费师范生,应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任教服务期从2年调整为至少1年,弹性空间更大。与免费师范生不同,非免费师范生由于不享有免学费等相关政策,其就业可以自主择业,就业形式更灵活。

3.教师资格证制度改革使师范专业生源吸引力降低

2011年9月开始,我国逐步推进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制度,改变了以往各省分别考试认证的局面,并进行了教师资格考试改革试点。2013年,教育部全面推开教师资格制度改革工作,公布了《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规定2015年实行全国统考,由教育部统一制定考试标准和大纲,组织笔试和面试,并建立试题库,考试将按照高考的要求来组织(23)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教师[2013]9号,2013年8月15日。。自2015级开始,师范生也必须参加全国统考。这一制度实施后,不管是否就读师范专业,最后能否成为中小学教师,都需要通过参加教师资格考试,才能够得到认定。这种制度设计使师范专业的特色和优势被撼动,师范专业毕业生可以直接获得教师资格证的时代结束。在教师资格考试改革的背景下,教师教育在高校日益边缘化,而这种边缘化导致大学生不太愿意进入师范专业学习,越来越多地转入社会上的各种教师资格证考试“培训班”(24)郑可春:《国家教师资格考试改革背景下教师教育发展路径研究》,《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年第8期。。2018年有学者研究表明: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近20年来,我国师范专业生源质量显著下滑(25)张炜:《改革开放40年教师职业吸引力嬗变的循证研究》,《教师发展研究》2018年第12期。。近些年,国家又先后出台了关于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建设教师教育协同创新中心、出台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行师范专业认证等政策设计,突出强调教师教育的重要性。

二、主要特征

通过历史的梳理,可以看出,在不同历史时期,我国采取了不同的吸引优质生源报考师范专业的方法。但从政策设计的角度看,建党百年来,我国采取的师范专业吸引优质生源的政策主要有三种办法:一是收费方面,实施免费教育、减免部分学费、提高奖学金等政策;二是就业方面,实施包就业、户籍身份变更等政策;三是特殊招生政策方面,包括保送生、特殊类型招生、提前录取以及入学后“二次选拔”等政策。三种办法在整个发展历程中都是随着环境的逐渐变化而不断地丰富和完善。

(一)收费方面:实行从免费教育到全面收费再到免费与收费相结合的制度设计

师范教育具有一定的公共产品属性(26)丁福兴、周琴:《师范教育的公共产品属性辨析——兼论其免费供给的适切性》,《学术论坛》2011年第4期。。我国的师范教育免费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1897年创立的“南洋公学”,“南洋公学”当时对所有学生免收学杂费并发放津贴。直到1922年,北洋政府颁布的“壬戌学制”取消了师范教育独立设置制度,也同时取消了师范生的免费教育制度。十年后,到1932年,国民政府时期,恢复了师范学校免费教育制度。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师范教育继续实行免费教育制度。免费教育制度在当时社会阶层分化不明显、各行业收入普遍不高以及社会上广泛形成的尊师重教的约束条件下,就读师范专业并从事教师职业是兼具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双重标准的理想选择(27)王晓诚、车丽娜、徐继存:《免费师范生招生录取工作的社会学分析》。,免费教育政策对优质生源就读师范专业具有极大的吸引力。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推进,高校面临着办学经费紧张的困境,于是从1985年中共中央颁发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开始,国家正式提出“高等学校有权在计划外接受委托培养学生和招收自费生”。但师范教育并没有马上实行收费政策,直到1997年,部分师范院校开始调整收费政策,从过去的全部免除学费,调整为收取一部分费用。从2000年开始,师范生与非师范生彻底并轨,实行全额缴费,师范生的免费教育待遇取消,实行全面收费制度。免费教育制度的取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师范专业的生源质量,使社会上出现优秀生源不愿意从教的局面,特别是一些农村优质生源。为改变这种局面,2007年教育部在6所部属师范大学试点实行免费师范教育。随后,部分省份在教育部试点的基础上,试行地方免费师范生政策:在试行免费师范生政策的同时,仍保留普通师范生政策,普通师范生与非师范生一样,按规定缴纳学费、住宿费等,不需要签订合同。由此,形成了免费与收费相结合的师范专业制度设计。

(二)就业方面:实行从统分统配到自主择业再到统分统配与自主择业相结合的制度设计

我国的师范生就业政策一直实行的是按计划招生,毕业后国家包分配,毕业生回到生源所在地从事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这种制度设计符合当时计划经济体制的时代背景,在现实实践中,也适应了当时基础教育师资严重短缺的客观需求,对于基础教育师资的补充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保证了国家“两基”目标的实现。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成熟和完善以及我国教师教育体系走向开放化,原来的包分配政策已经不能适应时代需要,1997年国家开始逐步探索师范生和非师范生并轨改革,所有高等教育专业实行自主择业、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使毕业生有了更多的自主选择空间,特别是一些重点师范大学的毕业生开始向东部沿海地区聚集,一些西部欠发达地区难以招到优秀的毕业生,条件特别艰苦的地区,没有毕业生愿意去任教。针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十年后,2007年国家启动了免费师范生政策,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免费师范生要签署协议,承诺毕业后要到基础教育服务10年,其中要到农村工作2年。2018年,对这一政策又进行了修订,改为从事基础教育6年,其中到农村工作至少1年。免费师范生统分统配,非免费师范生继续实行自主择业,这种政策设计,目的是解决农村师资短缺的问题,不是简单地重复原来的统分统配政策,而是在新时代条件下体现自主择业和统分统配相结合的制度设计。

(三)招生政策方面:招生方式从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变

我国的高考招生政策根据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高考招生方式主要是高校自行招生,1950年改为联合招生,1951年发展为大行政区范围内统一招生,1952年正式施行全国统一招生制度。“文革”期间,实行“推荐”上大学(28)吴根洲:《70年中国高校招生标准变迁述论》,《江苏高教》2020年2期。。师范专业与其他专业执行一样的招生政策,招生方式也相同,没有特殊的招生政策,招生方式较为单一。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家对师范院校生源质量问题的不断重视,在政策设计上给予师范院校特殊倾斜性政策。师范学校探索了提前单独招生、参加统一招考提前录取、定向招生、保送招生等办法,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师范专业的生源质量。特别是中师学校探索从初中生中招生政策,招收到很多农村的优秀生源。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招生方式也在不断调整和完善,有些招生方式逐渐取消,比如保送生、单独招生等,但提前录取、定向招生等方式依然在师范专业招生中发挥重要作用。从整体发展情况看,招生方式从最初单一招生方式不断走向多样化发展。

三、结论与讨论

新时代,师范教育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都将发生变化,师范专业吸引优质生源的政策也必将跟着发生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提出师范专业生源质量改善行动,对于师范院校和师范专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无论政策如何变化,师范教育的公共产品属性不会变,师范教育提高生源吸引力仍然需要国家在政策设计上给予倾斜。

(一)强制性制度变迁对生源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所谓“强制性制度变迁”是指政府基于国家利益最大化考虑,以政策工具为手段的一种“自上而下”的权威性变革(29)卢小陶、杜德栎:《新中国70年教师教育政策的历史、结构与动力》,《教育科学研究》2019年第9期。。我国的师范教育政策都是在政府部门的强力推动下实施的。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制度变迁过程中,师范专业的生源质量也随着制度的变迁发生着相应的变化。比如,师范生收费政策、中师学校快速减少政策、教师教育开放政策、免费师范生政策等,这些政策的变化对于师范专业吸引优质生源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师范教育由“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过渡等政策虽然符合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战略,但客观上确实造成了师范专业吸引力减弱,生源质量开始下降。新时代应实施师范专业生源质量改善行动,要继续加大对师范院校支持力度,给予师范教育倾斜性政策,大力推动师范院校牢固树立以师范教育为主业的办学定位,着力发展师范教育。

(二)未来师范专业对生源的吸引力会不断增强

从发展历程看,不同历史发展时期,国家在师范专业吸引优质生源的政策设计上不同,这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密切相关。当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师范专业建设,政策设计上有利于师范专业吸引优质生源。一是实行师范专业认证政策。师范专业获得“三级认证”后,毕业生将直接获得教师资格证。这是对从2015年开始国家要求所有专业学生都要通过考试获得教师资格证政策的有益调试,对师范专业特别是一些办学较好的专业吸引生源有助力作用。二是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作为“六卓越一拔尖”的重要组成部分,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目标是培养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而不是培养教书匠。高端培养目标会吸引优秀生源报考。三是实行事业单位编制改革。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发展阶段,上大学已经成为普遍现象,毕业即失业的现象短期内还会存在。在整个事业单位编制改革的大背景下,高等教育和医疗机构等单位将取消事业单位编制,但基础教育将继续保留事业单位编制。基础教育教师稳定的工作将会为师范专业吸引更加优质的生源。

(三)未来师范专业的招生方式会更趋多样化

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我国在师范专业招生方面,探索了单独招生、参加统一招考提前录取、定向招生、保送招生等多种方式,目的就是保证师范专业的生源质量。随着《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发布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师范专业招生录取方式也会更加多样化。一方面,目前部分省份已经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比如采取到岗退费或公费培养、定向培养等方式进行师范生培养等。另一方面,考生招生制度改革后,“两依据一参考”不断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对于师范专业选拔更乐教、适教的人才将发挥重要作用,师范专业招生选拔方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新时代,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在招生方式上的运用,将会使师范专业的招生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这是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不具备的条件。未来,师范专业不一定要吸引成绩最高的生源,但会吸引更加优质的生源,他们将更加喜爱教师这个职业,更加适合教师这个职业,更加适应不同区域对教师这个职业的需求。

(四)师范专业自身硬实力是吸引优质生源的重要保障

从长远发展看,师范专业要吸引优质生源,自身的专业建设水平是关键。师范专业不应也不能成为软弱专业的代名词,国家层面要加大对师范专业建设的投入力度和建设强度,通过提高师范专业自身硬实力来吸引优质生源。一是要大力培育一流学科。从实际情况看,师范大学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的都是学校传统的师范专业相关学科,比如数学、化学、历史学、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等。师范专业有一流的学科作为支撑,才能打造一流的专业。二是要大力培育一流专业。国家在实施“双万计划”,遴选建设一流专业时,应将具有深厚的积淀和良好基础的师范专业作为重点予以支持,支持师范专业的发展。三是要大力培育基础科学研究。师范专业建设主要依托基础学科,这些学科在服务国家发展方面具有重大潜力。师范专业自身具有深厚的学科底蕴、强大的教师队伍、雄厚的资源条件,才能培养出卓越教师,为基础教育发展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师范教育师范院校师范
“美育视域下的音乐师范教育教学价值重构”学术研讨会线上召开
师范院校中OBE理念下生本教学的产出分析
南昌市师范院校食育开展现状及促进策略
哈尔滨新区师范附属小学校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品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作品
师范院校应有“师范味”
师范院校应进行一流的教师教育
我国近代师范教育思想发展研究综述
山区高职师范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