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美术作品对大学生的教育功能研究

2022-11-25苏晔张洁崔慧敏

关键词:集体主义美术作品爱国主义

苏晔,张洁,崔慧敏

(1.河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401;2.河北环境工程学院环境艺术系,河北 秦皇岛 066102)

习近平强调:“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红色美术作品作为红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美术工作者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创作的现实主义形式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时代性和大众性的特征,是厚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强化大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培育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宝贵资源,高校应充分发挥好红色美术作品的教育功能。

一、红色美术作品的概述

红色美术,是指美术工作者以现实主义的绘画形式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艰辛的革命斗争与社会建设的过程进行的记录与呈现。[2]美术工作者创作了一批批展现中国共产党人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和长期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表现革命历史,反映时代精神的作品,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记录和写照了无数中国仁人志士救亡图存、艰苦卓绝的斗争和近现代苦难深重而又辉煌壮丽的历史。红色美术作品往往因为作者的思想和特定历史阶段的重要社会意义而凸显出强烈的民族性、时代性和大众性。

(一)民族性

红色美术作品在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时期孕育、形成和发展起来,同国家和民

族紧密相联,承载了民族精神和民族品格,焕发出强大的民族力量,蕴含着鲜明的民族性。其一,红色美术作品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革命与建设时期,创作的灵魂是由美术工作者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坚定的理想信念熔铸的,无论是徐悲鸿倡导的新中国画改良,还是鲁迅对“力之美”的推介,皆是以追求民族独立、实现人民解放为要旨。作品的内容集中体现着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其二,红色美术作品具有民族风格、民族气派和民族特色。美术工作者立足于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精神追求,践行时代和人民赋予的使命和担当,创作符合中国人民审美追求的作品。例如,延安时期的木刻版画以民族化和大众化为目标,在吸取西方艺术的基础上,改造西方版画的形式,与本民族的民间年画相融合,延安木刻家创造了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成为群众接受革命思想和新鲜事物的有效媒介。

(二)时代性

红色美术作品是政治工作与时代发展相结合的产物,以其特有的形式,反映着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变化,在不同时期表现着自己的主流价值,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其一,红色美术作品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不断地孕育、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始终同历史进程相一致。美术工作者以革命和建设时期发生的重大事件为题材的,以慷慨的人物故事为素材来抒写时代精神,展现了共产党人的艰辛与伟大,这些作品都是时代的产物。其二,红色美术作品彰显了时代主题。不同时代背景下宣传不同的主题。五四运动时期,其发挥着唤醒民众、揭露丑陋的作用,争取民族独立和救亡图存是这一时期的创作主题;长征时期,其发挥着提高士气、动员民众的作用,宣传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定理想信念是这一时期的主题;抗日战争时期,其发挥着宣传教化、歌颂光明的作用,鼓舞军民革命斗志和增强革命胜利的信心是这一时期的主要内容。不同时代的作品有着特定的主题,体现特殊的时代特征和时代价值,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丰富发展。

(三)大众性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的主体,人民群众蕴藏着无限的创造力,推动着红色美术作品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鲜明的大众性。同时,红色美术作品又以直观的表达成为了与人民群众联系最广泛的艺术形式之一。其一,红色美术作品以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作为创作的源泉。艺术来源于生活,脱离群众的艺术是无本之木、无根浮萍,红色美术作品是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这一主体,并以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作为创作的题材。其二,红色美术作品是坚持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在革命战争时期,美术工作者不仅奔赴前线和军民共同抗战,深入农村和人民一起生活,而且创作了大量为人民群众的思想情感而歌泣,为人民群众的精神诉求而奋斗,引起人民群众在思想上共鸣的作品。例如,在长征时期,创作题材都是根据革命斗争的实际需要选取的,服务于革命斗争之中,充分彰显了红色美术作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特征。

二、红色美术作品对大学生的教育功能

红色美术作品承载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典型代表,不仅给予受众美的享受和熏陶,而且具有重要的育人功效。一件红色题材的美术作品就像一部历史书,是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鲜活历史教材,是体现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坚定的理想信念的宝贵资源,再现了中国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价值,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中国革命斗争的长期实践中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的集体主义和艰苦奋斗精神。对于大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坚定理想信念教育、强化集体主义观念、培育艰苦奋斗精神具有重要作用。

(一)厚植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国家和民族凝聚人民的精神纽带。纵观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中国人民的爱国史,爱国主义始终存在于中华民族延绵发展的历史,给予中华民族的发展以重大的影响。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习近平指出,“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是坚持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3]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即是引导大学生充分理解国家、党、社会主义之间鱼水共存的关系,实现三者之间的高度统一,引领学生与党和国家同向同行。诞生于中华民族危机与艰苦环境中的红色美术作品,描绘了在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解放而英勇斗争的爱国事迹和爱国英雄,传递了美术工作者们深厚的爱国思想、饱含着美术工作者们所抒发的深厚的爱国情怀。红色美术作品中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厚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是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资源。

革命时期,美术工作者们深刻地意识到“社会里的特殊阶层,也决不是可以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他们也像社会上其他人们一样,必须使自己的活动与社会发生密切的联系。”[4]“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概括,众多爱国的美术工作者将民族利益置于流派与画种之上,积极投身于抗战的伟大斗争中,担负起宣传抗日、教育群众的社会责任。他们以笔代枪作为斗争的武器,勇敢地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创作这个时代的艺术作品。徐悲鸿、关山月、张善子等画家们走出画室,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中,使自己的作品走进生活、贴近时代。例如,在第二次长沙会战时期,徐悲鸿听闻长沙为日寇所占,连夜创作了著名的《奔马图》,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爱国之情。张善子借古喻今创作《精忠报国》《文天祥正气歌图》等作品来宣传抗日救亡。齐白石以螃蟹、老鼠为题材作画来讽刺日伪当局,通过绘画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和对敌军的厌恶。又如,抗美援朝时期,美术工作者何孔德、张笃周等人参加了志愿军,奔赴朝鲜战场,经历过战火洗礼和特殊生命体验,创作了一批批表达战士们英勇无畏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美术作品。何孔德的《二级战斗英雄杨国良》刻画了杨国良身负重伤,拉起爆破筒,冲入敌群的场景,描绘了其坚守阵地、保卫国家的爱国事迹。《并肩作战》再现了上甘岭抗击战中,志愿军防守部队进行顽强抵抗的画面。这些作品取材于真实的爱国事迹,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美术工作者在行动上阐释了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其作品的内容同样弘扬了共产党人的爱国主义精神。传承和发扬红色美术作品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促使学生从口头上的简单爱国转化为自身的理解和感知,使大学生深刻地感受革命先烈为了国家的独立和解放,付出的艰辛和努力,感受到“国家独立”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厚植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使其自觉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

(二)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不能抛弃理想信念,无论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和平发展的年代。理想信念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个国家若是缺失了理想信念,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和奋斗的方向,变成一盘散沙。习近平曾指出,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青年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应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红色美术作品的发展史是中国共产党人为崇高的理想信念而忠贞不渝、砥砺前行的华美诗篇,是讴歌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事迹和高尚精神所形成的宝贵结晶和重要资源,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定着马克思主义信仰、怀揣着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红色美术作品中所呈现的共产党人对理想信念的追求和坚守,“蕴含了人们丰富的情感因素,寄予了人们的理想追求”[5],是高校大学生预防“软骨病”的良药,理想信念教育可为大学生补充“精神之钙”。

在艰苦卓绝的长征时期,红色美术作品的灵魂在于美术工作者们坚定的革命理想和信念,他们创作了一批批展现红军指战员在长征途中坚定信念、一往无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作品,激励了红军的士气、焕发其斗志。例如,黄镇的《过湘江》《老林之夜》《安顺场》《草地行军》等作品,展现了红军战士以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所向披靡,经历了艰难万险的历史画卷。其中《过湘江》取材于湘江战役,画面展现了红军战士队伍踏着坚定步伐,井然有序的渡过湘江的场景。画面没有过多对两军对垒进行描绘,而是通过波涛翻滚的湘江烘托战斗的激烈,展现红军战士坚定的革命理想和乐观主义的精神。又如,《中国工农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实》再现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的场景,作品刻画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坚定地站在泸定桥上,人物表情谈笑自如,充满胜利的喜悦,好似宣告:中国共产党人脚下的铁索桥必然摧毁蒋介石的大渡河会战计划。体现了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力量。长征是一段艰难困苦的特殊历史时期,红色美术作品的宣传对于坚定红军的革命信念和提高思想觉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长征胜利铺就精神底色。新中国成立后,美术界创作了大量反映长征时期红军战士饱含坚定理想信念的作品,如潘鹤雕塑作品《艰苦岁月》、沈悌如的《向北方》等,都是新中国初期创作的红色美术作品。

美术工作者在极其艰难困苦的环境中,用画作记录了红军长征途中感天动地的英雄人物和革命事迹,不仅对于红军取得长征胜利具有巨大的鼓舞、激励效果,而且对于当代大学生有着重要的现实启示。因此,解读红色美术作品的精神内涵、了解创作背景的社会历史状况,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感受革命年代,无数红军战士在党的领导下怀揣着革命必胜的信念,依靠坚定地革命理想,不怕牺牲、奋勇前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对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他们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心具有重要意义。

(三)强化大学生集体主义观念

集体主义是我们社会弘扬的主旋律之一,它不仅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产物,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对于国家和民族来说具有凝聚人心的重要作用,集体主义在每个历史阶段都发挥着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不竭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新时代,同样要重视集体主义教育。新时代集体主义教育是对党领导的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团结合作精神的延续与发展。习近平在多次讲话中强调,要“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当代大学生作为集体主义观念培育的重点对象,加强集体主义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集体主义观念。红色美术作品形成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革命斗争实践之中,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上大大小小的历史事件,展现了集体主义的重要性,彰显了我们党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体现了我们党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基本原则。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解放区的美术家们创作的作品都充满了和谐与战斗的气息,在边区创作了大量以农民集体生产和生活为主题的的美术作品,展现了我们党领导下集体主义的精神。胡一川的《牛犋变工队》刻画了边区人民以牛犋变工队形式进行互助耕田劳作的场景。这幅作品与中共中央提出将农业生产“组织起来”的号召相呼应,体现了在党的领导下农民生产的集体化道路。石鲁创作的木刻版画《群英会》描绘了一些劳动模范们聆听毛泽东和劳动模范吴满有交谈,一些劳动模范相互交流的场景,作品真实反映“群英会”时期的历史事件,发挥了对劳动英雄的宣传作用。丁达明《生产》的背景是日寇对我国新四军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军事“扫荡”和经济封锁。画面刻画了苏北人民开展生产自救,支持新四军抗战的场景。展现出抗日根据地军民团结一致,共同斗争的集体主义精神。在敌后战场,红色美术作品的宣传和鼓舞作用比得上千军万马。例如,彦涵创作的《当敌人搜山的时候》绘制的是与连队失去联系的一名八路军,和民兵团结合作进行反“扫荡”的激烈斗争的场景。这副画作采用勾线的形式和黑白的背景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了抗日军民的团结一致、英勇杀敌的激烈场景。这一时期的美术作品绘制了军民团结如一,人民集体生产生活、军民共同进行对敌斗争的场景,体现了当时社会浓厚的集体主义氛围。

红色美术作品中蕴含着集体主义精神,将其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深刻理解在党的领导下延安边区创造的历史功绩,体会到在革命战争时期,军民一边打仗一边推进生产的艰难,认识到集体主义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从而强化当代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

(四)培育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是中华民族绵延至今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一贯倡导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就是艰苦奋斗的创业史,彰显着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习近平曾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勇于砥砺奋斗,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6]当代大学生,成长于祖国发展的大好时代,物质基础和精神生活逐渐优渥。然而,我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期,面对新矛盾、新考验,当代大学生更应该坚守艰苦奋斗的精神,勤俭节约、反对享乐主义。红色美术中蕴含的美术工作者艰苦奋斗的故事以及作品中所展现的艰苦奋斗精神,是培育高校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重要素材。

抗战时期,美术工作者集革命者和艺术家的双重身份于一体,创作了大量服务于社会和革命需要的美术作品,通过美术作品鼓舞群众反抗日本侵略,激励群众积极投身于劳动生产。例如,抗战初期,为了解决前后方急需文艺干部的问题,以古元为代表的延安木刻家深入解放区工作,在生活条件困苦的陕北农村工作,回到鲁艺后创作了大量反映边区农民生活变革、思想发生转变的美术作品。特别是在大生产运动这一时期的作品,展现了在党领导下军民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的历史。王流秋创作的《三边冬学》是以延安时期的定边、靖边和安边的冬学为题材,刻画了在寒冷的冬天,村民们在八路军的指导下学习的场景,展现了从少到老的村民们在艰苦条件下也想要摆脱文盲的状态。夏风的《加紧生产努力学习》、古元的《农家的夜晚》、陆田的《农村妇女也加紧学习》、彦涵的《小先生》等木刻作品展现了在日寇连续扫荡和国民党顽固派经济、军事封锁的艰苦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边区百姓坚持开展识字运动的状态。又如,沃渣的《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力群的《丰衣足食图》等画作反映了在陕甘宁地区的群众们自己动手,开展大生产运动的成果,展现了党和老百姓们在艰苦条件下共同奋斗创造出的幸福生活。

延安时期的红色美术作品的深刻性和艺术感染力与解放区美术工作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美术工作者们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投身于革命之中,在党的领导下创作了大量体现艰苦奋斗精神的红色美术作品,展现了军民艰苦奋斗的生活场景,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感染力。通过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渗透给当代大学生,让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红色美术作品的熏陶,加深他们对艰苦奋斗精神的深入思考,促使大学生自觉地选择践行艰苦奋斗的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三、高校发挥红色美术作品教育功能的有效途径

红色美术作品是厚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强化大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培育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宝贵资源。由于缺乏思想的正确引导,导致红色美术作品未能得到充分利用、教育功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高校应重视红色美术作品的教育功能,通过融入校园文化活动、更新思政教学方式、发挥主流媒体作用,发挥好红色美术作品的教育功能,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融入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是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文化阵地,将红色美术作品融入校园文化是发挥其教育功能的有效途径。当代大学生可以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

一方面,高校可以通过开展红色美术作品创作展览,结合具有教育意义的节日或纪念日制定主题展览来发挥红色美术作品的教育功能。例如,中央民族大学举办“庆祝建党100周年中央民族大学师生美术作品展”,师生绘制优秀的红色美术作品,讴歌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传承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奋斗中铸就的伟大精神,对于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另一方面,高校可以举办关于红色经典美术作品的专业讲座。通过解读红色美术作品创作背景以及创作理念等,加深受众对作品精神内涵的理解,发挥红色美术作品的育人功能,促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洗礼、心灵上得到美化。

(二)更新思政教学方式

课堂是传输理论知识和灌输思想观念的主渠道。通过红色美术作品融入课堂教学、思政教师提升红色美术素养来更新教学方式,是发挥红色美术作品教育功能,强化大学生爱国主义、理想信念、集体主义和艰苦奋斗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方面,思政教师应将知识所对应的红色美术作品融进课堂教学,从教学需要出发,根据相关课程结合对应的作品,发挥红色美术作品的教育功能。例如,在介绍抗日战争历史时,老师可以选取李晨创作的《七七事变》《九一八事变》等作品,将解读作品的时代背景、精神内涵和灌输课本知识两者相结合,加深受众对抗战时期历史的理解,进一步强化其爱国主义情怀和艰苦奋斗精神。另一方面,思政教师应加强自身的红色美术素养,高校可以聘请红色美术研究方面的相关专家和学者集中指导思政工作者,将学习红色美术作品融入思政工作者岗前培训或日常培训。

(三)发挥主流媒体作用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学生学习、交流、表达情感的途径变得更加多元化,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日益成为校园文化传播的主要媒介,受到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欢迎。

一方面,发挥校内主流媒体的作用。高校应以学生团队为主体,构建网络宣传团队。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形式宣传红色美术作品的内容。例如,通过校园微信公众号分期解析红色美术作品,官方微博定期宣传画作的精神内涵,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和感染受众,发挥红色美术作品的教育功能。另一方面,高校创建的学生团队,应注重团队的红色美术素养的培育。加强团队对红色美术作品学习的同时,不断提高宣传内容的深度与广度,更好地发挥红色美术作品的教育功能。同时,高校应加强网络舆论监督和管理,维护积极健康的网络信息环境,进一步推动红色美术作品教育功能的有效发挥,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猜你喜欢

集体主义美术作品爱国主义
3~6岁幼儿爱国主义教育实施路径研究
关于将集体主义引入经济理论的思考
加强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策略
“你家苹果打药,邻家小麦生病”——西农博士谈农业生产环节的“集体主义”
集体主义教育:从个体出发建构共同体
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
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