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反贫困思想形成与发展的时代背景研究

2022-11-25伊敏韩继伟

关键词:帝国主义群众生活

伊敏,韩继伟

(1.天津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87;2.华北理工大学 党委组织部,河北 唐山 063210)

近代的中国是在欺凌与耻辱中走向二十世纪的。毛泽东所处的时代是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时代,他经历了革命与战争、和平与发展两个历史时代,而贫穷与落后则是这两个历史时代的一个主要特征,摆脱贫困、实现国家富强与人民幸福是整个中华民族共同追求的发展目标。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为争取实现国家独立及人民解放的过程中,也为全体中国人民能够摆脱贫穷与落后的发展境遇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和努力。探索毛泽东反贫困思想形成与发展的时代背景及实践基础,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毛泽东反贫困思想的内涵与精髓,还对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进一步贯彻共同富裕思想,牢记党的初心使命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下毛泽东反贫困思想萌芽的时代背景

(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给中国人民带来的苦痛与灾难

毛泽东出生、成长于中华民族处于受压迫和反抗压迫,救亡图存和寻求发展的历史时期里,他的前半生都是生活在“革命与战争”的历史时代。自奴隶社会开始,中国就处于一种存在着阶级结构的社会之中,包括封建主义及资本主义制度在内,其实质都是剥削阶级对劳动人民群众进行残酷剥削与压迫的制度。生活在2000多年封建制度统治下的中国人民,本就在封建制度的残酷剥削与压榨之下过着极度贫苦的生活,而帝国主义的入侵与掠夺,更是给中国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又一个沉重的打击。自19世纪中叶起,中国逐渐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也开始走向了极度屈辱与苦难深重的历史深渊,国家主权逐渐丧失,经济命脉也逐渐掌控在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手中。他们通过不断的发起战争来迫使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与此同时,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也逐渐被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所掌控,并给整个中国及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与痛苦。在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与压迫下,腐朽反动的清王朝不但没有采取有效的反抗与自强措施,反而与帝国主义相互勾结、狼狈为奸、不断顺从帝国主义的意愿,同帝国主义一起压榨本国人民,帮助列强一同压制一切促进中国社会发展的进步势力,为帝国主义奴役和统治中国提供了强大的社会基础,致使整个中国都在帝国主义的统治之下,任人宰割,而此时的清政府也已经成为一个极度腐败而深受人民痛恨的政权。此外,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虽然严重的破坏了中国封建社会下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但封建主义的剥削制度却依然保持着,并同高利贷及买办等剥削资本结合在一起,共同剥削被压迫的劳动人民群众,并成为人们社会经济生活的主要形式。广大工农群众不仅要受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盘剥与掠夺,还要受官僚及买办资产阶级的剥削与压迫,人民生活的极度贫困,过着饥寒交迫的悲惨生活。生活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下的毛泽东也深刻地感受到剥削与压迫带给人民的悲惨境遇,因此,毛泽东从小就立志要彻底改造剥削与压迫的旧社会,使人民群众也能够当家作主。

(二)近代中国人民对改变贫穷与悲惨境遇的失败探索

20世纪初的中国可谓是积贫积弱、民不聊生。在这一时期内,毛泽东反贫困思想产生的实践基础就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对“三座大山”的革命行动。在帝国主义的宰割与蹂躏、封建主义的剥削与压榨之下,广大中国人民的生活穷困潦倒。为反对帝国主义与本国封建势力的剥削与压迫,为了改变中国贫穷的境遇与被欺辱的命运,中国人民也进行了前仆后继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的农民运动,鼓吹救亡图存、变法图强的戊戌维新运动,具有广泛群众规模的义和团运动等等,都展现了中华民族不甘忍受屈辱而不屈不挠的奋斗与反抗精神。但尽管如此,这些反抗斗争都均以失败而告终。随着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民族主义者再一次发起了一场以推翻清朝政府为直接目标的革命运动。在1904年,孙中山率领并组织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其目标是建立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并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作为同盟会的誓词。孙中山所领导的辛亥革命,虽然以推翻清朝政府为直接目标,但此时的清政府早已经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因此,这场革命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反对帝国主义的性质,它成功的推翻清王朝腐朽黑暗的政治统治,并结束了中国延续2000多年来的封建专制制度,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人民思想的解放。但是,由于这场革命自始至终也没有提出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且由于中国资产阶级力量还相对薄弱且具有一定的软弱性,加之没有有效的发动处于社会下层的广大劳动人民群众,致使此次革命最终仍以失败告终,中国仍旧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中国人民贫穷与落后的悲惨命运仍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人民生活依旧处于极端贫困的状态之中。可以说,近代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及其广泛存在的贫困现实促使了毛泽东开始思考如何解决中国的贫困问题,并探索如何带领广大人民逐步实现国家的富强及人民的解放。

二、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反贫困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一)落后的经济文化状况以及广大农民生活的悲惨境遇

毛泽东生于中国最艰难与困苦的历史时期,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与浓厚的爱民情怀使他一生都在致力于寻找救国救民的反贫困道路。近代中国是一个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存在着大量的自然经济及半自然经济,文盲半文盲占人口绝大部分,这是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特点,同时也是我们反贫困中不可回避的现实。毛泽东指出:“我们必须将这一事实作为整个革命时期甚至是革命胜利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解决一切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为了打倒和反抗帝国主义列强和封建军阀的侵略与统治,进一步将中国人民从压迫与剥削中解放出来,中国共产党积极与国民党进行政治上的合作,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而进行英勇的斗争。在此期间相继爆发了五卅运动、北伐战争、湘鄂赣的工农群众运动,都沉重的打击了帝国主义与封建军阀的势力,展现了人民对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剥削与压迫的深恶痛绝,以及对实现国家统一与自身解放的渴望。但随着“四一二政变”的爆发,大革命也随之而失败,人们对于国家统一的愿望与努力再次破灭。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又先后发起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井冈山斗争等,开始率领广大人民群众发动群众斗争,建立属于人民自己的苏维埃政权,特别是井冈山斗争的胜利更集中的体现出了毛泽东所领导的“农村包围城市”路线的正确性。1927年10月底,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残余部队来到了井冈山,井冈山所在地区是横跨湘赣边界的一个偏远山区,是交通极为闭塞的一个农业区域,绝大多数居民都是农民,但是农民拥有的土地却只有不到40%,其余60%以上的土地均掌握在少数地主的手中,因此,那些缺少土地的农民们只有去租赁土地才能维持生存,且每年收入的一半以上都要上缴给地主,并要无偿的为地主服各种劳役,受商人和高利贷的剥削,生活极度贫苦。在领导群众斗争中,毛泽东看到了农民生活的极端困苦以及农民对于平分土地的渴望,因此,在1927年12月上旬,毛泽东按照“八七”会议精神,首先开始了在井冈山地区开展土地革命。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期间,毛泽东一方面率领红军积极地进行军事斗争,另一方面也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开展土地革命,试图通过实行分田分地和轻徭薄赋的方式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使贫困劳动者能够共同分享劳动成果,从根源上解决劳动人民贫困与分配不均的悲惨境遇。可以说,不改变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就没有彻底的反封建可言。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土地革命,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群众的生活,帮助农民群众摆脱了封建制度的剥削与压迫,改变了穷苦的生活境遇,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他们参加革命的积极性。

(二)战争环境下为挽救国家危亡的现实需要

在抗战爆发后,随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展开,中华民族更是面临着亡国的严重危险,在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与统治下,人民群众的生活再一次受到了沉重的打击。而此时的国民党作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他们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防止人民群众的力量在抗战中得到发展,因而拒绝去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而与此相反的是,中国共产党所代表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认为:中国抗战的根本力量是来自于广大人民,因此,只有不断的改善工农大众的生活,才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抗战的积极性并有效地动员组织人民群众进行抗战,才能彻底驱逐日本帝国主义的统治,实现全中国的解放。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中国共产党必须要采取更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去改善劳苦民众的生活,同时也为吸引更多人民群众支援抗战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抗日战争开始后,为了团结更广大的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便决定在各根据地开始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对此,毛泽东也特别指出:“在抗日战争时期,各根据地要坚决实施减租减息、交租交息的政策,在团结地主的同时也要充分发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以为进一步驱逐日寇做准备”。经过减租减息,农民们不仅从中得到了一定的经济实惠,而且还极大地提高了其农业生产的积极性。除此之外,为了有效克服战争时期根据地的经济困难,为抗战提供充足的物质准备,中国共产党也必须要采取许多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例如,为了保障人民群众能够坚持抗战,又不过于加重人民的负担,毛泽东便决定组织军队开展大生产运动,其总方针就是“发展经济、保障供给”,为解决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困难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随后,毛泽东还继续强调,“陕甘宁边区与各敌后抗日根据地要继续发展生产,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以为战略反攻准备物质基础”。大生产运动的开展,使各个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农业和工商业的产值得到了迅速增长,人民及军队的生活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不仅有力地支持了敌后的艰苦抗战,也为毛泽东反贫困思想与实践的形成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三)国民党反动统治之下人民生活的极度贫困

抗日战争结束后,毛泽东通过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分析,敏锐地判断出今后社会的发展与建设应需要建立在一个和平的发展环境之上。此外,由于二战后世界范围内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处于并存和竞争的状态,和平和发展逐渐成为时代的主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毛泽东特别希望此时的中国能够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生产力,以改变贫穷落后的境遇。而此时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却为了维护其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坚持实行独裁和内战的方针,蓄意发动内战,希望通过战争的方式来消解人民革命的力量,并开始对中共发起进攻,再次将人民群众置身于水深火热之中。随着内战的全面爆发,国民党为了弥补由战争所带来的巨大财政赤字,则开始通过增加货币发行量的方式来弥补巨额的财政亏空,而通过增加货币发行量的方式势必会导致人民群众购买力的严重下降,反过来则使财政赤字更加扩大,由此所带来的通货膨胀也达到了骇人听闻的程度。而恶性的通货膨胀又进一步引起了物价的飞涨,美联社上海7月24日电讯中曾写到:“在1940年,100法币元可购买一口猪,1943年为一只鸡,1945年为一条鱼,1946年为一个鸡蛋,1947年为三分之一盒火柴。”通货膨胀严重,物价飞涨,人民群众的生活也陷入了极度贫困。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民族工商业也日益走向破产,由此,给整个社会所带来的则是大量的城市失业人口,与此同时,“农村经济也日趋破败衰落,耕地面积等都在逐年减少,粮食产量不断下降,广大人民也因此陷入破产、饥饿、死亡的惨状”。此外,许多公教人员及学生群众的生活也陷入了极度贫困的境遇,食不果腹,在饥饿与死亡的道路上挣扎。反饥饿、反贫困、求生存的任务再一次的摆在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前。毛泽东认为:只有彻底推翻国民党反动腐朽的政治统治对人民群众的剥削与压迫,才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民不聊生的生活状态,才能使人民群众彻底摆脱贫困。因此,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逐步率领人民群众开展人民解放战争,夺取民主革命的全国性胜利,以彻底结束极少数剥削者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统治以及帝国主义对中国各族人民的奴役与压迫。

三、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反贫困思想不断完善与发展的时代背景

(一)贫穷与落后的基本国情

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国历史上一页崭新的篇章,但此时摆在党和人民面前的却是重重的困难和一层层严峻的考验。毛泽东指出:当前中国六亿人口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一穷二白”,“穷”就是几乎没有什么工业,农业也十分落后,“白”则意味着是一张白纸,科技文化水平都还很低。落后的发展面貌、穷困潦倒的发展困境以及战后的千疮百孔,与此同时,恶性的通货膨胀与物价飞涨更是严重的扰乱了人民的经济及生产的秩序,也使人民群众的生活处于极端贫穷与困苦之中。如何稳定经济秩序、恢复生产,如何使人民群众尽快摆脱贫困过上富足的生活是新生的人民政权能否站稳脚跟的关键。据统计,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有人口54167万人,人口出生率为36‰,死亡率为20‰,人口平均寿命仅有35岁。此外,中国所拥有的耕地面积为146815.8万亩,每亩地平均产量为77公斤,全国所拥有的粮食总量为11318万吨,而每人每年所拥有的粮食产量却只有209公斤。工农业生产总值为466亿元(人均86元),其中,农业生产总值是326亿元(人均60元),工业生产总值为140亿元(人均25.8元)。在工业产品中,1949年中国的钢产量仅有15.8万吨,煤产量为3243万吨,棉花为44.4万吨。可以看出,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的经济基础是十分薄弱的,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也是十分恶劣、极为贫困,整个社会也仍然处于一种极为贫穷与落后的状态之中。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现在的中国既不是一个富国,也不是一个强国,而是一个很穷的国家,除此之外我们还是一个农业大国,在农业国的基础上就根本谈不上什么富与强”。1956年4月,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毛泽东还指出,在殖民地半殖民地下,我国是备受帝国主义的欺凌,工农业发展落后,科技文化水平更是十分低下,除了“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以外,其他方面我们都不如别人”。

(二)人民群众对于迅速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希望和要求

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广大的劳苦群众获得了解放,从此翻身做了主人,因此,他们对这个崭新的国家与社会也是充满了无限的激情与向往,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也表现出了他们超常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广大人民群众都热切地盼望着国家能够尽早的改变贫穷与落后的发展面貌,梦想着能够早日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人民群众对于加快国家及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及早日摆脱贫困的渴望及心理,引起了毛泽东高度的重视及强烈的共鸣。毛泽东认为,正是因为我国的贫穷与落后,才使中国人民100多年来都要遭受着帝国主义的侵略与剥削,将我国彻底地变成了一个穷国。100多年来,中国有无数的仁人志士与先进分子都在为此而抛头颅、洒热血,尽管他们斗争的目标与途径不尽相同,但他们却都怀揣着一个共同的心愿,那就是尽快的帮助我们的国家富强起来,并以独立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的成立虽然使中国人民摆脱了帝国主义及封建主义等三座大山的剥削与压迫,从政治上站了起来,翻身做了主人,但从整体上来说新中国的成立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贫穷与落后的发展面貌,几乎所有的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不仅拒绝承认我国的合法地位,还对我国虎视眈眈,针对这一现实,毛泽东是深有感触的。毛泽东多次指出,中国的特点就是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历史悠久,但经济文化却十分落后,不仅工业水平不够发达,钢产量低,农业发展也极为落后,粮食亩产很低,除此之外,科技文化水平更是不值一提,会识字的人就只有那么一点点。因此,我们不仅过去要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欺侮,就连现在也仍然有很多人和国家不把我们放在眼里。我们所制定的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第一个五年计划,甚至是大跃进等等,都是希望我们能够以较快的速度和较短的时间使国家富裕和强大起来,尽早摆脱国家贫穷与落后的发展面貌以及在世界上无权的状况,也正是出于这个目的,我们逐步地开始了探索中国反贫困的道路。无论是大跃进还是人民公社化运动,都是我党在探索中国反贫困道路中的继续,尽管存在一定的失误,但这都是党中央为尽快改变中国贫穷落后面貌而实施的经济发展战略,也深刻地体现出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于摆脱贫困过上幸福生活的共同要求和愿望。

总之,毛泽东反贫困思想作为毛泽东思想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形成的理论成果。在革命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紧密结合近代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以及战争环境下挽救民族危亡的现实需要不断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探索和消除中国贫困问题的根源,并在此进程中带领中国各族人民逐步实现了民族独立与人民的解放。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依据新中国积贫积弱以及普遍贫穷的发展面貌不断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反贫困之路。可以说,毛泽东反贫困思想是立足于中国实际国情,探索了符合中国时代发展特点的反贫困路径,促使我国逐步走上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反贫困之路,在此进程中也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政治信仰及真挚的为民情怀。此外,通过探索毛泽东反贫困思想形成与发展的时代背景及实践基础,对于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进一步贯彻实施共同富裕思想,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帝国主义群众生活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多让群众咧嘴笑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帝国主义教唆国民党军发动第四次“围剿”
生活感悟
准备与日本帝国主义直接作战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