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档案继续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现实困境与推进策略

2022-11-24黄加敏浙江开放大学

浙江档案 2022年9期
关键词:转型数字化档案管理

黄加敏 金 侃/浙江开放大学

档案继续教育是推动档案人员终身学习的重要载体。国家《“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强调推动“互联网+教育”持续健康发展[1],2021年12月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提出实施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行动[2]。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5G、区块链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积极与教育进行深度融合。档案继续教育亦如此,在顺应数字化转型的潮流下进入与数字赋能、技术渗透、平台共享的融合阶段。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第十一条提出“国家加强档案工作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提高档案工作人员业务素质”的新要求[3],更加明确了开展档案教育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强调了“加快推进档案人才培养,提升档案智力支撑能力”,指出要“促进档案教育培训和互联网融合发展”[4]。

不可否认,档案继续教育已成为研究热点,特别是《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规定》在2019年1月1日正式实施后,档案继续教育有了坚实有力的法理支撑,迫使档案人员不断推进知识更新与技术迭代,以适应新知识、新技术、新要求。在数字化时代,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弊端日益突出,特别是对档案人员而言,其业务能力、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等都与数字化转型的要求差距较大。所以,有学者提出强化档案继续教育建设,搭建全国档案教育网络平台,以开展统一、全面的远程教育[5],解决当前档案继续教育规模小、师资培训不足等现实问题。但是,仅靠国家搭建统一平台还远远不够,档案继续教育的管理模式、教学模式、课程内容、师资队伍也要不断改进,尽可能与数字化融合发展,以提升档案服务能力,为国家和社会的科研创新提供有力的档案支持。

1 档案继续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驱动力

1.1 数字化转型是档案管理转型的内生力

我国档案工作正向着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的新发展格局持续推进,浙江在2020年11月发布《关于新时代全面推进档案工作数字化转型的意见》,就档案工作数字化转型提出了明确目标和任务。这是我国首个专门部署档案工作数字化转型的文件,也是地方档案信息化规划升级的一次有益探索。档案数字化后,将有力简化调卷流程,纸质档案也将逐渐被电子版和扫描件取代,通过建立数字档案管理系统,当需要查阅档案时无需再采用入库调卷的繁琐程序,只需在电脑系统中输入检索条件,即可查出档案项目的相关信息,大大简化查档流程。此外,档案人员还可以同时为多位查档者提供服务,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效率。

1.2 继续教育是档案人员适应数字化转型的需要

由于评职称、自我提升和行业发展等需求,参与档案继续教育已经逐步成为档案人员每年的“规定动作”。从档案事业发展情况看,档案人员经历了从纸质档案到电子档案、从手工查档到技术查档、从双套制到单轨单套制的转型过程,继续教育是其补充新知识和新技能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档案人员主观学习意愿不高,接受档案继续教育的意识还比较薄弱,导致档案业务素质不强、档案专业能力不够、应对新技术能力不足等问题,成为深化档案管理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参与继续教育是档案人员适应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方式。一方面,围绕数字化转型开展继续教育,帮助档案人员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以适应新时代对档案工作的要求;另一方面,不管是基础研究、技术创新还是高科技类的档案资料,档案人员都能利用数字化技术来保障档案的使用价值,为国家和社会提供参考,推动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

1.3 档案人员需要树立终身数字教育观

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将促使档案材料由传统纸质载体向电子化转变。以科研档案工作为例,随着数字化转型的发展,各科研主管单位着力开发各类科研项目业务系统,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的“社科基金科研创新服务管理平台”,这些系统平台涵盖了科研项目的查询、申报、评审、管理以及经费管理等内容,项目主管部门也越来越多地要求申报单位在管理平台上申报课题。档案人员需恪守终身数字教育观,不断强化终身学习服务意识,不能仅停留在纸质材料、科技凭证、实物等档案管理上,而应树立数字理念和思维,用数字理念去正确认识档案管理中蕴含的大量有价值的档案信息、成果数据、情报参考等资料,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实际价值和经济效应。

2 档案继续教育数字化转型面临的现实困境

2.1 档案管理规范性不强,数字化重视程度不够

在我国除专门档案机构外,普遍对档案管理缺乏足够重视,档案管理工作长期被边缘化[6]。以高校为例,在现有管理体制下,高校的整体档案工作由学校办公室或档案馆人员负责,而科研档案更多地由科研处或科技处人员兼职管理,因此缺乏全面统筹规划,疏于专业指导,造成尽管科研是高校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但科研档案工作的管理水平却普遍低于学校整体发展水平。由于档案管理的数字化程度参差不齐,有些高校没有专门的档案管理系统或平台,仍旧沿袭纸质归档再通过扫描加工成PDF或者照片的传统档案保存方式。部分档案人员归档意识不强,导致大部分科研档案只收集了科研立项、结题等档案材料,而忽视了科研档案全过程收集整理,反映了归档的规范性还不够。

2.2 档案继续教育规模有限,不能满足数字时代需求

档案数量逐年增多、档案类型日趋多样化,对档案人员的数字技能和数字知识要求越来越高。然而,目前专门针对数字档案管理工作而开展的继续教育还不够,档案人员更多地是参与各级档案管理部门组织的教育培训,对档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大多以岗前培训为主,在接受继续教育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继续教育时间较短且针对性不强。此外,部分档案管理部门对档案人员的继续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将继续教育纳入档案人员履职尽责的工作要求,档案人员的业务素质适应不了数字时代的最新要求,这与我国长期缺少档案职业准入制度、档案专业的毕业生没有从事档案职业等因素有关,最终导致了档案人员的专业化程度不容乐观,专业素养急需提升。

2.3 继续教育网络资源缺乏,档案网站建设水平差距较大

虽然以档案网站为代表的继续教育模式已有一定的成果积累,但据国家档案局公布的《2019年度我国副省级市以上档案网站建设评估报告》,我国副省级市以上档案网站建设水平差距仍然较大,官方档案网站仍以传统教育形式为主,在栏目设置方面与教育相关的栏目之间彼此分散、混乱,联系少,缺乏互动性和吸引力,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如,在国外档案网站中比较流行的档案游戏在我国档案网站中基本没有,在北京市、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等发达地区的档案官网上,均未搜到有关“游戏”的实质性内容。综合比较发现,我国大多数档案网站的学习资源生动性、趣味性和互动性较差,网络学习课程资源比较少,呈现出来的教育形式也比较单一,广大受众或档案人员很难从网站上获取档案相关的学习资源或学术资源。

2.4 师资培训缺乏实践性,教育质量难以保障

档案继续教育的模式主要有网络教育和现场教学两种,网络教育又可分为直播和录播等形式。网络录播的课程资源虽然灵活性高,可以重复利用,但缺乏互动性和时效性,学习者的体验感和参与度不足。而现场教学虽然会邀请一些政府官员、实践专家或者高校教授来讲课,但大多是结合PPT来解释政策性、战略性的课程,对继续教育的模式选择、教学设计安排还存在不少差异。无论是线下继续教育培训班,还是线上网络继续教育课程,实操课程都比较少,一般都以理论课程为主,教学手段和形式也比较单一,与数字化转型要求的实操能力相比,可供学习的技能性、实操性课程不多,档案人员缺少实际操作的训练,无法将真正学到的理论和实践融合起来。

3 档案继续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推进策略

3.1 重塑“数字赋能教育”新格局,提升档案育人的积极作用

数字赋能是推进档案工作数字化转型的基本路径,若能通过流程重构、技术融合和平台整合来推动档案管理系统提升,将发挥档案育人作用。高校及档案部门应看到“数字赋能教育”的价值,充分重视档案育人的积极作用。首先,高校拥有众多知名科研专家和学者,需要不断创新强化档案管理工作思路,制定短、中、长期档案管理数字化的计划与目标,提升档案育人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其次,档案部门的领导干部应着重数字化领导力与治理能力的提升,增强数字化意识,培养数字化思维,依托档案管理部门或者数字档案馆,将先进人物、典型事迹的档案材料通过数字化技术加以宣传及引导。同时,要改变“只见项目不见人”“只见档案不见精神”的档案人物利用现状[7],真正发挥档案的“存凭、留史、资政、育人”作用。

3.2 搭建“线上+线下”的多元教学模式,构建开放式的档案继续教育

数字化转型对档案继续教育最直观的影响是使教育模式更加多元化,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效解决档案继续教育存在的“面广量大”“授课班次少”“教学成本高”等问题。首先,对于常规性的档案课程,如包括政治理论、法律法规、职业道德、信息技术等公需科目,其具有标准规范,这类课程可以采用网络点播、手机点播等线上形式开展,方便学员随时学习相关课程;其次,针对新知识、新技术、实操类的内容宜采用面授的培训形式,如归档文件整理、科技档案装订操作实务、会计档案装订操作实务等实操课程,在现场培训中强化互动交流,通过现场互动来提升对知识的理解;再次,组织专家学者举办政策类、解读类讲座,以线上直播形式或者现场面授呈现,以此来扩大受众范围,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最后,还可以采用集中培训与业务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除对实操课程开展集中培训外,选派档案人员到高校档案馆或者相关档案主管部门开展“跟岗培训”,以此获取一线档案管理部门的基层经验和实践能力。

3.3 开发“理论+实践”的数字档案资源,建设共享式的档案教育资源

以数字能力为核心的新型能力培养是创新档案继续教育资源模式的关键。档案管理部门应把数字档案资源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在增加资源数量、提升数据质量上下功夫。一方面,我国的省级档案继续教育网站除了可以展示常见的档案信息资源,如资源教材中的文字、图片和网络教学视频外,还可以结合AR/VR等技术立体化呈现教学内容,推动档案教育教学数字化,在新技术的融合下实现档案继续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另一方面,也可以借鉴国外典型档案网站的模式,为不同学员提供专门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如澳大利亚国家档案馆网站为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设置“学校用户”“国家历史资源用户”等专门入口,美国国家档案馆网站则通过开展在线研讨会、开发远程学习项目、利用档案游戏等途径来推广档案教育。此外,在档案馆网站的一级栏目中增设“教育资源”模块,以数字技术为支撑,运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通信技术等手段,建设共享式的档案教育资源门户平台。

3.4 构建“共性+个性”的教育培训体系,推进档案人才培养模式数字化

数字化时代促使网络学习变得更具吸引力。构建“共性+个性”的继续教育培训课程体系,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网络学习课程,并以视频、文字或声音等形式在网络平台、App等电子媒介终端传播,可以为档案人员提供更高效的服务。首先,建设以共享利用为导向的数字档案资源库,并以档案局(馆)网站为载体,档案网站、手机APP小程序等作为数字化学习平台,提供档案人员专业素养需要的“共性”课程,以注重实用性,突出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为方向的课程内容,如档案工作政策解读、专业知识和基础实践技能等通识课程。其次,省级档案部门可联合高校、科研机构、社会培训机构等设置个性化的课程与教学内容,邀请档案专业的专家开展专业性强、针对性强的数字化转型专题讲座,通过专题培训、到高新数字企业调研等方式,鼓励档案人员尽快适应数字化转型要求。再次,依靠专业培训机构等社会力量开展合作型参与模式,弥补档案部门在资源、技术、平台等方面的不足。最后,开发特色学习项目和档案游戏、拍摄特色档案宣传片等,提高档案继续教育服务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3.5 推动“资源+档案”协同管理机制,建立统一的继续教育共享平台

建立全国性统一的档案继续教育平台,把档案培训的课程资源整合在统一网站上很有必要。其一,整合全国各省级层面已有的优质教育资源,让学员们能在权威性、一致性的官方网站上学习和互动,以避免非官方网站的误导或偏见。其二,与慕课(MOOC)平台相互合作和资源共享,利用慕课平台的大规模、开放性和网络化的特点,将不涉密的特色档案课程进行共建和共享,方便学员们进行个性化定制,随时随地学习所需的课程。其三,高校与档案部门等可牵头共建跨单位的继续教育课程供给体系,组织专业师资队伍制作或提供档案相关课程和教材,推进档案网络课程、数字教材、AR/VR课堂、用户画像等技术与继续教育课程的融合应用。综上,发挥各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协同推进档案继续教育的数字化建设,提高档案人员适应数字化时代的能力水平。

猜你喜欢

转型数字化档案管理
推动内部审计工作数字化的探究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数字化赋能农业提质增效
关于企业档案管理体制改革的探讨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新形势下档案管理工作创新探析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四优四化”,河南农业转型进行时
新农村建设形势下卫生院档案管理工作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