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颡鱼健康养殖技术

2022-11-24彭健森

智慧农业导刊 2022年15期
关键词:增氧机鱼苗水质

彭健森

(睢宁县水产技术指导站,江苏 徐州 221200)

黄颡鱼是鲇形目鲿科,俗称为黄辣丁等,为我国一类十分常见的淡水鱼品种,同时也为一类有很强适温性的鱼类,然而,由于黄颡鱼没有鱼鳞,易受水体影响,因此,需要科学配置饲料、水质及肥料等,并应将池塘的消毒、鱼苗放养、肥料投施、饲料投喂及病害防治等有关工作做好。只有这样,方可提升黄颡鱼高效健康养殖效率。在对池塘进行选择时,需要确保面积在0.33~0.67 hm2,其有1.5~2.0 m的水深,并且要对排水系统加以完善,确保有好的水质,没有臭味,也无异色存在。

1 生物学特性

黄颡鱼也叫黄辣丁、黄姑子,分类学上它属于鲇形目、鲿科、黄颡鱼属。广泛分布于黑龙江、黄河、长江、珠江等水域,通常在静水和江河缓流处进行活动,营底栖生活,白天在湖水底层栖息,夜间会游至水上层觅食。这种鱼是温水性鱼类,最佳的生存温度是0~38℃,最理想的生长温度是25~28℃,最适合其生长的pH值是7.0~8.4,一旦pH超过8.4就会影响到生长。没有较好的耐低氧能力,水中溶解氧大于3 mg/L时正常生长,小于2 mg/L时有浮头产生,小于1 mg/L时会出现窒息死亡。

黄颡鱼属中和黄颡鱼相似的常见种类有瓦氏黄颡鱼(也是江黄颡鱼,一般个体约50 g)、细黄颡鱼、光泽黄颡鱼、长须黄颡鱼。现如今,人工养殖多数都是黄颡鱼(通常成鱼个体在25 g以下),仅有甚少的一部分是江黄颡鱼。

2 池塘养殖技术要点

2.1 池塘条件

商品黄颡鱼养殖的池塘对面积没有较为严格的要求,大小均可,但水深应保持在1.5 m以上,池底污泥不宜过厚,宜选用泥质、砂质底。池塘需要方便的排水和注水以及充足的水,每5~8亩最好配备一台2.2 kW的增氧机及一台自动投饵机,在鱼苗正式放入池塘以前,需要使用生石灰为池塘消毒,单个养殖池用于清池的生石灰用量为每亩75~90 kg(1 m水深),通过这样的方式将野杂鱼类彻底清除,并将病原微生物杀灭。

2.2 鱼苗放养

在选择养殖鱼苗时,需要选择体质佳,且无毒害的鱼苗,之后根据鱼苗的耐受程度、鱼苗密度及池塘水温高低,为鱼苗消毒,通常在鱼苗放养时,会应用浓度合理的小苏打及食盐水混合浸洗鱼体,保持5~10 s后,就能够更好地实现对疾病的预防。使池塘有适合的鱼苗密度,通常而言,每667 m2的水面能够放养7 000~9 000条规格为50~60 kg的黄颡鱼,若规格过大,则可将放养密度进行适当地降低。

2.3 水质管理

与常规鱼相比,黄颡鱼的耐低氧能力欠佳,喜欢清洁的水,所以,黄颡鱼养殖的池水透明度需有35~40 cm,为了避免缺氧浮头,需要将增氧机设置在密度高的养殖池中,并定期注入新水。黄颡鱼池塘的水碱性不应过高,且使用的防病的生石灰用量不可超出20 g/m3。春天的池水不宜过深,有益于水温的提升,放苗时,水深需要保证在80~100 cm,并逐步加深至1.5~2 m。夏季池水要在1.5~2 m之间,池塘浅就会有强光照,满足不了黄颡鱼喜欢弱光觅食的习惯,并且高温季水质易变坏,需要适时更换池水,一般每个月更换2~3次,每次换水20~30 cm。在不方便换水或外池水质差的地方,应使用光合细菌等微生物制剂来改善和维持水质。天气突然变换,则需要对夜间巡视进行加强,察看有没有浮头的预兆或其他突发状况,以便采取措施,避免意外。因秋天温度不断降低,水位较深有助于保持温度和水质的稳定。

2.4 肥料投施

池塘清塘一周以后,就需要往池塘注入新水,池塘水位需在1.5~2.0 m,边注水边用网过滤,能够避免一些野杂鱼等有害生物进入其中。鱼苗放养的前一周,要施足基肥,施肥具体要求是:基肥足,春肥补,夏肥控,秋肥勤。基肥可以是有机肥,追肥用无机肥,并能为池塘鱼苗提供充足的适口饲料。

3 日常养殖管理

3.1 水质

清爽的池塘水是高密度养殖鱼苗的先决条件,通常环境优良的池塘均是在大潮水期间大排水和大换水,通常每个月会有2次大换水。后期由于鱼的产量不断增加,要更换底层水,而没有换水条件的池塘如果要保持水质,那么就要投入优质的光合细菌。

3.2 底质

鱼持续生长,其摄食量也会持续增加,池塘底部的水质就会出现相应的恶化,从而使池塘中很容易滋生细菌,所以,要想使水质更加清澈,可定期应用一定的改良剂,如用复合过硫酸氢钾片等处理水质,此外,也可适当应用光合细菌分解生物,从而保证池底水质的清澈。

3.3 投喂

结合放养数量、水质状况及季节的不同等,进行灵活掌握,保证投喂均匀、充足投食,最好按科学养鱼的“四看四定”原则投喂,开始时黄颡鱼摄食量较少,3~5天后会产生集群摄食的情况,通常为黄颡鱼投食膨化配合饲料,蛋白质39%~42%,每天早晚2次投喂,前期每天投喂量为鱼体重的5%~8%,以后是鱼体重的4%~5%。并且按照天气及每天的投喂情况适当进行调整,每餐投喂时先一次性投喂每餐的70%~80%,之后再添加。按照鱼规格调整饲料的粒径,因黄颡鱼摄食时间不长,易受惊吓,为提升其生长速度,可采取少食多餐的方式。基于其晚上摄食的特性,晚上可多投喂1次,以此保证黄颡鱼健康生长。

3.4 增氧

想确保池塘中溶氧的安全性,最佳方式就是安装智能溶氧监测仪,若条件允许,在安装智能溶氧监控仪后,按实时曲线及溶解氧消耗规律,合理应用增氧机,实际应用时,应结合实际状况进行低氧投放,且也应结合天气及水质状况合理调节,这样方可确保池塘溶氧的安全性。一定要注意的是,前期除了中午12点到下午3点打开增氧机,凌晨3点到早晨8点打开增氧机以外,其他时段均不用打开,而在后期时要增加增氧机打开次数,从而确保池塘溶解氧可以超过5 mg/L。

4 病害种类及防治

黄颡鱼是一种没有鱼鳞的鱼类,抗病害的能力不强,所以,在整个养殖过程中有一项十分关键的工作内容就是防治病害。鱼苗刚投放时,它们的皮肤和体质比较弱,易受到细菌尤其是寄生虫的感染,如果有病发生,通常损失严重;之后在个体增大的情况下,体质会提升,发病率会降低,但依旧不能放松防病工作。

黄颡鱼出现疾病的原因主要有鱼苗自身带病且没有进行严格消毒、鱼苗体质不佳、水质不佳、饲料霉变、气候条件等。所以,应该从下面几方面来预防:(1)改善生态环境,将底池多余泥清除掉,条件允许下冬天可晾晒池塘,使pH值调节在7.0~8.4。(2)采买高质量鱼苗,下塘前需要对鱼苗浸泡消毒。(3)定期为水体做消毒处理。(4)投喂要做到定位、定时间、定量及定质。(5)黄颡鱼对敌百虫、高锰酸钾及硫酸铜等敏感度高,所以,用量要严控,避免出现慢性与急性中毒。

如果黄颡鱼发病,应采用积极的方式治疗,主要常见病的有效治疗方式如下。

4.1 出血性水肿

其主要是细菌感染所致。病鱼体表黏液增加,腹部膨大、体表泛黄、肛门肿胀,头部、腹鳍及胸鳍充血,鳍条有溃烂;腹腔内淤积很多黄色状物或血水;肠道内没有食物且有黄色黏液,肝脏土黄色。通常高温季易爆发,病鱼在水中不断旋转,不久便会死亡。

治疗方法:150 mL杀菌红在每亩水深1 m中使用2天;同时,在饲料中加入鱼肝宝和鱼肝泰3~5天;并在饲料中加入鱼康宝和鱼用肝泰持续服用3~5天。

4.2 肠炎病

该病病原是肠型点状气单胞菌。生病的鱼在岸边独自游动,游得很慢,胃口也不好。症状轻的肠壁与食道局部充血发炎,肠道内无食物且黏液较多。症状严重的全肠和胃呈现红色,肠道内有淡黄色黏液,血肿充满肠管,腹部膨大,肛门红肿,轻压腹部会流出黄色黏液。肠炎病是一种继发性感染(病原体通常存在于水中,甚至鱼的肠道中。只有当水质恶化,鱼的抵抗力降低时才会发生。低溶解氧、高氨氮和饲料霉变可导致黄颡鱼抗性下降,并导致该病暴发)疾病,流行高峰为水温25~30℃。

治疗方法:每亩水深1 m,将100~150 mL菌毒双宝稀释洒在整个水池中。第二天使用二溴海因0.3 g/m3溶于水后泼洒整池;拌饲内服肠鳃平、高稳VC,持续3~5天,直至全愈。

4.3 车轮虫病

在春秋季流行,在鱼体表面和鳃部寄生,镜检能看见如菜碟样虫体车轮一样旋转运动,感染严重时鱼会沿着池塘疯狂游,呈“跑马”症状,在18~28℃水温中易出现。

治疗方法:每亩水深1 m,使用200 mL的车轮净,持续洒1~2次;且内服鱼虫速克,持续3天。

4.4 小瓜虫病

黄颡鱼很容易感染此类疾病,发病后会出现暴发性死亡,病原是多子小瓜虫,多子小瓜虫寄生的位置会有小白点形成,为此,也称之为白点病,患病严重的全身都是小白点,且有一层白薄膜覆盖在体表。病鱼反应迟缓或在水面漂浮,且体色发黑,游动异常,最后会由于运动失调和呼吸困难死掉。水温为15~24℃最适合多子小瓜虫繁殖,pH值为6.5~8,夏季很少。因为水质恶化及养殖密度太高是此病发生的关键原因。

治疗方法:用百虫克0.7 g/m3和高效灭菌碘1.5 g/m3先在全池泼洒,之后仍用百虫克0.7 g/m3、高效灭菌碘1.5 g/m3,隔一天换1/2的池水,之后用同样的剂量再治疗一遍,这样可更好地对此病进行治疗。

4.5 黏孢子虫病

导致黄颡鱼得黏孢子虫病的子孢子有很多种属,孢子虫通常会寄生在黄颡鱼的皮肤、鳃及内脏器官上,肉眼可看到灰白色点或瘤状胞囊,病情越严重,包囊越大,数量也很多,对黄颡鱼危害更大。

治疗方法:此病主要是预防,放苗后等鱼能正常吃食时,拌入孢虫杀1号预防,可有效将此病发生率降低;发病后,每亩水深1~2 m使用百虫克0.7 g/m3,兼服孢虫杀1号持续3~5天,效果较为显著。

4.6 水霉病

水霉菌是病原,温度为13~23℃时易于繁殖,此病是继发性感染,春季多发,鱼苗运输中因机械性损伤且未及时消毒,从而会导致该病发生。菌丝在体表形成白色棉毛状故又叫作白毛病。感染的鱼因鱼体负担大,游动缓慢,食欲不佳,最后会消瘦死掉,且受伤的鱼才会感染这个病,所以,放养鱼苗时要将消毒工作认真做好。

治疗方法:患病早期用百虫克0.5 g/m3全池泼洒,且拌饲鱼康宝,持续使用5~7天,以免鱼苗感染细菌,此方法治疗效果十分良好。

4.7 营养性疾病

该病具体是因为饲料营养不全所致,发黄或粉白是常见颜色,胆囊肿大,胆汁发黑,生长迟缓,病鱼会零星出现死亡等。

防治方法:对饲料进行更换,并使用优质信誉饲料厂的饲料;若饲料自配,要做好预混料的配合比。

5 结束语

总而言之,鱼苗在实际饲养中,需要始终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通常而言,黄颡鱼抗病力很强,养殖过程中,不容易生病,然而,此类鱼表面不存在鳞片,仅依靠皮肤黏液保护,若操作不慎则会引发相应疾病,常见的病害通常有轮虫病、肠炎病、水霉病等。具体防治中应该强化对水质的管理,定期换水和注入新水,鱼苗放入池塘后,要对部分消毒药物进行定期泼洒,并且要强力消毒饲料台及食场。

猜你喜欢

增氧机鱼苗水质
采用自抗扰技术的移动式增氧机路径跟踪控制
控流优选鱼苗检疫器
关于溶氧自动控制器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研究
“热水鱼”的捕捞技术
高原地区青海湖裸鲤鱼苗运输注意事项
水质的年轮——读《时光的年轮》
黑鱼苗价格将继续高位运行
渔用增氧机使用“5忌”
观水色,辨水质
观水色,辨水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