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创新驱动新城发展的实践思考
——以福州滨海新城为例

2022-11-24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22年5期
关键词:滨海新城福州

张 文

在新城规划中,科技企业发展需要有一个稳定的园区环境,很多国内城市发展中都有提及新型城市规划、创业产业园区或智慧产业园区建设的规划方案,这些新城区发展规划都难免会提及科技企业发展的需求。同样,一个企业发展离不开稳定的城区环境,更离不开地方科技、人文、教育等招商优惠政策。面对新经济的竞争发展势头,新科技企业发展是园区重点关注的地方。近年来,作为福州城市规划发展的新区,福州正在全力推动滨海新城建设,本文探讨如何利用科技创新带动园区产业发展,支持新城建设。

一、福州滨海新城总体建设情况与发展现状

福州滨海新城位于长乐沿海地区,面积约188 平方公里,自2017 年全面建设以来,一直按照“数字中国”示范区的目标打造智慧新城。新区交通配套方面:将做好机场二期、地铁6 号线、城际铁路F1、东南快速通道等重要交通基础设施,有力推动地区经济建设。新区教育配套方面:天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举办的福州联合学院,福州第三中学滨海校区、福州滨海实验学校、融侨赛德伯双语学校、福州软件职业教育技术学院等教育资源已投入使用。新区医疗配套方面:由复旦大学华山医院、省附一医院联合领办的滨海新城综合医院已对外接诊。新区住房配套方面:已建成商品房、人才房、租赁房、安置房等,住宅保障体系较为完善。其他方面:数字中国会展中心、海峡青少年活动中心、福州市第二工人文化宫、数字福建云计算中心等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根据规划要求,整个新区将建设五大数据中心,规划机柜6.5 万个,可承载服务器约60 万台,建成后会是全省集中度最高、规模最大、标准最高的数据中心。长乐区这片地区主要发展以纺织工业为主的传统制造产业以及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其中,纺织工业实现单一产业超千亿规模的突破,产业链覆盖化纤、棉纺、针织、染整、服装等细分行业。数字经济产业尚处于培育阶段,东南大数据产业园已注册(入驻)数字经济相关企业超700 家,初步形成以复寅精准医学、贝瑞基因等为代表的健康医疗产业,以达华智能为代表的卫星互联网产业,以网龙教育为代表的数字教育产业,以滨海直播互联网产业基地为代表的网络视听产业等数字应用型产业集聚。

二、福州滨海新城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探索与实践

(一)培育科创服务平台与配套平台建设

新区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就要有好的企业进来,尤其是一些新兴科技企业入驻能带动更多企业的入驻。诸如,2020 年长乐区政府与海创汇公司在海尔集团总草签项目合作协议,2021 年3 月31 日,福州海创汇正式开园。海创汇科创服务平台,充分发挥海尔集团、海创汇平台的资源整合优势,提供产业资源对接、科技服务、金融、人才引进等创业服务。目前,滨海新城已成立多家创业孵化基地,其中阳光能量加速器获评“2021 年度福建省省级众创空间”;海创汇福州东湖三创众创空间获评“2021 年度福州市众创空间”;2021 年新成立的小组配齐众创空间也在东南大数据产业园正式揭牌。同时,在科技公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面,新城发展也取得不错的成绩。如2020 年7 月8 日,福州技术市场有限公司、大数据产业基地公司在东南大数据产业园研发楼一期成立福州新区滨海新城技术市场服务点。还有,省知识产权局旗下的“知创福建”福建省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于同年9 月29 日正式运营。

(二)开展科技赋能服务与促成产学合作

首先,积极为本土企业做好定点孵化工作,目前已为旺亚科技、东风轴承、久日机电、华盛铸造等本地企业做好政策梳理、科技赋能、选址对接等工作;其次,努力培育初创型企业。西域传媒公司成功对接“我的身边店”APP、“车e 族”APP,并达成战略合作,还获得了第二季海创汇三创大赛“最具成长性奖”;再次,通过联合举办三创大赛、科创中国福州专场云路演、企业BP指导交流、创新创业沙龙等形式的创业活动20 多场,为创业企业提供高端专业化培育赋能,其中海创汇三创大赛吸引商业项目200 余项,优选出5 个优质项目入营加速,增加滨海新城项目库储备力量。同时,为了更好地提升科技创新力度,新区内的企业积极联系地方高校科研优势,凸显企业与学校的产学研的合作成果实效。发挥新区内诸多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加强产学研合作,充分激活创新动力,提升技术创新水平。举办天津大学福州国际研究院与福州企业产学研对接会、引进福州大学专业技术应用到项目建设领域、发挥福寅精准医学产业园与复旦大学合作优势等,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合作。

(三)发挥政策优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福州新区管委会各级团队鼓励、引导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技改提升和知识产权、专有技术有关工作。例如,2021 年,滨海新城内共有13 家企业获批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49 家企业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9 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名单;8 家入选省级上市后备企业;14 家入选市级上市后备企业;1 家入选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3 家入选福建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一个好的环境下园区才能诞生众多新兴科技企业,这样的企业发展创新才是滨海新城规划的初衷。

三、当前福州滨海新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对企业科技创新投入不足

目前,我国各级政府部门都提出科研计划,直接获得国家、地方政府的财政预算支持,这些科研资金有的会落实到高等院校、科学研究所,然而用于地方企业的投入非常少。现实情况是企业发展的科研资金往往都是自筹,诸如金融市场融资、企业贷款等多元化渠道。在滨海新城入驻的企业,往往因为成立时间短、实力较弱,获得金融市场、银行贷款的难度大。新设立的三创产业基金还未正式建立起来,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在孵化、起步阶段较难获得资本的及时支持。

(二)企业自身科技创新动力不足

企业自身也是存在资金问题,尤其是那些中小企业科研资金非常缺,导致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纵观整个滨海新城所有企业,资本雄厚、技术强大且科技创新能力强的企业非常少,大部分新兴企业处于初创阶段,本身体量不大,用以研发创新的经费有限。传统企业主要是纺织行业早就进入产业成熟期,企业的利润不高,万一创新失败,企业竞争优势将全部消失,这就导致该类型企业也不愿意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研发和技术创新。

(三)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

在滨海新城投资兴业的企业中,存在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的现实问题。2021 年滨海新城共有高新技术企业57 家,其中东南大数据产业园的企业24 家,占新城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42.1%。福建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13 家,东南大数据产业园内没有企业上榜。新城企业中传统企业规模大,已经形成规模效应,除恒申科技、雪人股份等龙头企业外,简单再加工的多,拥有核心技术的少。新兴产业恰巧相反,本身体量不大,拥有技术,市场却难以打开。长乐区正在推进的工业互联网助力纺织企业的行动,将二者有机结合,但受新兴企业覆盖率低、传统企业转型顾虑多等因素影响,暂未取得重大成果。新城大力引进清华数研院、天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举办的福州联合学院等学研机构,这些机构都有各领域的技术专家、技术人才,自成立以来每年取得多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软件著作权等,但这些科研成果往往停留在研发阶段。技术研发不等同于技术创新,只有实现了商业化的创新才具有价值,只有商业化才能实现科研成果的市场价值。

(四)产业扶持的针对性不强

在滨海新城现行各项扶持政策中,东南大数据产业园执行普惠制政策吸引大数据企业落户。免租金、交通补助、人才房等措施耗费了不少财政补助,但是收效甚微。在东南大数据产业园注册的700 多家企业中,只有不到100 家企业长期在楼宇内办公,空置率很高。2021年度,年营业收入1000 万元以上企业仅79 家,年缴纳税收100 万元以上企业仅37 家。优惠政策漫水灌溉、效率较低,亟须对拟发展的主导产业出台更有针对性的产业扶持政策。

(五)产业和人口集聚较慢

滨海新城着力发展大数据产业,但实际落地办公的企业不多,能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企业更加稀缺。滨海新城新建或拟建的各类研发楼、写字楼中,仅国有企业新区集团或市电子信息集团负责开发的就超过100万平方米,此外东湖公司、贝瑞基因、复寅精准等产业园也建设大量研发楼,空置率较高。大力发展的大数据产业,虽然政府提供了免费的物理场所供企业拎包入住,不过这类型企业本身产业黏性不高、对场地依赖性不强,同时受距离城区远、当地业务不多等影响,实际在岗人员很少。当然,长乐区城市吸引力不高,增长速度不快,单纯依赖人口自然迁入,不足以满足城市建设需要。在加速释放新城建设红利的时候,未吸引足够多的产业和人口落地。

(六)服务业配套存在天然缺陷

福州滨海新城距离福州主城区达30 多公里,很多主城区中的服务业无法自然延伸到新城区,导致新城建设过程中需要重新建立配套。可以说,服务业的配套设施不完善,也影响产业人口进一步集聚。此外,新城房地产发展较快,房价较高,基层工作者买房落户难,房价与产业发展、人口增长协同性较差。

四、推动福州滨海新城建设的措施建议

(一)加强科技招商

一座城市的产业发展得好,就能推动城市经济发展。招商实际上是一种产业转移,是支持地方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做好龙头企业招商、产业链招商,进行科技项目的评定,且逐步参与到地方园区规划、项目引入的多个环节,让科技招商成为其中重要一环。科技招商需要的并不是简单的产业转移,而是要基于自身生态进行“培育”,科技招商更关注成长性。科技企业需要的扶持是人才的引进、金融杠杆的运用和相关产业的配套,招商不仅是吸引科技企业,更是依托自身产业,培育科技企业。

(二)着力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成果转化就是要在集聚创新要素、提升创新能力、促进成果落地上下功夫,优化产业结构布局,打通产业链和创新链,积极构建协同创新共同体,做大做好产业集群。为此,新城区发展过程中,新城区管委会要促进科技企业和传统产业相结合,实施合作创新战略,一方面传统企业与科技企业本身就有创新需求;另一方面在研发、设计阶段,传统制造业的经验和设备也可以给科技企业提供技术升级平台,共同促进科研成果商业化。

(三)强化公共平台建设

一是支持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在阳光能量加速器、福州大数据创业中心海创汇东湖三创中心项目建设的基础上,加大扶持力度,有效利用创业平台的资源整合优势,引进科技型企业,孵化加速创业项目。二是搭建新区发展的公共服务管理平台。整合各种企业发展需求及要素资源,具体包括人才服务、活动举办、技术服务、政策咨询申报、金融、法律、会计、产业资源对接等领域。三是建设共性技术研发平台。鼓励产业龙头、学研机构共享科技创新平台,在科技研发、孵化转化、成果产业化等方面与产业链企业合作。建设公共实验室、检测中心等,提供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等方面的服务。

(四)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体系

加快科技金融发展,切实发挥新区产业投资基金、三创产业基金及各类产业建设及发展专项基金作用,对符合新区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可以采用直投方式进行支持,推动招商项目落地和产业转型升级。

(五)出台科技优惠政策

高新技术企业享受“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省市一次性奖励、研发补助等多项优惠政策,且与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科创平台申报等考核指标相似,建议以奖励高新技术企业为立足点,出台个性化、针对性强的惠企政策。

(六)推进校企合作完善设施配套

进一步促进校企融合,为新区新经济产业发展提供实用性人才支撑。鼓励福州软件职业教育技术学院等与新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搭建“大数据”“工业互联网”“教育物联网”等专业学科,进一步探索校企联合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模式,构建适应企业、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实训教学体系,共同培养适合企业和社会需求的新行业人才。支持天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举办的福州联合学院与属地龙头企业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精品专业、重点课程建设,搭建以“产学研一体的校企合作”为模式基础的产业学院,通过校企合作不断深入发展,使校企双方实现良性互补。同时,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拓展现代科技应用场景、引入托育机构、配套末端医疗、支持人才配偶就业、完善社区幼儿园、运动休闲设施等的配套建设。

五、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的新城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教育等多重因素。在探索福州滨海新城发展的道路上还需要走很长的路,今后会遇到各种新的问题,需要我们统领全局、科学宏观地做好各项服务工作,才能让新城朝着高效、稳健、健康、生态等特点的方向快速发展。

引用

[1]郑程挺,张志宏,黄聪麟,陈佳渲.加速福州新区新城开发建设,深化城乡融合发展建议[J].市场论坛,2020(05):41-44.

[2]景秀艳,叶青.福州滨海新城产业发展对策[J].商业经济,2020(01):44-47.

[3]景秀艳,符小洪.产城互动、宜业宜居——福州滨海新城产城融合发展对策[J].城市建筑,2020,17(01):75-77.

[4]游昌永,郑萍萍,林金珠,蔡丹丹.福州滨海新城智慧化发展的探讨与展望[J].福建轻纺,2019(02):47-51.

[5]叶娟惠.福州滨海新城发展策略研究[J].发展研究,2018(09):80-85.

猜你喜欢

滨海新城福州
走好亦庄新城高质量发展赶考路
滨海白首乌
玉树新城
我认识的几位福州女
谁的新城谁的家?——探究河南城镇化新路径
以爱之名 和谐至美——福州十中简介之三
轻轻松松聊汉语:美丽的滨海城市——厦门
逐梦福州 只为“她”
LettheSparkoftheCultureCollisionsShine
寻味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