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视域下本科职业院校体育课程思政探究

2022-11-24刘亚男李剑忠宋秀丽李海肖姚春清毛春卉刘若男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职业院校思政

刘亚男,李剑忠,宋秀丽,李海肖,姚春清,毛春卉,刘若男

(1.河北石油职业技术大学 体育健康与艺术教育部,河北 承德 067000;2.承德护理职业学院,河北 承德 067000;3.承德市桥东小学,河北 承德 067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开创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018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指出,要“一体化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2]为当前解决高校思政教育困境提供新模式。党的十九大以来,“三全育人"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新局面,对新时代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要从全员方面形成育人合力,构建出一体化的课程思政育人队伍;要从全过程方面把握新时期大学生身心成长特点,找出各个阶段的关键点,实施针对性育人策略,落实全过程育人;从全方位育人方面,通过整合各方面资源,协同发展,达成各个平台、层次和类型的有效联动。由此可见,“三全育人”对于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三全育人”是切实全面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是顺应时代新形势、新变化的必然选择。

1 本科职业院校体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本科职业院校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国家战略部署。2020年4月,教育部从国家层面系统推进高职本科教育,本科职业教育迎来创新发展期。本科职业院校的发展对全面构建现代职业教育制度体系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对探索本科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新模式,推动我国职业教育高水平发展起到重要实践作用。本科职业教育是以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为重要目标,肩负了为服务社会、服务经济发展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强调“高等性”、“职业性”,人才培养导向不同,对学生层次的要求,以及应具备的综合能力、职业素养等也就不同。具体到体育课程上,根据职业岗位群培养差异,通过体育课程培育出的学生身体素质、品格素质及能力要求等也会有不同侧重。从这个角度看,大学体育课程作为本科职业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中的关键一环,更应顺应时代需求,提高站位,积极发挥大体育,大健康的教育作用。

2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教育部文件规定的必然之举

大学体育课程覆盖所有学生,贯穿着大学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纲要》曾明确提出,要坚定学生理想信念,深刻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继续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引导,大力培养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教育和引领学生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和时代发展价值,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塑造新时代大学生的理想人格,展现他们积极丰富的精神生活,传播中华民族的无穷魅力,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他们的责任感,使命感,引导他们更好的理解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这也正是“三全育人”形势下构建大思政格局、凝聚各类教育资源、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重要措施和机制,更是为体育课程教育与思政教育相渗透提出的新思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创新思路、开拓新方法,要结合本科职业教育特点重设体育课程体系,把握各专业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立足职业岗位需求找准育人方向,深挖体育课程思政教育资源,突出体育育人功能,提升体育课程教学质量,提出长效育人机制,与本科职业院校人才发展需要相适应,为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职业技能型人才提供有力保障,同时这也是本科职业院校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和重要工作。

3 本科职业院校体育课程思政现状

3.1 全员育人方面

体育教师是体育课程思政教育最重要的和最直接的传播者,需要具备很强的职责意识和主观能动性,深挖体育育人功能,将体育教育与思政元素有机结合。但在实际体育教育过程中,尚未形成一体化的体育课程育人体系,部分教师对本科职业院校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的把握和参与度不够深入,缺乏对体育精神、健康观的深入挖掘,忽视了很多可以进行思政延伸的知识点,教师跨文化综合素养有待提升,表现在体育教学中与新时期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相匹配的思政元素摄入不足,未能把知识技能传授与育人更好的有机结合。与学校教学主体思想衔接不够,与社会和家庭主体没能形成育人合力,或是参与不足,造成了知识技能传授与育人工作的脱节。

3.2 全过程育人方面

体育课程中全过程育人的体现缺乏系统性。表现在体育内容资源整合存在不足,缺乏对本科职业院校学生群体的体育课程思政引领,爱国精神,体育精神、传统体育文化及体育项目等,未能得到很好的吸收和挖掘。体育课程标准、教材、教案中关于思政元素的内容设计有限或缺乏连续性。体育课程资源缺乏时代特征,未能做到与时代发展,与学校发展俱进,与新时代精神贴合不足,个别信息资源过于陈旧未能及时更新,难以显示出教材在思政教育方面的深入影响。另外,全过程育人要贯穿学生整个大学学习阶段,“以体育人”的理念和实践更应融入到学生在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实时关注学生需求,以帮助大学生更好的修身修心,成长成才,满足新时代大学生的新需要。

3.3 全方位育人方面

全方位育人应充分利用各种体育、教育载体,通过实施评优评先,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体育社团组织管理、学风学信教育、体育社会实践等,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中。在现实体育课程中,体育部门与其他教学管理部门,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在思政教育联动方面仍有很大的协同空间,影响力也需要进一步提升,与其他学科及部门管理没有很好的进行衔接,渗透不足,各级部门和教学单位对于体育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不够,未能使“以体育人”的理念更深入地落实到思政教育工作当中。

4 实施路径和方法

4.1 优化整体设计,培养高水平体育思政教育队伍

提升体育教师育人的责任意识,增加体育思政课题业务学习和研讨,提倡在交叉学科中发掘和创新体育思政教学思路,在进行专业知识教授中,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计划有组织地融入到体育课程里,要给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结合学校、学生、家庭、社会等客观因素,形成体育教育教学合力,发挥学校、学生、家庭、社会的协同作用,全员化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4.2 有序组织思政资源,推进体育课程思政体系建设

抓住本科职业院校学生的思想变化,多渠道获取学生思想动态和切实需求,分层次梳理,通过课前、课中、课后等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环节,借助信息化手段,实现对学生三观的有效渗透,把贴合学生实际的体育课程思政素材和教育理念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细化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的知识点,根据岗位群职业特征和职业素养需求,运用体育专项运动特征,有目的,有计划,分阶段的对学生进行引导。例如在体育课程中发掘爱国主义、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团结协作等思政元素,在讲授运动技能标准时导入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拓展创新体育项目,弘扬我国传统体育文化项目,如棋术、毽球、珍珠球等。完善教学材料,将思政元素内容融入到体育课程考核评价中,提高体育思政内容的占比。如从大一入学开始,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本科职业院校体育教学中依次渗透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人格教育、专业水平教育和实践就业教育,分阶段、递进式培养,以保证思政教育过程的完整性,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更利于广大学生接受。

4.3 多管齐下,加强体育课程思政的影响力

本科职业院校学生就业多数走向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用人单位更多希望毕业生能够直接上岗就业,也就是说无论是知识储备、技能培养、身体素质还是职业素养,都要求达到一个准入标准,因此学生在校期间知识和素养的提升都尤为重要。体育课程兼具育人育体的培养优势,应发挥学校引领,灵活运用体育教育方法,与学校各部门、各专业、各团体实行隐性联动。如与学生毕业就职、综合测评、奖学金评定等相挂钩等。把体育文化融入校园各类文化建设中,寓教于乐,切实调动学生内驱力,加强身体素质,提升自身修养,提高体育文化影响力。

5 小结

本科职业院校体育课程应始终秉承“以体育人”的教育理念,把体育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本科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全过程。运用好体育课程主渠道,发挥好体育育人的强大功能,实现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有序结合,以及知识、技能传授与思想价值引领的渗透,真正落实育人成效、回归育人本质,努力开创本科职业院校体育课程思政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职业院校思政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健康中国背景下职业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
新时期职业院校档案管理的思考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