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价值·内涵·逻辑·路径:中国共产党为人民“守心”论

2022-11-23王西亚

临沂大学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民心敬畏理想信念

王西亚

(阜阳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以人民为中心理论的生动诠释,充分揭示了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对人民之心的“解码”以及对人民之心的领悟、凝聚和实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也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守心”论。

一、中国共产党为人民“守心”的价值意蕴

中国共产党为人民“守心”是新的论断。探究这一论断,有益于赓续“心学”,丰富理论内涵;可以审视忠心,增进鱼水深情;能够温暖人心,助力实现新的百年目标。

(一)赓续“心学”,丰富理论内涵

“心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概念。 “心学”理念最早可追溯至孟子,《孟子·尽心章句上》说“仁义礼智根于心”。 至明朝,王阳明更是提出了“心学”。 王阳明的“心学”就是要求人们通过“格物致知”的办法,追求“无善无恶”的“心之体”,实现“良知”与“天理”的融合。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心学”修养论有其可取之处,但又是有缺陷的,缺陷就在于这些“心学”修养论都是建基在唯心主义基础之上的。

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了“心学”概念。 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把党性教育看作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并提出了党性教育“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1]这也使得“心学”概念第一次与党性教育联系了起来,但与传统“心学”相比较,这里的“心学”内涵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心学”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是与人民群众利益紧密相连的。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初心”概念,他指出“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2]。 “初心”的内容无他,“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3],“守初心,就是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4]。 因此,人民群众的利益贯穿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心学”的始终。

承继了“心学”的人民性和鲜明的党性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为人民“守心”的论断。 这个论断的指向性更加明确、更加突出,集理论性与通俗性于一体,丰富了新时代共产党人的“心学”内涵。

(二)审视忠心,增进鱼水深情

忠于人民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基本职责。中国共产党入党誓词强调:“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这说明,党性和人民性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但现实生活中,也有部分党员对入党誓词理解得不够深入,以至于忘记了“忠于人民”的誓言,滑向了犯罪的深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这一论断,犹如一记警钟,起到了振聋发聩的警醒作用。同时,这一论断也是对每一位中国共产党员提出的要求,要求每一位党员审视自己的忠心,要以人民心为心,“永远不能脱离群众、轻视群众、漠视群众疾苦”[4]。只有如此,党心与民心才能相通,干群的鱼水深情才能增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艘航船才能行稳致远。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党心与民心相通,就会激发出巨大的力量。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5],脱贫攻坚中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6]这些成绩都是党心与民心相通的经典杰作。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的心”作为自己的“心”,始终做到为人民“守心”,由此增进了鱼水深情,也锻造了党自身。

(三)温暖人心,助力实现新的百年目标

目前,我国已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开启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对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接续发展,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习近平总书记早已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是艰难的,绝不是“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7]101。因此,建成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也需要把全国各族人民动员起来。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者懂得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更懂得群众的力量。只有守住了人民的“心”,才能把人民动员起来;只有守住了人民的“心”,才能守住红色江山。因此,中国共产党为人民“守心”的论断揭示了历史的发展规律,这一论断是对人民群众力量的正视,它有益于温暖人、激励人、鼓舞人,成为助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精神动力。

二、中国共产党为人民“守心”的理论内涵

在中华民族5000 年的文明长河中,尽管没有“守的是人民的心”这样的论断,但却充斥着大量关心人民的民本论断。唐太宗推崇的“君舟民水”论,柳宗元提出的“吏为民役”论、黄宗羲提出的“天下为主,君为客”论等,都是民本思想的体现。尽管这些论断充斥着对人民的关心与同情,但由于其唯心主义的理论基础以及阶级局限性,终不能为人民“守心”,也守不住人民的“心”。

中国共产党为人民“守心”的重要论断植根于百年深厚的中国共产党实践土壤之中,是基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而提出的。

(一)从指导思想看,守得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之心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的指导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鲜亮底色,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信仰马克思主义,是因为它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真理。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中国人民摆脱了“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屈辱历史,并正在带领中华民族奋力实现中国梦。为人民“守心”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贯彻了党的群众路线,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为人民“守心”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这一命题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因此,为人民“守心”实质上就是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之“心”的坚守。

自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为人民“守心”的信奉者和践行者。从“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拜人民为师”,到“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核心是以人为本”,再到“以人民为中心”,这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守心”实践的理论归纳,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信仰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品格外显。

(二)从实现目标看,守得是带领人民群众实现民族复兴之心

近代中国是命运多舛的国家,中国人民渴望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渴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正是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她是顺应时代的心声和人民的诉求而产生的政党,也是为挽救民族危亡而产生的政党,更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产生的政党。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实现民族独立。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担负起了历史赋予的重任。 经过28 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彻底摆脱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紧紧守住了人民渴望民族独立的心。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需要实现国强民富。 就国家发展而言,人民渴望国家“强”;就人民发展而言,人民渴望自身“富”。二者紧紧统一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之中。中国共产党人敏锐地把握了人民的求富求强之心,并把人民求富求强之心转化为执政之心。 新中国成立70 余年,中国共产党把广大人民紧紧团结在自己周围,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了世界瞩目的好成绩。 目前,第一个百年目标已经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已经开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8]。这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守住求强求富之心的过程,也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

(三)从行动原则看,守得是对待人民群众的求真求实之心

为人民“守心”不是空洞的说教,为人民“守心”需要实实在在的行动。 而任何行动都会遵循一定的原则,原则不同,结果也会迥然各异。 中国共产党为人民“守心”,守的不是虚妄之心,而是诚恳之心,这就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行动原则只能是求真求实之心。

求真是中国共产党在“守心”工作实践中的重要原则。真心爱民、真心待民和真心为民,是中国共产党对待人民群众始终不渝的情怀。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人有一条被子,也要分给人民群众半条,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完成党的各项工作和实现人民利益相统一,坚守对待群众的真心,做到了与人民群众“有盐同咸、无盐同淡”[9]。 这是中国共产党对待人民群众的赤诚之心。

求实亦是中国共产党在“守心”工作实践中的重要原则。 了解人民群众的实际诉求、采取实际行动以及取得实际成效,是中国共产党对待群众工作的原则和要求。 从人民对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的洞悉,从新中国成立时的三大改造到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都是中国共产党人为民负责和务求实效的工作体现。 也正是在中国共产党人实实在在的行动中,人民群众获得了实惠,中国共产党也守住了人民的心。

(四)从道德修养看,守的是德性和党性兼修之心

为人民“守心”需要加强道德身心的修养。 只有加强道德修养,守住的心才是“活泼泼地”,才是内外一致的。只不过,中国共产党的“守心”修养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德性修养,而是兼具了党性和德性的修养。

中国共产党的“守心”修养离不开德性修养。 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修养和道德践履,《大学》中的慎独论、王阳明的“致良知”论等,都在于要解除人们心中的“蔽”,明心见性,变化气质,去恶为善,以实现“一念发动处”即是“善行”。由于中国共产党人为民守的是真心、诚心、实心,这就更需要加强德性修养。 或者说,传统的德性修养仍然适用于中国共产党人。 中国共产党人也只有具有了较高的道德修养,才可能真正做到为人民“守心”。

与传统德性修养不同的是,中国共产党人还强调党性修养。 党性是每一个共产党员的底色,只有打上了这个底色,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其实,党性也是一种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领导干部而言,党性就是最大的德”[1]。 但与德性修养不同的是,党性修养是用马克思主义改造共产党员的主观世界,并且党性修养“更多地依靠的是有组织和制度保障前提下的个体的、党组织的、阶级的实践”[10]。 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加强党性修养,实质就在于加强党心和民心一致性修养,让人民立场熔铸在每一名共产党员的心中。 正由于党性修养具有深厚的人民性意蕴,因此,加强党性修养,可以为人民守住心、守好心。

三、中国共产党为人民“守心”的逻辑进路

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为人民“守心”的历史。 回顾党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为人民“守心”的逻辑进路。

(一)领悟民心是为人民“守心”的前提和基础

为人民“守心”就需要领悟民心。 只有领悟了民之所思、民之所想,才可能守住人民的心。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民心所向就是社会的发展方向。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领悟民心的历史。

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规律追寻中领悟民心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就是为了挽救民族危亡,这是深刻洞悉了民心所向、民心所归而产生的政党,因此,建党伊始就具有民心的基础。中国共产党在历史规律的追寻中领悟民心是一贯的,是始终不渝的。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仍孜孜不倦地探索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正是在对这些规律的探索中,中国共产党更加明晰了民之所想、民之所求和民之所望。

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调查研究中领悟民心的历史。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兴国调查,还是新时代的湘西十八洞村考察,都凝结着中国共产党人对民心的感悟和理解。正是由于在调查研究中领悟了民心,中国共产党人才能够做到心无旁骛、执政为民,“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8],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人能够立于潮头之上的重要原因。

(二)凝聚民心是为人民“守心”的方法途径

守住民心还需要凝聚民心。 历史上,某些阶级也曾感悟了民心,但由于阶级的局限性,而做不到凝聚民心,因此,终不能挽救风雨飘摇的中国。 这说明,凝聚民心是为人民“守心”的重要途径。

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与广大人民群众在同甘共苦中凝聚民心的历史。凝聚民心就需要把广大人民紧紧团结在自己周围,“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8]。 中国共产党在成立初期是这样做的,今天的中国共产党也是这样做的。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到改革开放时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再到新时代的脱贫攻坚战,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正是在与人民群众的同甘共苦之中凝聚起了民心。

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示范引领中凝聚民心的历史。 在党的百年历史中,中国共产党党员典范辈出,像“断肠明志”的陈树湘、“宁可少活20 年,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最美奋斗者”杨善洲、“全国脱贫攻坚模范”黄文秀等。这些英模的事迹是感人的,起到了凝聚民心的作用,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保卫祖国、建设祖国。

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制度设计中凝聚民心的历史。 制度带有全局性、稳定性,可以起到管根本、管长远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体人民制定了我国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为中国之治提供了根本遵循。这些制度保证了人民可以“将自己的呼声和利益要求反映给党,通过共产党的政治和组织上的保证,使政府能够为人民办实事”[11]。 正由于这些制度体现了人民的意愿、反映了人民的要求,能够实现党心与民心的统一,可以把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在自己身边,因此,起到了凝心聚力的作用。

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改进作风中凝聚民心的历史。党风问题涉及党的形象问题,人民群众渴望党的作风好、党的形象好。 100 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断强调党的作风,不断改进党的作风。 从延安时期的整风运动到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中国共产党始终强调刀刃向内、刮骨疗毒,始终强调揭短亮丑,拔了一些“烂树”、治了一些“病树”、正了一些“歪树”,改进了党的作风,也使得中国共产党成了一颗“常青树”。中国共产党通过改进党的作风,拉近了党群距离,实现了人民群众对党的形象的认同,凝聚起了跟党走的决心。

长期的凝心聚力,使得中国共产党与全国各族人民结成了深厚的鱼水深情,建立起了中国共产党离不开全国各族人民、全国各族人民也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深厚友谊,任何设想把两者“分割开来、对立起来的企图,都是绝不会得逞的!”[8]这是铿锵有力的语言,也是凝聚民心的力作,更是为人民“守心”的必然结果。

(三)实现民心是为人民“守心”的价值旨归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把民心变成现实,才是真正地为人民“守心”;也只有始终致力于实现民心的政党,人民才真心愿意跟她走。

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服务人民和奉献人民中实现民心的历史。人民是历史的主人,人民是“阅卷人”。 100 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要求自己心中要有戒尺,对待人民群众要心存敬畏,要老老实实为人民群众履职尽责。 毛主席教导我们,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习近平总书记说:“我将无我,不负人民”[7]144,都是服务人民和奉献人民的体现。 100 年来,中国共产党把人民群众牢牢记在心间,把人民群众的诉求当作自己的诉求,解决了很多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烦心事,实现了民心,也守住了人民的心。

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成就伟业中实现民心的历史。 长期以来,人民群众渴望摆脱贫困,渴望丰衣足食,中国共产党洞悉了人民的需求。 100 年来,中国共产党不畏艰险、开拓创新,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先后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这些伟大成就来之不易,它是中国共产党顺应历史潮流、勇担历史重任、做出巨大牺牲而取得的成绩。伟大成就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没有辜负人民,伟大成就也兑现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的铮铮誓言。 这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更是实现民心的生动展示。

四、中国共产党为人民“守心”的提升路径

当下,我国已经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人民的诉求更加多元,这就对中国共产党为人民“守心”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是更高质量的为人民“守心”。 这就需要中国共产党紧密结合时代要求,提出更高质量的为人民“守心”路径。 只有如此,才能真正为人民“守心”。

(一)坚定理想信念,守住对待人民群众的恒久之心

理想信念是人精神世界的核心,是人精神上的“钙”。 共产党员尤其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共产党员才能不变质、不褪色,才能经受住各种考验,保持住对待人民群众的本心。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12]。

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是崇高的,又充满着丰富的情感。这个理想信念“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12],它始终站在人类道义的最高点,充满着深沉的国家情感、浓郁的民族情怀和真切的人民情意。 因此,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并把理想信念变成活生生的现实,就可以长久保持住对待人民的感情,也可以长久地为人民“守心”。

坚定理想信念,守住对待人民群众的恒久之心,并不是纯粹的理论推理,也不是空洞的口号存在,而是需要结合现实的实践,熔铸在具体而微的工作之中。 当下,人民希望住房更加舒适、人民希望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人民希望教育更加公平,如此等等,这些都是人民的现实需求,也是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尽管这些不是宏大叙事,但这些日常工作的解决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实质上,持之以恒地解决这些工作就是理想信念坚定的体现,就是守住对待人民群众的恒久之心。 因为这些微小叙事的实现渗透着理想信念的元素,体现着中国共产党持之以恒的信仰基因。

(二)回应时代要求,守住对待人民群众的真诚之心

真诚之心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守心”的重要内容。“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范畴,朱熹说:“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 ”[13]因此,守住对待人民群众的真诚之心,就是要守住真实对待人民之心,真实待民、真实为民。

守住对待人民群众的真诚之心需要回应时代要求。 因为守住对待人民群众的真诚之心,并不是中国共产党简单地把内心的真诚展示给人民,更重要的是要结合时代要求,在回应时代要求和担当作为中,把真诚之心展示给人民。这样的真诚之心才是高质量的,也只有这样的真诚之心,才会引起人民的共鸣,人民才愿意接受它。新时代赋予了中国共产党更多任务,诸如人民追求美好生活、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等,这就需要中国共产党要把真诚之心展示于现实生活中,体现在对第二个百年目标等现实任务的回答中。 这是在解决现实任务中“守心”,是更高质量地为人民“守心”,守住对待人民群众的真诚之心。

(三)筑牢敬畏思想,守住对待人民群众的勤勉之心

敬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命题。《论语·季氏》强调,“君子”要“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这是要求君子应该敬畏自然、敬畏社会、敬畏精神世界。 但需要说明的是,孔子的这种敬畏思想只是朴素而自然的表达。自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就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断丰富、充实敬畏思想,也使得敬畏思想拥有了更加科学的内涵。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权力是人民群众赋予的,具体而言,是“工人阶级”“贫下中农”“占人口90%以上的广大劳动群众”[14]赋予的,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心中要有民,对待人民群众要心存敬畏;中国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员干部要“敬畏党、敬畏人民、敬畏法纪”[12]。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敬畏思想之所以能够不断充实,就在于中国共产党拥有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对自身责任的认知以及对自身使命的自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心有所畏,方能言有所戒、行有所止”[12]。 共产党员只有筑牢了敬畏思想,才能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法纪。党员干部才能摆正权力观,才会认清权力的来源,才会对人民群众有正确的认知。这样,党员干部才会愿意、乐于并勤恳为人民做事,而不是与民争利。这就是为人民“守心”,守住对待人民群众的勤勉之心。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对待人民群众时,要认清历史大势,要常怀敬畏思想,要勤于为民做事。只有如此,才能守住人民的心。

五、结语

民心是试金石,民心是检验剂。 只有领悟了民心的政党,才能把准前进的航向。 只有凝聚了民心的政党,才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只有实现了民心的政党,才是人民群众跟定的方向。正由于中国共产党领悟了民心、凝聚了民心、实现了民心,因此,中国共产党才守住了民心,人民群众也坚定了跟党走的决心和信心。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为人民“守心”是一个新的论断。 这一论断总结了百年来党的“守心”历史,丰富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执政规律,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的深厚情怀以及高度的历史担当,这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洞悉。为人民“守心”不仅存在于过去和现在,还将存在于未来,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承诺,更是沉甸甸的责任。

猜你喜欢

民心敬畏理想信念
让法治理念根植民心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学习三个敬畏,践行当代民航精神
一些敬畏
敬畏一粒米
代表连民心 绘出新画卷
敬畏“签字权”
“一站一台”连民心 绘出周口新画卷
丰富和规范党内仪式是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意识”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