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亚蓓教授基于“有故无殒”理论辨证施针治疗妊娠病的临床特色撷英

2022-11-23郑利芳孙占玲刘承浩张佳敏金亚蓓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太溪脏腑气血

郑利芳 孙占玲 刘承浩 张佳敏 金亚蓓

1.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杭州 310003 2.浙江中医药大学

妊娠病是指在妊娠期间发生的,与妊娠有关的疾病。对妊娠病的治疗应兼顾安胎与治病,时刻注意胎儿的发育情况及母体的健康状况。国外研究表明,针灸可以缓解分娩疼痛、矫正胎位以及治疗妊娠期骨盆和背部疼痛[1],更有研究表明在妊娠期间,针灸疗法可能是一种安全的治疗方法[2],可以缓解妊娠期症状,而不会产生不良后果[3]。而目前针灸治疗妊娠病的应用研究较少,大多集中在胎位不正[4]、妊娠剧吐[5]及妊娠骨盆痛[6]等方面。金亚蓓教授为浙江省名中医、浙江省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师从国家级名老中医妇科专家裘笑梅主任中医师,从事妇科针灸临床研究三十余载,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应用针药结合治疗妊娠病。笔者有幸侍诊金师,深受教益,现将金师运用针灸治疗妊娠病的经验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1 基于“有故无殒”,治病与安胎并举

“有故无殒”出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黄帝问曰:妇人重身,毒之何如?岐伯曰:有故无殒,亦无殒也。帝曰:愿闻其故何谓也?岐伯曰: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过者死。”“有故无殒”系治疗学术语,系一种用药法则,是指临床用药时,虽药性峻猛,只要有相应病证,且药证相符,就不会出现危险[7]。基于“有故无殒”理论,金师对于妊娠病的针灸治疗,首先明确妊娠病的诊断,根据辨病、辨证和辨经,自始至终注意胎元已殒与未殒的鉴别,注意胎儿的发育情况以及母体的健康状况,注意排除畸胎、宫外孕(异位妊娠)、葡萄胎及其他妊娠相关性疾病。金师认为,妊娠病的针灸治疗应以胎元正常与否为前提,宜治病与安胎并举。如因母病而致胎不安者,重在治病,病去则胎自安;若因胎不安而致母病者,重在安胎,胎安则病自愈。临证安胎之法,以补肾健脾、调理气血为主,临床常选取三阴交、足三里、太白、太溪、太冲等穴,配合补法或平补平泻法操作。补肾为固胎之本,健脾为益血之源,理气以通调气机,理血以养血为主,使脾肾健旺、气血和调,则胎可安、胎可保。其次,依据“有是证,用是穴”的原则,只要病邪存在即可根据辨证选穴用穴,慎用巧用泻法,对于妊娠前3个月的患者慎用腹部及腰骶部穴位。金师临证善用肢端穴位,选穴宜精,中病即止,手法谨慎。

2 脏腑辨证,以肝脾肾为要

金师认为受孕是新生命的开始,肾气盛是生殖的根本,肝主藏血、脾主运化是胚胎发育的后天之本,临证重视肝脾肾与妊娠的关系[8]。如《血证论》云:“精者,与血混合之名也,既成胎后,肾中之阳气,则化水以养胎,胃中之水谷,取汁化血,从冲任两脉,下注胞中以养胎,胎中水足,则血不燥,胎中血足,制气不亢,水血调和,则胎孕无病。”[9]肾藏精而为气血之始,是藏真阴而寓元阳之宅,有主蛰、主封藏的功能,是生殖之本,《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云:“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肾气盛才能促使冲任通盛,而冲任二脉通盛是脏腑正常功能活动的基础,冲为血海,肝主藏血,肝对冲脉血海有调节作用;而任脉起于胞中,主一身之阴经,为阴脉之海,同时又有妊养胞胎之意。胎孕的形成主要在于先天肾气,而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健运,气血充足,则气能载胎,血足以养胎。金师临证常选太溪、三阴交、足三里三穴调理冲任、益肾健脾,以达到调经、助孕、安胎等目的。太溪为足少阴肾经之输穴、原穴,又是肾之原气输注、经过之处,有滋肾阴、退虚热之功效;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腧穴,是足三阴之交会穴,可培补肝脾肾、助运化、利水湿;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又是胃之下合穴,具有健脾和胃、理气消胀之功效,三穴合用注重调补中焦脾胃运化,使中焦健运,气血盈满,冲任得调,肝肾得以培补。先天精气与后天气血相互滋养,孕妇气血充足,形体壮实,则胎气安固。金师常将太溪-三阴交-足三里这一穴组灵活加减应用于各种胎漏、胎动不安、滑胎等妊娠病的治疗之中。

3 六经辨证,分经选穴

妊娠病病源有三大纲,一曰阴亏,人身精血有限,聚以养胎,阴分必亏;二曰气滞,腹中增一障碍,则升降之气必滞;三曰痰饮,人身脏腑接壤,腹中速增一物,脏腑之机括为之不灵,津液聚为痰饮[10]。妊娠病病机复杂,体质特殊,金师对于妊娠病的治疗,在本于脏腑失调、气血失和的同时,临证察机,立足六经病机。六经病虽是反映外感病的发生、发展、变化与转归,然妊娠期抵抗力低下,外感常与内伤兼夹,且经络内属脏腑,故六经辨证实为妊娠期间疾病发展各阶段的临床辨证论治方法。目前已有报道提出,分经养胎是指将经脉与妊娠期胎儿发育及母胎的调护相联系,并将分经养胎用于养胎和妊娠期疾病的防治[11]。

金师认为六经辨证可分为三阳辨证和三阴辨证。妊娠期间卫阳不足,外邪乘虚而入,出现妊娠头痛、恶寒、脉浮等症时,应考虑为太阳经病,即表证,治当益气安胎、祛风解表,临证常选手太阴肺经之列缺与手阳明大肠经之阳溪穴,以益气祛邪解表;而屡次滑胎常伴有背腰部坠胀感者,金师临证仍考虑为太阳经病,因太阳经脉分布在项背部而统摄营卫,且与少阴经相表里,腰又为肾之府,常选足太阳膀胱经之肾俞穴及足少阴肾经之太溪穴,以阴阳双补、温肾固精安胎。阳明乃多气多血之经,与太阴湿土相表里,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冲脉主血海,隶属阳明。阳明经病,脾土虚弱,气血化源不足,可致胎气上逆,不能和降,而致妊娠恶阻之症,金师常选足阳明胃经之下合穴足三里及足太阴脾经之输穴太白穴,一脏一腑,益气健脾,降逆止呃。少阳经布于胸胁,与厥阴经脉相表里,少阳受损,气机受阻,少阳经病常可见于妊娠心烦、妊娠腹痛、妊娠头痛等病,取肝经之太冲穴和曲泉穴,操作常补肝经之合穴曲泉,泻肝经之原穴太冲,以水涵木、养血柔肝,达到疏肝解郁、和解少阳、清热除烦的功效。

太阴湿土主气,病变在中焦,乃肺、脾两脏之所主,肺脾气虚,脾气不升,脾主运化功能受阻,气血生化乏源,太阴病症常见于妊娠咳嗽、妊娠失眠、妊娠大便不通等,治疗上可选足太阴脾经之三阴交穴及足阳明胃经之足三里穴,两穴相配有健脾安胎之功效,诸穴均采用捻转补法。少阴病症临床常见有妊娠失眠,少阴内属心肾,邪入少阴,有“心烦、自利、呕渴”之症,肾乃作强之官,先天之根本,肾气足则胎气自安,肾气衰则有胎漏、胎动不安之变,心肾不交,水火不济,易致妊娠失眠,如《伤寒论·辨少阴病脉并治法》曰:“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金师临证常选取足少阴肾经之原穴太溪穴、配伍手少阴心经之原穴神门穴,两穴合用滋阴降火、交通心肾。厥阴病为三阴之尽,厥阴主风木之气,脏腑内属肝脏和心包,厥阴经脉不舒,肝失疏泄,心神抑郁、气血失调可致胎失所养,胎萎不长,常取足厥阴肝经之太冲穴配合手厥阴心包经之内关穴,太冲疏肝解郁,内关通于胃、心、胸,两穴合用有疏利三焦、宽胸理气之功效,能促进三焦气化功能,使气血通调,促进胎儿发育生长。

4 八纲辨证,巧用对穴

4.1 调阴阳,表里相配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生命运动离不开阴阳的协调平衡,妇人养胎亦求“阴平阳秘”。气血是构成和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妊娠血聚冲任以养胎,阴血易亏虚;血聚则气实,冲气易上逆;胎儿渐长,易致气机升降失常。金师在论治妊娠病时十分重视调和阴阳,利其气血,临证常选取脾经之太白穴与胃经之足三里穴、肾经之太溪穴与膀胱经之委中穴、肺经之太渊穴与大肠经之曲池穴、肝经之太冲穴与胆经之阳陵泉穴、心经之神门穴与小肠经之小海穴、心胞之大陵穴与三焦经之天井穴,一脏一腑,一表一里,调和阴阳,脏腑阴阳平衡,胎元得固。诸穴常采用捻转补法或灸法操作。

4.2 调寒热,输募相配 “输”即五输穴,募指募俞穴,金师认为胎气有寒而胎动不安者,常出现妊娠呕吐、胀满、喜热畏凉、妊娠泄泻等症,此为素体阳虚或过食生冷所致,应温中安胎,常选用脾俞、胃俞、大肠俞、肾俞等募俞穴,配合灸法,达到温中补虚的目的;而由于胎热上扰或胃热迫血妄行导致心中烦热、牙龈出血、口苦口臭、便秘溺赤等症时,根据五输穴“荥主身热”的理论,临证常选取然谷、行间、内庭、侠溪等五输穴之荥穴,配合轻泻手法,达到清热安胎的疗效。

4.3 调虚实,脏腑相配 胎气有实者,多由气滞、食滞、痰滞所导致,临证常表现为妊娠恶阻、胀满、胎气上逆等症。若气滞胀满者,金师常选取合谷配太冲,采用轻泻法操作,一脏一腑,一气一血,一升一降,达到行气消胀的目的;若饮食停滞作胀者,常选取足三里配太白,脏腑相配,以益气健脾、消食化积;若痰多胀满者,选取太白配丰隆以健脾化湿。胎气有虚而不安者,临证常见妊娠出血、妊娠腹痛、妊娠腰痛和胎漏诸症。金师认为妊娠诸虚症皆不离气血之虚,如《景岳全书·妇人规·数堕胎》云“盖气虚则提摄不固,血虚则灌溉不周”[12],临证重在益气补血以养胎。若临证表现以心脾气虚为主,则选取心俞、脾俞、足三里等穴益气健脾;若肝肾血虚而致数堕胎、胎不长者,当用肾俞、太溪、太冲等穴以滋阴养血安胎。

5 验案举隅

胡某,女,30岁。2021年5月24日初诊。主诉:妊娠24周左上肢皮损伴剧烈疼痛1周。现病史:患者孕24周,1周前左上肢前臂内侧皮肤出现成簇状红色水疱,呈带状分布,局部皮肤疼痛剧烈,伴有口苦咽干,烦躁纳减,夜寐不安,小便短黄,舌质红绛,少苔,脉弦滑数。已于外院口服中药治疗,自觉左前臂疼痛缓解不明显,月经史:14岁初潮,月经正常,经期5-6 d/30 d,量中。 末次月经日期:2020年12月20日,生育史:0-0-1-0。辅助检查:血压114/82 mmHg(1 mmHg=0.133 kPa):2021年5月20日外院B超示:宫内单活胎。西医诊断:妊娠期带状疱疹;中医诊断:妊娠期蛇串疮,证属:心火亢盛型。治法:清心除烦、滋肾安胎。选取大椎、列缺、阳溪、神门、太溪、阿是穴,采用0.18 mm×40 mm佳辰牌毫针,大椎点刺放血各5~10滴;列缺、阳溪直刺0.3~0.5寸,捻转泻法;神门、太溪直刺0.5~1寸,捻转补法;阿是穴皮疹病灶处采用梅花针轻叩刺法,使病灶处皮肤微微发红、微量渗血即可。

2021年5月25日二诊。患者左上肢前臂内侧皮肤疼痛明显缓解,夜寐可,舌质转润,脉滑略弦,继续体针治疗,配合阿是穴围浅刺。

2021年5月27日三诊。患者皮疹仍有,疼痛较前缓解,继续阿是穴梅花针轻叩刺,隔日1次。待病灶皮疹结痂后,即停止局部叩刺。体针守方,继续治疗2~3次/周,直至局部疼痛消失。

按语:带状疱疹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致的疾病,初次感染临床表现为水痘或隐匿性感染,此后病毒长期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的神经元中,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病毒再次被激活,诱发免疫应答而发生带状疱疹[13]。妊娠期带状疱疹属于中医学妊娠期蛇串疮范畴,本病多因妊娠期间血聚于下以养胞胎,加上素体阴虚,使阴血更加不足,阳气有余,心火独亢,心火毒邪蕴于皮肤而出现簇状红色水疱;小便黄赤、舌质红、少苔、脉弦滑均为一系列外感热毒蕴于心经之症。金师认为,治疗本病应根据“有故无殒”的理论,治病与安胎并举,只要病邪存在即可用穴,取阿是穴梅花针轻叩刺,直达病所,清泻热毒。大椎点刺放血轻泻三焦之火,配列缺、阳溪益气祛邪解表,祛邪的同时固护肺气。患者皮损长在左上肢前臂内侧,根据六经辨证,属少阴病症,穴取手少阴心经之神门穴及足少阴肾经之太溪穴,神门穴可清心除烦,太溪穴滋补肾阴的同时可清利下焦,又应少冲以交通心肾、壮水制火,上下分清、滋补肾精以养胎元,使邪去则胎自安。

6 结语

妊娠病的针灸治疗,金师认为总的治疗原则应基于“有故无殒”理论,治病与安胎并举。因母病而致胎动不安者,重在治病,病去则胎自安;因胎动不安而致母病者,重在安胎,胎安则病自愈。金师指出,妊娠病虽然病因复杂多变,临证辨证时只要从脏腑、六经和八纲辨证等多角度考虑,灵活掌握施针补泻手法,就可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妊娠病的脏腑辨证,应以肝脾肾为中心,治在益气健脾、补肾固胎;六经辨证应依据疾病的发生发展,分经选穴;八纲辨证,从表里配穴调阴阳、从输募配穴调寒热、从脏腑配穴调虚实,补虚泻实、调和气血,临证巧用对穴,达到“养胎不留邪,祛邪不伤胎之效”。总之,妊娠病的针灸治疗,在掌握针灸禁忌证的同时,需考虑妊娠期这一特殊时期的生理与病理情况,尊“有故无殒”之大法,辨证施针,选穴合理,取穴少而精,手法谨慎、中病即止,方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猜你喜欢

太溪脏腑气血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1)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
气血与心灵的港湾
“搓手”可充盈气血
温暖手脚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研究进展
补肾的法宝
常揉太溪穴不健忘
倾听“脏腑”之言 安度多事之秋
针刺太冲太溪太自治疗膝骨性关节炎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