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棉花绿色高质量发展关键技术路线

2022-11-23王玉琴

南方农机 2022年8期
关键词:残膜团场棉花

王玉琴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128团农业发展服务中心,新疆 乌鲁木齐 833207)

1 基本情况介绍

1)128 团党委全面对棉花从春种到收获后各项决策部署,坚定不移抓农业生产,克服困难,努力提升棉花质量效益,实现了农业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2)128 团耕地面积22.642万亩,2020—2021年128团棉花种植品种实施“一主一辅”的品种格局,种植棉花20.5万亩,主栽品种K07-12,辅助品种Z1112,两品种种植面积占总面积的90%,坚持杂交棉等行距稀植栽培模式、适时早播、精准种植理念,有力推动棉花支柱产业发展。实现籽棉平均单产500千克/亩,最高单产达到675千克/亩,较往年棉花单产亩均增长100千克,总产籽棉突破1.17亿千克,较往年籽棉总产增长了2 300万千克,棉花品质“29A+B”达到85%。全团职工种植棉花年平均收益突破12万元。

2 128团棉花绿色高质量发展栽培技术主要做法

标准决定质量,质量塑造品牌。128团坚持谋划在前,加强政策引领,压实工作责任,落实棉花品种质量追溯体制机制,坚持维护兵团第七师128团棉花的品牌和声誉,打造优质商品棉生产基地,不断厚植棉花种植优势,重点实施质量兴农行动、“四个加强”部署。

2.1 加强引导品种合理布局

始终紧盯市场对棉花品质的内在需求,突出解决品种多乱杂的问题。加强农资市场执法检查,让市场更加规范、有序,切实保障职工切身利益。搭建农资服务平台,引导职工自主种植兵师推广品种,以“一主一辅”的布局,达到科学种植、精准管理、提档升级最优组合。

2.2 加强科学技术服务体系

1)加强技术力量建设和指导服务工作。团场有技术专家,每个连队有技术骨干,积极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服务工作。每年开展1~2次技术培训,重点培训师市农技推广人员、师市重点培训团和试点连队农业技术人员,团场重点对连队技术力量和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开展培训。兵师农业农村部门组织“两校一院”、农科所等的有关专家,抓好重点时期和关键阶段技术指导服务。团场以团农业发展服务中心、种业公司、农药化肥服务公司、专业合作社为主要技术服务单位,在关键技术实施节点对种植户、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开展技术指导、技术宣传。在棉花生长关键阶段,师市、团场组织农业部门、农技人员、技术专家、示范农户,每年开展2~3次棉花绿色高质量发展现场观摩交流活动。

2)128 团一直将棉花质量意识贯穿棉花全生育管理过程。重视良种良法配套、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绿色生态防控、残膜综合治理、新型经营主体标准化生产等示范推广,推动新疆兵团棉花绿色高质量发展,按照质量优先的原则,正确处理产量和质量的关系,向品质要效益。引导职工应用76 cm等行距稀植栽培模式,大力推广一播全苗、壮苗早发、精准化控制等技术,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方针,推广绿色生态防控技术。以早熟优质为中心,严把棉花打顶、脱叶、机采等工作的时间节点,确保实现“两高一优”。总之,要想实现棉花种植绿色高质量发展主要以“早”字为中心,适期早播、抓全苗、早化调、早定苗、早打顶、促早熟,减少风险,达到丰产增收的目的,具体技术措施做到以下标准[1-2]。

①播种质量标准:严把播种质量关,棉花播种必须实行100%超宽膜和一膜三带播种、一穴一粒。一是要按照精量播种、下籽均匀的要求,做到播行笔直,接行准确,行距标准,播深一致,深度适中;铺膜作物要达到膜面平展,膜边封土严实,膜面达到黑、白清晰,有充足的采光面。播种作业机车,行驶速度要严格控制(3 km/h),做到打孔彻底,无浮籽、无错位现象,空穴率控制在2%以下。二是播种时地头要有起落线,播到头、播到角、播到边。已播种的地块要做到干净清洁,做到到头到边,确保块块条田整整齐齐。三是穴播器空穴率不超过2%,下种要均匀,播幅内下种量误差不超过2%。棉花膜上穴播深度1.5 cm ~2.5 cm,在一个播幅内与规定的行距误差不大于1 cm。播幅与播幅连接行宽度不超过规定宽度的1 cm ~3 cm。膜边垂直入土每侧覆土宽度为5 cm ~8 cm,行边采光面宽度不少于10 cm。四是滴灌带迷宫向上,播种时严禁划伤滴灌带,地头滴灌带要做好打结。

②田间管理标准:播后即管,达到“苗全、苗匀、苗壮”目标。播后及时“查种、查膜、查墒、查带,补种、补膜、补墒、补带”;播后遇雨,及时破除板结。一是早清余苗,一片真叶时及时清除余苗,两片真叶期结束清余苗工作。二是早中耕,头遍中耕,黏土地12 cm~14 cm、沙壤土地14 cm~16 cm;二遍中耕,黏土地14 cm~16 cm、沙壤土地16 cm~18 cm。耕后土壤松碎,不拉沟、不拖堆、不掀块,地表起伏不平度不大于3 cm~4 cm。中耕时,做到不错耕、不漏耕,要耕到头、耕到边,起落一致,镇压严密。在不埋苗、不压苗、不铲苗、不掀膜的前提下,尽量压缩护苗带的宽度。前期护苗带宽度8 cm~10 cm,后期护苗带宽度12 cm~14 cm,并全部铲除行间内的杂草。开沟应在行中心线上,沟深18 cm、沟宽30 cm~40 cm,做到沟内畅通、沟壁整齐、沟深一致,达到“直、深、宽、畅”标准。三是齐苗化调,生长偏旺、密度较大的棉田,亩用含量98%的缩节胺1 g~1.5 g,促进根系发育,实现棉苗整齐发育。全生育期化调4~5次。要因苗化控,打顶后顶部果枝伸出6 cm~7cm后再喷缩节胺6~10 克/亩,间隔7~10天,再进行二次封顶控,株高控制在80 cm左右。一般滴水前3天喷施。总的化调次数一般根据苗情长势长相4~5次,其中打顶前2~3次,打顶后1~2次。

③水肥运筹标准:根据棉花生长发育规律和需水规律,应适当推迟一水时间,促进棉花根系下扎,增强棉株抗旱防早衰作用,停水时间8月下旬到9月初。严格坚持轮灌制度。一般灌水间隔8~10天,6月底以前每次亩滴水15 m3~20 m3,7—8月上旬每次亩滴水量30 m3~40 m3。8月中旬到9月初一般亩滴水2~3次,亩滴水量20 m3~30 m3,减轻因冷害造成的棉花早衰减产损失。6月10日—8月10日施肥时,随水滴施尿素每次每亩5 kg~8 kg,在花铃期增施磷酸二氢钾每次每亩1 kg~2 kg,8月10日—9月10日随水滴施每次每亩尿素3 kg。

④打顶整枝标准:坚持“枝到不等时、时到不等枝”的原则,必须在7月1日前打顶结束。8月10日前以红花为界打掉无效果枝,整枝结束。

⑤综合植保技术:棉田病虫害综合防治策略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从营造良好的棉田生态系统出发,生态调控和人为干预有机结合,把病虫危害造成的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病虫害的防治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充分发挥天敌的保益控害作用。一是棉铃虫的防治,蛀铃率≤2%,防治的药剂可选用NP15%茚虫威(在卵孵化盛期或低龄幼虫期施用),5%虱螨脲,福戈、稻腾2.5%溴氰菊酯,2.5%氯氟氰菊酯等。二是棉蚜的防治,7月底,单块棉花卷叶株率≤10%,卷叶流油面积不超过本片区棉花面积的5%。防治的药剂可选用20%或36%啶虫脒、20%或70%吡虫啉。三是棉叶螨的防治,7月底,单块棉田内红叶面积不超过1亩,累计红叶面积不超过本片区棉田种植面积的1%;8月底,最大片面积不超过2亩;累计红叶面积不超过本片区棉田种植面积的3%。

⑥适时采收标准:机械采收时间在9月20日—10月25日,9月5日前完成脱叶剂喷施,要求喷药后8~10天平均气温大于18 ℃,喷药后脱叶率≥90%,吐絮率≥95%,即可进行机械采收。为保证机采质量,机械进地时间以早晚避开露水为宜。要求按照棉花绿色高质量发展要求标准,采净率≥93%,挂枝率≤0.8%,遗留棉≤1.5%,撞落棉≤1.7%,含杂率≤10%,含水率≤10%。确保籽棉水分低于10%时方可打模。并建立机采棉原棉模块“信息卡”制,内容包括单位、地号、面积、品种、种植户、机采日期、打模日期、打模机组、打模水分、打模质量监督人、单位领导及种植户签字,为实现机采棉质量倒查追溯、分品种集中加工提供保证。

⑦残膜回收标准:大力消除残膜对土壤的负面影响,当年使用地膜条田回收率达到90%,将所有收回残膜100%交给有资质公司企业进行无害化处理;到2021年达到农田残膜治理目标6千克/亩以下,消除残膜对土壤的负面影响。当季地膜回收率达到90%,回收地膜100%再利用。

2.3 加大优质优化宣传力度

1)通过设立醒目的标识牌、开展现场观摩等方式,扩大试点的引领示范作用。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绿色高质量发展好经验、好典型,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

2)建立健全质量可追溯机制,以“三丝”零标准,督促职工自觉树立质量意识,以践行质量兴农行动为抓手,重塑兵团七师128团锦棉形象。坚持优质优价,做到分品种采收、分品种堆垛、分品种、分批次轧花,提高皮棉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和锦棉品牌的影响力[3-6]。

2.4 加强生产加工的标准化管理

成立团连企和职工代表组成的收购监督小组,对棉花收购检验、定价进行全过程监督。严格执行“一试五定”的二维码检验制度,全程实施IC卡自动检测、无线传输、同步屏显程序。利用市场价格及棉花质量补贴政策,实现优质优价的经济利益驱动调节团场品种统一,采用销售环节相对高出其他品种0.1元/千克的措施,助推师市推广品种。以公开公平公正检验程序,破除压级压价惯性思维,督促棉纺企业深挖内部潜力,合理调整工艺参数,保长度、降短绒、去“三丝”、提高皮棉质量。

3 主要技术指标

3.1 示范推广优良品种

2020—2021年128 团根据兵师要求积极推广师市推荐的优良品种,实现团场棉花品种“一主一辅”,团场棉花品种“一主一辅”为K07-12和Z1112,合计种植面积20.5万亩,占全团棉花面积的90%,并通过了兵团种子检查组检查验收,改善了多年来棉花品种多、乱、杂的现象,从而实现了棉花品种统一、棉花品质大幅度提升、128团职工收益大幅度提升。

3.2 示范推广绿色高质高效技术

创新水、肥、药、膜等生产要素+绿色应用方式。示范推广机械深耕、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水肥一体化精量调控、秸秆还田、综合培肥地力、病虫害综合防治、残膜回收等绿色高效生产技术。绿色防控等技术到位率达到90%;全面推广使用标准地膜,当季地膜回收率90%以上。

3.3 绿色高效生产技术应用

团场将质量意识贯穿棉花全生育管理过程。重视良种良法配套、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绿色生态防控、残膜综合治理、新型经营主体标准化生产等示范推广。在团场大力宣传积极引导职工使用标准地膜,实现全面积使用标准地膜;通过春秋两季搂膜、生育期展切边模实现当季残膜回收90%以上;100%实现秸秆还田,增施有机类肥料,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实现综合培肥地力;结合滴灌实现水肥一体化精量调控,科学施用、合理投放化肥,提高水肥利用率;广泛应用绿色防控技术,落实5~10亩一个黄牌监测灭蚜、摆放性诱剂杀虫笼、杀虫灯等绿色防控技术,实现绿色防控技术到位率90%以上;坚持统防统治,科学合理用药,将病虫危害损失控制在5%以内[7-10]。

3.4 标准化生产

1)大力推进良种良法配套、标准化生产技术的应用。通过不断改进和完善,基本实现棉花优质高效、资源节约、生产生态融合的标准化绿色高效生产。

2)优良品种与一膜三行三带76 cm等行距超宽膜机采高产高效技术集成的应用率100%。

3)节本增效标准化绿色防控技术应用率示范区达100%,全面积达90%。

4)棉花机采及配套技术应用率达到100%,棉花采收加工监管制度及措施落实到位,有效提高了128团棉花品质。

5)大力推进先进智能农业机械应用,农业机械化率达到98%,棉花生产全过程实现机械化。

6)建立和完善棉花质量追溯体系建设。积极引导合作联社租赁万吨皮棉加工生产线,采取分品种、分收、分垛、分轧,提高棉花品质,落实棉花追溯机制。

猜你喜欢

残膜团场棉花
棉花是花吗?
地表残膜回收机在西北成功应用
浅谈残膜回收机械化技术在阿勒泰地区的示范推广
雪白的棉花堡
完善团场全面预算管理体制的探讨
宁夏研发出残膜机械化回收新技术
基于国内残膜回收机的研究
不可思议的棉花糖小村(上)
心中的“棉花糖”
新时期职工教育在团场职工队伍建设中的作用及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