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医大师葛琳仪浅谈痔术后“气”的演变及诊治规律

2022-11-23孙灵钰徐素美方征宇张烁指导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7期
关键词:外治三焦膏药

孙灵钰 徐素美 方征宇 张烁(指导)

1.浙江中医药大学 杭州 310053 2.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痔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常表现为便血、肛门肿物脱出、疼痛、坠胀等。目前手术为痔的主要治疗手段,由于肛周神经及血管丰富,患者术后排便、换药均易引起疼痛,而排便困难及粪质干硬则会加重疼痛程度。以上问题均可导致肛门括约肌痉挛,从而引起局部水肿,甚至继发感染[1],严重影响创面愈合。葛琳仪教授是第三届国医大师,学贯古今,谨守病机,在诊治疾病时遵从《黄帝内经》“百病皆生于气”的理念,擅长从“气”论治,注重气机失调在疾病中的重要作用,从不同层面治“气”[2]。葛老指出,痔手术会损伤人体的气血、脏腑及经络,影响整个机体,故临床可从恢复三焦气化来治疗,并倡导内外兼治,使肿退、瘀消、痛止、肌生。笔者有幸对葛老经验进行传承,现归纳总结其理论,以期增益。

1 病因病机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气”是万物之本,气化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本源[3]。气对机体的作用主要通过气化过程来实现,气化是对人体生命活动水液代谢及能量转化的具体概括。《素问·灵兰秘典论》云“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意指三焦具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但这里仅限于下焦与气化。明代赵献可扩大了气化的范围,认为气化与三焦均有关,近代张锡纯提出“人生之气化以三焦部位为纲”,进一步认为两者密切相关[4]。三焦作为气化之总司,总领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三焦气化失常,则百病丛生。

痔疮首见于 《素问·生气通天论》“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提出痔疮是气滞血瘀所致。陈实功[5]在《外科正宗》中指出“夫痔者,乃素积湿热,过食炙煿;或因久坐而血脉不行,……以致浊气瘀血流注肛门,俱能发痔”,认为痔的发生主要由气滞血瘀、湿热蕴结所致。肛门为魄门,为糟粕所出之处,《素问·五脏别论》云“魄门亦为五脏使”,其意为肛门启闭功能依赖五脏之气的调节,而其启闭正常与否,又影响着脏腑气机的升降,因此魄门在调畅气机中意义重大[6]。肛门属下焦,痔手术在破坏肛门直肠局部组织结构的同时,必然会损伤下焦分清泌浊及传导功能,使原气、水谷精微通行之路阻滞,形成气滞、气逆、气虚、气陷等病理状态,进一步加剧后将导致气病[7],从而进一步损伤人体气血、脏腑、经络,加重病情。《景岳全书·诸气》云“医之治病,不离乎气”[8],故葛老指出,患者痔术后创面疼痛、水肿、感染、创面愈合缓慢乃“三焦气化失常”所致,其基本病机正是“三焦气化不利,瘀血阻滞经络”。

2 治则治法

痔术后患者主要存在局部疼痛、水肿、感染、创面愈合缓慢等问题,葛老指出本病可内外兼治,内服治拟清肺润肠、调气运中、清热活血以疏利三焦气机,外治采用局部涂抹膏药联合脐部芒硝外敷以行气活血、祛瘀生新、收敛生肌,内外相合,从恢复三焦气化功能以治痔。

2.1 内治法 内治法拟清肺润肠、调气运中、清热活血三法,在治疗时常相兼使用,根据三焦辨证各有侧重,临证时需详辨。

2.1.1 清肺润肠 “上焦如雾”,上焦主要指胸中心肺。人体上焦之气化,依靠心肺之阳气以宣通。肺与大肠相表里,痔疮术后,尤其是术后1~2 d内[9],患者气血亏虚,肺气不降,致腑气不易下行,大肠气滞,失于通降;同时肺热下移大肠,引起肠道津液不足,无水行舟,致大便涩滞,而患者术后往往予半流质饮食,大便未通,常有胃脘胀满不适等症状。肺主一身之气,主宣发肃降,肺与大肠相表里,肛门位于大肠之末端,肺气宣降正常,则肛门启闭正常,此时采用清肺润肠法有利于排便功能恢复,故临床上常采用黄芩、桑白皮、金银花、瓜蒌皮、杏仁、牛蒡子以利上焦之气[10]。

2.1.2 调气运中 “中焦如沤”,中焦主要指上腹,涵盖肝、胆、脾、胃。脾胃地处中焦,脾胃之气即中气,张锡纯[11]《医学衷中参西录》云“中气为和降水火之机括,三焦气化之枢纽”,中焦气机调畅是保证人体生理功能正常的关键,摄精气、排浊气均依赖中焦气机的调节。脾胃虚弱,运化失司,气血生化乏源,正气虚弱,无力抗邪;脾升胃降的气机失调,升清降浊的功能减退,痰瘀阻滞经络,从而影响气化功能。痔术后,元气损伤,气血亏虚,瘀血阻滞,致使气血运行不畅、气机升降失调、经络不通,而引起肛门周围组织水液运行不畅,导致局部水肿。临证时需甄别虚实,虚者以益气健脾为主,实则以行气利水除胀为主,笔者所在团队在传承葛老治“气”思想的基础上,不断探索调气运中法以促进痔术后患者恢复,运用补中益气汤加枳壳等调气运中[12],促中焦之气化功能恢复。

2.1.3 清热活血 “下焦如渎”,下焦意指下腹,包括肾、膀胱、大肠、小肠。“下焦者……主分别清浊,主出而不纳,以传导也。”饮食水谷所产生的水液糟粕达于下焦,通过前后二阴排出体外。痔术后初期肛门受刀刃外伤,经脉损伤,气滞血瘀;或因湿热下注,热毒蕴结,阻滞经络,不通则痛。再者,患者术后往往因疼痛而惧怕排便,便干则进一步加重水肿、疼痛,形成恶性循环。治疗上常取当归、浙贝、金银花、紫草,配伍枳壳行滞消胀、凉血活血,取仙方活命饮之意[13];配伍黄芪托毒生肌、祛瘀生新,再加蒲公英、虎杖、苦参等清热燥湿[14]。

2.2 局部外治 中医外治实乃简便有效的方法,其中以膏药、脐贴应用最为广泛,正如《医学源流论》认为:“外科之法,最重外治。”[15]膏药外敷主要通过药物直接作用于肛门局部,从而起到减轻症状、促进愈合的作用。

2.2.1 脐贴 神阙 “为先天之结蒂,又为后天之气舍”。神阙穴处皮肤较薄,直接与腹膜相连,血管丰富,渗透力强,药物贴敷后,可经透皮作用吸收,将药效扩散至全身[16]。芒硝性寒,味咸、苦,归胃、大肠经,具有润燥软坚、泻下通便之效,主要成分为硫酸钠,其硫酸根离子不易为肠壁所吸收,存留于肠内形成高渗溶液,阻止肠内水分吸收,使肠内容物的体积增大,引起机械刺激,促进肠蠕动[17]。取芒硝100 g,碾碎后装入5 cm×5 cm的双层纱布袋内,外敷于神阙穴,待纱布袋潮湿后及时更换,每次敷2 h,每天更换2~3次[18]。

2.2.2 创面膏药外敷 在葛老治“气”思想的指导下,笔者所在团队也在积极探索基于恢复三焦气化的方法,以促进痔术后创面的恢复。临证时,将枳壳、黄芪、大黄等(方保密)研磨制膏外敷,每次换药时涂抹1次,睡前涂抹1次。该自制膏药中衢枳壳性微寒,味辛、酸、苦,归肺、脾、胃经,具有理气宽中、行滞消胀等功效[19]67,为君药;生大黄性寒,味苦,归大肠、脾、胃、肝、心经,善泻热通肠、逐瘀通经、凉血解毒[19]125;黄芪性微温,味甘,归脾、肺经,具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肿之效[19]298,两黄相配,共为臣药,补泻兼施,祛瘀而不伤正,共奏逐瘀通脉、解毒消肿、收敛生肌之效。诸药合用,共同促进术后创面修复,效果甚好。

3 验案举隅

患者张某,女,56岁,2020年6月12日初诊。患者混合痔术后1 d,半流质饮食,自觉腹胀、咽干、乏力,带下量多,会阴潮湿。创面局部轻度红肿,小便正常,大便未解,夜寐安。舌淡红,边有齿痕,苔白腻,脉弦。中医诊断:痔,辨证属三焦气化不利,局部瘀血阻络。宜内外兼治,内治拟清肺润肠、调气运中、清热活血,以疏利三焦气机;外治选用局部膏药外敷联合脐贴疗法,以行气活血、祛瘀生新、收敛生肌。内治法方药如下:黄芩10 g,桑白皮10 g,瓜蒌皮10 g,黄芪15 g,当归10 g,赤芍10 g,枳壳12 g,炒谷芽10 g,甘草6 g,马齿苋10 g,白芷10 g,牛蒡子6 g。 共5剂,每日1剂,早晚分服。术后第3、7天观察患者创面水肿、渗液、肉芽形态以及排便时疼痛情况,结果提示该患者腹胀乏力等全身症状明显好转,排便时疼痛感较前减轻,创面水肿、渗液较前改善,创面肉芽鲜红。术后第3天改为普食,顺利排出成形大便1次,量中等。

按:此患者痔疮术后1 d,刀刃所伤,局部气滞血瘀阻滞经络,表现为创面疼痛、水肿等;加之患者年过五旬,素体亏虚,自觉乏力、咽干、腹胀,舌淡红,边有齿痕,苔白腻,证属三焦气化不利,故治以清肺润肠、行气活血,调畅三焦气化,恢复魄门启闭功能,五脏气机有序,则症状自缓。同时局部膏药外敷,收敛生肌,内外合治,共促创面愈合。

4 结语

“魄门亦为五脏使”,肛肠疾病影响脏腑气机升降,而脏腑气机失常也会导致痔疮的发生发展。中医认为痔术后经脉损伤、气血不畅,影响五脏气机,呈现“三焦气化不利,瘀血阻滞经络”的病理状态,出现疼痛、水肿等症状,此时治疗尤以调畅气机为要。葛老提出治疗宜内外兼治,内治拟清肺润肠、调气运中、清热活血以疏利三焦气机,外治拟行气活血、祛瘀生新、收敛生肌,选用局部膏药外敷联合芒硝外敷神阙穴。在葛老的指导下,笔者所在团队也在积极探索相关药物的研发及转化,在临床观察中医外治膏药作用的同时,也积极对膏药主要成分枳壳[20]、黄芪、大黄等药物进行宏观、微观作用机制研究,以期进一步证明“气”在痔术后肛管直肠黏膜修复中的重要性,以及“调气活血生肌”法的科学性,从而为中医外治法在痔术后治疗中的应用提供指导。

猜你喜欢

外治三焦膏药
轮椅上的好医生,发明“吴氏膏药”
撕膏药避免疼痛小妙招
亥时调“三焦”,养生效果好
翻掌上托,通调三焦
膏药一次贴多久
翻掌上托,通调三焦
翻掌上托,通调三焦
归藤止痒洗剂外用治疗慢性手湿疹60例临床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内服外治治疗哮喘临床应用价值探讨
碱洗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