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实践研究

2022-11-23庄碧芸

关键词:英语课程课程思政思政

庄碧芸

(浙江海洋大学 外国语学院,浙江 舟山 316022)

2016 年12 月2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真正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目标”[1]。在此基础上教育部原部长陈宝生部长在2018 年6 月21 日举行的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加强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十分重要,要提升到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制度层面来认识。高校要明确所有课程的育人要素和责任,推动每一位教师制定开展 ‘课程思政’ 教学设计,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2]。可见,“课程思政”不仅是高校思政工作者和思政课程教师的责任和使命,同时也是高校所有课程教师的责任和使命。大学英语课程作为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覆盖面广泛,因此大学英语教师更应该担当起“课程思政”的重任。

一、“课程思政”的涵义及必要性

“课程思政”这一概念于2014 年由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指“依托、借助于专业课和通识课等而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或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融入专业课、通识课的教育实践活动。”[3]随着2016 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召开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印发,“课程思政”这一概念进一步深入人心,并迅速成为广大教师和学者关注、研究的热点和各个高校各类课程的努力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4],明确指出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即 “立德树人”,高校思政的核心即“教书育人”。

课堂教学过程本身就是育人最主要的过程,也是教书育人最重要的途径。大学英语作为高校受众最为广泛的公共基础课程之一,是所有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覆盖面广、学时较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中西方文化碰撞最为激烈,这有可能给价值观还未成型的大学生带来一些影响和冲击,因此是“课程思政”的重要阵地。挖掘这门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能够在较长时间内潜移默化地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需要我们广大的高校英语教师肩负起实践“课程思政”理念的重任。

“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不仅是国家对于高等教育的要求和人才需求的体现,同时也是大学英语课程本身的需求。《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 版)》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有机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大学英语教学应融入学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使之在高等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5]4但长期以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方式存在着一些不足:侧重语言和文化输入与实践,教学内容缺乏现实问题导向,“问题意识”缺乏必要的立足点,学生对教学内容载体兴趣不大。更让人值得注意的是,大学英语教学内容总体在价值引导方面有待加强;学生缺乏文化的国际传播能力以及运用英语深入探讨和交流复杂问题和学术问题的能力。上述这些问题亟待解决,而把“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教学正好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解决问题的机会。

二、“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研究现状

全国众多学者和各大高校都意识到了“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开始探索和研究“课程思政”与本校各类课程的融合方式。

刘晓阳[6]宏观地论述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三种实施路径: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思政教育意识和中国文化素养;完善大学英语教材编写和课程设置;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杜刚跃等[7]认为增强英语教师的“思政意识”、丰富教材的“思政内容”、提高教师的“思政能力”、加强“课程思政”的制度建设是高校英语教学“课程思政”的有效策略。卢军坪[8]、宋丽华[9]从教师、学生、课堂、国家政策等维度分析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黄怡凡[10]指出了大学英语教育现存问题,从大学英语课程的本质特点、课程的优化、对教师的培养三个方面阐述了“课程思政”体系下对大学英语课程的几点思考。但上述学者的研究都没有涉及微观的、具体的教学实践与探索。

孔标[11]提及了改变课程设置等实施路径,在具体实施方案上提到了听力、口头表达、阅读、书面表达四项训练中的做法,虽涉及全面却没有深入研究。黄佰宏[12]从提升教师思政素养、调整课程设置、优化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估“课程思政”成效四个方面介绍了浙江理工大学的大学英语改革,虽举例说明了该校教学形式的变化,但在“全过程”和“全方位”两个维度上有所欠缺。

综上所述,大部分研究注重宏观的理论探讨和构想,较少地落实到微观而具体的教学实践,或即使涉及却不能深入研究,或不能完整地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高校“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实践研究需要全过程、全方位、深入地开展研究和实践。

三、“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实践

课题组成员积极探索将“课程思政”理念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结合起来,在传授语言技能的同时,润物无声地融入中国优秀文化、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将思政教育贯穿于大学英语课程的课前、课中、课后、第二课堂等环节,从提高教师思政意识和素养、调整课程设置、优化教学内容三个方面,将“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实践,努力做到全方位、全过程育人。

(一)提高教师思政意识和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1]

由此可见,育人者必先育己,立己者方能立人。首先,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思政意识。“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身为教师,应将传道、授业、解惑三者并行,且传道为先。而想要传道,必先信道。学校、学院、各系(部)都可以组织广大教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教育部原部长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深刻学习和领会其中的内容和精髓,充分理解“课程思政”。其次,教师需要加强政治学习,关注党的方针政策和世界局势,拥有全局意识,以大局观理解“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再次,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品德修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在实际生活中及课堂上做好学生们的表率。“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需以身作则,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第四,教师还应提升自身的中国文化素养,将优秀的中国文化融于英语课堂教学中,使学生们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增强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争取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13]的新时代“四有”教师。

(二)调整课程设置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 版)》提出:“各高校应鼓励教师不断探索与实践,丰富课程内容,帮助学生增强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家国情怀和融通中西的能力,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质、科学精神、宪法法治意识、国家安全意识和认知能力。课程设置应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课程思政理念和内容有机融入课程。”[5]23基于此,浙江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大学英语部积极响应“课程思政”的号召,及时修订了大学英语课程和诸多大学英语拓展课程的教学大纲和课程要求,如在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课程性质中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有机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内容”。

学院还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和需求,开设了丰富多彩的五大类大学英语拓展课程。第一类为语言测试类课程:雅思英语、考研英语、悦读悦写过四级等。第二类为语言技能类课程:英语演讲与演示、英语视听说、大学英语写作、英汉互译、大学英语语法、英语语音、学术英语等。第三类为文化文学类课程:英美文学作品赏析、批判思维与阅读、跨文化交际、英语影视欣赏、中国文化通论、英美国家概况、人文英语等。第四类为特色课程: 船舶与海洋工程英语(面向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航运英语(面向航海技术、轮机工程专业),水产英语(面向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水产养殖学、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第五类为商务英语类课程:外贸英语、商务英语口语、国际商务谈判、国际商务礼仪、职场英语等。

除了向学生传授基础的英语知识以外,学院开展的海洋特色课程和专门用途英语(ESP)课程,让学生提高在学术和职业领域进行国际交流的能力;文化类课程可以帮助学生们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坚定文化自信,从而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展现中国面貌。授课同时通过充分融合能力提升与价值引领,实现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三)优化教学内容

1.对教材实行分析、筛选和增补,更新替换课堂上使用的例句

挖掘大学英语课程特色,利用课程优势,提炼出其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在现有的大学英语教材中挖掘、探索思政的主题和内容,将课堂例句替换成紧跟时事同时又具有思政意义的句子,设计核心价值观有效教学载体,同时融入政治形势和身边的榜样等中国声音、中国故事,引起学生情感共鸣,从而有效地激励学生产生学习内动力,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

教师可结合大学英语课程不同的单元主题,深刻挖掘教材文本,适时加入思政内容:如在教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一代大学英语(基础篇)综合教程2》第二单元Friendship We Live by 时,探讨友谊的意义和规则,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健康的朋友关系,引导正确的人生观;在教授该教材第六单元To Be Or Not to Be 时,探讨人生中面临的各种选择,理解职业选择中的重要因素,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培养创新、创业精神;在教授第八单元Culture and Tradition 时,通过对比中西方文化传统,分析中国人勤奋的原因,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教授第七单元Involving Technology 时,可以讲述中国科技的发展,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到如今的高铁技术、信息技术、电子商务、航天航空技术等,中国科技突飞猛进,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教学中也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中国科技的代表人物、中国科技的精神等,使学生在学习表达自己思想的同时,能更深刻地理解祖国的发展,理解一个文明的繁荣昌盛离不开人民的努力和政府的支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选用一些新颖且包含热点的时代金句作为例句。

如例1: belief in(相信)

原例句:You need an undying belief in your own ability.(你要坚定不移地相信自己的能力。)

新例句:Belief in our hearts means strength in our legs.(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

例2:be composed of (由……组成)

原例句:This composition is composed of three parts.(这篇文章由三个部分组成。)

新例句:The nation is composed of people, and people are all that matter to the nation.(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例3:in need of (需要)

原例句:This law is in need of revision.(这个法律需要修改。)

新例句:This new era is in need of heroes and will surely give birth to heroes.(新时代是需要英雄并一定能够产生英雄的时代。)

通过以上方式,既能帮助学生掌握英语知识、获得英语技能,又能自然而然地学习到如何在情感和价值观方面正确把握方向,并同时实现大学英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效融合。

2.有效利用课前演讲

课堂刚刚开始的前5-10 分钟,可以让学生讲述与单元主题相关的中国故事或者时事政治。让学生制作几张PPT 或者建立一个word 文档,键入重要词汇和相关表达,先讲述而后进行讨论。课前演讲在丰富知识的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其学会表达自己的思想且能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大部分同学都非常喜欢这项活动,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前时间做好准备,一个同学撰写文案、一个同学制作PPT、一个同学负责口头表达,在班级中分享时事新闻、社会热点、治国理政方略、先贤人物的光辉事迹等。如有的小组分享了党的十九大报告英文版,使同学们及时学习到了党的方针政策;有的小组讲述了中国抗击新冠疫情的成就,并对比了国内外抗疫的策略及有效性,使同学们感慨祖国的效率和责任感,为祖国感到自豪,同时也感受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的小组讲解了科技飞速发展的现状,使同学们有了学习的紧迫感。通过课前演讲,既锻炼了同学们的英语口语能力、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同时也在这一过程中将“课程思政”和大学英语教学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

3.精心设计课后融合作业

除了上述方式之外,教师还可以集思广益、发挥团队力量,有意识地挑选好的思政材料来精心设计课后作业,更好地进行思政与语言的融合。比如袁隆平院士去世之际,大家纷纷缅怀这位令人尊敬、怀有崇高理想的伟人,学院教师们抓住这一事件,布置了题为“My Dream and Chinese Dream”的写作作业。袁隆平院士的禾下乘凉梦和让每个人都吃饱饭的梦想使同学们非常感动,这可以引导他们将“小我”的梦想与“中国梦”联系起来,深刻理解实现“小我”的梦想就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一步。同学们在学习袁隆平事迹英语表达的同时,还学习到了梦想的力量和重要性。此外学习中同学们发现袁隆平院士的英语水平非常好,这也激发了他们学习英语的热情。

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与单元主题相关的讨论、演讲、辩论、翻译等活动,帮助他们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产生许多对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有益的触动。课后的语言和思政融合作业使“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更具贯穿性,是全过程育人的重要一环。

4.拓展第二课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1]在课后,学院可以通过积极拓展第二课堂来更好地调动师生们的“课程思政”热情,以获得语言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熏陶。如英语社团开展的“学习百年党史、传承五四精神”五四演讲赛、“传承红色经典,绽放绚烂青春”英语主题辩论赛、The May Torch of Future 英语书法大赛、党史专有名词翻译大赛等,以及“风华外院”公众号不定期推出的双语党史故事、假期社会实践等都是思政教育课外延伸和拓展非常好的形式。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充分运用了所学知识,并潜移默化地提升了自己的思想和品德素养。

高校“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实践研究把思政教育贯穿于大学英语课程的课前、课中、课后、第二课堂等环节,力争做到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把英语学习和思政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课题组成员在“课程思政”的融入实践中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方法,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者合一,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认同并拥有民族伟大复兴梦,从而达到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英语水平同步提高的立德树人目的。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课程思政思政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及实践路径
基于OBE理念的综合英语课程形成性评价机制研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Problems and Measures for English Teaching Assessment in Primary and Junior Middle Sch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