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科学指南

2022-11-23刘欣黄轲

关键词:共同富裕总书记发展

刘欣,黄轲

(1.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 社会学所,北京 100010;2. 北京大学 斯坦福研究中心,北京 100871)

实现共同富裕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共同愿景,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崇高社会理想。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将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党的初心和使命。百年来,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各个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丰富和发展共同富裕思想,不断创新和拓展共同富裕的实现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弘扬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在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共同富裕观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借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有关共同富裕的理念,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重要论述。这些论述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临的理论议题和现实问题,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为新时代我国在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科学指引。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理论来源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从马克思主义出发,结合中国实际不断对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进行丰富和创新,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的共同富裕观,为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和完善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理论来源。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共同富裕的理论阐述

马克思有关共同富裕的论述最早出现在其写于1857—1858年的《经济学手稿》中,他指出在新的社会制度中,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实现“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1]。随后,在《资本论》《哥达纲领批判》《反杜林论》等一系列著作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刻阐述了什么是共同富裕、如何实现共同富裕等问题。在马克思看来,共同富裕是指在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基础上,劳动者通过按劳分配实现的生活资料平等占有状态,是“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2]。因而,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是其制度基础,“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即高度发展的社会生产力是其物质基础,实现机制则是按照劳动分配生活资料[1]。恩格斯指出,“社会生产力已经发展到资产阶级不能控制的程度,只等待联合起来的无产阶级去掌握它,以便建立这样一种制度,使社会的每一个成员不仅有可能参加社会财富的生产,而且有可能参加社会财富的分配和管理,并通过有计划地经营全部生产,使社会生产力及其成果不断增长,足以保证每个人一切合理的需要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得到满足”[3]。“通过社会化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和发展的运用。”[4]

马克思主义不仅揭示了共同富裕的历史性、必然性,也指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渐进性特征,即共产主义社会两个阶段的共同富裕具有不同含义:社会主义社会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其共同富裕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基础之上,劳动者通过按劳分配实现的消费品平等占有状态;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的共同富裕,则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基础之上,通过按需分配实现的个人的自由发展[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共同富裕的理论阐述,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了基本理论遵循,奠定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理论基础。

(二)新中国成立至党的十八大中国共产党人的共同富裕观

新中国成立初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有关农民收入与阶级分化问题的讨论中,开始关注共同富裕问题,并逐步探索将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运用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1953年底,在中共中央委员会通过的《关于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中,毛泽东提出“实行合作化,在农村中消灭富农经济制度和个体经济制度,使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5]437。这是毛泽东首次提出“共同富裕”概念。1955年10月,毛泽东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问题座谈会上再次阐述共同富裕问题,指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可以走向更富更强,且“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5]495。在此,毛泽东深刻认识到共同富裕的重要意义,并从理论上阐述社会主义制度与共同富裕的内在关系,即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制度基础。

进入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从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认识共同富裕,提出了更加丰富的共同富裕观。1985年3月,邓小平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指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6]110同年9月,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邓小平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之一。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6]373,明确指出了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根本目的。伴随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邓小平创造性提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即“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6]374。根据中国生产力发展的客观实际,他还阐述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第一步,20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就是不穷不富,日子比较好过的水平;第二步,再用三五十年的时间,在经济上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使人民生活比较富裕。”[6]109邓小平的共同富裕观是其在思考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不断形成的。他正式提出了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以及先富帮助后富,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进一步深化了毛泽东的共同富裕观。

此后,伴随中国深化改革开放实践的推进,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根据国情,提出了一系列符合中国实际、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共同富裕观,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的中国化进程。江泽民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7]。在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上,江泽民提出了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以及“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1)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997年9月12日)。的重要论断,对效率和公平的关系作出新的概括。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一方面,以人为本、公平正义、社会和谐、共享等理念和要求,丰富了共同富裕的内涵。“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8]539“要通过科学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8]625另一方面,科学发展观也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道路的方法论内容,即稳步推进共同富裕,“关键还是要靠发展。只有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我们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才能形成更完善的分配关系和社会保障体系,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需求”[9]。

总之,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的基础上,根据不同阶段和历史时期中国发展的国情和实际,坚持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强调发展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保证,明确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保证等,逐步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共同富裕观。

(三)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共同富裕理念

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文明进程中不断孕育出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些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形成发展奠定了深厚基础。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描述了“天下为公”“天下为家”的大同社会和小康图景。《礼记·礼运》篇有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10]。同时,为了建立平等、均贫富的大同社会,儒家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等民本思想,以及均平分配理念,大同理想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理想观念的集大成者。历史上,一些思想家和政治家也提出相应的国家建设理念和制度措施,“等贵贱”“均田免粮”等成为封建社会农民起义最富感召力的动员口号。如西汉时,董仲舒提出“调均制”限制占田数量,“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11];明末农民起义时,李自成提出“贵贱均田之制”口号等;及至近代,太平天国农民起义领袖洪秀全试图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12]的大同理想社会,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理想观念的全面总结和最高发展。其后,康有为著了“无阶级,无压迫,无邦国,无帝王,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13]的《大同书》;孙中山主张“天下为公”“共进大同”“世界大同主义”等[14],在吸取西方文明成果来构筑社会理想的同时,也深刻彰显了传统大同社会理想模式的影响。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丰富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新的历史起点,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中国共产党人的共同富裕观,进一步从战略高度和社会主义全局来认识共同富裕,不断提升共同富裕的理论认识水平,就实现共同富裕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论述深刻阐述了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定位,丰富拓展了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明确指出了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方向,发展完善了中国共产党的共同富裕观,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

(一)深刻阐述新时代共同富裕的战略定位

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15]。随后,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继续提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所以必须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2)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2年11月17日)。。将共同富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也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人民谋幸福的根本追求[16]。为此,在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基于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现实国情和发展实际,指出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也是一项现实任务,并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7]4等重要论断,多次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17]13。在此,习近平总书记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共同富裕第一阶段的重要目标,作为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推动中国减贫事业取得巨大成就。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战略部署,进一步提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形成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强调“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2020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这是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外化为具体奋斗目标,并提出了进度表、设定了路线图,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推进产生了重大指导意义。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中国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同年8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进一步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18]。同年11月11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而“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19]。

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下的发展议程,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共产党对共同富裕的认识水平。

(二)丰富拓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是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形成发展的,其不仅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的基本观点,也结合中国发展的实际,提出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层面的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要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等重要观点,不断从物质、精神、权利以及世界层面拓展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形成了更加丰富创新的共同富裕观。

习近平总书记坚持物质层面的富足是共同富裕的首要目标和实现基础,提出“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4)《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发表重要讲话》(2013年3月17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扶贫开发工作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贫困群众早日脱贫致富的重要性,要求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到2035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这些目标和指标都要求在物质层面实现贫富差距合理范围内的共同富裕。

习近平总书记也十分注重人民精神生活的丰富和充实,并强调从主观层面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20]在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中,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强调,“脱贫致富不仅要注意富口袋,更要注意富脑袋”[17]137。因此,要“坚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指导扶贫开发,丰富贫困地区文化活动,加强贫困地区社会建设,提升贫困群众教育、文化、健康水平和综合素质,振奋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精神风貌”[17]137。这些都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共同富裕观的精神内涵。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人民“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21]。可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共同富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特别是全体人民对发展的满意程度和认可程度,形成了客观标准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判断标准,为推进共同富裕实践提出了更高要求[16]。

不仅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共同富裕时始终强调机会平等和权利保障的重要性,提出“让每个人获得发展自我和奉献社会的机会,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5)《习近平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3月27日)。,从社会公平正义层面拓展了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此外,习近平总书记主张推动世界各国共同发展进步,实现中国与世界的共同富裕,提出:“世界长期发展不可能建立在一批国家越来越富裕而另一批国家却长期贫穷落后的基础之上。”“各国和各国人民应该共同享受发展成果。每个国家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要积极促进其他各国共同发展。”[17]147“共同营造人人免于匮乏、获得发展、享受尊严的光明前景”[17]149,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共同富裕的世界意蕴,进一步拓展了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的同时,追求物质富足与精神生活丰富的统一,强调全体人民对于发展的主观感受,以及机会权利平等和社会正义,同时提出推动建设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极大地拓展了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

(三)开辟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根本价值立场,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6)《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节选)》(2015年10月29日),《求是》,2016年第1期。。在推进共同富裕实践进程中,强调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提出“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7)《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5年11月23日)。。

在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上,习近平总书记把坚持发展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并结合时代特点提出共享发展、科学发展、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贯彻新发展理念、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等新理念新要求,拓展了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更加强调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注重解决“好不好”的问题,着眼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以实现“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生活品位,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8)《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8年4月23日)。。同时坚持全方位的发展,要求“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9)《习近平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招待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30日)。,“更好满足人民多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0)《习近平会见出席“2017从都国际论坛”外方嘉宾时的讲话》(2017年11月30日)。。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问题,做好就业、收入分配、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扶幼等各方面工作,纠治腐败和不正之风,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出要“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让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广大人民现实生活中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11)《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强调充分发挥全面从严治党引领保障作用 确保“十四五”时期目标任务落到实处》(2021年1月22日)。。

2021年8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总体思路,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合理调节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同时,将“鼓励勤劳创新致富、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坚持循序渐进”作为推动共同富裕的几项原则,并提出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着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对高收入的规范和调节,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等要求,摹画了新时代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18]。

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指导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实现怎样的共同富裕、如何实现共同富裕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议题。对于中国当下及未来一段时期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及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一)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根本遵循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弱项和瓶颈,是实现共同富裕最艰巨的任务,也是最具潜力的空间;打赢脱贫攻坚战,补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探索了路径和方法、凝聚了共识和力量、形成了经验和理论。但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任务依然艰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的最新成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根本遵循。

其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迈出坚实步伐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深刻指出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现实国情,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困难,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作为我们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责任和任务。“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因而要“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12)《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2021年2月25日)。。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坚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仅强调在社会层面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强调在区域层面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也强调在个体层面让广大人民群众获得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促进农民农村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

其二,坚持共同富裕目标体系、实现路径,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道路和方向。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在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制度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路径举措和政策选择,包括:坚持共同富裕目标;构建合理高效三次分配体系;持续缩小收入差距、拓宽增收渠道,壮大中等收入群体;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等。特别是提出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和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等要求,为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具体路径选择。另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将人民群众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力量和主体,提出“充分尊重广大农民意愿,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把维护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促进广大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13)《习近平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2018年3月8日)。等重要论述,有利于提升人民群众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和实践指引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指出,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9]。从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阐述社会主义制度是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三大改造”,到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提出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探索“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改革实践,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结合新时代中国国情,不断深化拓展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推动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断践行历史初心使命,探索实现共同富裕,终于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二个百年目标奠定坚实基础,也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以及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的价值和生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将进一步作为重要的理论资源,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和实践指引。

其一,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全体人民共同创造并感知的历史实践,能够凝聚坚定强大的价值共识。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共同富裕观,将实现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价值追求,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并结合时代发展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重新阐述了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的定位和意义,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这些论述强调了共同富裕的价值意义,为新时代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全面建设,实现“一个都不能少”的共同富裕和逐步实现共产主义凝聚起坚定强大的价值共识。

其二,实现共同富裕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成果,能够为中国推进实现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理论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具有深刻的实践逻辑,始终重视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相结合,不断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丰富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进程中,在推动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新时代三大攻坚战,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新理念、新举措、新实践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形成并丰富拓展了有关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提出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等具有时代意涵和实践价值的论断和观点,不仅为推动现阶段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也为长远时期我国进一步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实践指引。

共同富裕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价值追求和社会理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奋斗目标,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话语体系和理论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新时代党中央对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坚定决心,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深厚的人民情怀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升了对共同富裕问题的理论认识水平,丰富拓展了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共同富裕观,推动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

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始终在持续推进共同富裕的道路探索和理论创新,并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断深化和拓展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创新和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进一步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与此同时,以往追求共同富裕的探索和实践,也为进一步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进程积累了重要经验。当下,“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成为国家发展的主要议程,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将进一步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指明发展道路和方向,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精神和力量资源,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引。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总书记发展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企业慈善行为、第三次分配与共同富裕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时局图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习近平总书记论守初心
把对总书记的深厚感情转化为工作动力
习总书记“下团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