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需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差异化教学策略探究

2022-11-23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特殊教育学校徐艳梅

新教育 2022年29期
关键词:特需自理儿童

□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特殊教育学校 徐艳梅

根据特需儿童各自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培养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采取差异化的教学方式,不仅能有效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也能为他们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一、差异教学,提高特需儿童生活自理能力

1.合理设置,创新教学课程

在开展特需儿童教学活动时,不管是儿童福利机构,还是特殊教育机构,都要根据特需儿童的实际情况,采取差异化的教学方式,设置合理的生活自理能力训练课程,借助图片、视频、标本或模型等形式,让特需儿童能通过观看、倾听、操作和触摸,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丰富他们的学习经验,让他们能更加直观、深入的了解教育内容。

例如,为了让特需儿童生活自理能力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得到进一步提高,在构建生活自理能力有关教学课程时,相关机构还要查找导致这些特需儿童生活无法自理的根本原因,并根据他们的生长发育时期,制定出难易程度适宜的训练内容。低龄特需儿童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的内容主要为吃饭、漱口以及穿衣等;而大龄特需儿童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的内容可以是剪指甲、做家务等,基于特需儿童的实际情况,逐步增加训练项目的难度,提升能力,从而为将来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可见,差异化、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特需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还能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特需儿童来说,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要想保证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升,设计合理的训练课程很有必要。

2.合理应用,践行分层教学

在对特需儿童进行教学时,不仅要遵循普通教育,还要充分考虑到特需儿童的特殊性,给予这种特殊群体足够的尊重,在充分了解他们各自的特点后,可以采取隐性的差异化教学方法,针对自理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就用更高的标准来要求他们,相应的,对于那些自理能力比较弱的学生,则用较低的标准来要求他们就好。

比如,在组织学生进行煮鸡蛋训练时,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不同,将他们划分成A类、B类和C类学生,充分体现出差异化教学的特性。其中,A类生的教学目标相对较高,需要他们充分掌握煮鸡蛋的正确方法,能独立完成放、煮、捞这一整套的步骤,同时通过仔细观察,要能将鸡蛋的特征准确描述出来,从而有效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对于B类生来说,需要他们初步学会煮鸡蛋、剥鸡蛋和吃鸡蛋,记住煮鸡蛋的要点,并且通过观察,可以简单描述鸡蛋的特征,最终达到初步养成生活自理习惯的目标。最后是C类生,他们的先天条件比较差,所以教学要求也比较低,只需要他们能在老师的帮助下了解和掌握煮鸡蛋的基本方法,可以跟着老师一起说出鸡蛋的特征,在欢乐的学习氛围中享受生活自理的乐趣。

不难发现,在具体进行特需儿童自理训练的过程中,老师要严格把握教学的尺度,尊重每一个特需儿童的自尊心,尽量不要让他们感觉到被区别对待,从而更好地融入整体。

二、合理教学,培养特需儿童自理独立意识

1.加强重视,培养自理意识

所谓意识,就是人类的觉识和思考,而自主意识,就是在自我思考之后主动做出的决定。对于特需儿童来说,受到自身条件的限制,他们在生活自理方面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问题,这种情况下,家长和老师要做的并不是包办代替,否则很容易让他们形成一种“凡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都会有别人帮着做”的错误认知,相反的,家长和老师要尽可能采取各种方式让他们意识到自己“长大了”,这样便于引导特需儿童们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良好习惯。

有这样的一个案例:某学校有一名叫小凡的小女孩,已经来学校很长一段时间了,但却还不会独自用餐,每次坐到食堂餐桌前吃饭时,都只是东张西望,或者把玩勺子,始终没有将饭吃进嘴里。老师在发现这个情况后,和家长沟通,了解到她其实是会使用勺子的,但在家吃饭时都是家长喂,自己从来没有动手吃过饭。基于这种情况,老师专门为她编写了一则简单易懂的故事:①中午下课了,我和小伙伴们一起到食堂吃饭;②我跟在小伙伴的身后排队打饭;③我坐在餐桌前,和其他小伙伴一样用勺子吃饭;④我把碗里的饭吃完了,好饱呀;⑤吃完饭,我和小伙伴们一起开心地玩耍。每天饭前40分钟,老师都会将这则故事讲给小凡听,并在她吃饭时,从旁边提醒,还让家长用同样的方法进行教育。过了一个星期,小凡已经能像其他人一样主动用餐了。

可见,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要重视对特需儿童生活自理意识的培养。根据特需儿童自身的特点,有效培养他们生活自理能力的意识,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成效。

2.抓住机会,培养独立意识

在特需儿童初步形成生活自理意识之后,再通过其他的一些行为活动,比如,可以为孩子准备能展现不同行为表现的影碟、图片等,让他们加深对生活自理意识和行为的认知。长此以往,随着孩子对生活自理行为的理解逐渐加深,不可避免的会到达独立发展关键时期,形成最初阶段的自我概念,极大增强了孩子的学习主动性,同时开始有“给我”“我能”“我自己来”等自我独立的意识出现,养成凡事想要自己去尝试、去体验的习惯。而通过培养这种自我服务能力,能有效提高孩子的独立性能力。可见,抓住机会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非常重要,能更好地引导他们改善坏习惯,为以后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有这样的案例:某学校有一个名叫小俊的小男孩,他家因为离学校比较远,所以选择寄宿在学校。老师发现,每个星期一的时候,小俊都会衣着整齐地来学校上课,而从星期二开始,他就总是将运动鞋当作拖鞋穿,还会特别很调皮地上蹿下跳,每次老师见到他这样都会提醒他一定要把鞋子穿好,不然容易摔倒或发生其他事故,但过后还是会故态复萌。直到有一次,学校要从每个班级各挑选两名学生参与节目排练,老师知道小俊是个爱表现的孩子,这种登台表演的事情他肯定很感兴趣,于是故意和来挑选学生的同事高声谈论说:“我觉得小俊这孩子不错,各方面能力都很强,尤其是表现力特别好,他可以去参加节目表演”。而同事也知道小俊有不好好穿鞋的毛病,配合老师回答道:“这孩子我也知道,但是他鞋子都穿不好,我们不要”,小俊在旁边听到这话有点着急,连忙弯下腰去将鞋子穿好。老师和同事看到他这个样子相视一笑,说了一句:“那我再考虑一下其他孩子吧,明天将名单给你”。第二天开始上课的时候,老师就发现小俊的鞋子穿得很整齐,于是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在表演名单上加上了小俊的名字,这之后,小俊就养成了将鞋子穿好的习惯。

由此可见,老师和家长要加强对孩子独立性形成和发展时期的重视,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尽可能满足孩子的独立要求,防止他们形成过度依赖的心理。

三、实践教学,提高特需儿童生活自理技巧

1.加强训练,重视生活自理

在培养特需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时候,相关教职人员要明确这是个比较漫长的过程,无法一蹴而就,需要充分了解特需儿童自身的特点,制定出合理的教学方案,不断创新训练、培养方式,丰富特需儿童的感性认知,这样才能取得更加良好的教学成效。

比如,为了弥补特需儿童生理上的缺陷,老师可以采用多重感觉的训练方法,通过视、听、动、触来刺激他们的感觉器官,提高其获取信息的能力;为了让特需儿童学习更加主动,老师可以设置相应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吃饭、喝水、做家务等各种技能。在教导学生进行扣纽扣、拉拉链活动时,老师可以为他们创设“帮妹妹穿衣服”的游戏情景,先将孩子两两分成一组,给他们提供洋娃娃、小衣服等道具,然后再讲解和示范怎样给洋娃娃穿衣服,引导孩子自己练习。这样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特需儿童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极大的增强了训练成效。

可见,通过大量的实践证明,适当的生活自理能力训练方法,所取得的效果要比单纯的理论讲解好很多,值得相关教职人员的重视,并合理实施于教学活动中。

2.重复示范,掌握生活技巧

为了让特需儿童的自理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就需要老师充分了解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并在此基础上,鼓励他们发展自身优势,将扬长避短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对于特需儿童而言,生活自理训练需要从简单到复杂,多次重复相同的动作,先简单模仿,然后再持续练习,最后学会一整套动作。

比如,在教导学生进行穿鞋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先为他们示范整个穿鞋的动作,让学生对这套动作有一个简单的印象,然后再逐步分开讲解每个小动作,确保所有人都能学会之后,最后整合训练,保证每个孩子都能掌握这套动作。第一,在学生开始穿鞋时,老师可以带领他们认识左脚和右脚,并教导他们怎样区分左右脚的鞋,这样的“触发性”教学,能有效提高教学的成效,同时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第二,将鞋子放在对应脚的旁边,先穿右脚,让孩子双手一起抓住鞋帮,确保脚趾对准鞋口,再使劲把脚往前伸,知道脚尖接触到鞋尖;第三,将手插入鞋子的后脚跟处,脚不动,用力向上提鞋后跟,直到鞋后跟和脚后跟相贴。在教导特需儿童自主穿鞋时,老师要具备足够的耐心,不能过于催促训练中的学生,要多次示范操作,一步一步地分解指导,为学生留出充足的感悟时间。

长此以往,特需儿童能通过反复的动作训练,掌握更多的生活技巧,有效提高他们做事的质量和效率,为他们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坚实基础,教学效果显著。

四、家校共育,帮助特需儿童适应社会生活

1.定期培训,了解训练技巧

当前,针对特需儿童的教育体系,就是要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双管齐下,让相关生活自理活动的作用得到最大化体现。然而,由于现代化社会生活的压力很大,特别是特需儿童的父母,所要承受的压力更多,这就导致很多家长都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考虑自家孩子面临的问题,再加上大部分特需儿童的家长缺乏自理能力相关的知识,容易形成错误的认知,觉得特需儿童难以实现生活自理,而一些心疼孩子的家长,则是将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大小事情都一手包办,把孩子当作家中的“重点保护对象”,这样不仅会剥夺孩子的很多乐趣,还会让他们未来更加难以适应社会生活。

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开展“关于特需儿童怎样正确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有关培训,鼓励所有家长都参加,尽可能扭转他们对特需儿童自理能力的错误认知,从而采用更加科学、有效的方式去对待特需儿童,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自理能力。比如,学校会教导孩子自己吃饭、喝水、穿鞋等行为,当孩子回到家之后,家长也要配合学校监督孩子巩固和强化在学校学会的动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将学生在家里的表现记录下来,反馈给老师,这样便于老师更加深入的了解学生现状,进而合理调整教学方案。

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都要带着足够的耐心指导孩子做事情,不能抱着不耐烦的态度,否则不仅无法起到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效果,甚至还会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与所期望的教学效果背道而驰。

2.家校合作,提高训练效果

特需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能完成。众所周知,儿童是国家发展的未来,特需儿童也不例外,他们的成长同样离不开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关注与支持。在培养特需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的过程中,学校不仅要承担为他们提供人际支持的责任,还要加强和家长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制定出科学的家校合作方案,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为特需儿童自理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

比如,在学校时,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洗袜子的活动,引导学生学会怎样正确洗袜子,并为他们以后学习清洗其他东西做铺垫。第一,老师可以先向学生出示袜子,让学生凑近闻闻味道,进而引出“袜子臭了,需要清洗”的话题;第二,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到洗袜子需要用到水、盆以及洗涤用品等工具;第三,老师可以先将洗袜子的步骤讲给学生听,并动手示范洗给他们看,让他们结合平时看到父母洗衣服的动作来理解;第四,将袜子分发到每个孩子手中,并让孩子两两一组配合,一人洗一人看,看的人在发现动作不对时要及时提醒对方,洗好之后交换;第五,每个小组中洗得又快又好的一人可以得到老师发的小红花,这样能有效激发孩子的好胜心,从而更加认真、积极地投入学习。

在培养特需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过程中,仅靠学校一方的教育远远不够,还需要家长的紧密配合,双方达成友好合作,共同为提高特需儿童自理能力而努力。

综上所述,在实际开展相关教育的时候,需要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建立良好的合作计划,互相之间保持沟通和交流,共同为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而努力。与此同时,在开展特需儿童生活自理训练时,要采取差异化的教学模式,尽可能保证每一个孩子的自理能力都能得到有效提高。

猜你喜欢

特需自理儿童
笑到生活不能自理
“特需”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我会“自理”啦
北京:特需医疗服务等价格放开 不影响百姓医保报销
“喵星人”占领名画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特需价放开,会让看病更贵吗
心理干预对轻中度脑瘫儿童综合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