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形象构建路径研究

2022-11-23跃,杨

关键词:民众现代化中国共产党

李 跃,杨 雪

(辽宁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执政地位的基本确立,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发生了根本转变。恢复和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和领导社会建设等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任历史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的肩上。历史经验表明,要想在中国实现现代化,需要一个强大的国家政权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安定的社会环境并对现代化建设进行统筹,而强大的执政党是强大的国家政权构建的基础。执政党的强大与否不在于其掌握的军事力量,而在于其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起权威。权威的树立不是靠权力的强制性力量获得的,而是靠深入人心的良好形象。政党通过良好的政党形象来赢得人民群众的认同、信服和支持,从而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起权威。“中国共产党形象就是中国共产党依据党的性质、宗旨、任务、指导思想,在开展政治活动中呈现出的行为状态和整体面貌,并通过外部展示和媒介传输后,在人们头脑中形成的感觉认知和价值判断。”[1]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加强自身建设树立起良好形象,并利用多种中介将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向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传播,同时引导广大民众形成对中国共产党形象的正确认知和认同。

1 主体建设:树立中国共产党自身的良好形象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取得全面执政的地位之后,由于部分党员干部经不起“糖衣炮弹”的袭击而出现了腐化变质和官僚主义现象,使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遭到削弱。刘少奇由此指出:“革命胜利后党的地位发生了变化,有了很大的权力,这就非常容易脱离人民群众,形成官僚主义和命令主义的作风。”[2]此外,党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恢复和发展经济,党只有迅速改变经济落后的状况,才能取信于民,才能巩固已取得的政权。但是,由于当时极其复杂的国内环境和国际局势使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困难重重,加之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党形象深入人心,以至于广大民众对中国共产党是否具备领导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能力产生怀疑。由于“一切与执政党有关的事情都可能影响执政党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3],因此,中国共产党通过加强自身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和能力建设树立起良好的形象。

1.1 思想建设:树立坚持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实事求是的形象

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党的思想建设,将思想建设作为党克服各种错误思想、战胜艰难困苦的重要武器。“坚持以科学理论引领、用科学理论武装,是我们党永葆先进性、纯洁性的根本保证。”[4]只有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才能永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才能树立起良好的中国共产党形象。

首先,中国共产党通过加强对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理论教育,树立起坚持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形象。“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历史考验的精神支柱。”[5]对社会主义的追求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政治目标,中国共产党在任何时候都没有放弃这一目标。新中国成立初期,整个社会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思想,如小农思想、封建主义思想和资本主义思想等,这些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冲击,并在一定程度上渗入党内。中国共产党为克服这些错误思想,而通过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开办各级党校、举办各类培训班等方式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的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革命的前途和社会主义理念等。通过思想理论教育,广大党员懂得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规律,坚定了广大党员的社会主义信念,鼓舞了广大党员为进入和建设社会主义而奋斗,从而使中国共产党树立起坚持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形象。

其次,中国共产党通过将理论与实际工作相联系,树立起实事求是的形象。恩格斯认为:“我们党有个很大的优点,就是有一个新的科学的世界观作为理论的基础。”[6]科学的世界观就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和统一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并注重克服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思想。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根据具体国情建立国营经济,调整私营工商业,恢复和发展生产,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恢复。中国共产党在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后,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思想。依据这一思想,中国共产党在没有经历较大的社会动荡的情况下完成社会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使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克服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影响,恢复了国民经济,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从而使党树立起实事求是的形象。

1.2 作风建设:树立执政为民和清正廉明的形象

党的作风关乎党的形象的树立,优良作风是构建良好形象的重要一环,可以说“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7]。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自身的作风建设,将自身的作风建设视为其鲜明的政治特色和巨大优势。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就提出“两个务必”的重要思想,要求党员同志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和艰苦奋斗的作风。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党内出现的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和贪污腐败等问题,中国共产党通过整风、整党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从而树立起良好的形象。

首先,中国共产党通过作风建设树立起执政为民的形象。列宁认为:“对于一个人数不多的共产党来说……最严重最可怕的危险之一,就是脱离群众。”[8]因此,党十分重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不仅是我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我党的政治优势。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针对党内存在的脱离人民群众的思想行为进行清理,按照“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对党员干部进行挽救。经过中国共产党的整顿,使党内存在的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和形式主义等问题得到清理,确保了党同人民群众沟通渠道的畅通,加强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从而改善了党同人民的关系,使党树立起执政为民的形象。

其次,中国共产党通过作风建设树立起清正廉明的形象。新中国成立初期,少数的贪污、腐化和浪费现象严重损害党的形象和执政基础。为塑造良好的政党形象,中国共产党通过整风整党等措施建设良好作风,保持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本色。中国共产党在1950年的整风运动中,针对追求享受、铺张浪费和贪污腐化等现象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促使中共党员改善自身作风; 在1951年的整党运动中,将党内“严重自私自利、堕落锐化,不能改正的分子”[9]清理出党; 在“三反”运动中大力查处党内存在的贪污、浪费现象,严肃处理了党内一批违法犯罪的腐败份子。中国共产党通过上述措施净化了党内政治生态,树立起良好的党风政风,使党清正廉明的形象得以树立。

1.3 能力建设:树立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形象

党领导现代化的能力关乎到中国人民的信任,只有中国共产党展现出具有领导现代化建设的能力,才能使广大民众相信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中国人民迈向幸福、带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但是,由于中国共产党需要快速完成由“破坏”到建设的任务转变,且当时大部分党员干部较低的文化水平不能适应国家大规模建设的需要,加重了党领导的现代化事业的困难。为此,中国共产党通过加强自身能力建设以提升领导现代化建设的能力,从而树立起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形象。

中国共产党为提升领导现代化的能力,在党员干部中开展文化教育和专业培训工作。中国共产党“以开办在职干部业余文化学校为主,以抽调干部离职到工农文化补习学校、速成中学学习为辅,同时通过各种形式”[9],对党员干部进行专门的文化和技术的训练,比较成功地解决了党员干部文化水平较低和专业知识匮乏的问题。此外,中国共产党在党员干部中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使党员干部更多地懂得按客观规律办事,避免了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脱离政治和基本理论,保证了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中国共产党通过加强自身能力建设,使新中国的现代化事业朝着正确的方向稳步推进,顺利完成了“一五”计划和社会主义改造,从而树立起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形象。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通过加强自身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和能力建设,树立起坚持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实事求是、执政为民、清正廉明和领导现代化建设的良好形象。

2 中介传播:展示中国共产党良好形象给民众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通过加强自身建设树立起了良好的政党形象,但党所树立起来的良好形象不能自觉地向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传播,从而使人民群众能够清晰了解党的形象。党只有通过“人们所共同理解和接受的感性中介系统——语言符号系统,并通过它们进行信息的同构或不同构转换,实现诸主体之间在思想、情感、信息上的沟通和对于活动本身的目的、意义的理解”[10],才能对党所树立的良好形象进行传播,才能使人民群众能够对党的良好形象有着清晰的了解。为此,党通过采用包括大众传媒、戏曲影视和纪念活动等多种中介向广大人民群众展示党的良好形象。

2.1 大众传媒

新中国成立之初常用的大众传媒工具有报纸和广播。这些中介媒体能够很好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及时地报道党的方针政策和时事,实现对党的形象的传播。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对旧政权大众传媒的清理整顿和对自身原有的大众传媒的发展,建立起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自己的比较完整的大众传媒网。通过大众传媒网,党将自身树立的良好形象向人民群众进行传播。

“报纸最大的好处,就是每日都能干预运动,能够成为运动的喉舌,能够反映出当前的整个局势,能够使人民和人民的日刊发生不断的、生动的联系。”[11]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党的机关报、工人报纸、农民报纸、青年报纸、民主团体报纸和少数民族报纸等对党的形象进行宣传,且影响随着报纸发行量的不断增加而逐步扩大。首先,中国共产党利用报纸进行马克思主义宣传,如《人民日报》在1950年和1952年发表了重点论述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实践论》和《矛盾论》,并刊发了学习体会,在全国掀起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热潮。其次,中国共产党通过报纸进行时事宣传,宣传先进人物,宣传过渡时期总路线,宣传党的反腐成果。如《人民日报》对刘青山、张子善的罪行主动公布,在刘青山张子善被判处死刑后,《人民日报》刊登的一封拥护信中这样写道:“大贪污犯刘青山、张子善被判处死刑的消息,使我更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和公正。共产党大公无私,处处以国家人民利益为重,谁要是危害国家人民的利益,谁就要受到应得的处分。”[12]这表明,党通过报纸的宣传,提升了党的公信力,将党执政为民、清正廉明的形象展示给人民。

广播收音网是中国共产党宣传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也是党传播形象的重要工具。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了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中心的广播网,“到1956年,我国收音机数量为180万台”[13],并在城乡、工矿企业、学校和部队建设广播站和高音喇叭。中国共产党利用广播的实时性、灵活性、范围广、受众广等特点,围绕土改、“三反”“五反”运动和过渡时期总路线等内容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宣传,在群众中引起强烈的反响,加深了民众对党的了解。

2.2 戏曲影视

新中国成立初期,文盲和半文盲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这种情况局限了以文字为符号的传播中介的作用。戏曲和电影以其生动形象的特点成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成为受广大民众欢迎的传播中介,能有效地将党的优良形象展示给广大民众。

戏曲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喜爱的娱乐形式,但是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深受封建主义的影响,以至于其内容中包含着许多封建腐朽思想,有着很多不适合社会主义价值的因素。中国共产党将戏曲同新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相结合,将戏曲“由娱乐消遣的‘把戏’晋升为载道传言的重要工具”[14],也使其成为中国共产党传播形象的重要工具。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不符合标准的戏曲进行改造和禁演,使戏曲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此外,中国共产党还通过编演新剧对旧社会的黑暗、对旧社会统治阶级的荒淫无道进行揭露和批判,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生人民政权进行歌颂,到达宣传党的良好形象的目的。如老舍的《方珍珠》 《龙须沟》表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社会的新变化,肯定了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传播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英明形象。

电影作为当时较为先进的娱乐形式,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而且有着传播速度快、范围广、限制低等特点。据统计,“1954年全国电影观众达八亿两千两百万人次,其中工农观众即占70%以上”[15]。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按照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方针,把握电影的政治方向。拍摄有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和宣传民族英雄的影片,如《平原游击队》 《董存瑞》; 有控诉黑暗旧社会的影片,如《白毛女》 《祝福》; 有反映党领导下的现实生活,着重表现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的新变化和涌现的新人物、新事物方面的影片,如《桥》 《不夜城》 《凤凰之歌》等。中国共产党通过电影表现出对旧社会的鞭挞,同时将党在革命时期带领中国人民推翻旧政权的形象,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领导现代化建设和为民执政等形象展示给广大民众。

2.3 纪念活动

“纪念使过去的历史得以保存,同时也是不断储存文化的一种途径,是刺激重新构筑认同的工具。”[16]通过纪念活动能够使广大人民群众清楚中国共产党的形象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性,是对民主革命时期党的形象的继承和发展,从而使广大人民群众认同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奋斗历程和成果。在党举行纪念活动过程中,党不仅使人民群众充分认同党的历史形象,而且通过纪念活动中存在的政治符号和历史认同,使广大人民群众对现实中党所树立的形象进行了解,将党的形象嵌入广大民众的日常生活中。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的内容包括对重要历史人物、重要历史事件、重要节日和重要纪念日的纪念。纪念的重要历史人物有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革命先烈等; 纪念的重要历史事件包括十月革命、五四运动、长征、抗日战争等; 纪念的重要节日有建党节、建军节、国庆节、三八国际妇女节、五一国际劳动节等; 纪念的重要纪念日有七七事变、九·一八事变、一二·九运动等。在这些纪念活动中,中国共产党不单纯局限于对历史的纪念,而是更多地考虑现实情况,注重纪念活动的现实意义。

在纪念活动中,中国共产党突出政治因素,注重纪念活动的政治表达,如1956年,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一九五六年国庆节纪念办法的通知》中就提出,向人民群众“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年来,全国人民在实现国家过渡时期总任务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17]。在纪念活动发表的文章中,中国共产党不仅对历史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还对当下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取得的伟大成就进行宣传,如胡乔木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三十周年的纪念文章《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中,“把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写进中共党史,作系统、准确的介绍”[18]。再如,1952年7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增强党的战斗力,迎接国家建设的伟大任务》,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同时也指出党内的问题,要不断加强学习,增强党的战斗力。

中国共产党通过纪念活动,将历史资源与当下现实相结合,促进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党的艰苦奋斗史、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和行为、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能力和成就等进行充分的了解。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利用大众传媒、戏剧影视和纪念活动等中介渠道,将党树立起来的良好形象展示给广大人民群众,使广大民众能够清晰地了解党的形象。

3 客体认知:引导广大民众形成对中国共产党形象的正确认知和认同

“群众是决定性的,群众是磐石,革命将依靠这块磐石取得最后胜利。”[19]中国共产党形象树立的最终目标是在广大民众中形成对中国共产党形象的正确认识和价值判断,从而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因此,中国共产党形象的建构不仅仅需要中国共产党树立和展示自身良好形象,更需要中国共产党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对党的形象形成正确的认知,以实现对党的形象的认同。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通过普及文化教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保障人民群众利益的方式,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形成对党的形象的正确认识,并实现了人民群众对党的形象的认同。

3.1 普及文化教育

人民群众形成对事物的正确评价需要正确的价值观的指引,而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离不开一定的文化基础。“文盲是处在政治之外的,必须先教他们识字。不识字就不可能有政治,不识字只能有流言蜚语、谎话偏见,而没有政治。”[20]因此,使广大民众对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形成正确的认知,首先需要广大民众具备有一定的文化基础以提高人民群众明辨是非的能力。此外,广大民众文化基础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纸质媒介的传播效能。所以,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前就提出:“从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中扫除文盲,是新中国的一项重要工作。”[21]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深入开展扫盲运动向广大民众普及文化知识。1950年9月召开的第一次工农教育会议指出:要“推行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22]。此后,全国范围内掀起了识字高潮,识字扫盲班遍布农村、工厂、街道和军队。“截止到1957年上半年,全国已有2 000多万人脱盲,并有100多万人达到高小和初中毕业文化程度。”[23]中国共产党通过普及文化教育,不仅提高了广大民众的识字率,拓宽了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而且使广大民众在德智方面的能力和思想政治觉悟有所提高,初步扫除了他们头脑中的陈旧观念,提高了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为广大民众对党的形象形成正确的认知奠定基础。

3.2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正确的认知评价是政治认同的思想基础。因此,为实现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形象的认同,需要引导人民群众对党的形象形成正确的认知评价。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形成正确的认知评价需要正确思想理论为指导。但是,正确思想理论不可能自发在人民群众的头脑中产生。这需要中国共产党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思想、无产阶级价值观等正确的思想“灌输到无产阶级群众中去”[24],以帮助人民群众形成对党的形象的正确认知评价。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无产阶级价值观和形势任务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唯物主义教育,通过唯物主义教育,大大提高了广大民众建设社会主义的觉悟,提高了广大民众价值判断的能力,也使广大民众懂得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必然性和合法性,从而能够对党的形象形成正确的认知评价; 中国共产党通过社会主义教育去教育广大人群众,“使他们了解并接受社会主义的原则”[25],使广大民众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使广大民众认同中国共产党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奋斗历程和现实努力,并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建设; 中国共产党通过阶级意识教育,使工农阶级明白工农不是生来命苦,而是由于受到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才困苦不堪,从而使其明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劳苦大众利益的代表者; 中国共产党通过无产阶级价值观教育和时事教育,使广大人民认识到艰苦奋斗和清正廉明是党的政治本色。

3.3 保障人民群众利益

利益在历史唯物主义中是一个基础性范畴,能够对人们思想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马克思认为:“人们通过奋斗而得到的一切,都与他们有着密切的利益关系”[26],正是“这些利益把社会中的成员彼此连接起来”[27]。由于利益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思想,马克思十分关切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并通过使广大民众了解自己的相关利益的方式,团结广大民众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实现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方式,使人民群众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从而促进了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形象的认同。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土地改革满足了广大农民几千年来的利益诉求,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目标,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农民的人均收入“1949年为14.9元,1950年为 18.7元,1951年为13.6元,1952年为26.8元”[28]。在城市中,由于长期战争的破坏和长期的通货膨胀,造成了大量人员失业和流离失所。面对此情况,中国共产党采取以工代赈、专业训练、还乡生产等多种方式改善失业状况。“经过努力,1953年城镇失业人员迅速减少,1951年城镇待业率为13.2%,到1957年下降至5.9%。”[29]此外,还通过维护社会稳定,保护人民生命安全; 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等方式满足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生命财产和基本生活的保障、生活水平和健康状况的改善,使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充满感激和信任,对党产生情感上的归属感,从而实现对党的形象的认同。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通过普及文化知识,以提高人民群众明辨是非的能力,为人民群众对党的形象形成正确的认知评价奠定文化基础; 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使人民群众对党的形象形成正确的认知评价,为人民群众实现对党的形象的认同奠定思想基础; 通过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以增强人民群众的归属感,从而实现对党的形象的认同。

4 结 语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加强自身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和能力建设树立起了中国共产党的坚持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实事求是、执政为民、清正廉明和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形象,并通过纪念活动、大众传媒、戏曲影视等中介渠道将党的形象向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展示。同时,中国共产党通过普及文化知识提高人民群众明辨是非的能力; 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人民群众对党所树立的形象形成正确的认知评价; 通过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方式,实现人民群众对党的形象的认同,最终使党的形象得以成功构建。中国共产党形象的成功构建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党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也对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有着经验借鉴作用。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形象成功构建的历史价值,首先在于巩固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政党形象构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民群众对党的认同,只有人民群众认同政党的形象,政党才能赢得民众的信任和支持、才能获得和巩固执政合法性基础。中国共产党通过形象构建使广大人民群众认同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并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起崇高威望,从而使广大民众信任和支持中国共产党,最终实现了党执政地位的巩固。其次,中国共产党形象成功构建的历史价值在于为新中国现代化提供了坚强的领导核心。“对政党自身建设来说,政党形象具有引导、凝聚的功能。”[30]这主要表现为良好的政党形象能够对党内成员产生价值上的指引、情感上的引导和纪律上的约束,从而加强党自身的建设。中国共产党良好形象的构建使党员干部形成对党的形象的认同,增强党的感召力和凝聚力,而且使党员干部以党的形象来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身能力,从而保证了党的现代化领导核心地位。最后,中国共产党形象成功构建的历史价值在于调动现代化建设的力量。中国共产党形象的成功构建使人民群众认同、信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从而调动了人民群众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

当前,我国面临着复杂深刻的社会环境和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这给中国共产党执政提出了新的考验和挑战。新形势下,党的执政面临着“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的挑战,党需要构建起良好的自身形象以增强广大民众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信任和支持,从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发挥中国共产党现代化领导核心的作用。新时期党的形象的构建,首先需要加强党自身的建设,只有加强党自身建设,把党建设成脚踏实地、执政为民、清正廉明、能力突出的执政党,才能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其次,党需要充分利用各种中介将党的形象进行传播。互联网高速发展,传统传播中介的作用遭到弱化,党在传播党的形象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传统和新兴传播中介进行传播,特别是要根据广大民众的需要,通过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播。最后,党需要通过对广大民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人民群众对党的形象形成正确的认知评价,并通过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的方式,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从而促进人民群众对党的形象的认同。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需要通过自身形象的构建使其获得较高的声誉和威望,从而获得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和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

猜你喜欢

民众现代化中国共产党
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之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韩美联合军演遭民众抗议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