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凤冈“双有机”发展理念的形成与选择
——基于两个国发2 号文件的视角

2022-11-23黎,杨

现代农机 2022年4期
关键词:全域县域有机

田 黎,杨 洋

(1 中共凤冈县委党校,564200,贵州遵义;2 凤冈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564200,贵州遵义)

贵州省凤冈县自建县以来,一直在探索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凤冈之路,直至形成全域有机和全产业链有机(以下称“双有机”)的理念,并取得一定成效。那么这条双有机路子在凤冈县是如何形成的呢?在两个国发2 号文件,即《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 号)与《关于支持贵州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国发〔2022〕2 号)为贵州搭建的发展定位、策略体系下建构研究逻辑,以此探索“双有机”发展理念的形成。旨在对县域经济发展从唯物主义的视角进行剖析,以期在2022 版国发2 号文件颁布实施之际,为县域经济发展出谋划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1]站在县域场域,在两个国发2 号文件背景下分析县域经济发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审视县域经济决策,能更好用发展的视野总结和探索县域经济发展的未来。

1 “双有机”的涵义

凤冈一直在探索和总结县域经济发展的方向和路子,经历了西部大开发、绿色发展战略、“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及双色发展(红色文化和绿色发展)等探索过程。[2]到2016 年前后,凤冈致力于从全域全产业的视角,以有机理念,致力于构建“产+销”一体化的模式促进一二三产业的有效协调来破解县域经济发展难题,“双有机”概念初见端倪。随后,在不断的总结与提炼中逐渐形成“双有机”概念,并在县府公开印发的有关文件中开始频频出现。如,县发〔2018〕3 号文件对“双有机”的注释为“全域有机、全产业链有机。全域有机即在县域范围内广泛推行有机农业生产方式,加快土地无公害、绿色、有机认证,农产品产地有机认证面积占比达20%以上,实现有机产业蓬勃发展。全产业链有机即一二三产业全程有机化”。2019 年以后,“双有机”虽然在相关文件具体的注释中稍微有些出入,但其整体框架及主体意思未变。本文所称“双有机”即全域有机和全产业链有机。

2 比较优势博弈:双有机的决策选择

2.1 有机路线的选择

从上世纪90 年代开始,凤冈县基于三个方面的原因,结合国家政策、地方实际,经过10 多年的探索实践,最终成功走上有机发展的道路。

一是基于全县产业结构调整。1990 年前凤冈县的农业生产以自给自足为主,农民为了解决“温饱”而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农业生产经营带来的经济效益不明显,县域经济总量小,农业在三产中的比重达65.4%,要更好调整三产比例,必须在发展农业上下足功夫,推动三产融合发展。二是基于明确市场和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关系。1987 年,凤冈粮食总产量达到11 369.7万kg,相比于1983 年的产量净增长近50 多万kg,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2]这种突破得益于商品的流通,也就是农民参与到了经济贸易中,让资源通过市场得到更科学、充分的配置。为了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地位,凤冈不断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发展特色有机产品,同时由政府宏观调控农产品。三是基于更好践行“两山”理论。如何在农业上解决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是凤冈践行“两山”理论第一个探索的领域,既要发展农业经济,又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凤冈不断开展了探索实践。通过“四绿工程”“四生一有”和特色农业“4+1”工程等举措,很好地让“两山”理论在农业发展中得到实践,并最终在2007 年1 月被国家环保总局批准成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提高了GDP 的绿色成分。

2.2 双有机决策的选择

2008—2012 年是凤冈有机产业加快发展的时期。2010 年3 月,国家环保部批准凤冈的189.7 hm2有机茶基地为国家级有机食品生产基地,是贵州省首个国家级有机食品生产基地。2010 年4 月,贵州省首个出口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凤冈县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挂牌成立。2012 年县政府与北京大学环境公共政策研究社合作编制了《贵州省凤冈县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全县有机农业种植面积一度达到4 120 hm2峰值。到了2013 年,由于市场疲软、产业结构调整及企业积极性消退等内外因素,凤冈的有机产业发展显现下滑态势,有机认证面积、产量及产值同步下降,有机产业发展的势头明显放缓。

2012 年,为改变贵州贫困、落后的面貌,2012 版的国发2 号文件颁布,从此为贵州送来了黄金10 年的快速发展机遇,也为贵州88 个县市区进一步立足地方资源条件、发挥资源禀赋优势、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和保障,凤冈也正是借助此文件作出了“双有机”决策。2012 版国发2 号文件明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的目标,并强调要进一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生产化经营,走高产高效、品质优良、绿色有机、加工精细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为搭上快速发展的列车,凤冈先后成立了县有机产品生产基地示范县领导小组、县绿色战略领导小组、县全域有机全产业链有机工作领导小组,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原则下,不断深化有机产业理念,完善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能职责,优化部门联动体制机制。同时,设立了服务于有机产业的专门机构,主要负责全县有机产业发展的规划、组织、协调、监督等日常工作的开展。2016 年凤冈决定实施全域有机、全产业链有机的“双有机”发展之路。到2017 年,先后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三品一标”监管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以实施“双有机” 战略为突破口加快推进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决定》《关于扶持“双有机”发展的政策规定》等文件,随后成功举办2017 年全国有机高峰论坛凤冈峰会,并形成了“全域有机、全产业链有机发展模式之凤冈共识”。

3 纵向经验甄别:双有机的理念总结

3.1 坚持践行“两山”理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不放松

2012 版国发2 号文件颁布后,贵州省、遵义市迎来了快速发展的绝佳机遇,并通过10 年的发展,省市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上都取得了巨大发展。从贵州省级层面而言,通过农村产业革命,结合发展实际,大力推进茶叶、食用菌、刺梨、油茶、辣椒等特色生态产业发展,带动了贫困农民稳定脱贫,实现了特色生态农业发展,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从2011 年726.22 亿元到2020 年2 539.88 亿元的飞跃[3-4]。从遵义市级层面而言,作为贵州农业大市,围绕辣椒、茶叶、方竹笋等山地特色农产品,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既大踏步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又加快推进以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为基础的农业现代化,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从2011 年151.26 亿元到2020 年489.62 亿元的发展[5-6]。

2022 版国发2 号文件明确了“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和“探索创新山地生态系统保护利用模式,建立健全用途管制规则,在此基础上探索促进山地特色农业和山地旅游发展的政策” 等举措来推动生态农业发展。发展成绩和国家肯定坚定了省市走“大生态”道路的信心,因此省市坚持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特色农业同步推进的实践也鼓舞着凤冈坚持“双有机”理念走绿色、生态的发展道路。

3.2 “双有机”理念的总结完善

2014 年凤冈获得了“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创建资格,2017 年8 月成功创建为 “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这期间凤冈双有机产业迎来快速发展期。一是有机企业和基地规模逐步扩大。与创建初期相比,获证企业数量增加了61.5%,证书数量增加了59.1%,有机生产基地总数增加了83.3%,种植面积增加了34.9%,种植认证产量增加了34.7%,加工认证产量增加了16.9%,有机养殖实现从无到有,产值达3 530 万元,有机产业总产值增加了17.2%。二是有机品牌逐步唱响。打造了“凤冈锌硒茶”、“遵义绿”茶、“凤欣”“临江”牌大米、“凤冈肉牛”、“锌硒茶酒”等知名产品。三是有机链条逐步延长。有机产品从当初唯一的有机茶逐步延伸到了有机大米、有机肉牛、有机水产等,催生了田坝“AAAA”级有机农旅一体化景区,并被国家旅游局、农业部授予“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称号。四是有机展销平台更大。先后投资6.8 亿元打造了集有机食品贸易平台、展示中心、有机认证、物流配送、短期仓储、商业娱乐、居住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有机食品集散地——凤冈县有机食品城,入驻商铺21 家,实现年销售额2 000 万元以上。

通过前期的发展,更加坚定了凤冈沿着2022 版国发2 号文件指定的方向,深入践行“两山”理论,进一步坚定坚持“双有机”理念的信心和决心。目前对进一步发展“双有机”,凤冈已制定了“双有机”总体发展目标,明确到2050 年达成全域生态环境符合有机产品标准对产地环境的要求,建立完善有效的治理、服务体系和畅通的市场流通渠道,强力开发茶叶、肉牛两大优势主导产业整链条有机产品,辐射带动其他特色产业,提升全域农产品质量标准化体系水平,落实形成全域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0%、绿色食品认证60%、有机产品认证20%的“三品”合理布局,推动全域有机全产业链蓬勃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4 横向需求判断:“双有机”理念的执行

需求决定市场。凤冈选择“双有机”理念并坚定执行这一决策的背后,离不开横向与周边县区在市场需求上的博弈,下面以凤冈“双有机”主导产业的茶叶为例,阐释凤冈如何借助双有机扩大市场优势。

4.1 茶叶与周边县区相比,竞争优势不明显

凤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将特有的“锌硒茶”品牌做大做强,但实际发展过程中,“富锌富硒”的特点并没有为凤冈茶叶发展带来多少优势。一是品牌知名度不高。虽然凤冈逐渐在加强对锌硒茶的宣传,2014 年锌硒茶也获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登记,但其品牌影响力较周边的湄潭翠芽、都匀毛尖而言较低。二是产品竞争力不强。除品牌知名度外,与周边县区在茶产业规模上的比较优势也不足,导致竞争力不强。如2016 年湄潭有茶叶企业528 家,2017 年精茶产量达13 320 t;凤冈茶叶企业280 家,2017 年精茶产量达12 529 t。从生产加工能力和产量上而言,凤冈锌硒茶的竞争力不突出。[7]三是技术壁垒未打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食品安全受到消费者的重视,茶叶进出口对农药残留的检测力度不断加大和标准的要求不断提高,2017 年凤冈县茶叶通过了欧盟的严格检测出口茶叶1 761 t,但出口企业只有9 家,其余中小茶企在茶叶种植、加工等中的消毒技术还存在壁垒,影响到进一步扩大茶叶出口总量。

面对种种因素的制约,凤冈立足“双有机”理念,结合凤冈锌硒茶“富锌富硒”的独特优势,以“富锌富硒有机茶”为突破口,利用有机特色,大力打造有机品牌,逐步提升了锌硒茶的知名度。同时,深度挖掘凤冈悠久的产茶饮茶历史,结合双有机,探索实施“茶旅一体化”发展,进一步发展壮大了茶叶及配套产业,提升了产业竞争力,2020年凤冈茶叶及配套产业综合收入达23.87 亿元。

4.2 不断借助“双有机”理念发展县域经济

为更好地推动“双有机”理念的落实,更好地发挥双有机优势来助推凤冈县域经济发展,凤冈采用多种举措践行“双有机”理念。

一是由政府主导向群众主动转变。实施“双有机”,群众是主体,是绝对的核心,也是最终的受益者。为更好地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凤冈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对“双有机”理念开展宣传,从而提高广大群众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引导群众积极主动践行“双有机”理念,充分激发农民的主体意识,主动生产“双有机”产品。另一方面提高群众生产有机产品的能力,广泛开展和“双有机”有关的科学技术培训和科普宣传教育,让群众知道如何生产出双有机的产品,培训营销技术,让群众知道如何包装自己的产品,销售自己的产品。另外,注重政府引导,帮助群众做好规划,因地制宜、因户施策,积极帮助群众对接落实上级政策,在资金上给予适当支持。

二是打通由中端走向高端的通道。好产品种出来了,能卖上好价钱才是目的。为打通有机产品由中端走向高端市场的通道,凤冈首先是将品牌做强。通过积极打造凤冈锌硒茶、肉牛、莲藕、大米等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有机汇”这个品牌,增强核心竞争力。通过在加工技术、工艺水平、历史文化和产品包装上下功夫,注重体现特色有机文化的高辨识度,提升品牌质量内涵。通过在宣传推介上下功夫,充分利用国内外相关会议、体育赛事、重大活动、展销会、推介会、博览会等平台,全方位推介凤冈有机产品,扩大凤冈有机产品知名度。其次是将营销做精。紧扣“贵州第一、西南一流”有机目标定位,推动供应链相通,建立完善物流设施和市场营销体系。通过整合已有电商资源实行集团化运营,以“互联网+”“大数据+农业”模式,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每年至少举办一次凤冈有机农产品大型展销会,力推“凤品出山、凤品出海”,变“大进大出”为“优进优出”。通过寻求与国内大型超市、连锁经营店、星级酒店(饭店)、农产品交易市场等建立合作平台,向大客户提供“有机食材一站式服务”,最终打通有机产品由中端走向高端的通道。

三是发挥大企业的主力军作用。针对龙头企业市场开拓能力不强、示范带动力度不够这一制约“双有机”理念践行的问题,凤冈对症下药解决好企业的培育问题,积极发挥好企业的主力军作用。一方面招引一批在生产基地、有机肥生产、生物农药、示范园打造、精深加工、检验检测、市场营销等方面的骨干企业,推动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经营,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的供应链一体化新模式,增强实体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发挥产业龙头“先吃螃蟹”的示范引领作用,大力支持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此外,加快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引导农民参与入股,构建“以企带户、以场带户、大户带散户”发展模式。通过借助“双有机”理念,不断发展壮大双有机产业,凤冈县域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地区生产总值由2015 年的60.15 亿元增长到2020 年的85.06 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由2015 年的21.9 亿元增长到2020 年的31.62 亿元[8-9]。

5 结语

两个国发2 号文件的实施,是国家对地方发展定位、策略和路径的具体明确,要真正将这些政策落到实处,发挥其应有作用,需要各个地方结合自身的特点制定具体的决策。凤冈“双有机”发展理念的形成有其自身条件和发展的必然性,也有国家政策支撑的因素。必然性体现在凤冈独特的生态优势和多年来有机农业的发展,必然要将有机产业扩大延展成为“双有机”;政策因素体现在两个国发2 号文件,两个文件的颁布为贵州、为凤冈带来创新发展地方农业产业的机遇。凤冈正是在抓住机遇、用好政策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条件和前期发展,形成“双有机”发展理念,并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不断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猜你喜欢

全域县域有机
有机旱作,倚“特”而立 向“高”而行
有机旱作落地生根 实用技术推广见效
基于融媒体环境的县域媒体技术创新
“一碗面经济”是怎么“擀”成的?——县域经济应当精于全域“链条”
县域经济 绥德“网上货运港”
九十九分就是不及格——有机农业,“机”在何处?
县域高中文科数学生态课堂的“三味”
喝有机
全域旅游视角下的“草原+”
《2017全域旅游发展报告》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