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攀枝花市乡村振兴发展研究

2022-11-23黄晓丽杨昕川

现代农机 2022年4期
关键词:攀枝花市人才农业

洪 岩,黄晓丽,杨昕川

(1 攀枝花市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617000,四川攀枝花;2 攀枝花市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服务中心,617000,四川攀枝花)

乡村振兴战略,旨在通过重塑城乡关系、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创新乡村治理体系、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等一系列举措,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攀枝花市是典型的工业城市,农业起步晚、基础弱,大力开展乡村振兴工作,对于提升攀枝花市农业质量、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推动全市转型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攀枝花市乡村振兴发展的举措及成效

1.1 科技创新引领农业产业迈上新台阶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强与中国农科院、中国热科院等合作,引进和培育专家团队,广泛开展农业技术研究。大力实施工厂化育苗,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5%。攀枝花市已成为国内最重要的芒果育种基地,芒果品种保存量全国第一。早春蔬菜出口到俄罗斯,芒果、枇杷远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十三五”期间,实施各级各类农业科技项目280 余项,研发、集成了比较成熟的产业配套技术100 余项,制定涉农地方标准80 余项,获国家级科技奖1 项,省级科技进步奖2 项,申请并获得国家专利25 项。创新品牌、发挥效应,倾力打造攀枝花芒果、枇杷等区域公用品牌,“攀枝花芒果”被评为“全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获得欧洲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30%农产品通过电商销售,芒果单品年寄递量2 300 万件,居全国第8名。“十三五”末,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8.8 亿元,其中晚熟芒果、早春蔬菜单位面积平均收益分别达16.5 万元/hm2、52.5 万元/hm2。

1.2 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基础不断夯实

紧扣“六个精准”要求,突出“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持续推动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贫困地区行路难、用水难、用电难、住房难的状况得到极大改观。新建和硬化村社道路970 余km,新改建村道桥梁39 座、提灌站93 座、沟渠管网980 余km、水窖(池)1 338 口;改造高低压线路1 700 余km,新建通信网络514 km;全市70 个贫困村均实现村村通水泥路,卫生室、文化室全部新建或提升改造,广播电视实现“户户通”;38 个贫困村完成客运站点布局并通客车;农村危房改造1 804 户,有效保障贫困人口住房安全。“十三五”期间,全市投入扶贫资金10.93 亿元,着力发展致富产业,增强造血功能,全市70 个贫困 村、10 749 户44 353 名贫困人口已全部脱贫。

1.3 多管齐下推动乡村人才队伍日渐壮大

建立乡村振兴人才“引、育、用、管、激”全流程政策体系,深入推进实施“引智”“育才”“提能”工程。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计划,成功打造农民工创业实践基地26 个、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创业服务站203 个、农村创业服务平台1 个;实施农民工党建“百千万”工程,回引农民工返乡领办项目62 个,开办各类企业或经济实体174 家;启动“乡村振兴巾帼人才培养计划”,支持培养乡村振兴巾帼人才100 余人;开展定向培养,大力实施农村优秀干部人才递进培养计划,安排75 名选调生到村任职,培训乡村基层干部1 160 余名,动态培养储备治村能人1 194 名,常态保持每村2 名以上后备干部。坚持“送才入村”,积极引导专家人才服务基层,年均实施“专家下基层行动”项目33 个,年均选派300余名“科技特派员”“公益指导员”到田间地头指导、培训7 000 余人次。

1.4 环境整治维护乡村生态持续优化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实施、分类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绿化美化工程。用好用活山水生态、田园风光、传统村落、民俗文化等资源,积极推进“多规合一”村庄规划编制试点,促进二滩库区、安宁河流域和金沙江沿岸农文旅融合发展,全力打造成渝地区阳光康养度假旅游“后花园”,建设阳光生态经济走廊。深入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深化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推动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和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全市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2%,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的村达到93.9%,生活污水得到有效管控的村达到78%,年处理畜禽粪污能力达到300 余万t;全市沼气普及率近90%,成为四川省首批“沼气化市”,“美丽四川·宜居乡村”达标村覆盖率达到73.04%。

1.5 优化组织促进乡村治理水平逐渐提升

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为乡村居民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全面推进农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一肩挑”,实施支部带村、实业兴村、依法治村三项计划,推动村民参与乡村治理,实现政府与基层群众良性互动,基本建成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坚持“定点包村”,建立“市县领导+市县部门+乡镇班子成员”定点联系机制,坚持“因村选人”,目前,全市68 名第一书记和130 名驻村工作队队员已全部到位,其中:35 岁及以下的占59%,大学及以上学历的占82%。做好农业农村领域“放管服”“一网通办”,优化涉农领域营商环境,全市“一网通办”涉及农业农村局的办件覆盖率达96.3%。

2 攀枝花乡村振兴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 农村产业发展不足

农业生产规模化比重低,绿色生产能力不足,例如芒果角斑病、糖心病等病害的存在严重影响“攀果”的品牌形象;具备品牌规模优势的行业龙头企业少,农产品加工精深度不够,食品包装等农产品加工业的辅助产业发展缓慢;农产品流通成本偏高,流通渠道单一,主要为龙头企业和小微企业依托各类电商平台外销以及外地果蔬企业采购。

原因分析: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以小农户分散经营为主,尚未形成现代化的经营体系,农业生产缺乏整体规划部署和长远打算;农民为了追求利益,过量使用化肥农药等,严重影响了特色农产品的品质及整体形象;农产品加工企业研发能力薄弱,新产品研发投入不足,技术装备较差,尚未形成较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由于地理因素加上企业在各类电商平台销售主要依托快递公司,在运输上无法享受“绿色通道”,导致物流成本较高。

2.2 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亟须加强

人才总量不足,农村实用人才和科技人才占全市农业人口比重不到1/10,且文化程度主要集中在初中以下。人才结构不合理,中低山河谷地区实用人才数量是中高山地区的2 倍以上,种养殖和专业合作社经营人才占农村人才总数的50%以上,电商人才、技能人才数量较少。人才引进难、留住难,对外招考农村人才数量少,每年引进的人才数量远不能填补农村人才缺口,加之人才大量流失,引进人才的一半以上都流失了。

原因分析:由于攀枝花市农业起步较晚,农业人才培养较慢,人数较少且层次不高,大多是靠自学成才或者具有生产实践的乡土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分布与农业发展基本吻合,各县区农业分布不均导致人才分布也不均,加之市、县、乡人才引进、培养政策未能有效实施,农村人才结构缺乏合理的布局;农村的生活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方面落后于城市,加上工资待遇低,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也不及城市高,升迁困难,引进和留住人才都很难。

2.3 乡村治理有待加强

农村干部队伍综合素质有待优化,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较落后,农村公共服务能力不强,农村人口空心化、服务空心化、土地空心化、文化空心化的问题日益突出,给乡村治理带来了新挑战。

原因分析:农村人才匮乏,干部队伍也不齐全,且年龄偏大,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受农村人口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影响,“空壳村”越来越多,严重影响村级组织的管理;全市山高谷深的地形,导致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入大,但辐射范围小,形成公共服务设施相对不足的局面,造成公共服务水平不高。

3 攀枝花市乡村振兴发展的环境分析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党和国家相继出台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等一系列相关文件和法律,为推进全面乡村振兴提供了制度保障,更好地保障全国乡村振兴顺利推进。四川省是农业大省,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工作,先后出台了《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落实的意见》《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关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启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意见》等文件,支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构建“10+3”现代农业体系,实施“美丽四川·宜居乡村”建设行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

攀枝花市是典型的工业城市,农业起步较晚,解决好“三农”问题尤其重要。攀枝花市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的有关部署,并结合实际,配套制定了《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攀枝花市乡村文化振兴“百千万”工程实施方案》《攀枝花市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提升指导意见》等相关文件,为攀枝花市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指导全市乡村振兴工作顺利开展。

4 攀枝花市乡村振兴发展的对策建议

4.1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围绕打造区域现代农业“一品牌两中心”,做强“攀果”牌等可识别特色农业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持续培育松露、国胜茶、米易红糖等品牌,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培育一批具有优势特色和全国知名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加强科技研发,以优势特色农业产业为重点,依据各县(区)自然资源禀赋,选准发展基础较好的现代农业主导产业,创建一批市、县级现代农业产业链,引领产业做大做强做优。大力发展电商等农业新业态,打造传统产业园+现代农业园的特色产业格局,做优“农业+旅游”等休闲农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4.2 提升乡村治理水平,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村民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以及经济、社会等组织建设,完善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级组织运行机制,提高农村党员的政治思想意识,凝聚农村发展的各种力量。建立健全村务公开制度、调解机制、民主监督机制等,加强乡村自治建设,完善畅通村民表达自身意愿的通道,拓宽农民参与基层自治的渠道,充分让村民参与到民主管理中去,引导群众在党组织领导下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完善村规民约,加强农村科普工作,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群众移风易俗,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养,抵制封建迷信活动和邪教等违法行为,摒弃天价彩礼、大操大办、厚葬薄养等不良风气,引导农民爱党爱国、向上向善,打造文明新风尚。

4.3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

进一步建立健全防止返贫致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动态精准“清零”返贫致贫。确保现有帮扶政策的连续性,保持兜底救助类政策的稳定,落实好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完善后续扶持政策,根据脱贫人口实际困难给予适度倾斜。创新劳动力市场管理,建立网络化的劳动力市场就业平台,培育区域劳务品牌,在涉农项目建设和管护中实施以工代赈,有序组织脱贫人口外出务工,乡村公益岗位优先聘用脱贫人口,促进脱贫家庭劳动力持续就业创业、稳定收入,有效衔接和协同推进乡村振兴。

4.4 壮大人才队伍,为乡村振兴注入不竭动力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通过建平台、强激励、重保障等举措,建设一支总量大、结构优、能力强的新型农村人才队伍。定期制定农村人才发展规划,强化工作责任,理顺运行机制,做到人才振兴有计划、有保障。充分发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县(区)委党校、农林科学院等科研院校既有优势,邀请专家到村指导培训,定期组织农民外出学习,并建立长效机制;发挥农业专业合作组织、专业技术协会等社会组织力量,采用田间学校等模式开展农村人才培训工作。通过建立市级农村土专家评选管理制度、完善农村优秀人才奖励机制、从农村优秀人才中选拔乡村干部等方式,多渠道为农村人才争取奖励政策,吸引更多优秀乡村人才置身于农业发展。

4.5 加强乡村建设,促进农村宜居宜业

统筹提升乡村规划建设水平,有序推进所有自然村组通硬化路,加强对乡村风貌的管控和引导,系统保护自然风光、田园景观、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及历史文化资源。提升集中式饮用水、乡村电网巩固、天然气供气、数字乡村建设等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配套水平。通过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厕所革命、节水活动等举措,建立土地污染治理体制,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加快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猜你喜欢

攀枝花市人才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人才云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攀枝花市商业银行“七一”表彰先进
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
攀枝花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攀枝花烟区土壤酸碱及钙、镁变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