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理标志农产品赋能全面乡村振兴的价值探析与路径选择

2022-11-23伽红凯荆宝玺沈文武沈光宏宫凤影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2022年4期
关键词:标志农产品

伽红凯 荆宝玺 沈文武 沈光宏 宫凤影

(1. 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地标文化研究中心, 南京 210095; 2. 南京市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站,南京210019; 3. 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 北京 100081)

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三农” 工作的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进入新发展阶段,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仅需要解决资金、 技术、 人才、 公共服务、 环境治理、 基础设施等方面存在的短板[1~3], 也需要应对城乡发展不平衡、 农业竞争力较低、 乡村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等诸多挑战[4~6]。 实践经验表明, 地理标志农产品凝聚了独特的自然、 人文特征, 成为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 究其本质, 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综合价值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具有内在关联性。 已有研究表明, 地理标志农产品是一个区域优质农产品“名片”的外延形式[7], 其发展客观上增强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并推动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8~9]。 以地理标志农产品为核心构建文化传承载体[10]、 改善区域生态环境[11]、 加强行业协会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12]、 培育地理标志农产品深加工人才[13], 对于全面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共中央、 国务院也十分重视地理标志农产品在全面乡村振兴工作中的运用,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 要加强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 发展绿色农产品、 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

立足全面乡村振兴背景下, 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发展与乡村文化、 产业、 生态、 人才、 组织 5 大方面的发展目标高度契合。 本文基于地理标志农产品内在资源禀赋, 对其所蕴含的经济、 生态、 文化等综合价值进行深入挖掘, 并积极探寻地理标志农产品赋能全面乡村振兴的现实路径。

一、 从乡村振兴到全面乡村振兴的新变化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是党中央立足 “十四五”及 “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开篇之际,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关键期所作出的系统性、 深层次的战略部署, 其不仅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也是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的理性回应。 事实上, 由“乡村振兴”步入“全面乡村振兴”, 并非简单意义上的实践衔接与延伸, 而是新阶段 “三农” 工作的协同推进与纵深发展过程。

(一) 新阶段: 从启动实施到全面实施的转变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已取得了阶段性的重要成果, 已如期实现第一阶段要基本形成制度架构与政策体系的目标。 在新的发展阶段, 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已经如期完成,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开启, “三农” 工作的重点从脱贫攻坚转移到全面乡村振兴上来。 由此,反映了乡村振兴战略的阶段性变化, 即从第一阶段的顶层设计已经进入到全面实施的新阶段。 乡村振兴战略从启动实施到全面实施的转变, 反映了 “三农” 工作任务和发展阶段的变化[14], 须在立足巩固扶贫成果的基础上, 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二) 新内涵: “全面” 在农业农村工作全方位体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之 “全面”, 表明了新阶段乡村振兴的广度与深度。 其一, 从广度上来看,全面指的是覆盖乡村区域之全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不留空档, 政策不留空白[15]。 因此,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并非针对处于特定状况的乡村, 其实施范围包含全部农村。 对于脱贫摘帽的农村而言,全面乡村振兴是对脱贫攻坚进程中所形成的促进区域发展的成功经验的进一步发扬和完善, 是脱贫攻坚合乎逻辑的发展与演进, 从而促进巩固区域脱贫成果, 加速其现代化建设; 对于先富裕的农村而言, 其虽早已脱离绝对贫困, 但其内部仍然充斥着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需要在全面乡村振兴过程中加以解决。 其二, 从深度上来看, 全面指的是乡村振兴内容之全面。 由乡村振兴步入全面乡村振兴, 是产业、 文化、 生态、 人才、 组织 5 大方面相得益彰的协同推进与纵深发展过程。

(三) 新要求: 发挥农民在全面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从脱贫攻坚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阶段, 受益群体、 农民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也随之发生变化。 其一, 从农民受益群体的变化来看, 在脱贫攻坚阶段, 政策举措优先向贫困户倾斜, 而进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阶段, 一方面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保障脱贫户不因政策的调整而返贫[16]; 另一方面, 政策支持的受众面也将由贫困群体向全体农民转变。 其二, 从农民参与广度的变化来看, 乡村振兴战略已由示范探索到全面实施, 由重点领域突破到 “五大振兴” 全面推进, 农民参与领域也将持续拓展。 其三, 从农民参与深度的变化来看, 全面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 将加深农民的参与程度。 通过 “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农户” 等形式,健全利益联结机制, 保障农民权益, 农民组织化程度得到明显提升。 但不少农民头脑中的 “合作” 意识还不强, 农民参与的深度还需进一步加强。

从乡村振兴到全面乡村振兴, 体现了新时期我国 “三农” 向更高水平、 更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要求。 新阶段就如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全面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持续推进 “三农” 高质量发展, 地理标志农产品提供了一个可靠答案。 地理标志农产品脱胎于农村, 既是展示一方特色自然资源与人文历史底蕴的重要 “窗口”, 又是推动全面乡村振兴的重大引擎和持续动力。 推进地理标志农产品建设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其已成为全面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二、 地理标志农产品赋能全面乡村振兴的价值探析

中华大地, 物华天宝, 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 全国各地涌现出大量品种品质独特、 只属于特定区域的地理标志农产品, 为区域经济增长和带动 “三农” 发展作出贡献。 截至 2021 年底, 国家知识产权局累计批准地理标志产品2 490 个, 累计核准地理标志作为集体商标、 证明商标注册6 562件, 其中80%以上是农产品; 农业农村部登记在册的农产品地理标志数量达3 454 个。 地理标志农产品因其独特的品质和良好的声誉而具有得天独厚的竞争优势, 在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和生产的转型升级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在实际应用中, 地理标志农产品与 “三农” 联系紧密, 地理标志农产品在促进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 农村繁荣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地理标志农产品已经成为各地发展壮大区域特色经济的一条重要途径, 并且逐步成为全面乡村振兴的重要着力点之一。

(一) 传统文脉赓续与知识产权保护下的文化自信地理标志可谓 “古已有之”。 在古代中国,地理标志产品之类的物品往往被冠以 “方物” 之名, 以示 “各方物产” 之义。“方物” 种类繁多, 涉及一地所产的动物、 植物、 货物、 矿物等资源, 又以动植物产品数量为最多。 因农业为自然再生产与社会再生产的统一, 故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生产过程、 生产场域往往充斥着大量经验性知识与文化惯习。 一方面, 人们在长期生产劳作中观察自然物候更替规律, 由此衍生出 “三才” 生态思想、 “三宜”耕作原则、 “地力常新壮” 等科学客观的农学思想理论。 另一方面, 围绕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全过程, 诸多 “古法” 生产技艺、 民俗节庆、 诗词歌赋相伴而生, 茶文化、 酒文化、 丝绸文化成为一方代名词。 这些含于地理标志农产品内部、 凝结着劳动人民生产生活智慧的传统知识与文化要素, 在民众生产生活中被援引交流、 传播, 进而构成区域文化禀赋并形塑多元文化样态, 地理标志农产品是展现传统农耕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

事实上, 地理标志农产品作为一方集体劳作智慧的结晶, 本质上属于农业知识产权的范畴。 1993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 修订并从法律层面对“县级及以上行政区划的地名或公众知晓的外国地名不得作为商标” 予以明确规定, 以此为起点, 地理标志农产品借助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为其提升市场竞争力、 开拓国内外市场保驾护航, 并以 “品牌效应” 为媒介强化区域知名度及农户地方认同感。 其一, 从农业知识产权保护角度来看, 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推动地理标志农产品多重价值显现的成效显著。 例如, 2021 年 4 月, 针对广东、 江西、湖北、 湖南等地多家企业假冒使用 “马坝油粘米”地理标志产品名称在电商平台销售的事件, 广东省知识产权局与江西、 湖北、 湖南等地知识产权部门开展跨区域联合行动, 建立起互联互通的协同保护机制, 有力地维护了市场秩序、 地理标志品牌声誉和消费者利益。 其二, 从活态传承的角度来看, 在文旅加速融合、 IP 大行其道的背景下, 从地理标志农产品特定产区的民俗风情、 文学作品中汲取灵感, 打造兼具地方属性与国家魅力的地理标志农产品超级IP, 并以其统领整体文化宣传, 使其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元素。 例如, 陕西 “眉县猕猴桃” 与短视频有效结合, 融入极具感染力的文化故事, 在短视频的基础上构建地理标志农产品文化IP, 有效提升了 “眉县猕猴桃” 的市场认知度。

(二) 特色农业经济变现下的产业兴旺发展乡村产业是全面乡村振兴的重要根基, 要求以 “特色牌” 为抓手提升农业经济效益。 地理标志能够提升农产品品牌竞争力[17], 较其他同类普通农产品而言, 地理标志农产品因产区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历史底蕴, 具有与生俱来、 不可替代的地域垄断性、 品种稀缺性及品质独特性, 因增值及溢价效应而在市场竞争中更具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 事实上, 地理标志农产品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及农户增收方面的积极作用已被多数实践与研究所证实。 这一实践逻辑主要表现为地理标志农产品产业发展一方面通过产业集聚效应吸引众多农业固定资产投资落户当地, 以补齐全面乡村振兴金融短板问题; 另一方面通过产业集群化的发展使得各企业间共享技术和市场信息、 上下游企业交易成本变低, 从而使得新进入企业的成本降低, 产业链得到完善, 继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增加就业岗位。 产业集群与区域品牌两者是相辅相成、 共同促进的关系[18], 二者的有效互动有利于促进区域的经济与发展, 因此作为产业集群的核心, 地理标志农产品的打造会带动区域品牌的形成, 而品牌的成功塑造便能助力产业兴旺,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19]。 例如, 2014 年江苏无锡阳山镇的 “阳山水蜜桃” 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其经济价值因此被充分挖掘, 2020 年 “阳山水蜜桃” 实现产值约6.3 亿元, 有效带动了农户增收、 农业增效。“阳山水蜜桃” 并非孤立案例, 而是国内众多地理标志农产品赋能乡村产业振兴、 带动农户增收的典型代表, 其同众多地理标志农产品一道朝着与乡村产业振兴大致相同的目标不断推进。

(三) 生态农耕智慧与标准技术流程下的农业“两型” 发展地理标志农产品植根于 “三才”“三宜”“地力常新壮” 等科学客观的农学思想理论指导下的生态循环种养实践中。 从生态学角度而言, 传统的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极为注重农作物与其生长环境之间的关系, 竭力以最少的外部物质及能量投入, 获得较好的收成。 这一要件显然与 “两型农业” 所大力倡导的 “提高资源利用率及保护生态环境” 的总体要求不谋而合。 时代推展至今天,地理标志农产品因需保持产品独特外在感官特征及高质量的内在品质指标, 在生产过程中须严格遵循特定的质量控制技术标准, 其中包括影响产品的品质特色形成和保持的特定生产方式, 如品种、 产地、 生产控制等相关特殊要求。 由于农产品质量标准是农业标准体系的核心, 因此, 必须格外注重地理标志农产品优质特征指标的筛选和标准构建, 从而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升。 例如, 依托普洱茶全产业链质量控制核心管控项, 不断完善普洱茶种植加工标准、 品鉴与冲泡标准、 质量追溯标准等, 建立起内外一致、 统一标准的质量认证体系,打造以质量为基础的普洱茶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效应, 进而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始终肩负着生态环境保护及资源节约的责任与使命, 推动地理标志农产品发展与乡村生态振兴有效衔接, 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四) 品牌效应下的人才本土培育与外部回流地理标志农产品产业提质增效, 除需严格遵循质量技术控制规范外, 还离不开专业技术人才的支持。 在具体实践中, 基于原产地人才优惠政策及产业集聚效应双重赋能, 大批科研院校专家及专职农业技术推广人才汇聚于原产地并开展相关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工作, 由此培育出一批有文化、 会管理、 懂技术的本土化 “新农人”, 直接推动了乡村人才振兴。 例如, 在总结 “丹棱桔橙” 的成功经验时, 人才的带动是关键因素之一, 农技人员深入水果主产区进行实用技术培训, 培养了大批的农村实用人才。 此外, 随着地理标志农产品比较效益不断提升, 外出劳动力回流热潮被掀起。 回流劳动力返乡参与地理标志农产品产业发展, 在获取经济利益、 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 还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支持, 着力缓解了原产地地理标志农产品发展人力与资金匮乏的困局。 只有原产地内部实现人才振兴, 地理标志农产品赋能全面乡村振兴的道路才会进入坦途。 例如,宁夏回族自治区高度重视地理标志农产品 “宁夏枸杞” 产业的本土化人才培养, 一方面通过加大枸杞产业宣传力度, 扩大产品影响范围, 提升品牌影响力, 同时搭建相关的项目对接平台以及提供技术、 信息、 资金、 用地等方面的基础保障, 最大限度地吸引外出劳动力回流; 另一方面引导返乡投资创业的回流劳动力深入枸杞产业发展的产前、 产中、 产后各环节, 以此为回流劳动力提供更多非农就业岗位。 回流劳动力既带动了区域产业兴旺的实现, 也为自身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

(五) 多元主体下合作共赢的组织体系发展地理标志农产品涉及行业协会、 龙头企业等基本主体。 从行业协会来看, 其一般在特定范围内履行生产技术服务、 生产经营主体管理及协调主体间利益关系等职能, 地理标志农产品能否按照相应质量技术控制规范进行生产、 各大生产经营主体间利益是否能有效协同, 有赖于行业协会的督管。 从龙头企业来看, 其牵动能力直接决定着以地理标志农产品为核心的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成效[20]。 一言以蔽之, 行业协会、 龙头企业实现内部自我管理与外部有机联结不仅有利于地理标志农产品实现高质量发展, 同时还是加快推进全面乡村振兴的内在核心要义。

事实上, 地理标志农产品作为乡村特色优势农业的核心, 对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推进实现乡村组织振兴意义匪浅。 从国内相关实践来看, 以特色优势产业为载体, 乡村组织振兴得到有效实现。 例如, “阳澄湖大闸蟹” 以行业协会为主体,围绕大闸蟹优势产业, 从 “阳澄湖大闸蟹” 的养殖技术工艺、 产品质量数量、 产品标志标签、 产品的包装和市场营销等全方面进行了统一管理, 健全了行业协会、 企业与农民等各类市场主体间的利益联结机制, 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得到明显提升, 推进实现乡村组织振兴。

三、 地理标志农产品赋能全面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

地理标志农产品赋能全面乡村振兴, 离不开一系列务实举措的支持, 即加强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建设; 聚焦地理标志农产品全产业链建设, 形成产业集群竞争优势; 健全利益联结机制, 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通过标准化建设规范地理标志农产品品质; 完善本土人才培育和外部人才引进机制。 具体来讲, 包括5 个方面。

(一) 品牌建设, 加强宣传打造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优势, 提升品牌的知名度。 地理标志农产品孕育于特定的地理环境, 具有独特风格和产品品质, 能够满足消费者对于健康特色农产品的需求。地理标志农产品进入消费者手中存在巨大的市场鸿沟, 要想跨越这个鸿沟, 需要打造品牌优势, 并积极进行宣传与推广[21]。 其一, 打造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优势的重点之一是丰富地理标志农产品文化内涵, 依托地域特色和文化结合, 让地理标志农产品充满历史文化的魅力, 富有历史底蕴和生命活力的地理标志农产品更容易获得大众认可。 其二, 品牌效应的发挥也需要借助媒体的宣传作用。 围绕全面乡村振兴的目标和方向, 当代媒体善于发现附着于各地风土上的特色地理标志农产品[22], 以地理标志农产品为产业基础, 做精做强农产品品牌, 联动线上线下媒介, 积极举办产品展会、 商品交易会等,同时利用新媒体等渠道进行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推广工作。 此外, 因为农事节庆活动具有根植于原产地域的内容仪式的不可复制性, 其可成为强化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传播、 发展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的新型营销手段。

(二) 培育龙头, 壮大集群在全面振兴乡村的背景下, 作为乡村特色农业的核心, 地理标志农产品赋能乡村产业振兴大有可为。 基于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的实践经验, 龙头企业与农产品品牌互为背书, 是带动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发展的最好路径。 其一, 选择产业特色鲜明、 有市场潜力、 发展规模适中的生产企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 对龙头企业、 农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展地理标志农产品给予政策、 资金上的扶持, 以带动农民增收。 其二, 着力打造地理标志农产品全产业链,加快生产、 加工、 流通的一体化发展, 构建区域优势鲜明的地理标志农产品产业集群, 形成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从而促进乡村产业振兴[23]。 其三, 以地理标志农产品为核心, 构建 “地理标志农产品+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农户” 的发展模式, 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市场开拓和生产经营方面的优势,充分发挥农业合作社在组织管理和科技指导方面的资源优势, 强化优势产业间的衔接, 使各类生产经营主体能够共同受益于公共资源和服务的协同效应, 提升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附加值, 促进地理标志农产品发展。

(三) 组织协作, 共同推进驱动政府、 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三驾马车”[24], 共同促进地理标志农产品产业迅速发展壮大。 其一, 以龙头企业为主体, 健全 “地理标志农产品+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农户” 的利益联结机制, 全面提升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组织化程度。 其二, 政府作为服务者需要为“地理标志农产品+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农户” 模式的实施创造有利条件, 引进、 扶持、培育一批龙头企业, 对联农带农实践效果好、 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龙头企业给予贷款、 税收、 科研等方面的政策优惠与财政倾斜, 提高重点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促进 “以地理标志为中心, 龙头企业为车头, 农户为车尾” 的全产业链条的形成[25], 带动乡村产业和经济发展。 其三, 明确行业协会在地理标志农产品建设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探索切实可行的 “行业协会+企业+农户” 的利益联结机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资源整合优势, 将政府的外部引导真正内化为企业、 农户的自愿生产经营行为,切实保障地理标志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四) 规范品质, 强化监管在 “两型农业”时代发展主旨及现代农业生产标准化技术指导下,以地理标志农产品赋能乡村生态全面振兴, 需从几方面着力。 其一, 强化地理标志农产品标准化、 规范化建设。 一方面通过建立 “地理标志农产品+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农户” 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引导农户进行标准化生产, 提升地理标志农产品的质量管理水平, 推动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标准化、规范化。 另一方面要保护好原产地的生态环境, 在地理标志农产品品质建设中必须贯彻落实 “质量兴农、 绿色兴农” 的发展战略, 避免对原产地的生态资源进行过度开发利用。 就具体实践而言, 建立起完整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体系, 不仅能够在各个层面保护当地生态系统, 还能修复及保护自然生态环境[26]。 其二, 强化地理标志农产品监管力度。 一方面, 政府需强化日常监管, 监督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者, 及时发现并惩戒假冒地理标志农产品的违法行为, 同时继续加强地理标志农产品的认定与管理工作, 对新申报的地理标志农产品进行严格审核。另一方面, 在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制度运行过程中, 行业协会发挥了重要的监督作用[27], 应继续充分发挥其监督管理职责。

(五) 人才培育, 内外结合建立健全 “内外结合”。 在本土人才培育方面, 要整合资源, 创新教学形式, 加强培育针对性, 优化教学内容与形式, 满足农民的学习需求, 创建合作共享机制, 创新多样化培训平台[28]。 在外部人才引进方面, 制定符合我国实际的、 科学合理的乡村引才、 用才、 留才及人才发展晋升政策, 完善科学化、 人性化的人才引进机制, 搭建乡村人才发展平台, 吸纳优秀人才, 强化政府财政支持力度, 在引才上要舍得投资、 舍得付出, 打造适宜人才居住的生活环境和良好的工作环境。 高校、 科研院所在技术服务和人才培育方面可以为地理标志主体提供技术咨询、 人才输出等服务, 因此政府也需要加强与高校、 科研院所的合作, 为地理标志农产品产业发展找到智力支撑, 努力实现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过程科学化、 规范化。

猜你喜欢

标志农产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上半年我国农产品出口3031亿元,同比增长21.7%
多功能标志杆的使用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首都的标志是只熊
为什么奥林匹克以五环为标志?
农产品争奇斗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