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2022-11-22黄雪梅

求知导刊 2022年27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渗透策略传统文化

摘 要:在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是当前教育的普遍需求,更是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有效途径。传统语文教学虽主要关注课文内容,但时常忽视对教材深层次文化内涵的挖掘和拓展。为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师需要进行针对性研究,在明确其意义的基础上从问题入手,探究有效的教学方法,并将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初中生的文化素养和品位。文章对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进行了概述,并从课堂教学方式和教材角度对渗透传统文化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渗透策略

作者简介:黄雪梅(1975—),女,广西壮族自治区平果高级中学。

初中时期是学生心智水平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学生形成正确三观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应抓好关键点,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初中语文是一门与中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的学科,教师应在教学中发挥其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

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中华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多彩,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对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非常有帮助。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经典的古诗词、文言文,到各种传统的民间工艺、音乐、舞蹈,其中无不蕴含着古人的智慧,有着值得当代青少年学习的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培养初中生的正确价值观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有利于学生陶冶情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了许多凝结着古人智慧的思想道德观念,这些良好的道德观念历久弥新,是历史留给我们的珍贵礼物,值得我们学习。初中阶段是学生认识世界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学生思想道德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促进与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起到一定的帮助。在这些良好道德观念的陶冶下,学生能够开阔眼界,拥有更加宽广的视野,为今后更好地步入社会奠定基础。

二、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语文作为初中阶段的主要科目,是提高学生知识与能力水平的重要课程,是学生进行各学科学习的重要基础,因此语文教育的成果对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方式具有很大影响。不过,即使是在社会各界普遍关心与重视语文教育的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方面,由于受到教学改革的影响,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都会尝试接触和学习新颖的教育理念,并在课堂中加以应用,但在很多时候,他们的实践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一些教师往往在自己对某一教育理念或教学模式还没有完全掌握的状况下,就将其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导致出现了教师过于注重教学形式而忽略了实际教学效果的情况。这样的教学方式忽略了语文课堂教学的真正目的,从而大大地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果[1]。

另一方面,一些教師因盲目追求创新而忽视语文课程的教育目标,为创新而创新,忽略了语文课堂的基本教学方法,不根据语文课程的具体内容和班级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特点进行课堂教学,舍本逐末,使得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逐渐变成展示新型教学模式的场所。

除此之外,当前部分教师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采取灌输式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仅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同时,这种模式下的课堂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语文学习枯燥乏味。

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一)渗透文化元素,感受文化魅力

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语文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在日常教学中起到榜样作用。因此,想要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渗透传统文化的教学效果,语文教师就要从自身做起,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为学生营造积极开放、具有文化内涵的学习环境。这样在日常学习中,学生才会在潜移默化中被教师感染,自觉加入学习的行列[2]。比如,在学习《中国石拱桥》一课时,教师可以从中国石拱桥的典型代表、历史发展等方面出发开展教学,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古今对比,引导学生思考以及寻找还有哪些建筑的构造依托石拱桥原理。在学习《苏州园林》一课时,教师可以先从苏州园林的历史典故和修建缘由入手,引起学生的兴趣,再列举现如今依旧可探寻到苏州园林的影子的景观建筑。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时,通过渗透文化元素,将传统文化与现实社会连接,让学生发现身边的文化元素,有助于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绵长。

(二)丰富课堂内容,改进教学形式

教师在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可以从改进课堂教学形式入手,积极优化现有的教学模式,借助多种工具开展教学。一般来说,语文教材内容较为丰富,教师能利用的课堂教学手段也多种多样,如多媒体技术、合作学习、课文表演等,丰富的课堂内容能使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热情显著提高。

比如,在学习《桃花源记》《小石潭记》等文言文作品时,由于文言文本身较为晦涩难懂,学生很容易对文言文学习产生倦怠感。这时教师可以播放热门影视剧《觉醒年代》中胡适和黄侃关于“如何用简单的话请辞一份工作”的辩论情节,在一旁加以引导。剧中,胡适最后只用了简单的三个字,看似赢了这场比赛,但这一回答缺乏汉语言的美感,这也是这场比赛最终没有明确结果的原因。教师结合视频教学,能够让学生明白文言文在现代社会依旧不会被淘汰的原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领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魅力[3]。《小石潭记》中有句话叫“如鸣佩环”,环和佩均是玉制品,是古代贵族、士大夫服装上的配饰,也是身份的象征。近年来,古风文化盛行,汉服、唐装深受年轻人的喜爱,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穿汉服拍照、旅游等[4]。教师可以从环和佩入手,向学生讲授古代传统服饰的相关知识,展示汉服的照片、视频等。《小石潭记》的作者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延伸讲解唐宋八大家的生平故事和思想,让学生领略古代文人心系黎民百姓、家国天下的胸怀抱负。

又如,在学习《刘姥姥进大观园》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课文角色,演绎课文内容,从而向学生讲授古代传统礼仪文化。《红楼梦》中涉及的人物众多,学生在进行角色扮演的过程中,会主动思考自己扮演的角色是什么身份,在相应情境中应用怎样的口吻说话等。经过这样的演绎,教师可以逐步向学生渗透一些优秀礼仪文化,如尊敬长辈、兄友弟恭等[5]。

(三)利用教材资源,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

初中语文教材经过多次修改,历经了时间的考验,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资源,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向学生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初中教材中的文章包括古代的诗词歌赋、游记、小说等,大多都表达了作者的高尚情操和远大抱负,是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之一。爱国主义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爱国精神也是现代青年必备的素养之一。杜甫是唐代著名的爱国诗人,《春望》一诗写在安史之乱发生后,杜甫目睹了长安城被攻破后的萧条景象,心忧国家,写下了这首七律。教师可以通过这首诗的学习,引导学生形成对祖国的热爱、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对和平的向往等情感[6]。又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这首诗中,杜甫从自身遭遇入手,从叙事到抒情,最终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感叹,表达了对天下黎民苍生的关心,表现了许身社稷的博大胸怀。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这首古诗时,要注意启发学生学习杜甫心忧天下的博大胸怀;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分析诗歌中“茅屋”“茅草”等意象,启示学生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互联网被广泛应用于我们的生活中。互联网拥有快捷、方便的优点,教师应将互联网技术运用起来,利用互联网教学资源让学生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及趣味性。比如,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寻找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视频、动画等,播放给学生看,既能提升课堂活跃度,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如让学生观看动画《纸的发明》,古人早期在龟甲、兽骨或青铜器上记载文字,后来用绳子将竹片穿起来,在竹片上刻绘文字,再后来发明了比竹片更加轻便的文字记录工具——帛,然而帛的制作成本高,无法被广泛普及,最终蔡伦改进发明了纸。有趣的动画将造纸术及纸的演变过程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课堂上得到更好的渗透。

又如,古人通常通过吟诵的方式作诗,对仕途、情感、美景进行描写和叙述,教师倘若只是采取传统的理论教学方式,难以引发学生的共鸣。因此在学习《诗经》二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诗作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播放诗朗诵的音频片段,先让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再让学生自行朗读[7]。这样有利于学生进行情感代入,在诗词意境中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

(五)利用课外阅读,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好奇心

阅读对培养学生的文章理解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知识迁移能力以及良好的阅读习惯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初中生也需要依靠大量阅读来积累文学知识,进而提升写作水平。对此,教师可以利用课外时间引导学生阅读中国经典著作,用优秀传统文化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比如,在学习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智取生辰纲》一课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拓展阅读《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中国传统文学名著。《智取生辰纲》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中的一段故事情节,讲述的是杨志在奉命押送生辰纲去往东京的路途中,经过黄泥冈时被晁盖和吴用等人设计夺取生辰纲的经过,反映了古代封建统治者与底层劳动人民之间的阶级矛盾,歌颂了起义农民的英勇才智。教师可以从这一角度出发,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三国志》或《史记》,鼓励他们主动探索课文的历史背景和当时的社会风气,从而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结语

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进一步的创新,结合教材的知识内容,帮助学生深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语文课文中的知识点与传统文化相互联系,使学生掌握更为丰富的语文知识,同时从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所蕴含的无限魅力。这有助于学生传承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语文能力,进而有效促进学生人格素养以及思想品德的培养。

[参考文献]

宋冉.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研究[J].教育研究,2021,3(4):73.

周文元.略談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J].课程教育研究,2019(32):167-168.

郭菊翠.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措施分析[J].名师在线,2019(21):55-56.

张韶侠.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研究[J].基础教育论坛,2021(7):52-53.

郭光耀.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措施探讨[J].学周刊,2021(13):135-136.

刘玉玲.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 基础教育论坛,2021(28):92-93.

韩景龙.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探讨[J].学周刊,2019(27):28.

猜你喜欢

初中语文教学渗透策略传统文化
中学音乐教学中德育的渗透策略探析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之我见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