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院临床研究的“申康式革新”

2022-11-22王煜

新民周刊 2022年42期
关键词:市级中心医院

王煜

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成立于2005年9月,是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国有非营利性事业法人,是市级公立医疗机构国有资产投资管理运营的责任主体和政府办医的责任主体。申康中心的成立是本市推进市级公立医院改革发展并提高其运行效率的重要举措。

申康中心根据市政府的办医要求,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接受市卫生行政部门的行业管理和业务指导。

申康中心代表上海市政府舉办管理市级医院24家,共建、托管、合作建设部委、军队等在沪三甲医院12家。

坐落在上海东北角的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的一间会议室里,新闻发布会正在举行。这一天是2022年的10月28日,当天国际顶级学术期刊《柳叶刀》杂志主刊在线发表了长海医院刘建民教授团队临床研究最新成果——“急性缺血性卒中机械取栓成功再通后强化降压控制的研究”。

研究历时4年,由中澳合作,国际9个职能委员会全程介入,国内44家卒中中心参与。研究结论有望改写指南并指导临床实践。刘建民教授说,这项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对卒中患者取栓之后的血压管理提供了标准依据,尤其是标定了安全下限,对围手术期临床治疗意义重大。

刘建民教授团队是国际上最早开始这项研究的团队之一,他带领团队与国际著名的卒中研究机构——乔治全球健康研究院共同合作,项目获得了国家卫健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及上海市科委等部门的立项资助。

近几年在上海,临床研究成果被权威期刊发表的新闻发布会越来越多,反映出上海医学临床科研水平正在快速提高。

生物医药是上海“十四五”重点发展的三大先导产业之一,推进临床研究能力建设能够释放产业动能,提高临床研究创新策源力,助力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上海拥有全国领先的科研院校和医疗资源,在医疗卫生领域沉淀了丰富的科技创新与临床研究资源。尤其是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要求下,研究型转型成为市级医院内在驱动的发展需求。

在这种背景下,2020年7月,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以下简称申康)成立了市级医院临床研究促进发展中心。与此同时,上海市36家市级医院纷纷建立起各自的临床研究中心(clinical research unit,CRU),开始实体化运作。

上海市静安区康定路,是一条闹中取静的小马路,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坐落于此。很多人并不熟悉这样一个机构,但它却间接地与每个人的看病就医有关。作为市级公立医疗机构国有资产投资管理运营的责任主体和政府办医的责任主体,申康是这些医院的“大管家”。这些市级医院均为高水平的医疗机构,每年服务着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海外的患者。

临床研究是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国医学科技创新体系的需求和生物医药自主创新产业链需求,更是连接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实现医学科技创新的核心环节。提升临床研究能力对实现健康中国蓝图目标至关重要。

同时,36家上海市级医院也具有临床科研传统和基础,其中不少医院每年都有高水平医学临床科研成果诞生。

为了进一步助推上海临床科研水平的提升,申康担负起促进临床研究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的责任。

“临床研究是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国医学科技创新体系的需求和生物医药自主创新产业链需求,更是连接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实现医学科技创新的核心环节。提升临床研究能力对实现健康中国蓝图目标至关重要。”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主任王兴鹏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说。

上海市级医院是临床研究的主阵地。为推动市级医院对临床研究的重视和落实,申康出台了多项政策,从机制入手,对各医院战略规划管理、强化资金统筹、优化资源配置等进行推动。目前,上海各市级医院均将临床研究费用纳入年度预算,临床研究投入逐年增加。各医院在该领域的作为,也促进了医生转换思想,激发了临床医生投身研究的内在驱动力。

2020年7月,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在内部成立了市级医院临床研究促进发展中心(简称“临促中心”),专门负责该领域的工作。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副主任马延斌介绍, 医院需要对临床科研任务开展自主安排,申康在每年的医院预算编制中进行引导,对临床研究有明确要求,要求各医院对该领域的学科和人才建设经费的投入不低于医疗收入的2%。

2022年的10月28日,当天国际顶级学术期刊《柳叶刀》杂志主刊在线发表了长海医院刘建民教授团队临床研究最新成果——“急性缺血性卒中机械取栓成功再通后强化降压控制的研究”。

按照上海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申康要求各市级医院在临床研究领域加快打造各自的优势学科,对标国际标准。临床研究工作成绩已被明确纳入每年度各家医院院长的绩效考核中,引导医院在其内部绩效考核和资源分配过程中,重点向承担临床研究项目的学科倾斜。

过去五年里,申康完成市级医院第一轮“临床研究三年行动计划”,各医院的239个项目获得立项资助。目前,第二轮“三年行动计划”已开始实施,申康在各医院设立了327项重大临床研究项目和45项临床研究关键支撑项目,聚焦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和高疾病负担的重点疾病,组织联合攻关,旨在临床关键诊疗技术方面有所突破。

同时,36家市级医院成立了伦理委员会,并在此基础上成立市级医院伦理委员会联盟,开展医院间伦理审查互认工作。为临床研究项目的开展提供项目管理、研究方案设计与实施、数据管理、统计分析、质量控制、伦理审查等专业支撑。

“临促中心的宗旨可以总结为‘促进、服务、协调’。”申康“临促中心”主任钱碧云教授介绍,“为了解决在临床研究推动工作中的一些基础性问题,我们首先制定了市级医院临床研究中心建设的一整套管理规范,并打算申请成为正式的地方标准。到目前为止,36家市级医院都已经照此标准建立了各自的临床研究中心,实体化运作。”

在申康的支持推动下,2020年7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成立临床研究中心。此举在全国医疗机构中具有表率意义之处在于,这是一个实体化、独立于医院其他科室运作的专门服务于临床研究的部门。2020年10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临床研究管理委员会(临管会)正式成立,目的是进一步提升医院临床研究的标准化和规范性。

申康成立市级医院临床研究促进发展中心,推动市级医院临床研究高水平发展。

肿瘤医院院长郭小毛表示:“过去,我们进行的临床研究多数还是集中于参与申办方发起的注册类研究,那时在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中,我们只是‘跟跑者’。近年来,医院对临床研究越来越重视,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某些研究领域已经实现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齐头并进。”

如今,肿瘤医院新立项临床试验项目逐年增加。仅2021年度新增临床试验项目就达407项,其中由医院牵头的项目达75%,几乎涵盖医院治疗的所有疾病种类。在2018—2020年全国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药物临床试验量、临床试验注册类药物试验机构牵头比例的排行榜上,腫瘤医院都位居前列。

郭小毛院长介绍,肿瘤医院开设了全国首个乳腺癌临床研究一体化平台。基于该平台的机制,乳腺癌患者来到医院任何乳腺肿瘤门诊,无论是特需门诊、专家门诊还是专病门诊,都有机会进入乳腺癌临床研究平台的快速筛选通道,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就医环节。不符合临床研究入组的患者,也将转诊至乳腺癌多学科团队制定诊疗策略,提高就医效率,降低就医成本。

2013—2020年,肿瘤医院已经有超过20项临床试验成果被纳入国内国际各类指南,为肿瘤诊治领域贡献“中国方案”“上海标准”。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的临床研究中心在2019年8月挂牌成立,最初归属医院科研处管理,今年3月成为独立运作的部门。仁济医院临床研究中心主任李佩盈介绍:临床研究中心将研究项目的审批流程公开透明化,希望可以显著提升工作效率,以前花费3个月才能走完审批程序的项目,现在只要材料完备、符合标准,一个月左右时间即可完成立项。

仁济医院临床研究中心对项目实行分类管理。对回顾性的或者对患者无干预的、只是观察性的临床研究,中心将其分类为低风险项目,走快审程序,一般5—7天后就能将评审意见反馈给申请者。对于会干预患者的高风险项目,为了确保患者的利益不受损害,评审流程会相对长一些,但一般而言10天左右也可以得到结果。

“还有一些特别紧急的项目,如果时间耽误,符合要求的患者就流失了,申请者需要抓紧开展研究。这种情况我们走紧急审查通道,第一时间与评审专家沟通,请他们加速工作,有的反馈可以在半天之内就拿到了。”李佩盈说。这样的项目可以在24小时内甚至12小时内走完评审流程,加上后续的伦理审查,申请者可能在两天之内就可以立项,来得及收治患者,不会耽误临床研究的时机。这样的快速审批,仁济医院在新冠疫情期间有过不少实践。

临床研究的发展,归根结底要落实在人才队伍的培养上。申康为此建立了三个层面多维度的培训体系。

第一级培训体系指的是各市级医院的院内临床研究培训;第二级培训体系是2021年3月由上海申康临促中心主办、各市级医院承办的临床研究系列专科培训;第三级培训体系是2021年5月开始的,由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主办的上海市临床研究高级研修班。

在申康相关政策的推动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采取了进一步细化的措施来确保临床研究人才政策的落地。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潘文志医生临床研究成果,已经通过与企业合作,完成临床试验,预计明年获批上市。

“一个临床研究的选题方案是否真的可行,是否可以落地解决临床的实际问题,这非常重要。所以我们的临床研究中心安排专人指导临床医生如何进行合理的方案设计,从源头提升研究的质量。”瑞金医院科技发展处处长徐懿萍介绍,这些辅助人员既有来自医院内部的,也有外聘的,涵盖统计、方案设计、数据管理等各个专业。

临床研究的实际情况中,常常有一些非常基础、重复性的而又不可或缺的琐碎工作,如果临床医生也要负责这些工作,将被占用大量时间。为了让临床医生把精力集中在更为关键的研究环节,医院临床研究中心招聘和培训临床研究辅助人员,按照需要派送到各个研究团队去。

在新冠疫情中,瑞金医院的CRC团队承担了大量的临床研究辅助工作,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得到了磨练和成长。

申康还设立医企融合创新协同专项,支持市级医院优秀临床学术带头人及学术骨干与头部生物医药企业组成长期合作团队,深耕临床关键问题,着力解决患者病痛。

徐懿萍认为:对于临床医生来说,升职加薪不是唯一的激励。“大部分临床医生看到自己的研究成果获得认可,看到自己研究过程中每一步都顺利完成,就常常有了满满的成就感。因此,我们要努力去给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临床研究氛围和环境,建设有利于他们发展的临床科研平台,助力大家投入和热爱这项事业,完成更多为人类健康所做的科学探索。”

发展临床研究的重要目的是助推生物医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为此,申康搭建了医企协同研究创新平台(HI-CLIP),助力市级医院与医药企业在肿瘤细胞治疗、生物疫苗、大型医疗装备、植入性医疗器械等重要领域合作开展研发攻关,推进临床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转化及推广应用。这个“临床试验加速器”平台上线一年多来,已经有76家企业的155项药物(器械)临床试驗与市级医院通过它成功对接。

申康还设立医企融合创新协同专项,支持市级医院优秀临床学术带头人及学术骨干与头部生物医药企业组成长期合作团队,深耕临床关键问题,着力解决患者病痛。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的国产听觉脑干植入系统研发团队是医企融合很好的例子。

先天性耳聋是最常见的出生缺陷之一,其中有8%的患儿由于存在严重的耳蜗或听神经发育异常,无法通过人工耳蜗重获听力。绕过病变的耳蜗或听神经,直接在中枢的脑干耳蜗核处植入电子装置产生听觉,是治疗上述“绝症”的唯一出路,也是“听觉脑干植入”(ABI)的原理。

国际上仅有少数中心有能力开展该技术,也仅澳大利亚和奥地利有两款ABI装置在临床应用中,相关技术及装置一度被国外所垄断,曾是我国医疗盲区。

2021年,第九人民医院的ABI装置完成整体研发、型检和动物实验,随后相关成果以专利许可的方式进行了转化,是典型的医研产协作成果。目前,该装置正在开展上市前临床试验,从已完成的多中心全部30例患儿的入组、手术情况来看,安全性高,已开机的24例患儿的听觉重建达预期。

上海第九人民医院院长吴皓看望接受治疗后的听障孩子。

国外装置每套售价大约在35万元人民币左右,该国产装置的预期定价会在20万元人民币左右。第九人民医院院长吴皓介绍:保守估计该装置的年经济产值可超亿元,市场总体规模超过百亿元级别。国产ABI装置作为新型脑机接口装置,具有极强的后续研发潜力,通过建立以ABI为龙头的神经电子和脑机接口技术和感官认知重建的“产学研”基地,带动千亿级相关产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发展价值和巨大的经济意义。该项目在2022年获得上海市知识产权创新奖当中的专利项目奖。

在临床研究“申康式革新”的推动下,上海市级医院依靠科技进步,坚持自主创新,以临床问题为导向开展科学研究。这些前沿成果必将进一步推进临床与转化医学研究,推动医学发展,造福更多患者。

猜你喜欢

市级中心医院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宝应县泾河镇创成市级“侨之家”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市级自然资源信息化建设探讨
市级电视新闻报道中同期声使用的技巧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萌萌兔医院
带领县医院一路前行
为县级医院定锚
95%市级政府带头 实现软件正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