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冬季项目运动员下肢运动损伤影像诊断类型及对重返赛场比率的影响

2022-11-22苏平昌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2022年6期
关键词:比率赛场韧带

蒋 梁, 苏平昌, 贺 刚

1. 四川托普信息技术职业学院体育系, 四川 成都 611743;2. 巴中市中心医院放射科, 四川 巴中 636000

自2015年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国内对冬季项目的热情持续增长,特别是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将国民对冬季项目的热情提升至新高度[1]。冬季项目包括冰上运动和雪上运动,均具有难度高、速度快、对抗强的特点,对运动员的专业技能要求非常高,训练或比赛过程中常因技术失误、激烈对抗等造成损伤[2,3]。2014年、2018年冬奥会分别报道391次、376次损伤,损伤发生率分别为14.06%、12.60%[4,5]。国内最新报道显示,下肢运动损伤占冬季雪上运动损伤的32.04%,是最易发生运动损伤的部位[6],但冬季项目运动员下肢运动损伤类型及对重返赛场影响的相关研究尚需进一步明确。近年来,影像学技术广泛应用于下肢损伤诊断和治疗中,应用价值已得到临床认可[7,8]。基于此,本研究重点分析冬季项目运动员下肢运动损伤影像诊断类型及对重返赛场比率的影响,旨在为冬季项目运动员下肢运动损伤的预防及治疗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8年3月至2021年3月巴中市中心医院收治的357例冬季项目运动员下肢运动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纳入标准:现役专业运动员;性别、年龄不限;训练或比赛过程中发生下肢运动损伤;无CT、MRI等影像学检查禁忌;资料齐全。排除标准:非运动引起的下肢损伤或疾病,如膝关节炎;影像学资料缺失或图像质量较差。

1.2 方法

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包括一般资料[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身高、运动年限]、损伤原因、损伤部位,以及CT、MRI检查诊断损伤类型结果。损伤原因包括动作技术失误、冲撞和激烈对抗、疲劳、训练或比赛安排不合理、天气或场地因素、准备不充分。损伤部位包括膝关节、踝关节、小腿、髋关节、大腿。

所有患者均进行了CT、MRI检查。CT检查:采用Brilliance 64排128层螺旋CT扫描仪(荷兰飞利浦),对双侧髌骨至近端胫腓关节、膝关节及周围组织进行扫描,参数设置:电流230 mA,电压120 kV,层厚1 mm,层间距1 mm,螺距1。扫描数据上传至后处理工作站,进行轴位、冠状位、矢状位多面重建,并进行三维重建。MRI检查:采用Magnetom Skyra 3.0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德国西门子),对膝关节冠状面、矢状面、横断面进行T1WI序列(TR 500 ms,TE 15.8 ms,层厚0.5 cm,层距0.3 cm,矩阵380×255)、T2WI序列(TR 3900 ms,TE 84 ms,层厚0.5 cm,层距0.3 cm,矩阵320×220)、STIR序列(TR 200 ms,TE 90 ms,层厚0.5 cm,层距0.3 cm,矩阵256×256)、PDWI序列(TR 2400 ms,TE 12.0 ms,层距1 mm,层厚4 mm,矩阵320×220)扫描。由2名资深(5年以上工作经验)影像学医师采用盲法阅片,结果有分歧时,通过商讨后给出一致结果。诊断损伤类型,包括韧带损伤、骨折、肌肉拉伤、软组织损伤。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纳入357例冬季项目运动员下肢运动损伤患者,其中男208例,女149例;年龄14~32岁,平均年龄(20.96±3.47)岁;体质量指数18.6~24.3 kg/m2,平均体质量指数(21.42±1.40)kg/m2;身高165~182 cm,平均身高(175.09±2.96) cm;运动年限2~11年,平均运动年限(6.25±1.98)年。其中冰上运动员192例(速度滑冰51例,花样滑冰46例,冰上曲棍球65例,短跑道速度滑冰30例)、雪上运动员165例(滑雪运动员35例,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运动员21例,单板滑雪U形槽运动员22例,高山滑雪运动员16例,雪上技巧运动员28例,跳台滑雪运动员19例,自由式双板U形场地运动员24例),两组运动员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身高、运动年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一般资料

2.2 损伤原因、损伤部位、影像学检查诊断损伤类型

损伤原因主要为动作技术失误(49.86%)、冲撞和激烈对抗(19.05%)、疲劳(17.09%);损伤部位主要为膝关节(53.78%)、踝关节(31.93%);损伤类型主要为韧带损伤(40.62%)、骨折(37.25%)。见表2。ACL损伤的MRI主要特征为:ACL内可见条状高信号,韧带连续性较差或中断,韧带外形增粗伴弥漫性高信号或局部团块状高信号。见图1。关节软骨损伤的MRI主要特征为软骨内见局限性异常信号,软骨表面有缺损。见图2。

图1 ACL Ⅰ~Ⅲ级损伤的MRI表现

图2 关节软骨Ⅰ~Ⅲ级损伤的MRI表现

表2 损伤原因、损伤部位、影像学检查诊断损伤类型(n=357)

2.3 不同运动项目运动员下肢运动损伤类型

冰上运动员与雪上运动员下肢运动损伤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不同运动项目运动员下肢运动损伤类型[n(%)]

2.4 不同性别运动员下肢运动损伤类型

男性运动员下肢骨折发生率较女性运动员高,韧带损伤发生率较女性运动员低(P<0.05)。见表4。

表4 不同性别运动员下肢运动损伤类型[n(%)]

2.5 不同损伤类型患者1年内重返赛场比率

由表5可知,1年内重返赛场比率:下肢肌肉拉伤、软组织损伤运动员>骨折运动员>韧带损伤运动员(P<0.05)。

表5 不同损伤类型患者1年内重返赛场比率(n=357)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运动员竞技水平的提高,各项运动比赛中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运动损伤发生风险随之升高,特别是在冬季运动项目中,运动员发生运动损伤呈现出较普遍趋势[9,10]。本研究分析近两年我院357例冬季项目运动员下肢运动损伤患者的资料,通过对其损伤原因及情况等进行统计,发现动作技术失误、冲撞和激烈对抗、疲劳是引起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结合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检查,发现损伤情况主要为膝关节韧带损伤(主要为ACL损伤)、骨折及踝关节骨折。可见冬季项目运动员下肢运动损伤集中在膝关节和踝关节,小腿、大腿等部位损伤相对较少。国外Barahona等[11]开展的一项横断面研究,统计了一家大型滑雪场附近创伤中心23年的滑雪相关运动伤病数据,结果显示总体损伤率为每年3.52‰,其中ACL损伤率和其他膝关节韧带损伤率分别为每年0.36‰、0.86‰。马骁等[12]调查显示,2019~2020年国际雪联滑雪世界杯运动员损伤中,关节和(或)韧带损伤占比高达43.8%,是最常见的损伤类型。均支持本研究结果。本研究还发现,不同冰上运动和雪上运动的下肢运动损伤类型接近,但不同性别运动员下肢运动损伤类型存在明显差异,其中男性运动员下肢骨折发生率较高,而女性运动员韧带损伤发生率较高,其原因有待进一步深入细致的研究,提示针对不同性别运动员应给予针对性损伤防护。但相关报道指出,不同性别群众冰雪运动损伤情况无明显差异[13]。这与本研究结果存在一定差异性,原因考虑为调查对象不同、损伤类型不同。魏亚茹等[14]报道也发现不同性别冰雪项目青年运动员的运动损伤存在明显差异,一定程度上支持本研究结果。

运动损伤后能否重返赛场及重返赛场时间关系到运动员职业生涯、经济收入及价值实现等方面,一直是运动员、教练、医疗团队共同关注的重点问题[15,16]。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同下肢运动损伤影像诊断类型运动员伤后1年内重返赛场比率存在明显差异,下肢肌肉拉伤、软组织损伤运动员1年内重返赛场比率高达100.00%,骨折运动员为88.72%,韧带损伤运动员则降低至68.97%。原因考虑为,下肢肌肉拉伤可引起疼痛、肿胀等症状,软组织损伤主要为小腿或大腿割伤,此类损伤不涉及筋骨,伤后恢复快,痊愈后不影响下肢功能,因此1年内重返赛场比率可达到100%。而下肢骨折、韧带损伤病情复杂,治疗难度相对较大,多数损伤需行手术治疗,伤后恢复缓慢,长期的下肢制动可导致肌肉僵硬、关节活动度降低,且骨折、韧带损伤均可能引起下肢功能降低,从而导致重返赛场比率降低[17,18]。印钰等[19]针对冬季项目运动员膝关节运动损伤的研究显示,8人因膝关节运动损伤退役,66.67%的运动员术后能重返赛场,重返赛场时间平均为9.67个月。由此可见,膝关节损伤是冬季项目运动员下肢运动损伤最常见类型,特别是膝关节韧带损伤,伤后重返赛场比率较低,加强预防至关重要。

综上,膝关节韧带损伤、骨折和踝关节骨折是冬季项目运动员下肢运动损伤最常见类型,其中下肢韧带损伤运动员1年内重返赛场比率较低,是导致运动员职业生涯缩短的主要原因之一,应给予足够重视。

猜你喜欢

比率赛场韧带
一类具有时滞及反馈控制的非自治非线性比率依赖食物链模型
三角韧带损伤合并副舟骨疼痛1例
注意这几点可避免前交叉韧带受损
比率分析公司财务状况——以步步高及永辉超市为例
距跟外侧韧带替代法治疗跟腓韧带缺失的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
一种适用于微弱信号的新颖双峰值比率捕获策略
前交叉韧带损伤的双能量CT表现
赛场回眸
赛场回眸
赛场回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