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百年工业化思想的历史回顾与经验总结

2022-11-22健,陆

南京审计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工业化中国共产党工业

吕 健,陆 宣

(同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092)

实现国家工业化进而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百年来不懈追求的目标。工业发展贯穿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中国共产党的历届领导集体都给予了工业化高度的重视并致力于实现和推动我国工业化迈上新台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从历史中获得启迪,从历史经验中提炼出克敌制胜的法宝。”[1]17正逢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也是建党百年之际,回顾党的工业化思想百年演进历程,梳理归纳中国共产党百年工业化思想演变的具体内容、演变特征,并对其中经验进行提炼与总结,对于我国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 中国共产党百年工业化思想的历史演变

(一)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学做并行,兼顾援助战争与改善民生(1921—1949)

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对于领导工业发展缺乏经验,处于边学习边做好工业化的工作状态,毛泽东也曾号召党内同志“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在工业化的实践过程中积累领导经验。而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保证战争供给与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是中国共产党工业化思想的两个中心内容。

土地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创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其经济基础尤为薄弱。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认识到除了排在第一位的农业生产外,工业也是不可忽视的经济建设力量,因此,便努力探寻提高工业生产的方法。一方面,按照毛泽东的指示“工业的进行需要有适当的计划”,对于一些主要的事业,还制定了精密的生产计划[2]132-133。另一方面,刘少奇主张工厂应当实行责任制、核算成本费用、实行合理分工等,以此建立真正的工厂制度,科学地组织生产。

全面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工业化建设主要目的在于集中力量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该阶段的工业化思想主要体现为:一是认识到工业化是实现民族独立和自强的必由之路。面对日本的侵略,毛泽东指出,“日本帝国主义为什么敢这样的欺负中国,就是因为中国没有强大的工业”[3]147,由此,中国共产党将发展工业放在重要位置,在对抗战形势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和扩大国防工业。二是主张自力更生发展本国工业。抗日战争以来,后方经济作为战争的命脉,受到日本的封锁和极力打压。在此情况下,毛泽东代表中共中央提出了“发展生产,自力更生”等倡议,主张要依靠自身来发展工业。三是注重利用科技与教育发展工业化。1944年6月,《解放日报》发表了《号召一切工业技术人员回到工业战线上来》,鼓励术业有专攻的工业技术人员回归到工业战线上来[4]439。

解放战争时期的工业发展,对于支持革命与巩固根据地均有重要意义。其主要思想为:第一,保护民族工商业。1948年3月,毛泽东指出:“对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地位必须在原则上采取一律保护的政策。否则,我们便要在政治上犯错误”[5]1286-1287。为此,专门出台《关于土改中保护工商业问题的指示》,通过实行一系列的保护民族工商业的政策,对经济快速恢复起到了推动作用。第二,没收官僚资本。由于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国民党国家资本和官僚私人资本以经济掠夺的方式积累了巨额资产,形成了垄断地位,阻碍了经济健康发展,因此,中国共产党做出了“没收官僚资本”的决定。在此过程中,陈云“各按系统,自上而下,原封不动,先接后分”的接管办法得到中央赞同并进行推广[6]291。

(二)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曲折前进,以期形成独立完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工业体系(1949—1978)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中国共产党人需要集中力量恢复各项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工业化建设,由此,工业化思想的重点也随之改变:

一是综合平衡,有计划按比例发展工业。新中国成立初期对于我国走什么样的工业发展道路有过争论,刘少奇主张优先发展农业与轻工业,但是受抗美援朝以及我国工业基础过于薄弱等因素的影响,最终决定优先发展重工业,“以发展重工业为大规模建设的重点”[7]449。但是并不意味着完全牺牲其他产业的发展,毛泽东曾专门撰文《论十大关系》,提出工业要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

二是积极利用外资和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以发展壮大我国工业。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实行“一边倒”,优先与苏联及东欧国家开展外贸与经济合作,积极与苏联、波兰等国家合作办企业,其中,苏联对我国定向援助“156项”重要工程。当然,在政治上实行的“一边倒”政策也“并不妨碍我们去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8]287,随着我国建交范围的不断扩大,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工业往来也愈加频繁。

三是实现工业现代化,建立独立完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工业体系。“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基本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社会主义工业化提供了坚强的制度保障。党的八大提出在我国建立一个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的工业化目标,使“自己能够生产足够的主要的原材料、独立地制造机器”[9]232。1963年8月23日,周恩来进一步提出要建立一个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以克服工业国或独立的工业体系的不完全性[10]519。在这些正确目标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工业化建设,整顿工业生产秩序,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企业管理制度。1977年,为了恢复国民经济,党中央又提出了农业学大寨,使全国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工业则学大庆,努力创造条件发展好工业。此外,还进行了“三线”工业体系的建设,鼓励发展地方小型工业,由此基本建成独立完整、门类齐全的现代化工业体系[11]。

(三) 在改革开放中乘风破浪,创新推动工业科学发展(1978—2012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提出要“逐步实现工业现代化”。以党的十四大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标志,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阶段,工业化也迎来了高速发展的红利期。这一时期党的工业化思想表现为:

一是推动经济体制改革,赋予工业企业更大的自主权。改革开放初期,党在反思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管理体制权力过于集中的弊端的基础上,积极推动经济体制改革,为工业发展扫清障碍,释放活力。薛暮桥指出,“经济工作必须要掌握经济发展规律,学会利用价值规律,善于发挥市场的作用,多用经济方法去管理经济。”[12]26-29而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更是进一步解放了思想,工业化发展如虎添翼。与此相配套的主要措施包括扩大工业企业自主权的试点、推行工业经济责任制、实行利改税等。

二是加强科技创新,推动科技成果向工业生产力转化。邓小平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13]86,强调科技对现代化的重要性。江泽民也曾指出,“科学技术的实力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14]64,而科学技术对于综合国力的重要性就内在地包含其对于工业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由此可以看出,党中央的各届领导人都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并将科技创新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高度,因而必须给予科技创新高度的重视并将其纳入工业化建设中来,借助于科技创新推动工业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三是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推动工业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以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的工业化发展打开新局面,不仅工业总产值有了显著提升——我国的工业生产总值首次超过美国,工业贸易范围也不断扩大,工业全球化进程加快。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对于我国工业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注重合理配置工业资源,优化工业生产结构,不能一味地追求工业发展速度而忽视工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强调工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四) 在新时代中主动求变,统筹谋划工业高质量发展(2012年至今)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领导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更加注重从全局出发,统筹谋划我国的工业化发展。这一时期的工业化思想主要表现为:

一是以工补农,工农互促。工业与农业之间的关系一直是我国工业发展过程中绕不开的重要问题。2020年,中共中央提出“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15]26-27。相较于以往单方面的农业支持工业或者工业支持农业的单向关系,新时代背景下则升级为农业与工业双向互动关系,即工业对农业有带动作用,农业对工业也有促进与帮助的作用,两者的双向互利关系可以同时发挥作用,形成一个正向循环的有机体。

二是以新发展理念推动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发展。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引领我国工业化发展的新理念。具体而言,一是以创新推动工业的高质量发展,不断创新工业产品、工业生产方式以及在工业领域探索全新的工业组织,推动高技术产业不断迈向新阶段。二是工业发展更加注重协调性,不仅在工业的空间布局上注重东部、西部与中部协同发展,而且注重产业结构的优化,即工业与农业和服务业之间应当协调发展,最后还应当注意工业部门内部轻工业与重工业等结构的优化与平衡。三是从先发展后治理变为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并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鼓励在工业领域发展绿色制造,工业化朝着绿色低碳的方向稳步迈进。四是以更加开放的态度推动我国工业加入全球市场的竞争,力争迈向全球产业链的中高端水平。五是以共享理念指引工业发展,使得工业发展成果不仅与全体人民共享,而且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与沿线国家共享。

三是工业发展迈入新常态,加快工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时代社会矛盾的转换,要求我国的工业发展提质增效,从一味强调发展速度转向对高质量发展的追求。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转变。”[16]242面对全球范围内以人工智能、5G技术、物联网等先进技术为主导的新一轮产业革命,我国必须积极拥抱这些新变化,加快“三大变革”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强化原始创新能力,继续推动“中国制造2025”计划,稳中求进,使我国工业化不断迈上新台阶。

二、 中国共产党工业化思想演进的特征

(一) 不断深化认识工业化对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实现我国的工业化,是中国共产党人一直以来的追求。1920年11月,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陈独秀便指出,“中国急需发达工业,但同时必须使重要的工业都是社会的不是私人的[17]192”。此时,陈独秀已经意识到发达工业对于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并进一步指出重要的工业应当是社会所共有的。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提出:“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必须有工业;要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须工业化”[3]146。可以看出毛泽东此时已认识到工业化对于实现和巩固我国民族独立的重要意义。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周恩来指出,“要真正巩固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成果,必须实现工业化才行”[9]252,明确工业化对三大改造的重要性。1959年,邓小平主持中央书记处会议讨论基本建设和一九五九年计划问题时的讲话中指出,“工业出乱子,可能把整个国家计划搞垮。这牵连一系列的问题,钢影响机械,机械影响一系列问题”[18]1。他由机械到工业再上升到整个国家计划的实施,指出机械和工业对于整个国家的重要性。胡锦涛强调,“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19],因此,应当提升工业发展的质量,实现向工业强国的转变。2013年7月,习近平在湖北考察时强调“工业化很重要,我们这么一个大国要强大,要靠实体经济”[20],指出工业化对于我国成为社会主义强国的重要意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中指出,要在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建立现代经济体系。可以看出,建党百年来,工业化问题一直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重要位置,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于如何实现工业化进行了艰辛探索,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认识发展工业进而实现工业化的重要意义,将工业化建设的重要性提升至一个又一个新高度。

(二) 不断探索优化工业生产结构

工业生产结构该保持怎样的平衡状态,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工业化实践中所一直探寻的。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绝对优势,工业的发展主要是国防工业以及部分满足人民生活需求的轻工业。新中国成立前后,党的领导人就我国工业化问题有过很多讨论,在优先发展轻工业还是重工业的问题上,受苏联影响,最终决定优先发展重工业。党的八届三中全会指出:“以重工业为中心,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一条毫无问题,毫不动摇”[21]310。因此,从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这一时期,我国工业产业结构一直呈现“偏重”的特征,结构失衡,在人们温饱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的前提下,无论是工业在国民经济所占的比例还是重工业在整个工业经济中的占比都远超相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意识到片面发展重工业的弊端,他指出,“我们过去长期搞计划,缺点在于没有安排好各种比例关系……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13]250,我国工业发展战略也开始调整。一方面,强调重工业为轻工业服务,缩减重工业的内部循环。另一方面,优先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生活需求的轻工业与农业,对轻纺工业实行“五优先”的政策倾斜,农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轻纺工业与农业实现快速发展,较好地解决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温饱问题。由此,我国工业产业结构大体上步入正轨。1984年明确提出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后,城乡集体企业和国有企业等相关主体的活力被激活,工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也实现了快速增长。因此,消费升级倒逼产业结构发生变化,虽然是以满足温饱等基本消费的轻工业为主,但是此时的消费逐渐升级,耐用消费品和服务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第一产业占比持续下降,第二产业逐步提高,而第三产业则大幅提升。进入21世纪,我国产业结构明显呈现出重化工化特征,主要原因在于居民消费由日常的吃穿转为对住房、交通的需求,房地产投资建设与交通运输、通信设备等建设大幅度提升[22]17。在此阶段,第一产业占比下降,经济增长仍以工业为主导。2013年,我国服务业占比超过工业,工业产业结构调整进入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己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3]30。此后,我国的工业化发展迈向以追求高质量为主要特征的高附加值化与服务化的新阶段,第三产业的增速保持领先状态,第二产业在经济中占比冲高后也开始回落。例如,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快速发展,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品爆发式增长,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兴起。

(三) 不断调节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以最大限度释放工业生产力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业化建设过程,是伴随着对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逐步深化而不断调整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过程。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把政府的指令性计划与市场结合起来,对于国营经济实施直接计划管理,而对于城乡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则实行间接管理,通过价格、税收等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市场在其中发挥基本的调节作用。通过发挥政府和市场各自的优势作用,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步伐加快了。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我国由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新民主主义体制转变为单纯的计划经济,以单一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成为包括工业化建设在内的国民经济建设的主要发展模式,市场的调节作用逐渐被弱化直至消失,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工业化的发展。此后,工业领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一直延续,直到改革开放人们的思想解放后,市场的作用才又重新被认可。1978年,薛暮桥在《利用价值规律来为经济建设事业服务》的讲话中专门讲到了在工商业发展中如何利用价值规律、如何利用市场的作用,鼓励更好地发挥市场的作用[12]111。1979年,陈云在《计划与市场问题》中指出了计划经济存在着诸如计划太死、计划时常脱节等弊端,因此,社会主义时期的经济必须包括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这两个部分,其中,前者是基本的和主要的,后者是从属的和次要的。党的十二大报告明确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认识上不断深化的结果。1984年,“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提出,突破了以往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直接对立起来的传统认识。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重新论述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指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党的十九大再次强调了这一重要论述,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和政府关系认识的新突破,也为新型工业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

(四) 注重以科技创新推动工业生产力的提升

世界工业化的历史进程已经充分表明,科技创新与工业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双向互动关系[24]290。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创新可以有力地推动工业生产力的提高,使工业生产装备优化、技术升级。另一方面,工业生产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痛点,而“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25]732,工业生产对新技术的需求可以助推科技不断创新。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高度重视科技对工业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曾指出,“自然科学是很好的东西,它能解决衣食住行等生活问题,所以每一个人都要赞成它”[26]269。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阶段,中国共产党人更加注重从中国的经济发展实际出发来论述科学技术对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作用。1964年,毛泽东在审阅周恩来的政府工作报告草稿时指出:“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而是要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27]341,确立“超常规发展”的科学技术发展战略来建设我国的工业化与现代化。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发出“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的号召,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科学论断,以此为标志,科技助力工业化发展进入了新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科技创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工业生产力的发展,然而存在着诸如科技进步对工业增长贡献率不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等问题,在此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江泽民也曾指出,“提高工业增长质量和效益,实现工业现代化,根本途径在于推进科技进步”[28]1348,并不断推动在工业领域落实“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思想。进入21世纪以来,面对国内外形势出现的新变化,党中央及时调整科技助推工业的战略思想,提出一系列新的观点。2006年,胡锦涛发表了题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奋斗》的讲话,标志我国正式走上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工业领域里开始加大研发力度,不断提升了工业科研创新能力。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强调科学技术创新对工业化发展的重要性,提出创新是第一动力、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诞生了一批高科技领域中的自主品牌。党的十九大确立了到2035年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了“让创新成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

三、 中国共产党百年工业化思想的经验总结

(一)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工业化进行了艰辛探索,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还是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自始至终都是工业化进程中的引领者和推动者,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所提出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思想同中国工业化的实践历程相结合,根据国内外发展形势,及时调整中国的工业化战略。习近平总书记还专门指出,“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思想”[29]17。回顾建党百年历史征程,中国的工业化能取得如今的伟大成就,最根本的原因便在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早在1932年时,陈独秀便指出,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展大工业、提高国民经济[17]306。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曾提到“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中国的工业化是不可能的”[30]1098。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多次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在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中,需要处理的问题是复杂而又多元的,必须有一个主心骨来发挥总揽全局、统领各方的作用,能担当此重任的非中国共产党莫属。中国共产党站在全局来妥善处理好工业化建设中工业结构的各种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以及各个工业部门之间的关系,不仅要使工业保持数量上的增长,更要把好工业的质量关,不仅要在政策层面上加大对工业化的支持力度,还需要督促各个利好政策落到实处,调动起一切有利因素切实推动工业化不断向前发展。

(二)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服务于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经济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因此,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业化进程,也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31]11人民群众的需求是工业化进程的风向标,人民需要什么,工业化便朝着怎样的方向前进。在革命战争年代,虽然工业化要为战争供应军需品,但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忘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批驳党内存在的错误观点,即“不顾人民困难,只顾政府和军队的需要,对人民竭泽而渔”[30]894。在人民群众温饱问题需要解决的时候,工业化需要为农业服务,要大力发展与人民群众生活相关的轻工业,助推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当人民群众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时,工业化需要一边提升工业产品的质量,一边走绿色发展的道路,转变工业发展思路,还人民群众绿水青山的优良生态环境。可以看出,无论在什么阶段,中国共产党的工业化思想始终是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以人民为中心来部署工业化建设的。因此,我国能够取得工业化建设如此伟大的成就,归根结底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庄严承诺。

(三) 坚持走独立自主的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纵观世界其他国家的工业化道路,英国是内生型的工业化模式,美国是在借鉴英国工业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实行自由放任模式,市场为主导,政府为辅助,并创新工厂模式与强调培养企业家精神,而德国与日本则是选择以政府为主导的工业化模式,苏联模式以计划经济为主,优先发展重工业。我国的工业化道路,既不同于苏联,也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而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独立自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31]13在新中国成立以前,以许涤新、王亚南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派学者便主张工业化应当从中国的国情出发,首先实现民族独立,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接着才能进行工业化建设[32]。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借鉴了苏联模式,但是很快意识到这种模式并不完全适合我国,进而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毛泽东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要建设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从而将追求独立性与完整性作为我国工业化发展的方向。此后中国历届领导人也都根据工业化的实际进程与国内外发展形势的变化来调整我国的工业化道路,并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首先是要保持独立自主,同时也不排斥吸收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其次,具有中国特色,是扎根于中国大地,来源于中国工业化实践,符合中国国情的。最后,区别于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强调以新发展理念来引领,突出创新的重要性。总之,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成功探索,不仅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提供了借鉴,还丰富了世界工业化道路的理论与实践。

(四) 坚持有步骤分阶段渐进式地实现工业化目标

工业化建设非一日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明确目标以后科学合理地对工业化目标进行分解,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来分阶段落实。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业化建设,便是审时度势,在充分认识和了解我国工业发展和社会经济整体形势的基础上,坚持有步骤、分阶段渐进式地实现工业化目标。这里的有步骤、分阶段渐进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时间上,制定各种综合与细分领域的时间表、路径图。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共产党便提议“为促进工业化,要定期召开全国经济会议,决定经建方针,规定计划”[33]55。新中国成立后,从“一五”计划开始到最新的“十四五”规划,每个阶段的规划都囊括了工业化的方方面面,包括工业化的目标、重心、实现路径等内容。例如《中国制造2025》在全面分析制造业发展所处的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提出制造业发展的战略方针和目标、重点以及相关的保障措施,使我国的制造业发展有章可循。二是在空间上,坚持先试点再推广,由点到线再到面,最终全方位地推进工业化进程。无论是对外开放的试点还是扩大工业企业经营自主权的试点以及东部工业化率先发展并持续支援中西部建设,都体现出在工业化布局的空间方位上,中国共产党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有步骤、分阶段地开展我国的工业化。这样既有利于在实践中摸索试错并不断反馈改进,又有利于将工业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快速复制到其他区域,从而稳步推动工业化的综合协调发展。

四、 结语

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工业化思想,能够发现其具有鲜明的特色。一是具有民族性。虽然工业化最先从西方开始,但是中国共产党并没有完全照搬照抄西方的工业化模式来开启我国的工业化实践,而是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二是具有实践性。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工业化思想,根植于中国工业化发展的实践,并以问题意识为导向,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进而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不断进行动态调整,以便进一步指导工业化实践的开展。三是现实性。一个时代能够产生理论精华的首要原则便是认清现实并回应现实的呼唤。中国共产党紧紧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发展变化,依据社会矛盾的转换,及时调整工业化思想的重心工作,审时度势,以紧扣时代之弦。四是人民性。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坚守,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工业化思想自始至终都体现着“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工业化依靠人民,工业化为了人民,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开展工业化的各项战略部署,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处处彰显其人文关怀。

猜你喜欢

工业化中国共产党工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前工业化的市场和市场行为:考古学视角
工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研究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工业技术
上半年工业经济平稳运行
2003:工业经济高速稳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