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鸭葡萄球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2022-11-22刘怡杨建生

中国畜禽种业 2022年4期
关键词:雏鸭养鸭鸭群

刘怡 杨建生

(1,江苏省昆山市动物卫生监督所 215300;2,江苏省昆山市畜牧兽医站 215300)

我国养鸭业有悠久的历史,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养鸭国。随着养鸭业的蓬勃发展,疫病防治难度也呈上升趋势。在鸭养殖过程中,鸭葡萄球菌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初生雏鸭相对更易感染该病,且往往会导致败血症而发生死亡,而成年鸭感染后会出现关节炎症,导致生产性能降低,影响经济效益。因此,在生产实践中,养殖人员需提高重视,加强疫病防控,避免疫病的发生与传播。

1 流行病学

1.1 病原体

葡萄球菌是该病的病原体,属于革兰氏阳性细菌,直径为0.8μm 左右,无鞭毛,无荚膜,不会形成芽孢,因呈葡萄串状排列而得名。目前,葡萄球菌属已发现20 多个种,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是该病的最主要的致病菌,能产生肠毒素、血浆凝固酶、皮肤坏死毒素及溶血素等,对鸭机体的危害极大。该菌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其对外界抵抗力较强。耐干燥,在干燥的环境中可以存活数个月;耐热性强,在70℃加热1h 或80℃加热30min 均不会被杀死;耐低温,在冷冻食品中不易死亡;耐高渗,能在15% NaCl 或40%胆汁中生长。该菌对磺胺类药物敏感性低,但新型青霉素、红霉素、万古霉素及庆大霉素等抗生素可将其杀死。另外,75%的酒精和5%的石炭酸可将其杀死[1]。

1.2 易感动物

该病任何品种、年龄、性别的鸭只均会感染,其中初生雏鸭最易感染脐炎,感染后往往表现为急性败血症状,死亡率较高。而成年鸭也会感染,死亡率较低,但病程持续时间较长。

1.3 传染源与传播途径

病鸭和带菌鸭是该病最直接的传染源,其污染的栏舍、饲料、饮水及饲养工具等也可能携带大量致病菌,成为间接传染源。鸭只主要通过趾、蹼、黏膜或皮肤等部位创伤而感染该病菌。另外,雏鸭通常是通过脐带感染发病。

1.4 流行特点

该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生,特别是高温高湿的夏季发病率最高。在正规的饲养条件下,一般该病不易侵入鸭群,但若鸭舍环境污浊潮湿、饲养密度过大、通风效果差、营养不良、或管理不当等均可能引发鸭葡萄球菌病的发生和流行。

2 临床症状

该病临床表现主要有脐炎型、关节炎型、皮肤型,内脏型4 种类型。

2.1 脐炎型

该类型经常发生于7d 内,特别是3d 内的雏鸭,主要表现为精神萎靡,采食与饮水量下降,羽毛杂乱,嗜睡闭眼,呆立不动,脐部肿大,脐孔未完全闭合,脐部发炎、红肿、慢慢化脓、呈紫黑色,卵黄吸不全,且呈稀薄水样,雏鸭最终多由于败血症而发生死亡,病程为2~4d。

2.2 关节炎型

该类型多见于种鸭,主要表现为趾关节和跗关节发炎,鸭只软脚跛行,共济失调,关节处肿大发硬,滑膜增厚充血或出血,关节囊内和滑液囊有浆液性或纤维性渗出物,病程时间较长,最终慢慢会转变成干酪性坏死物,关节周围结缔组织增生且畸形,鸭只也可因慢性消耗发生死亡。

2.3 皮肤型

此类型多发生于3~10 周龄的鸭只,多因皮肤外伤引起,病鸭主要表现为皮肤坏死性炎症,通常是胸部、腹部皮下红肿、化脓有积液。若治疗不及时,有部分鸭会扩散至全身,引发全身性感染,最终会因衰竭而亡。

2.4 内脏型

此类型多见于成年种鸭,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减退至废绝,羽毛杂乱无光泽,腹部下垂。解剖时可见腹膜炎,腹水增多,有纤维性渗出物,肝脏肿胀,脾脏、心脏有时会出现肿大和坏死灶,肝脏呈黄绿色、质地变脆,心外膜出现出血点,有时鸭肺部也会出血或泄殖腔黏膜溃烂性坏死灶。此类型死亡率非常高,且病程很短,一般为1~3d。

3 诊断

3.1 初步判断

无菌取病死鸭病关节渗透液、皮肤坏死灶、心包液、内脏穿刺物等涂片,进行革兰氏染色,葡萄球菌为革兰氏阳细菌,多数金黄色葡萄球菌呈B 溶血,而且其他葡萄球菌不溶成血。

3.2 细菌培养

无菌病死鸭坏死性组织,分别涂布于普通琼脂平板和血琼脂平板上,37℃培养24h,平板上长出有光泽、圆形不透明凸起,边缘整齐,直径1~2mm 的厚菌落,并在血平板上的菌落周围具有全透明的溶血环。再取平板上的菌落进行镜检,可见葡萄串状排列的球菌。

3.3 生化反应

挑取平板典型的菌落接种于肉汤中,培养17h,可见表面长出淡黄色菌,用吸管吸取0.5ml 接种羊血中,混匀,37℃水浴6h,可见血浆中发生凝血反应,变成紫色[2]。另外,还可以将肉汤中的菌种接种在不同的生化鉴定中,分别判断该菌是否会分解葡萄糖、麦芽糖、乳糖、蔗糖,产酸不产气。

根据实验室诊断,结合临床症状,可对鸭葡萄球菌病做出确诊。

4 防治措施

4.1 治疗措施

一旦发现该病立即进行隔离治疗。症状严重的病鸭通常可选用青霉素、红霉素、庆大霉素、头孢克肟、卡那霉素、阿莫西林、氨苄西林等抗生素进行肌肉注射治疗,如肌肉注射3000IU/kg 硫酸庆大霉素,每日3~4 次,连续注射7d,治疗效果很好,但注射给药的应激较大,需操作轻柔[3]。对症状较轻的病鸭群可通过饮水灌服粉剂或口服液剂的抗生素,并配合口服VB12和VB6,病情能得到很好地控制。对局部创口感染,同时还需用碘伏或3%的石炭酸等消毒液擦拭病鸭体表的感染部位,防止病症扩散,促进伤口愈合。

此外,还可采用中药的方法进行治疗。配方如下:取200g金银花、160g 赤茯苓、200g 连翘、80g 青皮、160g 板蓝根、80g 甘草、160g 茵陈、200g 黄花地丁,煎水取汁,候温灌服,每天1 剂,整个鸭群未见死亡药剂可减半[4]。

4.2 预防措施

结合当地鸭葡萄球菌病的流行特点,制定免疫接种计划,通常情况给予20 日龄左右的鸭群接种葡萄球菌灭活苗,可以很好地控制该病的发生与传播。另外,在鸭葡萄球菌病高发季节,可在饲料中添加3g/kg 新霉素,混匀后任其自由采食,连续使用5~6d。同时,在鸭群水塘中加入百毒杀药液(稀释3000 倍),搅拌均匀后分批将鸭群赶入水塘内进行30 min 的自由药浴[2]。以上几种方法均能对该病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

4.3 加强饲养管理与消毒工作

(1)坚持自繁自养、全进全出的饲养计划,在种蛋孵化前确保种蛋清洁,并且应对孵化器进行严格的清洗、消毒,不允许外来人员随意进出养鸭场。(2)加强种鸭场清洁卫生和消毒工作,保持鸭舍通风,提供良好的种鸭群产蛋环境,减少粪便污染,设置产蛋箱,更换垫草,及时清理栏舍内外的粪便等废弃物和更换垫草,定期用1%~2%氢氧化钠溶液或0.3%过氧乙酸溶液对鸭舍、运动场和水塘进行全面彻底的消毒杀菌,减少细菌对环境的污染,还需安装铁网,防止飞鸟、虫、鼠等进入鸭舍。(3)制定科学合理的饲养方案,提供营养全面的全价饲粮,禁止饲喂霉变饲料和污染水源,适当添加补充一些微量元素、矿物质和维生素,以增强鸭群的抵抗能力。(4)加强初生雏鸭保温工作,防止雏鸭堆积挤压力,防止外伤,控制饲养密度,保证良好的通风效果,注意降温防湿,保持干燥的环境,避免各种应激反应的出现。(5)对种鸭做好断趾处理,避免鸭群被鸭爪抓伤,免疫接种时需做好消毒措施,防止引发外伤感染。(6)加强检疫工作,实时动态观察鸭群的健康状态,一旦发现异常需及时处理,对病死鸭进行无公害处理,防止疫病蔓延。

5 结语

综上所述,鸭葡萄球菌病分布很广,传播速度快,传染性强,给养鸭业带来极大的危害。因此,在鸭养殖过程中,应遵循预防为主的原则,根据当地流行特点积极做好免疫接种工作,提供良好的种鸭群产蛋环境,确保种蛋清洁,避免鸭子受到刺伤、刮伤,防止引发感染,并结合药物预防,保持卫生良好的饲养环境,提供营养全面的饲料,合理科学的饲喂,提高鸭群整体体质,从而减少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

猜你喜欢

雏鸭养鸭鸭群
一例鸭群发生呼吸道疾病的过程和诊治
关于稻鸭共作高效模式的研究
雏鸭的饮水与开食
周三根:养鸭走上脱贫致富路
一例鸭感染鸭瘟病毒的诊治
巧得妙方
鸭群中的鸵鸟
永修贫困户养鸭铺就脱贫梦
雏鸭运输中应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