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农田水利工程施工对环境的影响

2022-11-22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22年5期
关键词:农田水利环境保护水利工程

梁 晶

(甘肃省水利水电工程局有限责任公司,甘肃 兰州 730030)

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施工期间会对周围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现代社会对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施工部门必须高度重视施工方式,及时修复施工对环境造成的损伤。在农田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加大对环境的保护力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农田水利工程施工对环境的影响

1.1 土地盐碱化

农田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所使用的一些材料和化学原料,会与土壤产生反应,从而使当地土壤逐渐盐碱化[1]。土壤盐碱化会对附近的农田造成极大的影响,盐碱化的土壤会使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无法吸收到充足的养分,造成农业减产,甚至部分土地已不适应植物生长。但是从工程建设来讲,水利工程施工期间,一些材料是工程必须的,相关部门在使用这些材料的同时,要保护周围土地,避免土壤盐碱化。

1.2 水土流失

部分水利工程需要在水源上游进行施工,有些地区水源上游是茂密的森林,为了水利工程的建设,必须将部分植被清除。在建成水利工程的同时,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影响。由于这些地区的林木被砍伐,森林数量减少,植被覆盖率降低[2],水土流失逐渐加重,侵蚀附近的农田。因此,在水源上游地区修建水利工程时,必须要保护好这些地方的生态环境,避免因为修建工程而造成水土流失。

1.3 环境污染

农田水利工程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也有小部分分布在近郊地区。不管是农村还是近郊,其经济发展水平无法与城市相比,在建设工程时,多选择就近利用现有资源,多数工程在修建过程中并没有严格遵循相关标准,缺乏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加之缺少监管,施工方会将工程产生的废气废水废物就地排放,导致施工地区的环境污染严重。

1.4 生态链的破坏

生态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整个地区生态链的变化,在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下,生态链除了自然灾害的影响,一般不会出现大的变化。但是在进行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时,一旦施工单位不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在该区域生存的动植物会受到不利影响,当地的生态平衡被打破,生态链出现断裂,最终影响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

2 农田水利工程施工中提升环境保护的意义

2.1 当地环境的需要

我国是农业大国,在农田水利工程方面需求量较大,但由于长时间对环境保护的不重视,再加上农田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乱排乱放工程废物,导致建设地的环境污染比较严重。因此,必须要注意环境保护工作,否则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会逐步威胁当地居民的生活[3]。

2.2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可以促进水利工程行业在原有的施工技术基础上创新施工方式,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相关部门为了保护环境,积极探索新工艺、新技术,督促各施工单位、企业、个人使用更加环保的方式建设农田水利工程,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3 保障人民生活

农田水利工程施工中加强环境保护,可以保障附近居民的生活。农田水利工程本身就是为了促进农村发展,加强环境保护力度,能更好地服务农村居民的生活,提升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在农田水利工程施工中提升环境保护,避免附近农民的生活受到影响。

2.4 实现“环境友好型”社会

“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提出,让水利工程从业人员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从环保角度来说,环境保护就是为国家的生态发展作贡献,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农田水利工程施工期间加强环境保护,是“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要充分落实农田水利工程施工中环境保护政策,打造“环境友好型”社会[4]。

3 农田水利工程施工中环境保护措施

3.1 及时更新水利工程技术

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环保工作,首先要做到及时更新工程技术,要“因地制宜”,针对不同的地区采取不同的措施,对不利于保护环境的施工方式应该及时调整。将水利工程技术更新放在第一位,有利于水利工程建设行业在施工技术方面的改进,同时也有利于加强环保能力。在技术更新的同时,降低能源消耗,减少废物排放,利用绿色的方式进行工程施工。

为了确保农田水利工程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设计人员在规划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地形、生态等因素,遵循因地制宜理念,对农田水利施工建设作出全面的分析,仔细罗列施工过程中可能对当地环境造成的影响,并针对性采取措施,减少工程对环境的破坏。设计人员要根据当地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以及当地农业生产特点规划并设计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方案,要保证农田水利工程在建成后既能与当地的生态环境相协调,又能发挥其作用,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3.2 加大环境保护管理投入

增加环境保护管理方面的投入,通过加快实施管控式农田水利工程项目的开展,在农田水利工程施工中的各个环节提升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以及投入,将环境保护理念融入到水利工程行业的方方面面[5]。

3.3 利用科技提升环保效率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加快环境保护方面的技术开发,在环境保护方面积极利用科技,建立技术服务体系,大力示范和推广环保技术,把环境保护新技术运用到农田水利工程中,提升环保效率[6]。

3.4 建立适宜的监督机制

无论是农田水利工程施工建设还是环境保护,都需要有适宜的监督机制,只有在有监督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完成环保工作。加强监管机制建设和完善,在农田水利工程施工期间,监管部门对农田水利工程各项目的开展以及能源利用和废物排放等方面进行详细的统计和调查,要求农田水利工程各项目施工阶段,必须遵守相应的环境保护条款,实现水利工程建设与保护环境同时进行。

3.5 建立完善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主要是为了提升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当出现生态环境破坏的情况时,要及时进行处理,避免造成严重的生态危机[7-9]。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倘若发现个别企业在进行日常工作中没有遵循相关要求进行作业,存在环境污染情况,则要及时进行相应的惩治,并根据生态补偿机制要求其完成后续的补偿工作。

首先,农田水利工程在投入使用时,相关部门需要综合当地的生态条件,建设蓄水池或水泵站,保障水源供应。蓄水池主要是通过收集雨水存储水资源,人们利用蓄水池将自然降水储存、消毒以后再用于生产生活。

其次,各地区要在原有的水利灌溉系统进一步加固设备,如对水库定期清理、加固堤坝等,对水渠进行防渗漏维护;做好水域和河道的管理工作,合理增加机井设备,及时清理河道淤积的泥沙,保证排水系统正常运行。

再次,相关部门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改变传统灌溉方式。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选择适宜的灌溉技术。在干旱严重的地区使用大水漫灌会造成土壤板结,不利于作物生长,根据地质地貌引进灌溉技术,比如可以使用滴灌技术。滴灌能有效减少水资源的浪费,还可以改善土壤环境。

最后,建设农田水利工程时,要保护农田周围的小河流。农田周围有规模大小不一的河流、小溪,这是农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避免对这些小溪流的破坏,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要禁止过度开采,要保证水资源能够自我修复,维护生态环境的稳定[10]。

3.6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绿色经济已然成为社会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相关部门在开展农田水利施工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提高对水资源的利用率,加强防渗漏技术的应用,依照实际情况进行方案的调整,有效提高水利工程的施工效率,发展循环经济。

3.7 优化工程布局设计

对于农田水利工程而言,倘若布局不合理,不仅会导致整个工程施工进展受到阻碍,最终也会削弱工程的实际效用。相关部门在设计工程方案时,要考虑工程建成后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通不过不断的验证,完善设计方案,使方案具有科学性,能够指导工程建设[11]。

农田水利工程涉及面积广阔,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比较大。因此,在工程设计阶段要注重环境效益。相关部门应严格审核工程设计方案,督促设计单位修改不合理的设计,必须要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进行施工建设[12]。同时,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要根据工程进度、遇到的问题、相关政策等及时调整规划,逐渐提升工程建设质量。

相关部门在开展农田水利工程设计的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并参考相关设计案例完成设计,要关注气候因素对工程的影响,明确当地的地质类型,反复测算相关数据后进行布局与设计,这样不仅能够有效提高生态环境与水利工程运行的协调性,同时还能促进当地发展。

4 结语

我国对农田水利工程给予了极大的重视,施工单位作为农田水利工程的承办方,必须要具备过硬的专业能力,农田水利工程关系到整个区域的发展,施工单位必须要重视农田水利工程中对环境的保护。

猜你喜欢

农田水利环境保护水利工程
环境保护
重大水利工程复工风采
农田水利水土保持技术推广
营改增对水利工程造价的影响
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思考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上海市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探讨
农田水利技术推广
欢迎订阅《ANSYS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
新《环境保护法》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