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蓝舌病的流行症状、病理变化及防控

2022-11-22陈奋

中国畜禽种业 2022年4期
关键词:血清型绵羊病原

陈奋

(广西容县县底镇水产畜牧兽医站 537514)

蓝舌病首次于1876 年在南非报道,随后遍布非洲、欧洲、美洲、亚洲及大洋洲而等部分国家。其主要病原是蓝舌病病毒。通常将羊舌病称为“羊瘟”,是一种虫媒病,主要危害绵羊,尤其是细毛绵羊。本病被OIE 列为A 类传染病,对养羊业的危害非常巨大,甚至能造成大面积发病。

1 蓝舌病的病原简介

蓝舌病病毒是具有结构模糊的外衣壳和32 个壳粒组成的环状结构的内衣壳,无囊膜,直径在65~80nm 之间,呈二十面体对称的球形病毒粒子,属于呼肠孤病毒科环状病毒属[1]。蓝舌病病毒主要存在于患病动物血液和组织中,具有24 个血清型,且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血清型,通常各血清型之间缺乏交叉免疫。该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弱,经75%乙醇和3%甲醛处理、pH 在3 以下、在60℃下30min 以上、或在75~95℃下的环境中可失去感染性。但其可以抵御氯仿、乙醚和0.1%脱氧胆酸钠的处理,且pH 在6.5~8.6 之间,50%甘油,-80℃条件下可长期存活。

2 蓝舌病的流行病学

2.1 传染源

蓝舌病的主要传染源有病羊或带毒羊,另外,隐性感染的牛等其他反刍动物也是该病重要的传染源。在这些动物的血液和精液中均含有大量病毒。虽然羊不能直接通过分泌物的形式将病原排出,但可以通过吸血昆虫作为媒介排出病原。

2.2 易感动物

蓝舌病的主要易感动物是绵羊,不同品种的绵羊都易感染。羚羊、山羊、牛、鹿、骆驼、糜等其他反刍动物也可感染,除绵羊外,最易感的动物为牛和山羊。其他动物在感染后多为隐性经过,无明显临床症状。

2.3 传播途径

蓝舌病主要通过库蠓等吸血昆虫叮咬易感动物进行传播。当库蠓和伊蚊在发病羊体表吸血后,再次吸取健康羊的血液时会造成本病的传播。处于妊娠期的母羊在发病后也可通过胎盘进行垂直传播将病原传播给羔羊。由于精液中含有大量病毒,可以在公母羊交配时将疾病传播给母羊。

2.4 流行特点

蓝舌病的流行特点和库蠓等吸血昆虫的生活习性和分布密切相关,因此,本病表现出明显的季节习惯,主要在春夏季节气候潮湿等有大量库蠓活动的地区多发。本病还多发生于一些多水区域,如池塘、河流及其他地势较低的地带。通常本病的传播是库蠓等随空气流动而进行迁移传播,因此,发病呈现出地方性流行,但如果受到较强风力的影响,这些吸血昆虫也可随风飞至较远的地区,造成该地区出现感染和发病。

3 蓝舌病的临床症状

蓝舌病的潜伏期在3~10d,发病率约在30%~40%,死亡率约为3%或者更高,病程可持续6~14d,绵羊患病后多呈急性型。临床表现为病羊精神不振,脱离羊群,食欲不振,消瘦,逐渐衰弱,流涎,体温高达42℃,高热稽留5~6d。嘴唇水肿,严重时可蔓延至面颊、耳部、颈部、腹部和胸部。舌和口腔黏膜发绀、充血,可见青紫色的瘀斑,严重时舌、唇部、面部、齿龈及颊部黏膜溃疡、糜烂,导致吞咽困难。随后流出红色唾液,伴随口臭,溃疡部位出血,鼻镜、鼻黏膜糜烂、出血,鼻部出现浆液性分泌物,随后出现带有血液的黏脓性分泌物,造成呼吸困难。部分病羊蹄冠和蹄叶发炎、疼痛,导致跛行,便秘或腹泻,粪便带血,身体衰弱至死亡。妊娠母羊感染后可造成流产或产畸形胎。

4 蓝舌病的病理变化

病羊剖检后可见口唇、齿龈、硬腭、舌和颊部黏膜出血、水肿,口腔黏膜发红、糜烂,鼻周围可见黏性分泌物,多呈红褐色,鼻镜有干涸的黏膜附着,颌下和颈部皮下出现浸润,呈胶样。心肌、心内外膜、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黏膜有出血点,严重时可在消化道黏膜上发现溃疡、坏死。肝脏、脾脏、肾脏等脏器和淋巴结水肿、充血和出血。蹄冠上皮脱落,蹄叶发炎、溃烂。

5 蓝舌病的诊断方法

通过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的观察可以做出初步诊断,需要经过实验室检测确诊,尤其是与口蹄疫等进行区别。诊断本病常用的实验室技术有琼脂扩散试验和中和试验等免疫学方法,也可采用PCR 等分子生物学方法。以琼脂扩散试验较为常用。而且应用本方法需要的条件不高,结果相对准确,用时也较短,适合在临床上对本病进行诊断。中和试验也较为常见,具有准确的结果。但目前应用PCR 技术已成为本病诊断的一种重要手段,使用PCR 方法能快速对病原进行检测,具有非常高的灵敏度,能检测到微量病原。由于其对仪器要求较高,对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也有较高的要求,因此,不利于在临床诊断中应用。

6 蓝舌病的防控措施

6.1 加强检疫

首先,加强绵羊等易感动物的运输检疫和各口岸检疫。其次,加强引种时检疫,防止引入带毒种羊。最后,加强养殖场的日常检疫,及时发现发病动物,必要时对发病动物及同群动物实施扑杀。

6.2 严控引种

第一,为避免蓝舌病的传播,应严禁在库蠓等吸血昆虫大量活动的季节引入种羊。第二,禁止从已有该病的国家和地区引入种羊、精子和胚胎。

6.3 预防免疫

蓝舌病病毒具有多种血清型,且各种血清型之间无交叉免疫,因此,在免疫接种前应检测该地区病毒的血清型,使用同种血清型的疫苗对动物进行免疫可获得较为满意的预防控制效果[2]。一般使用弱毒疫苗或灭活疫苗对疫区动物进行免疫接种,可获得至少1 年的免疫力。部分地区也可使用双价或多价的弱毒疫苗对多种血清型的病毒感染进行预防免疫。

6.4 加强灭虫

由于该病主要传染源和传播媒介是库蠓等吸血昆虫,因此,加强灭虫可有效防控该病。首先,加强处理污水,净化水源环境,防止滋生吸血昆虫。其次,可使用杀虫剂或驱虫剂减少或消灭库蠓等吸血昆虫,降低其密度[3]。最后,采用基因调控等技术降低库蠓等吸血昆虫的繁殖力,切断蓝舌病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从根本上防控该病。

6.5 加强饲养管理

首先,保持环境干净、卫生,严格消毒,制定完善的消毒制度,对羊舍和使用工具每周至少消毒2 次以上,必要时每天消毒1 次。要定期轮换使用消毒药物,避免长期应用同一种消毒药物影响消毒效果。消毒时要做到全面和彻底,针对每个地方都要消毒到位,避免出现走过场的消毒方式,导致消毒盲区内病原滋生,使消毒达不到理想效果。其次,注意防寒防暑,寒冷季节加强保暖,炎热季节加强防暑,尤其是羊舍内最好能保持相对恒定的温湿度,这样可以有效降低羊群因环境温度变化较大而产生应激反应。羊舍内还要保持有良好的空气质量,要多通风,及时排除舍内不良空气,这样可以减少有害气体对羊呼吸道造成的刺激。最后,制定合理的饲料配方,注意营养搭配,提高羊群自身抵抗力,在饲养过程中要注意饲料和饮水的清洁卫生,避免出现霉变饲料和污染的饮水造成病羊体质下降。

7 结语

由于蓝舌病还未有特异性的治疗药物,传染性较强,严重危害绵羊等反刍动物的生长发育。因此,应加强日常饲养管理,精心护理,及时检疫,积极灭虫,加强免疫,防止该病的发生。

猜你喜欢

血清型绵羊病原
冬末春初 注意防治绵羊痘病
在雨中“躲雨”的绵羊
长丝鲈溃烂症病原分离鉴定和耐药性分析
东莞地区B群链球菌的血清型与多位点序列型的分析
红尾皇冠鱼头洞病的病原分离鉴定及药敏性分析
昆明市妇幼保健院2014~2018年门急诊手足口病的病原构成变化
鱼类烂身病病原研究综述
绵羊和小鸟
巧计得绵羊
2005~2011年厦门市食物中毒副溶血性弧菌的病原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