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奶牛常见子宫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2022-11-22邱爱军

中国畜禽种业 2022年4期
关键词:患病奶牛内膜

邱爱军

(山东省禹城市农业农村局 251200)

北方奶牛场子宫疾病发病率较高,可达到30%左右,具有代表性的子宫疾病类型包括子宫内膜炎、子宫蓄脓和产后子宫炎。奶牛一旦患有上述疾病,会出现较为明显的空怀期延长和胎间距不合理等问题,从而给养殖户带来经济损失。为降低不良疾病影响,需要对子宫疾病的发病原因和治疗方法进行研究。

1 子宫蓄脓

1.1 致病机理

子宫内膜受到损伤的奶牛极易出现排卵延迟的情况,若排卵期奶牛子宫受到的污染较为严重,则会增加其患子宫蓄脓病的概率。分离子宫蓄脓存在的细菌可知,导致奶牛患病的细菌主要有两种,分别是化脓链球菌、胎儿毛滴虫。

1.2 诊断方法

临床研究证实,子宫蓄脓病的易感群体为产后奶牛,其致病机理存在一定的特殊性。患病奶牛子宫内部将有脓性分泌物积聚,子宫大小通常能达到妊娠3 个月的程度,少数患病奶牛子宫大小可达到妊娠4~5 个月的程度,子宫壁厚度变薄,各部分的软硬和薄厚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另外,患病奶牛子宫多呈紧张状,工作人员触诊时可感受到波动感。若奶牛存在长期不发情的情况,工作人员应对其进行检查,通过阴道检查与直肠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得出相应的诊断结论。

1.3 治疗手段

治疗子宫蓄脓病的药物以前列腺素为主,另外,氯前列烯醇同样可被用来对该病进行治疗。如果对前列腺素进行注射后,奶牛未能痊愈,需等待9~14d 才能对该药物进行二次注射。约有90%的患病奶牛在注射此类药物后会由于黄体溶解而出现发情,子宫积聚渗出液可被尽数排出,子宫内部细菌也将得到有效清除。约有10%~12%的病例痊愈后出现复发情况。约有20%的病例在治疗后仅经过1 次授精便成功受孕,剩余患病奶牛需要经过3~4 次的授精才能成功受孕。

2 子宫内膜炎

2.1 致病机理

若奶牛在产后初期患有子宫炎,其患子宫内膜炎的概率大幅增加,得出这一结论的原因是产后子宫炎与该病的致病细菌类型大致相同。但要注意,患有子宫内膜炎的奶牛子宫内部存在的细菌与子宫炎不同,多为化脓链球菌。

2.2 诊断方法

研究表明,产后14d 左右的奶牛普遍存在子宫炎类似症状,产后28~42d 的奶牛仍有50%的概率存在子宫炎类似症状,因此,在产后28d 内诊断奶牛是否患病极易出现将子宫内膜所存在生理炎症和子宫内膜炎相混淆的情况。产后42~60d 的奶牛患有子宫内膜炎的概率在25%左右,该病具有较广的流行范围,若不及时干预,其流行范围可达到50%以上。

作为局部性疾病的一种,子宫内膜炎往往不会诱发全身症状,其临床症状通常出现在产后28d 左右。确诊该病的方法以诊断子宫内膜细胞为主,另外,工作人员还可以回收子宫灌洗液,通过观察液体、检测液体光密度、对液体蛋白质、酸碱值及白细胞浓度进行检测等方式得出相应的结论[1]。若条件有限,工作人员可以选择对奶牛进行超声检查,该方法同样可被用来诊断子宫内膜炎,但在特异度及灵敏度方面的表现难以达到预期。

分娩40~60d 的奶牛患病概率相对较高,若不及时治疗,将使奶牛繁殖性能受到负面影响,具体表现为受孕概率降低,流产概率增加。虽然常规诊断方法无法做到对多头奶牛同时进行诊断,但工作人员可通过细胞学检查方法,先确定少数奶牛的情况,再对牛舍内现有奶牛的患病概率进行推断,根据最终结果制定相应的预防策略。

2.3 治疗手段

2.3.1 灌注疗法

分别取100mg 地塞米松,2.5g 左氧氟沙星,将其融入100ml 浓度为0.9%的生理盐水中。将制备所得混合溶液充分摇匀,通过灌注的方式将混合溶液灌入患病奶牛子宫内。灌注频率为每2 天1 次,持续给药2 次后,对奶牛阴道分泌物进行收集并检查,若奶牛子宫内仍有细菌存在,可继续给药至症状减轻为止,确保病情始终处于可控状态。

2.3.2 结合疗法

将浓度为0.9%的生理盐水作为溶媒,加入20g 土霉素并充分摇匀,向患病奶牛子宫内部进行灌注。与此同时,通过静脉注射的方式向患病奶牛体内注入200 万IU 的甲硝唑。随后,分别取10g 地丁、10g 蒲公英和10g 醋香附,水煎到完全沸腾,并取150ml 药汁拌入水或是饲料中,供奶牛自行饮用及食用。该治疗方案以3d 为一个疗程,每天给药一次即可,一个疗程结束后,收集并检查奶牛阴道分泌物,对治疗效果进行相应评估,若奶牛症状无明显好转,则重复上述操作。

3 产后子宫炎

3.1 致病机理

产后子宫炎的致病机理可被概括如下:(1)产科并发症、双胎分娩及胎衣不下。(2)进入干乳后期的奶牛如果每日摄入饲料量无法满足自身需求,同样会增加患病概率,其中,用尿素饲喂干乳期奶牛被视为诱发产后子宫炎的主要原因,与肉牛相比,奶牛患病概率更高,初产奶牛的患病率可达到15%~18%。(3)产后子宫炎的易感群体还包括过瘦及过胖奶牛,因此,养殖人员应做到均衡饮食,避免奶牛出现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的情况。

患病奶牛将出现产奶量持续减少和受胎延迟等问题,通常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治疗,若工作人员没有在最佳时机对患病奶牛进行治疗,还会出现生育力受损等情况,不仅会影响奶牛的生存质量,还会使养殖人员蒙受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导致产后奶牛患病的原因主要是其体内革兰氏厌氧菌、大肠杆菌还有坏死梭杆菌超标。研究表明,大肠杆菌通常会给奶牛患病率产生巨大影响,这是因为作为最早入侵奶牛体内的细菌,大肠杆菌可为其他类型病原体入侵奶牛子宫提供帮助。坏死梭杆菌造成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其中,给奶牛产生影响最大的毒力因子为白细胞毒素。此外,由化脓隐性杆菌和坏死梭杆菌所诱发疾病,还包括乳房炎、犊牛白喉、脓肿及脚癣等,这点需要引起重视。

3.2 诊断方法

产后子宫炎属于急性疾病,其临床症状主要发生在产后10d 左右。脓毒性子宫炎表明,奶牛子宫内膜或深层结构所受到感染较为严重,有诱发毒血症的可能,而毒血症的临床症状往往涉及奶牛全身,如体温持续升高,频繁努责或弓背,阴门有黏脓性分泌物排出,随着病情的发展,患病奶牛排出的分泌物颜色将逐渐转变为棕色、红棕色,在卧下过程中,奶牛往往会排出大量分泌物。工作人员可对疑似患病奶牛进行直肠检查,结合检查过程中奶牛阴道流出的分泌物性状,得出相应的诊断结果[2]。

3.3 防治手段

3.3.1 预防

研究证实,可使产后子宫炎发病概率得到有效控制的方法为减少干物质摄入量,但现有手段并不能保证奶牛摄入干物质的具体摄入量始终处于允许范围,加之即便奶牛所处环境不存在任何应激因素,仍有患产后子宫炎的可能,因此,工作人员应将减少干物质摄入量的方法作为备选方法。另外,过度拥挤会给奶牛摄食行为产生影响,因此,养殖人员应尽量避免干乳期奶牛出现过度拥挤的情况,尽量降低群体发生变化的频次,除特殊情况外均不得对老龄奶牛、后备奶牛进行混养。导致子宫炎流行的因素还涉及卫生条件方面,通过试验可知,在牛舍内铺设稻草可有效降低奶牛患病率。目前多篇报道均指出某多价疫苗已被证实可用于奶牛产后子宫炎的预防,养殖人员应密切关注疫苗研发情况,在疫苗面向市场大规模投放后,及时对奶牛进行接种,由此来达到降低奶牛患病率的目的。

3.3.2 治疗

产后子宫炎为奶牛常见疾病,若治疗及时,多数奶牛均能做到迅速恢复健康,少数奶牛可能诱发肝衰竭、淀粉样变性等疾病。另外,患病奶牛不育风险较健康奶牛更高,若治疗不及时还有可能出现子宫内膜炎等疾病,影响奶牛生育率和生存质量。

对产后患急性子宫炎的奶牛进行治疗,首选治疗药物为抗生素,若条件允许,工作人员还可选择临床证实更加有效的支持疗法,通过配合治疗的方式确保治疗效果达到预期。传统治疗方式均存在较为明显的不足,如将子宫内容物排空能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但要考虑使用虹吸管时,子宫存在被穿透的可能,因此,通常要先采取抗菌治疗,在抗生素初见疗效后,再根据患病奶牛情况决定是否对其子宫内容物进行引流处理。选择抗菌药物时,工作人员应注意大肠杆菌普遍对抗生素具有一定的抗药性,但头孢仍具备较其他药物更加突出的治疗效果。

现阶段,研究人员已证实有多种抗生素可被用来对产后子宫炎进行治疗,但在具体治疗中仍要考虑不同抗生素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如利用头孢噻呋对患病奶牛进行治疗,虽然可使临床症状快速减轻甚至消失,但无法使奶牛生育率得到提高。考虑到产后子宫炎的自愈率可达到30%左右,加之抗生素普遍存在易残留及耐药性等特点,工作人员应等待2d 左右的时间,根据患病奶牛情况再决定是否利用抗生素对其进行治疗。目前,尚无证据可直接证明口服钙凝胶或是注射雌激素等方式可使患病奶牛生殖反应及临床症状得到改善,这点应引起重视。

4 结语

随着养殖行业朝着规模化方向发展,奶牛患病概率也较之前有所提高,要想使奶牛常见子宫疾病得到有效预防,关键是要明确致病机理。本文便以奶牛子宫疾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子宫蓄脓、子宫内膜炎和产后子宫炎的发病原因,并系统说明了疾病诊断方法和防治对策。相关结论可为行业人员提供参考,有利于促进奶牛养殖行业朝高质量方向发展。

猜你喜欢

患病奶牛内膜
乍暖还寒时奶牛注意防冻伤
经腹彩超检查子宫内膜厚度在绝经前妇女子宫内膜疾病中的诊断价值分析
辽中区患病草鱼体内嗜水气单胞菌分离、鉴定与致病力测定
子宫内膜病变超声与病理类型的相关性分析*
夏季奶牛如何预防热应激
异常子宫出血,是子宫内膜息肉惹的祸吗
子宫内膜增厚需要治疗吗
奶牛吃草
《奶牛的家》
完形填空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