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儒家乐教思想看高校音乐专业课程思政建设

2022-11-22

蚌埠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乐教专业课程儒家

易 慧

(合肥师范学院 音乐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1)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加快构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实施时代新人培育工程,完善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全面实施课程思政建设正是高校对于该意见的具体落实举措,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构的重要环节,是实现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关键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儒家乐教思想历久弥新、影响深远,其中的“乐与政通”“乐以化人”“乐以治心”等思想更是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对于当前高校音乐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具有着较强的借鉴和启发意义。本文重点围绕内在关联、时代价值意蕴和创新实践路径这三个维度来探索中国传统儒家乐教思想对于高校音乐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功能和作用。

1 儒家乐教思想与音乐专业课程思政之内在关联

儒家乐教思想萌芽于上古时期,周朝时已具雏形,直至春秋末年,孔子将该思想逐渐系统化和规范化,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乐以化人”“既美且善”等大量对后世教育产生深远影响的乐教思想[3]。课程思政作为中国当代教育实践的创新产物,离不开中国优秀传统教育思想的滋养和浸润,尤其是高校音乐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与儒家乐教思想,无论是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还是教育方式上,都有着紧密的内在关联。

1.1 在教育目标上

孔子曰:“广博易良,乐教也。”“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4]264在儒家看来,乐教并不仅仅是单纯的音乐教育,或者说音乐教育只是儒家用于教化的一条途径。儒家希望通过包括诗书教育、艺术教育、人格教育等在内的全面系统教育来培养美善相兼、仁德相济之君子,而音乐教育正是实现儒家乐教思想中“乐以成德”“乐以化人”这一教育目标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证。正如《乐记》所云:“先王之制礼乐也。”“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4]427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5]指出:“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中可以看出,立德树人是高校工作的立身之本和根本目标,而课程思政建设则是实现立德树人这一目标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抓手。

比较儒家乐教思想和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教育目标,能够发现儒家乐教思想突出了音乐教育在教化人、培养人中的地位和作用,而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则需要依托于专业课程这一基本载体,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在教学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但两者都注重将“政”(即价值观)融入到教育的全过程中,都强调要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对于高校音乐专业而言,由于专业课程中涉及古今中外大量音乐知识的教授和学习,其课程思政之目标也需要通过音乐教育这一载体来实现。因此,高校音乐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和儒家乐教思想的教育目标,不仅在内在逻辑上具有一致性,在路径选择上同样具有一致性。

1.2 在教育内容上

儒家乐教思想认为:“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4]427音乐因情而生、依情而起,能够反映人心向背,体现人情冷暖,其中蕴含着道德、伦理、善恶、雅俗等。故而在乐教过程中要注重对于音乐内容的筛选,即如荀子所云“声,则凡非雅声者举废”[6],应“使夷俗邪音不敢乱雅”。儒家希望通过精心挑选的教育内容(包括“正声”“雅乐”“德音”等)的灌输和传授来引导弟子们在研习过程中自觉去践行礼乐制度所规范的言行举止,从而实现“乐以成德”之目的。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明确要“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5]。对于高校音乐专业课程思政来说,其建设内容同样应该针对音乐专业的特点和优势,深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要义,同时还要结合时代发展变化的趋势和潮流,在传承和发扬,赓续和创新上下功夫、做文章。具体来说,就是要精心设计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既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家国情怀,“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之仁爱之心,还要有“清泉白石,皓月疏风”与“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之美学追求,更要有“乐以治心”与“乐以象德”之乐教思想。要“礼”“乐”相将、“美”“善”相兼,通过音乐专业知识和思政内容的有机结合来培塑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既有专业素养,又具备高尚品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3 在教育方法上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了孔子向师襄子学琴的故事,由“习其曲”“习其数”“习其志”直至“得其为人”的这一过程,说明孔子学琴并不满足于音乐技术的掌握,而是要通过技术的学习进而探寻音乐中所蕴含的哲思和人学,即“持文王之声知文王之为人”[7]。徐复观认为:“孔子对音乐的学习,是要由技术以深入于技术后面的精神,更进而要把握到此精神具有者的具体人格。”[8]在儒家乐教思想中,音乐教育并不仅仅局限于习曲学艺,更为重要的是识曲中之志,得其之为人。整个教学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重点在于将技艺学习、情感体验和人格熏陶这三者融于乐教这一具体实践活动中。

在高校音乐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同样需要注重教育方法的探索和创新。教学过程不能仅仅停留于音乐知识的学习,思政教育也要避免空洞的说教和单纯的理论宣讲,应该融入情感体验和情操陶冶,在思想共鸣中激发情感认同。同时还要通过有效提问来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探究音乐知识中所蕴含的哲理与启迪,通过显性知识传授和隐性价值引导的统一,提升课程思政的质量和效益,在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有机统一中达到润物无声、风化于成的教学效果。

2 儒家乐教思想融入音乐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时代价值意蕴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美育课程要注重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等多维育人目标的整合,与立德树人的总体要求有效对接。高校音乐专业课程需要不断挖掘思政潜力,融入思政元素,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同向同行,充分发挥“育美”和“育德”双重功效。儒家乐教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和哲学观念,将其融入高校音乐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有着独特的思政育人价值和实践应用功能。

2.1 理论价值

儒家乐教思想将音乐育人的理想与实践相统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生智慧。课程思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应运而生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是实现“三全育人”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比较来看,儒家乐教思想和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两者具有高度的内在关联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课程思政教育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儒家乐教思想的当代延伸和拓展。特别是将儒家乐教思想融入到高校音乐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不仅为音乐专业课程思政找到了历史依据和理论依据,也有利于儒家乐教思想的当代传承和赓续。在古今教育思想的对比研究中,“以乐化人、以乐治心、以乐成德”的探索和研究,不仅能够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启发高校音乐专业课程建设,而且能够更加深入地把握儒家乐教思想和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精髓和要义。

2.2 应用价值

从应用价值来看,将儒家乐教思想融入高校音乐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能够进一步丰富音乐专业课程思政内容,拓展高校音乐专业课程思政实践路径。儒家乐教思想在音乐课程中的应用,不仅是对音乐学科中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深入挖掘,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实践。在音乐专业教学实践中贯穿“乐教”“乐学”思想,能够更好激发师生的教授和学习动力,从而达到快乐学习、主动学习的目的。“八音克谐”的审美追求对于课程教学中音乐专业知识和思政内容的相融相生、协调一致具有很好的启发意义。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乐以成德”“乐以化人”等思想的融入能够促进高校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吸收宝贵的思想精华,提高自身的思想品质和道德修养,从而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之目标。

3 儒家乐教思想融入音乐专业课程思政的创新实践路径

以儒家乐教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永远铭刻于内心的历史文化记忆,是新时代高校教育创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源泉。将儒家乐教思想融入高校音乐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通过师生共育、内外同育和“美”“德”并育等方式创新实践路径,使得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在协同合作、显隐结合和价值引领中提升教育质量和效果。

3.1 师生共育,实现由单纯理论灌输向互动交流的转变

“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4]430儒家乐教思想最终要通过礼乐教化来实现移风易俗、治理天下的目的。而在这一过程中,如果仅有施教者的施教,没有受教者的参与,无异于在唱没有观众的独角戏,乐教的有效实施也就无从谈起。这启示我们,在当代高校音乐专业课程教学中必须要改进教学观念,抛弃单纯理论灌输的方法,要加强互动交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多元价值追求的权利,了解他们的发展需求,获取他们的情感认同,营造快乐的课堂氛围,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课程思政的教化作用。

在《西方音乐史》《外国民族音乐》《二十世纪现代音乐概论》等以西方音乐理论为中心的课程教学中,可以通过中西音乐历史、风格及特点的比较来培养学生跨文化思维能力,同时也在认识中国音乐文化独特性的基础上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中国音乐史》《中国民族音乐》《戏曲鉴赏》《民歌概论》《安徽戏曲音乐概念》等以中国音乐理论为中心的这一类课程中,本身就包括了与思政有着紧密联系的内容,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既能注重讨论、思考与互动,又融入体验式演奏、演唱实践,不仅能够体悟中国传统音乐的博大精深,更能激发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从而实现这类音乐课程独特的育人效应。如《安徽戏曲音乐概论》的教设计中,由于当前高校学生大多对庐剧、黄梅戏、泗州戏等安徽地方戏曲了解不深,戏曲音乐融入当下的审美意识难度较大,就更应该注重“教”与“学”的互动;教师应注重示范教学,在理论阐述的同时辅之以视频赏析,让学生有了基本的了解后再选取戏曲名段亲身示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运用分组交流、课堂研讨等方式,分析比较剧种、唱腔及其历史起源等,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模唱唱腔、基本身段表演,甚而以简约锣鼓展开各种形式的合作,让学生在体验式学习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将理论知识与音乐实践贯通互融,进而体悟戏曲音乐的韵味和精髓,感受到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广博和宏大。

3.2 内外同育,实现由单纯课堂教学向课后拓展的转变

儒家乐教过程中除了音乐知识的传授,还有行舞习乐的教习行为,更有学礼以立的实践活动,正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高校音乐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而应该深入挖掘音乐专业的特点,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做好课程思政的拓展和延伸,通过仪式活动、游戏娱乐等隐性教育模式将思政内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全面渗入到音乐专业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从而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中实现思想和价值观念的传递。

特别是《小型民族乐队编配法》《歌曲写作》《和声》等这类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音乐课程,仅有课堂教学中的理论阐述和作品分析远远不够,还要注重课后实践的转化效果。对于《歌曲写作》这门课程而言,大量的创作实践是在课后完成的,而创作一首好的作品不能仅限于音乐的旋律和节奏等,还要有文学、艺术等多方面的积淀及互融,同时也要注重音乐作品在舞台上的呈现效果。因而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语境下的智慧课堂和教育云等资源,将课程思政内容通过隐性教育的方式融入到学生创作实践过程中,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经典和时代精神等作为歌曲创作的必选专题,在歌词的选择、旋律的书写、伴奏的编配等方面注入各类思想政治元素,通过线上线下、校内校外、课上课后的全方位、多时空教育,将理论阐述、创演实践与价值引导有机统一,在情感共鸣和思想共振的基础上实现课内、课外共同育人的目标。

3.3 “美”“德”并育,实现由单纯传授知识向全面育人的转变

《论语·八佾》记载:“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在孔子看来,文艺作品不能仅仅是“美”的,同时还应该是“善”的,只有尽善尽美才符合孔子的审美价值判断。儒家乐教思想强调在施教过程中通过对“善”的追求来实现道德教化的作用。与此同时,音乐作品中的旋律、节奏等审美愉悦功能在乐教过程中的功能同样也不能忽视。美善统一的审美标准是孔子乐教的理想追求。高校音乐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应该注重挖掘音乐作品艺术之美背后的良善与美好,将知识传授、审美教育和道德教化等相互融合,使得学生在获取知识和精神愉悦的过程中,同时能够实现自身道德修养的提升,达到“美中有德,德中有美”之境界,进而实现全面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的。

在《声乐》《钢琴》《中国乐器》《中国民乐合奏与重奏》《管弦乐合奏与重奏》等音乐表演类课程中,演唱(奏)知识、技能和技巧是呈现音乐作品的必备基础。然而音乐同时也是一门情感的艺术,演唱(奏)者首先需要唤起自己内心的情感意象,方能在演绎过程中实现与欣赏者的审美互动和情感共鸣。因此教师不仅要教授演唱(奏)技巧,还要通过历史背景的引导、地域风格的把握和民族精神的领悟来阐释和挖掘蕴藏于音乐作品中的“美”与“德”。如在《声乐》课程中,歌曲的教唱需要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其中“声”的传递更多要注重演唱技巧,而“情”的表达则更多需要表现作品中所蕴含的“美”与“德”。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结构、主题、歌词、风格特点等进行全面分析,从而实现对“情”的把握。以《唱支山歌给党听》为例:其曲式为带再现的单三部结构,起始A段音乐主题,第一小节同音反复之后直接跳进到全曲最高音g2,紧接着是一系列跌宕起伏的跳进,开腔即呈现了“山歌”辽阔和悠长的特征,通过直抒胸臆的豪情来表达对党的深情,从而奠定了全曲的基本情绪和风格。B段中对旧社会悲苦、愤恨地渲泄与A段形成强烈对比,再现A段又响起的“唱支山歌给党听……”预示着光明一定会战胜黑暗。教师在教唱时需要通过循循善诱、抽丝剥茧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这些音乐语言中所蕴藏的旋律之美和结构之美、所饱含的感恩之情与坚定信仰,进而将产生的充沛情感内化为演唱者的声音表达传递给欣赏者。在这一实践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感知美、传递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又让学生体悟到红色文化的磅礴力量,从而在学思践悟、知行合一的过程中全面提升、全面进步。

4 结论

儒家乐教思想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传承千载、延绵至今,其中的“乐与政通”“乐以化人”“乐以治心”等思想与课程思政这一新时代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举措一脉相承。特别是高校音乐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无论是在教育目标,还是在教育内容,又或是教育方法上,都和儒家乐教思想有着紧密的关联。因此,将儒家乐教思想所蕴含的教育思想和哲学观念融入高校音乐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具有独特的时代价值意蕴。通过师生共育、内外同育和“美”“德”并育等创新实践路径,由单纯理论灌输向互动交流、单纯课堂教学向课后拓展、单纯传授知识向全面育人转变,能够促使音乐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互补互融、相得益彰,从而更好地提升教育质效和达到培养目标。

猜你喜欢

乐教专业课程儒家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与专业课程思政的融合实践探究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改革分析
刘涛《音调未定的儒家——2004年以来关于孔子的论争·序》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浅谈新课改下如何改变小学语文教学观念
语文课堂的乐教与乐学
“四乐教学法”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