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引领视角下企业档案编研的实现路径研究

2022-11-22中国石油档案馆中国人民大学档案事业发展研究中心

浙江档案 2022年7期
关键词:编研石油文化

王 强/中国石油档案馆、中国人民大学档案事业发展研究中心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对于企业来说,以先进文化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建设基业长青世界一流企业的战略举措,为此一些中央企业纷纷将文化引领作为公司的发展战略。

档案是兼凭证价值和参考价值的优质文化资源,档案编研是激活档案价值、彰显档案魅力的有效手段,是积淀、传承、创新企业文化的重要力量源泉。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数字化转型的新背景下,企业档案编研面临新的机遇和新的契机,档案编研如何有力支撑文化引领战略并发挥其独特的价值作用,是当前企业档案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1 研究回顾

档案编研助力文化建设一直是档案学研究的重要主题,特别是近年来结合新的发展形势和新的技术环境,档案编研出现了新的研究视角,也形成了一系列新的观点。一是从档案治理视角研究档案编研模式。张帆、吴建华结合档案治理的核心理念,提出档案部门主导、社会主体自主的复合治理式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模式,并利用AGIL分析框架构建起新模式的功能支撑框架[1];连志英构建数字档案资源社会化开发模型[2]。在档案治理视角下,档案编研主体更加多元,而非单一主体;编研方式以新技术为主,而非传统手段。二是从数据管理视角研究档案编研手段。在数据驱动的新型管理和开发模式下,一些学者探讨了数据编研、数字编研的新方法和新手段。祁天娇等指出,在数据驱动背景下,档案编研也需要从纸质材料、人工编排、手工书写等传统状态转向档案数据、自动或半自动化编排、机器书写等数据化状态,并构建了七大功能模块的档案数据化编研系统功能参考模型[3];吴志杰提出档案编研工作应全方位应用各种新技术,实现“以机器为主、人工为辅”的档案编研手段转变,最终构建一体化档案编研工作平台[4]。数据管理视角的研究丰富了档案编研手段,拓展了编研产品形态。三是从数字人文视角研究档案编研方法。房小可等提出基于数字人文的档案编研新方法,将数字人文理念融入档案编研的搜集、加工和展示[5];赵红颖等设计面向数字人文的“数据化—情境化—故事化”层层递进的红色档案资源组织路径[6];牛力等探索面向数字人文的档案资源创新开发利用[7],构建“PDU”模型[8]。数字人文在数字档案资源的关联性组织、可视化呈现、叙事化表达等方面的场景越来越多,为文化类档案编研、工业遗产档案编研提供了新的方法。四是从知识服务视角研究编研内容组织。档案编研本身就是挖掘档案知识价值的过程。张斌等设计档案知识工程的研究体系与框架[9];牛力等设计基于语义的档案知识聚合模式,并以吴宝康名人档案资源为例对该模式进行实证研究[10]。在知识服务视角下,档案编研围绕用户个性化、知识化的需求目标,由汇编型、以编为主,向研究型、以研为主的知识级服务转变。

上述研究为文化引领视角下企业档案编研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但都没有在企业典型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新形势下企业档案编研的系统、完整路径。为此,本文以中国石油集团的档案编研具体实践为研究个案,探讨企业文化层次与档案编研的内在关系,并构建新时期企业档案编研的路径框架。

2 理论基础:档案编研与企业文化关系的内在机理

档案、历史、文化有着深刻的内在逻辑,档案是一种文化载体和文化建构的“管理文化”[11]。档案编研与企业文化之间存在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运行规则。

从企业文化层次结构看,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将企业文化划分为精神层(“内化于心”)、制度层(“固化于制”)、行为层(“实化于行”)和形象层(“外化于形”)[12]。企业文化四层次结构为企业档案编研提供了赋能视角。档案编研在记录、传承和创新企业文化中发挥着基础支撑作用,具体表现在:一是聚力功能。围绕企业核心价值观和文化的档案编研,其内容的真实性和历史厚重感更能起到共鸣和认同效果,从而增强企业文化的凝聚力。二是记史功能。档案编研是存储和积淀企业文化的重要形式,真实性、系统性是其最主要特点,特别是企业大事记、年鉴、组织机构沿革等基础编研真实记录了企业的发展。三是叙事功能。围绕重要事件、人物、项目等特定主题的档案编研,还原和再现特定历史场景,丰富了企业文化的“故事”和“情节”。四是塑形功能。档案展览以及档案文献纪录片等在展现和塑造企业形象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可见,档案编研的聚力功能、记史功能、叙事功能、塑形功能,赋能于企业文化的精神层、制度层、行为层和形象层。

3 实践探索:档案编研服务企业文化建设的做法

中国石油档案部门树立“大编研”思路,坚持“通过档案文献讲历史”的定位,积极赋能企业文化建设,并创造了独特的档案文化。

3.1 以档记史,打造年鉴组织史等编研集群

中国石油制定档案编研管理办法,建立企业大事记、年鉴、组织史资料编研的常态化机制;制定大事记、年鉴、组织史资料编研规范,明确各类编研具体要求。

《大事记》每年一编,并在重要节点编研阶段大事记和专题大事记,如编研《中国石油大事记(1949—2021年)》,系统梳理70年内的大事要事;编研重要决策、石油会战、勘探开发、炼油化工等专题、专业大事记,多维度展现发展脉络。在传播手段上,除传统纸质外,探索打造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于一体的网络立体版大事记信息集群,形象生动展现事件、记录历史。《中国石油集团年鉴》首卷于1996年11月出版,之后每年一卷,已连续出版26卷,成为系统记录中国石油发展历程的大型资料性权威性编年书和工具书。所属企业编纂企业年鉴数量不断扩大、质量持续提升,初步形成“总部—所属企业”年鉴集群,逐步建立以集团年鉴为龙头、企业年鉴为主体、专业年鉴为补充的年鉴体系。中国石油组织部门和档案部门密切配合,建立《中国石油组织史资料》每年一征编、五年一出版工作机制,到2021年底,丛书已完成总部卷、企业卷、基层卷系列图书203部348卷册出版工作,总出版字数逾1.7亿字。档案基础编研为各项业务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客观权威的基础资料支撑。

3.2 以档叙事,围绕重要节点创新专项编研

中国石油档案部门把握时代脉搏,以重大历史节点和重要历史时刻为契机,编研出版《石油华章——中国石油改革开放40年》《数说玉门石油80年》《图说玉门石油80年》《石油经典永流传·数说经典》《石油经典永流传·图说经典》《石油档案故事》等系列图书,传承和再现石油经典文化。

在编研过程中,不断创新“叙事”手段,深入挖掘故事、呈现丰富细节,引起读者广泛共鸣。如《石油华章——中国石油改革开放40年》的策划经历了由“一大”到“三大”的演化,将原来单一的“大事记”文字表达方式改为“大事件”“大事记”“大数据”三个部分,通过图文并茂、图数结合的方式进行叙事。“大事件”从党和国家领导人关怀中国石油、重大决策与体制改革、重要政策与机制改革、“五年计划”重要成果、重大业务发展、重要国际合作与交流等9个方面,梳理大事件185个、图片230张、档案135件,文图并茂地展示了40年来中国石油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大事记”采用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相结合的方式,按照重大决策、重要活动、重要会议等18个类目49个方面,选取大事记1620多条,记述1978年1月至2018年12月中国石油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项。“大数据”收录中国石油改革开放以来重要业绩指标、先进劳模人物、获国家科技奖项等200多组数据图表,展现40年来中国石油取得的巨大进步和历史性成就。这些编研成果在中国石油集团召开的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庆祝重组成立20周年座谈会上首发,得到一致好评。2021年,在庆祝建党百年这一重要时间节点,编研出版《石油经典永流传·数说经典》《石油经典永流传·图说经典》,从百年石油工业辉煌发展之路和浩如烟海的档案文献中,选取100个经典事件、100个经典瞬间,利用红色档案再现我国石油工业发展历程中百万石油人为国奉献、为民族加油争气的石油故事。

3.3 以档塑形,建设档案展厅展现企业形象

中国石油档案部门通过建设企业历史展厅和参与建设企业形象展厅的方式,展示档案资源独特文化内涵。

集团总部在石油大厦建立中国石油古代近代厅和现代展厅,古代近代厅重点展示走在世界前列的中国古代石油文明和中国近代石油工业发展历程,现代厅重点展示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石油建设、改革、发展历程及取得的成就。展厅以原始档案为主要内容,是参观者感受中国石油、认知中国石油的重要窗口,也是传承石油精神、展示公司形象的重要平台。所属企业充分发挥档案资源优势,建设历史展厅,如吉林石化档案中心建设了“线上”“线下”两个历史陈列馆,通过大量历史档案,呈现吉林石化作为新中国化工长子的历史变迁。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所属勘探开发研究院文献档案馆以“科技兴油创新路、档案见证辉煌史”为主题举办档案展,弘扬科学家精神,极大地鼓舞了员工奋斗热情。

中国石油集团广泛开展“石油精神教育基地”建设,到2021年底共建设了大庆油田铁人王进喜纪念馆、长庆油田展览馆等150个石油精神教育基地。在建设过程中,档案部门主动参与建设,充分挖掘馆藏档案,开展史料征集,融入档案元素,使教育基地充满浓厚的“档案味”。如所属兰州石化公司石油精神教育基地,通过1000余张珍贵的历史照片、500余件档案文献、200多件富有历史价值的实物,再现了新中国炼油化工工业历史。

3.4 以档聚力,纵深推进核心文化传承研究

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为典型代表、以“苦干实干”“三老四严”为核心的石油精神,是中国石油企业文化的“根”和“魂”。围绕企业核心文化的编研是档案工作服务中心、资政育人的重要切入点。

2020年6月,中国石油档案馆组织编研的《石油精神——文献石油70年》一书在中国石油集团第三届石油精神论坛上发布,94.5万石油人在线观看。全书60余万字,立足中国石油工业70年艰苦创业、发展壮大历程,以档案文献为依据,系统梳理和研究石油精神产生、发展与传承的历史脉络,填补该领域研究空白,是档案编研从重“编”到重“研”的一次有益尝试[13]。开发红色档案是传承企业文化红色基因、弘扬石油精神的重要举措。2021年,中国石油以“凝百年之辉、筑兰台之梦”为主题,以红色档案为基础,编研100部档案微视频庆祝建党百年,《“两论”起家》《初心——牢记周总理的嘱托》《“民兵号”机车组的故事》等在集团公司各类新媒体展播,通过全方位、全角度、立体化宣传,红色档案文化充分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中国石油集团党组书记在中央电视台微纪录片《信物百年》中讲述铁人王进喜笔记本的故事,阐述其中的精神传承,在中国石油内外引起强烈反响。所属大庆油田公司档案馆集中打造档案微视频、党建丛书、图文集、专题展览、数字化编研、专题数字档案馆、档案专题研究“七个系列”编研成果,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所属西南油气田公司档案中心挖掘红色石油档案编研《川油史记》丛书,从反映公司近70年发展历程的档案文献中,选取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关心的7个经典石油事件,按照“一事一书”的原则,编研《石油师入川》《川中石油会战》《四川石油会战》等7册图文集共16万字,每册图文集还配套摄制了纪录片,赋予图文集更多可读性、可视性,传播效果较好。

在文化引领战略下,中国石油档案部门通过档案编研,形成了多层次、多系列、多类型的档案编研成果,有力赋能和助推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文化“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实化于行、外化于形”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中国石油在编研组织上注重建章立制、集团联动,在编研选题上围绕中心策划系列主题,在编研主体上多主体协同,在编研手段上充分借助信息技术,在编研传播上多媒并用,这些探索为企业档案编研提供了有益借鉴。也要看到,中国石油档案部门在档案编研的体系化设计、新技术应用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4 基本路径:档案编研助力企业文化引领的“五力”方法

本文对中国石油的实践进行研究,总结并提出了提升企业档案编研“五力”的方法,即企业档案编研需从战略层面融入企业文化体系提升引导力、内容层面策划主题系列编研提升影响力、主体层面构建合作开发生态提升协同力、方法层面应用数字技术手段提升生命力、基础层面建设主题资源平台提升保障力。

4.1 融入企业文化体系,提升档案编研的引导力

档案部门应加强档案编研工作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一是创新理念。将档案治理理论、知识服务、数字人文、数据科学等新的理论运用到档案编研中,积极探索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档案编研中的应用。二是规划引领。制定企业档案编研规划和档案编研总目录,明确档案编研的目标定位、发展思路、长期和短期编研项目、保障措施等。三是健全制度。将档案编研纳入企业文化制度和档案工作制度,建立常态化长效机制,制定不同类型档案编研规范,引导编研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开展。

4.2 策划主题系列编研,提升档案编研的影响力

企业可根据发展历程、企业规模并结合中心工作,策划集中化、系列化的主题,实现编研产品从碎片化向体系化转变。一是拓展编研形式。在编研层次上,逐步从单一的汇编型向研究型提升,在一次编研基础上,开展二次、三次编研;在编研类型上,既有综合性编研也有专业性编研;在编研载体上,既有传统纸质印刷载体,也有网络、数字出版物、音视频等新型载体;在编研内容上,既有忠于原文的表现方式,也有档案叙事的创新表达。二是突出特色文化。充分利用企业馆藏特色档案资源,围绕企业特色文化和企业核心精神开展编研。如可围绕红色档案、工业遗产档案,采取情境化、故事化的组织方式讲好红色故事。三是聚焦重点热点。紧扣时代主题,围绕国家、行业、本单位重大纪念活动、重大历史节点开展档案编研,如围绕周年纪念活动策划一部企业史、一部纪录片、一本画册、一个网络专题、一次展览等,全方位、深层次、系统化展现企业发展历程和重大成就。

4.3 构建合作开发生态,提升档案编研的协同力

档案部门应树立开放编研、合作编研理念,打破部门和单位界限,建立联合编研机制,整合全企业力量,联合社会力量,共同开展编研,努力打造合作开发的持续发展生态。一是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加强与企业文化、信息化部门以及相关专业部门的联合。如将档案编研纳入企业和各职能部门的基础工作,形成档案编研与业务发展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对于专业领域的编研,适合采取专业部门主导、档案部门配合的方式。加强与宣传部门的合作,充分借助主流媒体影响力大的优势,拓宽宣传渠道。二是建立上下联动机制。对于集团企业,要增强对档案编研资源、编研力量的统筹能力,形成“一盘棋”的整体思维,建立编研队伍,发挥合力,如实施“一企一鉴”工程、“企业记忆”工程、口述企业史工程等,形成“总部—所属企业”体系化、全员化的编研格局。三是建立内外联动机制。联合高校、历史研究机构、文化机构等社会力量,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合作开发、优势互补”的模式,实现合作共赢。如通过建立档案与史志专业委员会或联合历史研究机构,对企业发展史或企业核心文化进行研究,推出深层次的档案编研精品。

4.4 应用数字技术手段,提升档案编研的生命力

企业应积极探索数据管理、人工智能、数字人文、叙事可视化等技术在档案编研的应用,使档案编研“活”起来、“动”起来,激发档案编研的活力。一是变革编研模式。数字(数据)编研[14][15]按照一定的模型和规则建立编研系统,通过人机交互的方式开展编研,不仅提高了编研工作效率,增强了成果的时效性,而且将传统的编研成果形式转化为专题数据库,满足用户检索、阅读和数据利用等多种需求,是数字时代全新的档案编研模式。二是创新成果形式。数字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档案编研领域,为打造文、图、声、像一体化的叙事空间创造了条件,数据编研产品成为新的成果形态。除了传统的年鉴、大事记等编研编纂产品,应探索数字方式开发新型档案资源产品[16]。如,传统的大事记仅以条目的形式展现,而立体版网络大事记,不仅可以运用时间轴动态展示大事要事,还可建立事件、人物、时间、主题、地点的知识图谱,根据不同利用需求呈现不同主题大事数据产品。再如,可通过内容解析—关联聚合—线索构建—叙事可视的方法创新照片档案编研[17]。三是丰富传播手段。在传统纸质出版基础上,企业可建立专门网站,通过档案编研成果的数字化,实现一站式查询利用。此外,应积极利用融媒体扩大编研成果的传播,如微视频具有即时性、移动性和社交性的特征,具有较好的传播效果;再如引入AR(增强现实)技术,实现展厅现场虚拟与现实的交互展示,不仅实现“云参观”,而且向观众提供沉浸式体验,达到“立体化传播”效果。

4.5 建设主题资源平台,提升档案编研的保障力

建立面向用户的档案主题资源平台是构建主动、开放型编研生态的必然要求。在这一平台上,档案资源经过数字化或数据化加工,实现档案资源从档案部门提供利用到用户“自助”利用的转变。建立主题档案资源过程的实质是档案信息集成化的过程,可以看作是一次编研,是档案部门在数据时代发挥专业能力的重要工作。一是完善档案分类体系。在传统企业档案分类方法基础上,积极构建基于职能的档案分类体系,提升档案资源的完整性和有序性。二是建设专题档案数据库。积极推进档案资源的数字化和数据化,通过主题方法或标签方法建立不同主题的专题库,便于不同用户的专题利用。三是构建档案资源地图。可视化展现各类档案专题资源并揭示其关系,满足不同编研主体的利用需求。

猜你喜欢

编研石油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对传统档案编研与数字档案编研融合的思考
科研档案编研工作的新认识
谁远谁近?
信息时代档案编研工作开展思考
深化企业档案编研工作,提高档案服务能力
石油PK太阳能
假如地狱里发现了石油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