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次档案工作实践与理论的碰撞与协同
——“大数据治理环境下档案机构的愿景与使命”学术研讨会综述

2022-11-22邵亚伟,胡晓烨,文利君

浙江档案 2022年7期
关键词:转型数字化

编者按:在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胜利闭幕、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重要节点,集聚全国知名档案专家围绕档案事业发展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交流探讨,2022年7月21日,由浙江省档案学会、中国人民大学电子文件管理研究中心、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联合主办的“大数据治理环境下档案机构的愿景与使命”学术研讨会在浙江省档案馆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召开。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原常务副校长冯惠玲,浙江省档案馆副馆长、浙江省档案学会理事长胡元潮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教授、院长刘越男作主旨报告,来自浙江省档案局、浙江省档案馆、中山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上海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单位共8位专家作主题报告,会议由浙江省档案学会秘书长莫剑彪,浙江省档案学会常务理事、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章燕华主持。

冯惠玲教授在致辞中,对会议议题“大数据治理环境下的档案机构愿景和使命”进行了解读。她指出,使命是档案机构的重大责任,愿景是更具有理想主义色彩和情怀、更具内在激励性的长久目标,激励并指引着档案工作,而议题的前置词“大数据治理环境”则指明了这一愿景的具体方面。大数据治理包含对内对外两个方面,对内可以总结为“理、采、存、用”,分别是管理、采集、存储和使用,这实际上是一个档案数字化转型的问题,是档案管理历史上面临的最为严苛、最为深刻、波及面最广的一次革命性转型,各类新技术的出现启示档案数字化转型是不断持续的过程,不能仅停留在内部。对外就是借助大数据从更广义上对社会进行治理,对外而言,档案领域参与大数据治理,在社会治理方面的参与、效能和贡献,则涉及档案工作的外部性问题,“连接”一词概括了外部性愿景,目前档案领域与政府领域的连接已受到了关注、取得了进展。她指出,探讨“大数据治理环境下档案机构的愿景与使命”这个题目具有前沿性、社会性、开阔性,极具想象空间,能够激发我们对未来档案工作的长远、高水平的设想,激发档案机构的能量。她表示,希望这次会议能够成为“火种”,“点燃”整个档案系统在此愿景下的设想,让档案机构的数字转型和我们在社会中的身份、地位、责任、使命能达到新的水平和高度。

胡元潮理事长向研讨会的胜利召开表示热烈祝贺。他回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档案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数据治理的重要讲话精神,总结了浙江省档案数字化转型的成效。浙江省档案部门紧紧抓住创新发展这个关键变量,坚持数字赋能、改革破题、创新驱动,全面推进档案数字化改革,以数字化改革引领撬动档案事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了从数字到数据的转变。他指出,浙江省档案部门将认真贯彻落实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加大创新探索力度,加快推进档案数字化改革。一是加快档案数据归集,制定统一的档案数据归集方案和标准,汇聚全省馆藏非涉密共享档案目录及部分全文等。二是加强档案数据治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档案数据的多维归类、智能检索、深度挖掘、智慧编研等,充分发挥档案大数据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三是加快档案数据共享,完善全省馆际馆室业务协同和档案便民利用服务机制,实现档案大数据服务的现代化、均等化。他表示,浙江在档案大数据治理方面已经作了一些探索,但在理论和实践层面还有困难,希望与会专家学者为浙江档案事业发展出谋划策,为浙江推进档案大数据治理提供理论和学术支持。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教授、院长、电子文件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刘越男作题为《档案与数据的协同管理:困境与出路》的主旨演讲。她重点围绕大数据时代档案机构向何处去这一问题进行了思考与展望。她指出,档案教育与档案机构、档案事业的发展是一体的,在大数据时代档案教育与档案事业面临新的挑战,档案机构在融入大数据时代浪潮的同时要立足自身,可以以协同管理的方式参与大数据治理。从政府到企业,数字化转型逐步深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数字化转型进行了总动员,数字化转型全面铺开。在数据指数级增长、数据管理大军集结、数据管理技术推陈出新、数据管理法规政策汇拢的背景下,档案管理与数据管理可以进行协同,对各类要素进行整合,实现一致性和互补性,使系统产生整体作用大于各要素作用力之和。她指出,档案与数据进行协同管理的原因和动机在于:数据与档案之间的法理联系和现实差异要求协同,资产视角要求链接档案与数据管理,档案管理和数据管理的方法相通支持协同,目标互补促进档案管理和数据管理的协同,档案管理与数据管理体系的相对割裂呼唤协同。档案与数据的协同管理,不在于谁要替代谁,而在于如何进行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她强调,面对困难与挑战,档案领域首先要认清当前形势,明确自身与数据管理部门的优劣势;其次可以从数据档案化治理和档案数据化开发两条思路出发厘清协同的思路;再次需要明确协同的定位,进一步思考档案数据、档案部门和档案管理系统在数据治理中的定位。此外,要积极探索构建协同机制,协同机制的核心在于职责的分配,外在表现为机构设置,二者均需要在政策和法律法规中得以体现以形成共识。可以从探索协同路径和发展合作生态两个方面出发,探索档案与数据协同管理的重要出路。

浙江省档案局档案监督管理处处长梁绍红作题为《浙江档案工作数字化转型的探索与实践》的报告。他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关于“数字浙江”的战略部署为切入点介绍了浙江省数字化改革工作,指出档案信息化是“数字浙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支撑。面对档案管理对象发生变化、信息化传统实施路径面临挑战、档案工作运行理念机制急需转型等问题,浙江省大力推进档案工作数字化转型,主要做法和成效包括全面融入和服务“数字浙江”建设、加强档案工作数字化转型总体设计、持续推进档案工作数字化转型重点工程、加快推进档案工作数字化改革等四方面。同时他还分享了档案工作数字化转型的心得体会,包括坚持改革理念、做好服务和融入文章、加强多跨协同与内外联动、强化科技和平台等支撑、同步推进资源转型和业务转型等五方面。他还介绍了未来浙江省档案工作数字化转型的思路方向,即在前期取得优质成效基础上,继续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迭代升级档案工作数字化改革“2N2”体系、推进“浙里数字档案”应用全面贯通、深化打造一批数字档案应用典型场景、统筹抓好档案工作数字化转型各项基础工作等。

浙江省档案馆电子档案管理处处长林伟宏作题为《省域档案大数据共建共享方法与路径探讨》的报告。他首先对大数据与档案的特征及关系进行了分析,指出大数据与档案分别具有动与静、整体与部分、无序化与有序化的特征,大数据归档主要有按“件”归档和以数据库、XML归档等方式,档案大数据由档案资源大数据、档案管理大数据与档案开发大数据构成,但档案大数据是否独立、档案机构大数据能否互联互通等有待进一步探索。此外,他结合浙江省实践,提出构建省域档案大数据共建共享的五大发展方向:一是建设主体应从单兵作战走向联合作战,不同类型的档案机构应以开放包容心态成为档案大数据的建设方;二是发展规划应从盲目无序走向规划引领,按照分类分级、先易后难等原则建设省域档案大数据,实现档案大数据的合法合规共享;三是数据汇集应从信息孤岛走向政务网络融合,档案数据资源从档案机构局域网迁移至政务外网,实现资源互联互通,并根据开放情况面向社会提供利用;四是数据治理应从容缺容错走向补齐完善,数据提供方和档案数据共享中心加强合作,排查问题,补齐缺漏数据;五是数据共享应从定点服务走向共享利用,共享开放包括档案目录、全文、编研成果等档案资源和产品,不断完善便民服务体系、优化用户体验。

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信息安全与电子文件研究院执行院长陈永生作题为《专业化与大众化——档案工作和档案机构的定位与转型》的报告。他指出,尽管档案事业的“理想状态”是由专业的档案人员和档案机构来承担,但大数据治理环境使得这种状态正在发生转变。一是档案工作正从专业化走向大众化,部分档案工作前置并由机构业务部门承担(业务化),部分依靠社会力量全面管理档案资源(社会化)。二是档案机构坚守专业化,主要表现为由档案机构承担档案工作,具有独特性、优越性与经济性等特点,档案工作应实现专业化与社会化的结合。为此,档案机构坚守专业化可以从让档案更齐全完整、更有用好用、更安全可靠三方面入手。他还提出在大数据治理环境下档案工作发展方向。一是做到合理舍弃和扩大,即档案实体管理机构要有所取舍以寻求差异化高质量发展,档案主管部门要扩大监管面和业务指导面。二是档案工作的定位与转型应从专业化走向大众化,实现专业化与大众化相结合,走差异化高质量发展道路。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吴建华作题为《大数据治理背景下档案工作的方法论思考》的报告。他指出,“大数据治理”成为全国、浙江省及杭州市档案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重要内容。新环境下档案工作应寻求方法上的变革和突破,而对方法论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分析和解决大数据治理环境下档案工作衍生问题的能力。大数据治理背景下档案工作方法论包含两方面:一是全维度破解档案工作中的难题,由于档案工作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日益密切,需要从管理、法规、技术三个不同维度寻求破解之道。二是全过程构建档案工作的时序体系,可从顶层设计、平台建设、绩效评估三个不同阶段构建。顶层设计应更注重细节、注重弱势部门及可持续发展;平台建设应明确管理对象和基本职能活动,梳理相关要素与活动流程,具备集成、动态、应急、全员化“四位一体”功能;绩效评估要从顶层设计、平台建设运行效果出发提出改进与优化之处。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傅荣校作题为《数据赋能的档案机构新使命》的报告。首先,他回顾了国内外对档案工作者和档案机构职责的有关论述,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档案机构的新使命。他指出,具有一致的愿景和使命是构成共同体的基础,公共档案机构的使命凝聚起了“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大背景下,“我们”的新使命包括思考档案数据赋能数字治理和助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方法和路径,扩大档案数字治理应用场景,在持续推进我国数字化转型的先进实践中找准“我们”的位置。其中数据融合、共享开放和开发利用成为档案数据赋能的关键所在,档案数据体系应融入国家数据底座或国家数据整体框架。其次,他总结了数字治理对“我们”提出的八方面新要求,包括实现电子文件与公共数据全流程治理;确保电子档案法律效力;实现档案信息服务一体化查档;推动与放管服相适应的档案工作改革创新;实现政务数据与档案数据融合、共享;推动与政务公开数字化转型相适应的档案开放;推动与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相适应的档案治理和档案数据治理;成为智力支撑和发挥智库作用。最后,他分析了“我们”在数据赋能方面的现状与问题,包括顶层设计不够,介入数据赋能的治理体系缺乏途径;档案信息化建设总体滞后;电子文件与公共数据全过程治理实现不足;档案数据化处理粗糙,共享利用难;档案开放水平与政务公开不相适应。他指出,未来“我们”在介入数字治理体系、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还需要有更加充分的探索。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信息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夏义堃作题为《政府数据资产管理的运行逻辑与档案资源开发的路径选择》的报告。首先,她提出了政府数据治理与档案管理具有同源性的观点,包括研究对象同源性、理论发展同源性、体制演进同源性和战略目标同源性。其次,她提出了基于前端控制的政府数据资源管理框架,强调了政府文件与档案是政府数据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她提出了政府数据资产管理的实现路径,特别是对政府数据资产管理中所体现的档案参与和档案思想进行了重点阐释。如政府数据盘点与价值预判体现了档案管理的基本原则;目录管理中标准化的数据资产目录由档案部门制定;在质量管理中档案部门的元数据标准为政府数据治理部门的标准建立提供参考;在安全管理中体现出档案分级保护的思想;在资产审计中的质量审计、价值审计、风险审计等环节也都体现了档案思想。最后,她指出面向未来档案部门需要创新档案管理思维,加强对“低价值密度”但具有“档案属性”记录的管理;坚守档案管理经验,重视数字连续性、来源原则、前端控制、全程管理、鉴定理论与方法等的指导价值;加快存量档案数字化步伐,充分挖掘传统档案资产价值;拓展鉴定空间,主动适应数据合规要求,关注“整体鉴定法”的应用;培养既精通档案管理又熟悉数据分析、数据管理、数据挖掘等各类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党委书记丁华东作题为《档案记忆再生产理论与实践思考》的报告。他在回顾档案记忆理论研究与范式的发展历程、对社会记忆理论运用进行反思与批判的基础上,提出“档案记忆再生产理论”在突出“档案记忆”的本体论,推动档案记忆形态论、资源论、功能论向“记忆实践”转向,突显档案记忆理论体系的整体性和包容性,克服社会记忆建构论的缺陷,强化对档案记忆再生产实践的理解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他对“档案记忆再生产”的含义、类型、特征和过程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提出档案记忆再生产理论与实践创新的新特点和新动态:一是行动逻辑,涉及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三方面;二是数字化转型,涉及传统档案记忆再生产的数字化转型和数字记忆再生产两方面;三是能级提升,主要涉及档案记忆能量、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两方面;四是记忆伦理,包括责任伦理、公平伦理、正义伦理、理解与和解;五是理论创新,涉及档案记忆再生产理论发展的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教授、电子文件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钱毅作题为《多态并行 守正创新——档案机构发展展望》的报告。他指出,档案机构是资源中心、服务中心与能力中心多重角色的集合体,其中资源是本色,能力是保障,服务是发展,三者承担不同的作用。首先,作为资源中心,档案机构面临三态对象与馆藏观演进带来的新挑战。伴随技术环境的变革,档案对象由模拟态向数字态、数据态持续变迁,管理空间亦发生着从以载体为中心到以文件为中心再到以数据为中心的变化,基准能力实现从可见级到可读级再到可理解级的升级,以数据为内核的新型档案对象大量出现,给档案工作带来的挑战剧烈而空前。其次,作为能力中心,档案机构应重点积累资源长期保存核心能力。从模拟态的要素能力,到数字态的体系能力,再到数据态的生态能力,三态的长期保存核心能力各有特点,应统筹结合,共同实现档案资源的长期保存。最后,作为服务中心,档案机构应提供证用系统服务与档案数据基础设施服务。资源服务方面,构建面向社会服务的基于档案的数据基础设施(ABDI,Archives-Based Data Infrastructure);系统服务方面,构建证用兼顾的档案信息服务能力,发挥档案的凭证价值与信息价值。最后,他提出了“档案工作如何适应人机共读”的问题,并对大数据时代档案机构发展方向作出了展望,即作为记录价值的裁定者、多态空间的管理者和档案记忆的构建者,档案机构肩负着人类文明表达与传播、人类记忆留存与延续的使命,应从“资源—能力—服务”的三位一体视角明确自身定位和未来走向。作为资源中心,要多态并行,建设与完善业务规范;作为能力中心,要守正创新,锤炼多态档案资源核心保存与管理能力;作为服务中心,要立足现实,胸怀星辰。

研讨会最后,会议主持人章燕华副教授作简短学术小结,她指出本次研讨会具有三个特点:一是会议议题应景、重要且具有前瞻性;二是专家阵容及分享议题展示了档案工作理论与实践的碰撞与协同;三是会议观点和信息量体现了专家们对实践的洞察力以及理论的思考和及时回应。希望此次研讨会能够为档案工作者提供新鲜的视角和观点,对实践工作有所启示;希望与会专家和档案同仁们持续关注浙江、研究浙江和宣传浙江;希望理论界与实践界加强合作,结出更好更多的成果。

猜你喜欢

转型数字化
推动内部审计工作数字化的探究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数字化赋能农业提质增效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华龙一号”数字化转型的实践与探索
《红楼梦》的数字化述评——兼及区块链的启示
延续与转型: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中国福利会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