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威市凉州区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2022-11-22顾忠斌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22年8期
关键词:制种种业农作物

顾忠斌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种业中心,甘肃 武威 733000)

近年来,武威市凉州区现代农作物种业紧紧围绕“沿山沿川沿沙”3 大特色产业带,充分发挥区内资源优势,通过加强宣传教育,落实监管责任,理顺管理体制,强化科技创新,加大政策扶持,着力打造精品种子生产基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全面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1 农作物种业发展阶段

1.1 初期发展阶段

1953年,原武威县在清源镇建立了武威县良种繁殖场,建立穗系圃、株系圃、原种圃的“三圃”制繁种体系,积极探索繁育小麦良种。20 世纪60年代以后,先后建立了太平滩园林场、兰墩滩甜菜良种场、下沙子农作物原种场,充实完善了良种繁育体系,小麦良种繁育面积不断扩大,农作物制种业起步良好。

1.2 加快发展阶段

20 世纪90年代初,原武威市陆续建立种子公司、良种繁殖场、农作物原种繁殖场和瓜果蔬菜公司等国营繁育单位、企业,主要承担小麦、玉米、瓜菜制种,良种繁育品种逐年增加,制种面积扩大到1994年的0.09万hm2,为农业增产增收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1.3 稳步推进阶段

1995年以后,原武威市委、市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农作物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步伐加快,农作物良种向生产专业化、质量标准化、繁育推销一体化、大田用种商品化方向发展,玉米、瓜菜等作物普遍实现了杂交一代化,充分发挥了良种的增产增收作用。到1999年底,各类农作物制种面积达到0.27万hm2。

1.4 快速扩展阶段

2000年以来,由于种子生产经营效益凸显,国营、集体、民营种子企业快速增加,种子产业特别是外向型玉米制种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制种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截至2006年,凉州区各类农作物制种面积由2000年的0.67万hm2增加到2.53万hm2。

1.5 提质增效阶段

从2007年开始,受国内外种子市场影响,造成种子大量积压,价格从高走低,通过淘汰和压缩科技含量低、市场容量小、经济效益差的品种,全区农作物制种面积逐年减少,特别是2009年凉州区委区政府制定了规范制种业发展的意见和办法,农作物常年制种面积稳定在0.67万hm2左右,现代种业逐步向提质增效转变。

2 发展现状

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关键。近年来,凉州区委、区政府把现代种业作为全区农业重点产业谋划布局,种业发展态势良好。

2.1 种子产业优势明显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着力打造精品种子生产基地,全区共有种子企业72 家,其中,玉米制种企业14 家,小麦、瓜菜、食用菌等种子企业26 家,日光温室蔬菜育苗企业32 家,初步形成了“生产专业化、加工机械化、质量标准化、管理法制化、育繁推一体化、产供销网络化”的现代种业发展格局。

2.2 区域布局已经形成

充分利用凉州区自然资源、气候条件和现有种业发展基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洪祥镇、双城镇、黄羊河农场等区域建立玉米制种核心示范区,在黄羊镇、四坝镇、永昌镇等区域建立玉米、麦类、瓜菜花卉、马铃薯脱毒种薯、蔬菜种苗、向日葵、油菜种子生产基地,构建了“沿山沿川沿沙”3 大特色产业带、“一核心七基地”的现代种业发展布局。

2.3 加工能力快速提升

经过多年沉淀积累和发展,制种企业生产加工水平明显提高。全区建成玉米种子加工中心19个,种子晒场 20万 m2,仓库 3万 m2,加工车间 1.5万 m2,成套种子加工生产线19 条,果穗烘干线19 条,年加工能力达到了1.2 亿kg,生产的种子主要销往河南、山东、安徽等黄淮海地区和云贵川等西南地区及东北部分区域。年生产各类蔬菜种苗1.8 亿株以上,实现销售收入1 亿元以上。

2.4 监管能力逐步加强

凉州区印发了《关于加强玉米制种管理工作的通知》《凉州区玉米制种网格化管理制度》等制度性文件,按照“属地管理”和“层层负责、网格到底、责任到人、全面覆盖”的要求,明确责任主体,认真履行监管职责,确定玉米制种网格化监管责任人6 634 人,其中:区级网11 人、镇级网1 565 人、村级网1 299人、村民小组格3 759 人,不留管理盲区和死角,消除了监管缝隙,提升了玉米制种监管工作的整体水平。

2.5 品牌建设成效显著

政策加劲、市场发力,牢固树立“以质量塑造品牌,以品牌赢得市场”的理念,努力建设凉州种业品牌,全区共选育审定(登记)农作物新品种135个,其中,审定玉米品种89个,登记瓜菜、向日葵品种46个。“吉祥1号”“金北516”“甘鑫2818”等玉米品种和金城五号、金红五、美丽等西瓜新品种在省内外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申请“甜美”“金北”“豪威田园”“武研”“搏盛”“金城”“安泰达”等注册商标40 余个。

2.6 科技服务水平逐步提高

加快新优品种推广步伐,加强同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省农科院、武威市农科院、凉州区良种场以及种子企业合作,积极开展玉米、瓜菜、马铃薯、小麦等新品种试验示范工作,全区玉米、小麦、瓜菜、油料良种覆盖率分别达 100%、98%、96%、96%。吉祥 1号玉米品种、金城系列西瓜品种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陇单339、武科2号、平玉8号玉米新品种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陇单4号玉米新品种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武威豪威田园、甘肃金西北等种业公司被认定为甘肃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2.7 种质资源收集有序开展

制定了《凉州区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实施方案》,成立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对普查工作作出清晰规划,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从区农技中心、区种业中心、区蔬菜办抽调12 人作为区级普查指导员,区农技中心39 名包镇技术人员和各镇农技站骨干作为普查员,全面摸清“家底”,积极查阅凉州区 1956年、1981年、2014年3个时间节点农业相关历史数据,完成3个时间段的《普查表》填报工作,共征集古老、珍稀、特有、名优作物地方品种40份。

2.8 利益联结机制稳定

探索建立了“公司+基地”等利益联结模式,推进了制种产业发展。“公司+农户+基地”模式:玉米制种企业通过订单形式,组织农民在自己的耕地上生产种子。“公司+基地”模式:玉米制种企业通过流转土地进行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农户既可获得土地租金,还可外出打工,企业和农民实现双赢。“公司+ 制种大户(家庭农场)+ 基地”模式:由制种大户采用租赁的形式流转土地,与种子企业联合建立种子基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公司+ 合作社+ 基地”模式:由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流转土地,同企业签订订单从事种子生产,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公司+ 农场”模式:玉米制种企业通过农场、原良种场等建立种子生产基地,提高规模化水平。

3 存在的问题

3.1 法律法规宣传不够

对《种子法》的宣传教育还不到位。对《种子法》《甘肃省农作物种子条例》《甘肃省农作物种子生产基地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不深入,没有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部分制种企业、个别农户遵纪守法意识还不强。

3.2 责任意识还不强

部分镇、村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特别是村级网和村民小组格监管员对制种基地网格化管理责任落实不力,作用发挥不充分,存在个别农户在制种基地内插花种植和私繁滥制等违法违规行为。

3.3 组织化程度不高

大部分企业缺乏自主品种,一个制种企业在多个区域、多个基地村制种,不能做到“一村一企一品”,基地规模小。种子基地基础设施条件落后、机械化水平低,生产过程易受自然灾害影响,种子生产抗风险能力低。

3.4 种质资源征集难度较大

全区种植的玉米等农作物基本上都是商品化的杂交品种,本地原有的地方品种种植面积极少,由于信息共享不畅通、涉及部门较多、时间跨度较长等原因,给种质资源征集工作造成困难,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空间较小。

3.5 科研经费投入不足

大部分制种企业缺乏科研开发资金,没有建立品种研发机构,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品种,主要以代繁代制为主,种子价格受制于客户的不确定因素多,市场竞争力不强,企业效益不高。

4 发展思路和坚持原则

4.1 发展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分类推进、扶优扶强、科技创新为根本,立足新发展格局,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全力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作为现代种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优势,以产业化程度高、经济效益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玉米、瓜菜、花卉、马铃薯等农作物种子生产为重点,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创优种业发展环境,规范种子产业基地建设,强化种业科技创新,切实加大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力度,培育一批具有广泛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作物优良品种,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水肥一体化良种基地,推进全区现代种业高质量发展。

4.2 坚持原则

4.2.1 坚持“优化布局,突出特色”原则 依据不同地域特点,建设玉米、麦类、瓜菜、马铃薯等农作物种子生产基地和日光温室蔬菜种苗育苗基地,实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机械化作业。

4.2.2 坚持“企业主体,规模发展”原则 以区境内种子企业为主体,整合农作物种业资源,引导企业和社会资金积极投入种业发展,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建立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种子生产基地,推动种子生产能力整体提升。

4.2.3 坚持“扶优扶强,龙头带动”原则 对具有育种创新能力、经济实力强、市场占有率高、信誉度好的龙头企业在重点项目、生产基地建设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不断扩大规模,增强实力。

4.2.4 坚持“依靠科技,示范引领”原则 加大科研创新能力,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大力推广高效节水和标准化生产等新技术,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推动高效节水农业发展。

4.2.5 坚持“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原则 突出种业结构调整、龙头企业培育、标准化基地建设、监管机制创新等重点,正确处理公司与基地、农户的关系,建立健全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种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5 发展对策

5.1 强化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环境

根据不同对象,有针对性地确定宣传内容,使各级干部充分认识贯彻执行《种子法》《甘肃省农作物种子条例》的重要性,不断增强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心;使种子生产经营人员严格按照《种子法》及配套法规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做到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产业化经营;让广大农民群众知法、懂法、守法,为现代种业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5.2 强化基地建设,优化资源配置

积极争取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制种大县财政奖励、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三年倍增行动等项目资金,科学规划和布局优势种子生产区域,建设一批由政府主导、企业掌控的优势种子生产基地,将制种基地建设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成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水肥一体化制种基地,打造现代种业核心产业带,提升良种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5.3 规范监督管理,保障用种安全

按照“属地管理”和“层层负责、网格到底、责任到人、全面覆盖”的要求,严格落实玉米制种网格化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区种子协会和乡(镇)人民政府的作用,建立“政府引导、部门监管、协会协调、企业自律”的管理模式,定期不定期开展制种基地巡查,严厉打击无证生产经营、侵权生产、转基因生产、抢购套购等违法违规行为,提升了玉米制种监管工作的整体水平。

5.4 全面系统普查,加强种质资源保护

严格按照省、市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工作安排部署和进度要求,加快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工作进度,全面完成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征集数据、信息的整理汇总、数据库录入工作。同时,做好统计分析,切实弄清每类种质资源的特征特性和区域分布,及时录入和上报普查与征集数据,确保普查和征集任务按时完成,为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提供有力的种源支撑。

5.5 加大科研建设,提升创新能力

加大农业科技技术人才引进,支持种子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联合组建技术研发平台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支持金西北、豪威田园、武科、黄羊河种业等种子企业整合现有育种力量和资源建设商业化育种中心,按照市场化、产业化育种模式开展品种研发,促进种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创建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社会影响力大的凉州种业品牌。

5.6 整合项目资金,强化政策扶持

加大资金项目整合力度,统筹高标准农田建设、现代种业提升、测土配方施肥及植保工程等项目和制种大县奖励资金,配套完善制种基地高效节水灌溉系统,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全程机械化作业、物联网信息采集管理系统等现代种业先进生产技术,提升制种业科技含量。

猜你喜欢

制种种业农作物
高温干旱持续 农作物亟须“防护伞”
俄发现保护农作物新方法
夏季农作物如何防热害
厉害了!农作物“喝”上环保酵素
新疆兵团制种玉米获丰收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
关于玉米制种自交率的原因及对策
种业名企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