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专业匹配性及层次调查研究
——以M校为例

2022-11-22

山西青年 2022年16期
关键词:毕业生专业学生

李 赞

西安财经大学行知学院,陕西 西安 710038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是整个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党中央、国务院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发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11〕)16号》《国务院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国发〔2010〕)36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平台高度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09〕)3号》,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的通知(国发〔2005〕)18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意见的通知(国发〔2002〕)35号》五项文件来保障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顺利开展。

由于近三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导致市场就业形势严峻,毕业生就业压力大,同时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对我国经济社会造成较大冲击,致使各种行业、企业的经营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到疫情的波及。企业为了维持稳定,保障基本运营,采取裁员或降薪,导致社会出现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造成毕业生就业压力骤增。因此,毕业生为了先就业,遵循退而求其次原则,一些人选择进入岗位需求量大、门槛低、上手快、效益高的行业,如快递行业;另一些人选择进入与原专业有关联、实用性强的行业,如设计人员考编制从教等。近几年这些跨专业就业现象越来越严重,为了改善毕业生就业与专业之间的匹配性和层次,对高校今后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一、就业与专业匹配性及层次过低的原因分析

通过对M校近三年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发现,各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专业匹配性逐年下降;加之疫情背景下,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持续加大,毕业生在对自身的学历、专业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后,降低就业标准,并主动选择层次低的用人单位任职就业。影响就业专业匹配性及层次的因素涉及很多方面。例如,高校的专业设置、教学模式、学生个人喜好、家庭、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经济大环境、国家政策调控等,具体影响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高校因素

1.高校专业落后,缺乏新时代特点

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发展不同步,导致学生所学的专业和市场需求有差距,降低了就业专业匹配性及用人单位的层次。高校教育存在周期性,关于教育的改革步伐略显迟缓,特别是在信息爆发时代,市场上的新生代行业变化之大、增速之快,犹如雨后春笋。许多高校对市场需求不具有敏感性,未能快速捕捉到社会和企业对专业人才的最新需求情况,影响教育体制改革进度。由于高校原来设置的专业陈旧,并且未能及时根据社会发展需求添加新的专业知识、增加专业实践,使得教学与生产实践相脱节,影响高校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准确把握社会市场需求的真实情况,使学生的专业能力与市场人才需求的标准出现差距,降低了毕业生就业专业匹配。随着高等院校扩招,同类型院校开设的专业几乎相似或直接雷同,甚至有些高校为了扩大招生,设置多个相近的热门专业,加大宣传力度大量招生,丝毫没有考虑因报考人数暴增[1],会引发毕业季出现的就业压力。这个共性问题也导致就业专业出现低匹配,毕业生为了就业选择低层次的单位,加剧了失业率。

2.高校教学模式陈旧

高校教学模式陈旧,培养的人才素养和综合能力不达标,影响学生的工作胜任力,降低了就业与专业匹配程度。高校与市场之间信息互通性差,高校未及时调整教学,依旧沿用传统模式。第一,专业课程内容欠缺实用性,理论知识没有及时更新,专业实操训练时间短、实操与行业发展有差距,不能匹配就业需求;第二,专任教师要讲好一门课,不能仅有理论,也需要有企业实践经验,但目前教师严重缺乏企业实践经验,这导致教师的理论与实践能力脱节,影响学生专业技能培养[2];第三,学校为了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强调学生要重视理论成绩,而对于学生未来从事专业岗位的胜任力关注的很少。例如,对于在学生毕业前安排的顶岗实习,大多数是走个过场,没有重视这个环节的质量,忽略了顶岗实习对于就业专业匹配性的影响。

(二)学生因素

1.缺乏个人规划

学生第一次接触专业,是在他们的高考阶段,而这个时候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老师,全部精力都关注学生的成绩,忽略了学生兴趣,加上学生因为在家长的过渡保护下,从未对自身、市场需求、学校和专业进行综合分析评估,也没有思考过关于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更没有这方面的意识,一切随大流,在高考选择专业时比较盲目。还有一些同学因为高考失利等原因,未能进入自己理想的专业,通过调剂等途径步入大学校门,导致对现学的专业缺乏兴趣,学习动力不足,专业知识薄弱,在毕业就业时就放弃本专业,弃旧从新。学生自身欠缺求知欲,不能主动探索学以致用和提高个人综合能力的方法,影响综合素养的提升。虽然经过高校四年的学习,也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但是实践能力不扎实,无法胜任用人单位的岗位需要,求职屡次碰壁,为了就业,毕业后只能选择与专业不匹配职业。

2.欠缺就业意识

现在许多大学生没有危机感,直到面临毕业离校时,才会考虑求职就业。因为前期缺乏求职经验,也没有制定自己的职业规划,在严峻的就业环境下,没有主动搜集分析用人单位的信息和用人标准,仅仅通过用人单位的宣传来了解相关表面信息,抱着“先就业,后择业”的心态,盲目去选择“差不多”但不一定是自己所学专业的单位入职就业,影响就业专业匹配性。

(三)社会因素

1.就业岗位不足

高校毕业生数量增加迅速,而社会上现有的就业岗位与之不同比,造成了大学生就业压力大,不仅严重削弱了教育质量,同时也降低了效益。有些用人单位在这种买方市场环境下,选择员工时占据绝对的优势,于是莫名提高招聘标准,例如要求毕业生的学历、获得资格证书、英语等级等等,这种情况让处于弱势地位的民办高校毕业生被迫选择与专业无关的工作,造成大学生就业专业不匹配现象严重频出。

2.学生个人能力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很多学生通过高考进入大学之后,认为作为一名大学生,大学期间不需要像中学那样努力,可以享受大学时光,不注重培养自己的兴趣、气质、社交能力,不去钻研专业知识、培养科学思维能力、锻炼管理和实践应用能力,毕业时因能力不达标,与对口专业岗位错失机会,提前埋下了就业专业匹配及层次不对等的矛盾。

二、就业专业匹配性不对等产生的影响

(一)出现就业不稳定

由于大学生刚步入社会,对于社会还不太了解,他们还存在着眼高手低的心态,尤其是现在的“90后”“00后”,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中,稍有不称心、不舒服的事情,首先就会想到辞职。所以,大学生毕业后1~5年属于就业波动期,也可以理解为失业率最高的时期,跳槽事件频有发生,严重影响就业稳定性。

(二)增加企业培训成本

企业招聘员工,若是员工自身能力不足无法立刻投入到工作中,那么企业就要提供专项费用给新近员工培训,一旦员工突然离职,会让企业所花费的培训费用付诸东流,导致企业成本损耗。

(三)教育资源效果甚微

国家重视教育,不惜花重金投入高校教育,通过提供优秀师资营造优良学风全力培养不同专业领域的国之人才,由于学生专业就业不对等,直接导致所投入的教育资源产生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改善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专业匹配性及层次的策略

(一)高校方面

1.高校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要结合实际

高校设置专业和规划招生时,一方面要考虑学校实际情况,走访同类院校,了解专业设置情况。根据自己的特点,发挥应有的特色,符合民办高校的办学初衷,专业设置要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通过特色办学,实现培养目标的实用性,有效助力毕业生提高就业岗位匹配性及层次;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市场人才需求的调研力度和分析能力,力争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因此,专业设置和学校招生要结合市场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提升培养学生效果。

2.高校调整教育方式

高校要根据市场人才需求调整教学方式方法:第一,根据市场人才的需求标准,要及时调整专业课程内容,使其具有针对性。同时,要加强拓展与相似专业的关联性实操案例,强化实践性教学过程,促进学生就业匹配。第二,为教师搭建平台,鼓励教师去企业实践,既能提升个人业务技能,能有利于在政府—市场—学校之间搭建起信息互通的桥梁,建立信息通道。教师根据企业对于人才需求的实际标准,可以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有利于培养出高层次的专业人员,改善毕业生就业专业匹配性及层次问题。

3.高校健全转专业制度

高校要及时清除以简单的考试测评和面试等方式的老制度,优化资源配置,健全新标准的转专业制度,给学生提供二次选择专业的机会。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需求,帮助学生认真分析各个专业的优劣势,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感兴趣和适合自己未来发展的专业,通过认识专业的重要作用,增加专业认同感、自豪感,加强个人特质与专业匹配意识,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的专业,自觉提高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对于提高匹配度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生方面

1.做好个人规划

学生进入大学前,需要对自身兴趣爱好、未来几年的市场发展需求、专业的前景和学校的综合实力进行充分的了解,为自己稳步规划,用心选择。进入大学后,应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积极加强学习主动性,努力学习知识和专业技能,考取相关资格证书。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各类活动,培养、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步入大三,积极搜集就业信息,了解企业专业需求,以市场人才需求标准对标自身,通过加入顶岗实习队伍,并根据实习的情况,及时查漏补缺,提升个人专业技能,为职业选择打好基础,保障未来就业专业的匹配性和层次。

2.增强就业意识

高校应该在学生入校教育时,让他们清楚自己所学专业的特点,了解专业未来前景和国家相关政策,提前规避学生因出现“所学非所愿,所学非所长”的状况,影响学习效果,呈现“佛系”或“躺平”现象。制定企业实习规定,要求学生每学年要开展一次与本专业匹配的岗位实习,通过实习,让他们了解该行业的就业形势,为实现自己未来“人职匹配”的目标,积极加强自我认知,认准自己的专业定位和就业方向,增强就业意识,提升就业竞争力。

(三)其他方面

1.各级就业部门

第一,发挥就业部门监督作用。就业部门及时要收集、分析每年的就业信息,通报给各相关单位,引导他们及时调整专业教学模式和专业开设,对于就业率低于50%的专业予以重视,必要时务必采取相关措施,改良原有设置,保障就业专业的匹配。

第二,高校要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一方面在校内对学生进行专业课程与职业规划相融合的教育,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融入就业理念,帮助学生探索自我,看清现实,积极参与到就业竞争大军中,实现就业专业匹配。另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渠道,实现就业指导工作社会化,邀请企业专家,指导学生专业技能实务操作,补充理论学习的不足,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实现学生与企业人才要求的匹配。

第三,改善信息共享机制,创建信息信用体系。借助“一网一群一平台”三层次,建立学生和企业之间的信息数据库,配备专人担任就业指导师,根据学生的现实情况,为其疏通与企业之间的通道,加强彼此的沟通,使学生的就业诉求和企业的需求相匹配。

2.正确看待大学生身份

现存的教育体制,使社会提高了对于大学生的认可度。导致大学生放松了学习,其中部分学生对于专业学习、实践能力和生活方面出现了内卷的束缚、佛系的心态、躺平的生活态度,在最美的年华将时间大把的浪费。因此,我们既不要高抬大学生,也不要低估他们,要正确看待当代大学生,鼓励他们勇于肩负历史使命,敢于拼搏。例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到,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3]。

四、结论

就业问题是国之大事,是关乎民生的重大问题,作为高校要解决好就业问题,改善毕业生就业专业匹配性及层次,我们还需要多方聚力。由于作者能力有限,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的成果不够全面。因此,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希望在后续的研究中继续完善。

猜你喜欢

毕业生专业学生
南京艺术学院2022届毕业生优秀作品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部分专业介绍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赶不走的学生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学生写话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