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重立意 强化教学效果
——以《三顾茅庐》教学为例

2022-11-22周海宁

中学语文 2022年26期
关键词:刘备诸葛亮教学内容

周海宁

一个文学经典文本往往存在多个叙述对象,因此在阅读中需要从文本中提炼主要信息,找准文本叙述的侧重点。《三顾茅庐》节选自《三国演义》,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学目标的确定,完成知识、立意及价值观等多重立意的教学任务,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强化教学效果。

一、立意教学内涵及作用

1.立意教学的内涵

课堂教学中应有一个核心思想,这个核心使课堂内容更完整,学生可以进行系统性的学习、获取系统化的知识,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正是基于课堂要有一个核心思想,立意教学得以提出。《三顾茅庐》一文本身就有着文本价值、课文价值和教学价值,教师在开展立意教学时,应将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作为主脉络进行教学设计。无论是刘备在拜访过程中与张飞开展的对话,“你怕冷,你自己回去吧!”“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等,还是刘备“离诸葛亮草屋半里多地,就下马步行”“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等,都是对刘备礼贤下士品质的具体体现。在刘备的言行举止中,处处都能显示出刘备的诚心诚意,文章的立意也就明确了。

立意教学与教学线索不同,它是一种观点、一种主张和一种视角,更侧重于教学内容,是教育理念的体现。教师所开展的立意教学应在学生兴趣的引导下,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获取核心内容和核心思想,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2.立意教学的作用

一方面,立意教学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脉络,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的教学设计、挖掘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开展教学活动等各个环节都是围绕立意教学进行的。在明确多重立意教学后,教师应根据立意选择教学内容,教师所选择的教学材料应紧扣立意教学,客观、真正而多样,使学生可以在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教学内容中,发现问题并探究问题的答案,有助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的教学方法要符合立意教学的实际需要。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多重立意教学的途径不同,所选取的教学方法就会有差异。无论是讲授法、多媒体辅助法,还是比较法、探究法等,根据立意教学所选用的教学方法,都要有助于深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促使学生完成知识层面向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的转化与提升。

就《三顾茅庐》里的人物形象特点来说,虽然文中的人物不多,但有明显的主次之分。通过抓住立意教学的内涵就可以归纳出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比如,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诚心诚意等,张飞的鲁莽、急躁、讲义气等,诸葛亮的足智多谋、运筹帷幄等。而通过对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的分析,学生可以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并从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明确开展多重立意教学的有效途径

1.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开展合理性的立意教学

文本价值面向读者大众,课文价值的受众则主要是学生,教学价值是对师生群体而言的。可见,一篇经典文本需要从不同视角去解读,包括一般读者、编者、教师以及学生等,各个群体的解读都有所不同。新课程改革下,学生完成了教学主体的转变,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明确多重立意教学要遵循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学生个体化差异,精心选择教学内容,使立意教学更具合理性,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满足不同学生的个体化需求。对于《三顾茅庐》这篇美学小品文,教师在教学时应着重关注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同时将其中所蕴含情感、态度、价值层面的内容传递给学生。教师首先让学生抓住“轻叩”“下马步行”“恭恭敬敬”“赶紧”等关键词,梳理出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时的虔诚之心,从中感受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形象特征,并在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梳理与分析中,体会以诚待人、坚持不懈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和优秀品质。在多重立意教学统领下,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小品文的文体知识与文化常识,而且对行文思路也能有所了解,并在情节、人物以及文化的融合中,进一步探析蕴含其中的文化内涵,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规律。

2.围绕中心内容,开展集中性的立意教学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将新课程理念作为指导思想,遵循语文新课程标准下教育教学的发展要求。教师要对新课标进行深入学习和解读,并在此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从而开展多重立意教学。立意教学要围绕一个中心,从始到终层层深入地开展教学。立意教学的内容必须明确集中,避免产生多主题、多中心。比如,《三顾茅庐》中有很多关于诸葛亮的描写,学生如果认为对谁着墨多谁就是主线,从而对诸葛亮这一人物进行深入探讨,就无法很好地体现课文的教学价值。在明确立意教学的核心内容后,则可以将教学活动确定在刘备这条主线开展。为此可以提出相应问题:“刘备为什么特别重视对诸葛亮的拜访?”“刘备在拜请诸葛亮的过程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刘备是因何感动诸葛亮出山帮助其打天下的?”这些问题都是紧扣刘备这一核心人物而提出的。而学生通过研讨、回答这些问题,就可以深刻感受到刘备形象的闪光点。在他一次次铩羽而归的背后,体现的是礼贤下士、胸怀天下的可贵精神。

3.打破传统思维定势,开展创新性的立意教学

立意教学的创新指的是要打破传统思维定势,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在文本中挖掘表层信息所隐藏的深意,看到文本不一样的价值。在《三顾茅庐》一文中,对于诸葛亮为什么出山辅佐刘备,许多学生可能会认为是被刘备三顾茅庐的诚心所打动,而且后世不少诗文也持这样的观点。比如“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志安黎庶成霸业,南阳三顾访俊贤”,包括诸葛亮《出师表》中“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等,都告诉人们诸葛亮出山是因为感念刘备的三顾之恩。但是,如果真正走进文本,深入探究,就会发现诸葛亮既有隐士之风,又有入世的抱负,诸葛亮看到了刘备身上的远大志向,这也可以使自己的雄心壮志和人生理想得以实现。可见,诸葛亮在选择良主时心理的缜密。因此,打破传统思维定势,敏锐地发现新东西,从刘备表面的“礼”见到内在的“诚”,再深入到刘备与诸葛亮的“志”。这才是创新性的收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敢于打破固有思维,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力的发展。

4.透过现象看本质,开展深刻性的立意教学

立意教学可以分为知识立意、能力立意和价值观立意三大类,在明确多重立意教学的过程中应坚持价值观立意首位的原则,开展深刻性的立意教学,从而健全学生人格,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学习《三顾茅庐》这篇经典小品文,可以学到对于人物的刻画、跌宕起伏情节的设定,更能学到故事情感态度层面所传递的内容。因此,教师在明确多重立意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探究文本的思想内涵和人文精神。

《三顾茅庐》中无论是刘备、诸葛亮,还是关羽、张飞,都有鲜明的性格特征,多重立意教学不能仅停留在人物性格的分析上,三顾茅庐的故事之所于在中国家喻户晓、广为流传,正是因为三顾茅庐体现的是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尊重人才自古以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而诸葛亮出山之后果然不负众望,才华得以施展,满足了中国人最普遍的愿望,希望有才华的知识分子能够被赏识、被重用。通过对文本深入剖析,文章由外在的人物美、情节美、结构美等,到内在的礼节美、思想美、态度美、情感美等一一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而且有效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学习语文不仅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而且也应发掘文中蕴含的人文思想和价值理念,这样才能充分彰显文学经典的教学价值。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语文教学完全可以带领学生深度研读文本,就知识、人物、结构、情感、审美等,开展多重立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力求立意教学的合理性、集中性、创新性和深刻性。教师要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去深入探究教学内容,深化对文本理解和挖掘,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促使学生在对文本多维度、深层次的感悟中,达到提升和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

猜你喜欢

刘备诸葛亮教学内容
综合利用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单元复习
读懂刘备
诸葛亮喂鸡求学
诸葛亮没看过的书
诸葛亮隆中决策
相面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徐庶以马试刘备
刘备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