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1年传统语言文字学著作盘点

2022-11-22郭敬燕

中国图书评论 2022年1期
关键词:文字学汉语词汇

□郭敬燕

【导 读】本文聚焦传统语言文字学研究领域,以2021年国内出版的具有代表性的相关著作为线索进行盘点,分别从文字、音韵、训诂、语法研究领域,以及近几十年来新兴的词汇研究领域进行梳理和探察,以期呈现当下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的趋势、成就和发展方向。

近年来传统语言文字学的发展可谓欣欣向荣,无论是传统的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研究领域,还是古代汉语语法领域,以及后来新兴的词汇研究领域等,均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学术活跃性。其间,包括越来越细化的专题学术研讨会议、越来越多的各级各类语言文字学课题的立项、越来越深入的理论论文探讨,还有每年的重头戏——学术专著的出版。

一、文字研究

近年来,在文字学研究领域对石刻文献的研究屡见不鲜,而石刻文献文字因为其载体的特殊性,又有它的特殊研究价值,其中尤以毛远明及其团队对六朝碑刻和五代石刻的校注和研究为代表。梁春胜《六朝石刻丛考》在石刻文字汇编校注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疑难字词考释以及鉴别伪刻和疑伪刻等方面,可以说是对石刻文献文字整理与研究的一大推进。

俗字在汉字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前辈学者对于俗字的关注和研究由来已久,自张涌泉第一部俗文字研究著作[1]以来,对于俗字研究屡有新的进展,其中储小旵、张丽《宋元以来契约文书俗字研究》就是一部探讨宋元以来手写契约文书文本中的俗字的著作,很好地呈现了汉字丰富的异写形态,考释了一批俗字,并在一定程度上探寻了汉字形体演变的轨迹,丰富了近代汉字研究的内容,为俗字研究增添了亮色。

佛经音义是解释佛经中字、词、音义的语言学著作,近年来从语言文字学角度研究佛经音义已经逐渐成为一门显学,有一批学者专治佛经音义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吴继刚的《七寺本〈玄应音义〉文字研究》是对日本七寺所藏《玄应音义》进行的文字研究,全书共分为五部分,即《玄应音义》文字分类研究,文字共时比较研究,文字历时比较研究,文字的特征、成果及其价值,疑难字词考释。全书通过对七寺本《玄应音义》文字现象的研究,揭示了汉字的发展和使用规律,对汉字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李运富、张素凤、李香平的《汉字的三维属性与汉字教学》是文字学理论结合汉字教学实践的一部重要著作,李运富早年在多篇论文[2]中即谈到“汉字的三维属性”,并在其《汉字学新论》[3]中进行了系统阐述和研究,而该书正是他把汉字学的理论研究成果与汉字教学相结合的一次有效尝试。面对当下汉字教学中的弊病,该书提出从汉字的形体、结构、职用这三个维度,考察汉字的属性和系统,并以此为汉字教学提供理论参考和架构,详细阐述了汉字形体的教学、汉字结构的教学、汉字职用的教学,以及汉字教学的途径和方法等。另外,就汉语字词关系的理论和实践探讨来讲,李运富、汪维辉主编了 《汉语字词关系研究(一)》论文集,主要收录了23篇“首届汉语字词关系学术研讨会”的会议文章和同主题的经典文章,学者们围绕字词关系从理论到实践进行了探讨和研究。这也是当下学术界各种语言学专题学术研讨会成果的一种呈现方式,选题集中有针对性,研究者有的放矢,对话性强。

另外,一部比较有特色的文字学著作是陈建胜的《说文部首源流:字体演变与形义图释》,该书是一部将《说文》部首、古文字字形和书法完美结合的力作。其以 《说文》540部首为核心,吸收最新研究成果,解说字形,疏解部首,同时配合大量典型字形字例,用毛笔小楷摹写并展现《说文》文字体系和相关古文字面貌,是一部难得的古文字参考书和篆书入门教材。

古文字学近年来受到国家政策的多方面扶持,例如国家强基计划,又如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的设立,等等。方稚松的《殷墟甲骨文五种外记事刻辞研究》是其博士学位论文《殷墟甲骨文五种记事刻辞研究》[4]的续篇,本书是作者对甲骨文五种记事刻辞进行了研究之后,在其基础上对五种之外的祭祀类刻辞、铭功旌纪类记事刻辞及干支表刻辞进行的系统研究和总结,很有参考价值。雷黎明的《战国楚简字义通释》以《郭店楚墓竹简》《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九)和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伍)中的全部楚竹书文献为研究材料,在充分吸收最新文字理论、文字考释等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梳理、考释出土战国楚竹书的文字字义,对于战国文字、竹简文字的研究都有重要意义。自云梦睡虎地秦简发现(1975)至今已40多年,对于其简牍文字的研究一直都在推进中,徐富昌的《睡虎地秦简文字辞例新编》系统全面地汇集文字与辞例两部分,并按照大徐本《说文解字》分部及部属字顺序排列,《说文解字》未见者,则附于相应部首之后。另有《笔画检字表》,既方便与《说文解字》相较进行研究,又方便查检。总体来说,该著作既有学术分量又有资料价值。

另外,一些经典学术著作也有修订版新出,如蒋礼鸿著、俞忠鑫编的《类篇考索》,何琳仪的《〈战国文字通论〉订补》等,且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也有修订重印本出版。

二、音韵研究

音韵学素有 “绝学”之称,但令人欣喜的是,从事音韵学研究的学者代有新人,研究音韵学的著作也稳中有增,无论是音韵理论探索方面还是对于断代、专书的语音、音系和韵部的整理和研究方面都有新的进展。

刘晓南的《语音史考论》收集了作者自1995年以来20余年间所发表的语音史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具体语音问题的考证论文,共计34篇。该论文集主要包括四部分:通论、音考、通语音考、历史方音考,在音韵学上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关于专书的语音学研究历来不曾间断,这其中既有对某些韵书的研究,也有从音韵学角度对某些字书的研究。万献初的《〈汉书〉音义研究》一书分上、下编。上编为《汉书》音义丛考类析,多方面论证了《汉书》所注音切的性质,并以之与《切韵》 《经典释文》做比较,从而确定它们在语音发展史中的地位和价值;下编为《汉书》音义全编,整理了《汉书注》中约3540个字头约13620次音切的注语,以及其对应的《汉书》语境。该书为汉语语音史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张凯的《〈玉篇直音〉语音研究》以“海篇”类字书《玉篇直音》为研究对象,全书以《玉篇直音》的声母系统、韵母系统、声调系统为框架,使用系联、比较、考证等方法,归纳出《玉篇直音》的语音系统,即声母30个、韵母50个、声调8个。最后归结到《玉篇直音》的语音性质及历史演变,作者认为《玉篇直音》在声、韵、调方面的若干语音特点折射出其乃一部吴音性质的字书。这对于探寻吴音的历史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音韵学先贤的音韵学思想、理论、方法等进行整理和研究也是音韵学研究的一种走向。尹喜清的《曾运乾的音韵学研究》以民国时期著名语言学家曾运乾的《音韵学讲义》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系统分析曾运乾的今音学、古音学、等韵学研究来探讨他的音韵学思想和方法,并在全面总结曾运乾音韵学思想和理论的基础上,重新评价他对汉语音韵学的贡献。高永安的《林语堂古音学研究》以林语堂1923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的德语博士论文《汉语古音学》为研究对象,作者首次全面翻译了该论文,并重点研究了林语堂的汉语语音史框架、上古汉语的区域分布和语音对应关系,进而探讨了林语堂在汉语语音史研究中的地位和贡献。

对上古音的研究也有新的进展,王兆鹏的《上古出土文献韵部亲疏关系》以王辉的 《古文字通假字典》[5]为底本,系统分析统计了殷商至两汉时期的韵部情况,筛选整理了5443组异文通假,然后以中古音韵为基准点,根据通假频次判定上古三十韵部间的亲疏关系,并据此重排韵部次序,阐明了传统音韵学的音转理论。美国白一平等著《上古汉语新构拟》,从音节结构角度入手,分别从声母、韵母、声调等方面详细阐述了作者对上古音的见解。在关注音韵问题的同时,还将历史形态学的分析与上古音研究联系起来,发现和提出了前置辅音的语法功能。该书重新构拟了3000多年前的汉语,对于从语言文字的角度阐释中国传统文明中的经典文献具有重要的价值。白一平的另一部著作《汉语上古音手册》,通过分析和统计清代的押韵方法,研究中国古代文献的各种用韵现象,并提出了自己的上古汉语语音体系。作者认为上古汉语是目前所有已证明存在的汉语各方言的源头,并且是目前唯一可以用各种语料佐证进行重新构拟的最古老的汉语。白一平对音韵学的研究对于汉语历史音韵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参考价值。另外,施向东的 《汉藏比较研究》是通过“汉藏比较”来进行上古音研究,他认为汉语上古音研究中的一些症结问题、疑难问题可以通过汉藏语言的比较找到答案。

《中西学术名篇精读·郑张尚芳卷》是“中西学术名篇精读”系列丛书[6]的第六种,精选了郑张尚芳上古音、近代音、语文学研究的三篇经典之作,并由三位相关学者郑伟、董建交、王弘治分别进行了解读。另外,王力的 《汉语语音史》2021年出了最新版,蒋冀骋的《近代汉语音韵研究》也出版了修订本。

三、训诂研究

训诂即解释之谓,训诂学即语言解释之学,是以文献语言的语义解释为中心,阐述词义、词汇的源流变化及用法的科学。训诂学是传统语言文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发端最早,内容最丰富,并且与我们今天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仍然密切相关。但是从2021年出版的著作来看,传统训诂学著作略少。

王建莉的《训诂释义研究》以古代训释材料为研究对象,全书分为训诂释义的内涵及特性、训诂释义的类型、词训、语训、综合训、类比释义、训诂释义语言共七章内容。该书结合词义的文化特性,分析语文义和文化义的训释;结合词义的模糊性,分析确切意义和模糊意义的训释;从词训、语训、综合训、类比释义四个方面论述训诂释义的方法,探究汉语释义元语言的本源与传统。这在训诂学上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在辞书学上也有一定的价值。

另有两部部分内容涉及训诂学的著作。柳建钰的《文字训诂论稿》一书分为文字学研究和训诂学研究两部分。其中,训诂学方面的研究文章有《〈广雅疏证〉征引方俗语料研究》和 《〈类篇〉征引 〈尔雅〉考略》两篇。前者认为《广雅疏证》征引方俗语料的主要目的包括探求训释来源、沟通二书字际关系、说明语音流转、校勘文句讹误、辨正扬郭失误、探求得名之源、沟通古今异名以及说明古语遗留八种。后者统计了《类篇》征引《尔雅》内容的基本情况及数量分布,并分析了征引的四种主要目的,即直接以主要释义的身份来解释字义,以辅助释义的身份来解释字义,增补字头他义,指出某一反切的来源。这对于训诂学及经典语言文献的研究都有重要意义。杨建忠的《明清音韵训诂研究》选取了五部明清音韵训诂著作进行研究,涉及训诂学的主要是第一章 《通雅》训诂研究,包括《通雅》价值探论、 “因声求义”等四部分内容,以充分的材料揭示了方以智 《通雅》的成就和价值。

另外,吉常宏、吉发涵的《古人名字解诂》这部很实用的关于古人名字训诂的工具书也新出了修订本。

四、语法研究

古汉语语法研究虽然只有100多年的历史,但是近年来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就成果的体现来说,语法学的论文发表量远大于著作出版。著作方面我们主要关注了以下几部。

史文磊的《汉语历史语法》,全书共分为九章内容:第一章提出上古汉语是一种典型的隐性综合型语言;第二至四章,分别考察量词系统、论元结构、情态表达这三类范畴的形成、发展和演变;第五至八章分别讨论了历史语法研究中的分层原则、语体分化、语法化、构式化等几个重要的原则和理论。最后第九章通过实例说明历史语法分析与文献释读的紧密关系。全书在侧重个案分析的基础上就语法史理论进行了专题性探讨,对于汉语历史语法史研究中如何更好地利用有价值的具体文献语料、如何更好地论证和诠释语言学理论做了很好的典范。曹炜的《汉语虚词史研究》分为近代汉语代词研究,近代汉语助词、介词、连词研究,上古、中古汉语代词研究,汉语虚词研究史,共四编。全面系统地梳理了汉语虚词的发展演变轨迹,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周广干的《〈左传〉〈国语〉文献关系考辨研究:以虚词比较为中心》,以虚词为研究对象和切入点,首次对《左传》和《国语》的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助词进行了穷尽性的整理、比较和研究,并运用异文对两书虚词的使用进行直观对比,结果发现《左传》 《国语》在虚词使用上表现出极强的趋同性,由此作者认为这两者有着同样的方言基础。该著作为汉语史研究提供了丰富完备的材料,颇具参考价值。唐贤清的《东汉三国佛教文献副词研究》运用“普方古民外”的立体研究范式来考察东汉三国佛教文献中的副词,全书共分为五章:东汉三国佛教文献重叠式副词研究、同素异序副词研究、同义副词三音节叠加研究、 “副词+否定词”研究、程度副词做补语的个案研究及理据分析。通过描写与解释副词中这些特殊现象,展示了副词研究的复杂性,从而给予了读者对汉语副词的全面认识。李武伟等著的《汉语可能类助动词语义演变研究》,全书共分为六章,分别对“可” “能”“能够”“可以”“会”“可能”等可能类助动词进行了语义演变研究和句法语义研究。并在比较的基础上,探讨了它们的来源以及影响汉语可能类助动词语义演变的因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五、词汇研究

古汉语词汇研究虽然是一个年轻的学科研究方向,自1958年王力的《汉 语 史 稿》[7](下 册 《词 汇史》)出版以来,也就60多年的历史,但是相关论著如雨后春笋般日渐增多。

汉语词汇史方面,汪维辉的《汉语词汇史》一书出版,虽然是“大学讲义”系列丛书,但其中包含着作者多年的积累、研究和思考。主体部分包括:绪论、意义和词的关系、基本词汇的演变、历代特色词汇描写、外来词汇的借入和吸收、构词法的发展、同义词和反义词的发展变化、汉语词汇演变的总体趋势和基本规律,共八章内容。且书后附录了相关论文八篇。该书以基本词汇的发展演变为主线,注重在语言事实的基础上提炼语言规律和理论,既反映了新时期汉语词汇史研究的总体水平,又颇具自主研究特色。

汉语专书专类词汇研究方面,池昌海的《〈史记〉词汇研究》一书首次从两方面对《史记》词汇做了系统研究:一是对《史记》单音节词做了分析,展示了《史记》所代表的秦汉时期单音词的基本面貌;二是对其复音词的构成与特点做了系统分析,展示了《史记》复音词的构成面貌、类型和主要属性。该书既对词汇断代史的研究有重要意义,也可为汉语词汇史研究提供重要参考。李宁的《上古汉语交通词汇研究》以上古汉语交通词汇为研究对象,全面考察与分析了上古汉语交通词汇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演变情况,展示了上古汉语某专类词汇的特点,这对于丰富汉语词汇史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张丽、储小旵的《宋至民国契约文书词汇研究》以宋至民国的大量契约文书词汇为研究对象,展示了契约文书词汇的基本面貌,丰富了近代汉语词汇研究的内容,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刘力舸等著的 《〈宋会要辑稿·食货〉赋税词语研究》一书,既对赋税词语进行了共时描写,又对其从商周至明清时期的变化进行了历时研究,可以为汉语词汇史研究提供参考。

佛经词汇研究是对汉译佛经文献的词汇研究,因其取材的特殊性,而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邱冰的《〈佛所行赞〉词汇研究》是以中古时期的汉译佛经《佛所行赞》[8]为研究对象进行的专书词汇研究。该书首先对《佛所行赞》的词汇进行了穷尽性描写,又具体分析了语言接触对其词汇的影响,并将《佛所行赞》与同时期中土文献、佛经文献进行对比,量化呈现了其语体特征。该研究对于佛经词汇和中古汉语词汇研究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另外,一些经典词汇研究著作也出了新版本,如蒋绍愚的《古汉语词汇纲要》,徐时仪的《古白话词汇研究论稿》 (增订本),刘叔新的《汉语描写词汇学》(重排本),张志毅、张庆云著的《词汇语义学》等。

六、综合研究

这里所谓的综合研究指的是汉语言文字学研究中兼顾融合了两个以上研究方向的或者还兼容了其他研究方向 (如文献学等)的著作,因为实在难以划分到具体方向,故暂列入综合研究一类。

裘锡圭的《老子今研》是利用马王堆帛书、郭店楚简、北大简等出土的四古本《老子》研究传世本《老子》的成果汇总。该书共收录相关论文八篇,内容不仅涉及《老子》古文字考释、文本校正,也探讨了《老子》的思想价值。该书的出版对于《老子》研究、文字学、文献学等都具有重大意义。李春桃的《传抄古文综合研究》是对经过人们辗转传写而得以保存的古文字资料(以战国文字为主体)的研究。该书分别从其来源、流传及研究,价值,文本问题,形体特点及考释方法,版本,与不同时代文字的对比,国别等八个方面进行了研究,材料扎实,结论可信,对于文字学、文献学等相关研究领域都有重要参考价值。韩琳的 《黄季刚 〈说文同文〉研究》以黄季刚辑录的《说文同文》为研究对象,分别从 《说文同文》意义关系研究、声韵关系研究、声义网络系统,以及从 《说文同文》看黄季刚语言文字学研究转型特色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该书对文字学、训诂学、词源学都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也对章黄学术的传承有重要意义。

另外,裴文的 《金陵语言学笔记》对《论语》 《左传》 《战国策》《尔雅》以及黄侃的 《尔雅音训》、洪诚的《训诂学》等36部语言学著作进行分析与评介,阐述了作者对古汉语语言及语言学的思考,自然可读,值得品鉴。

七、点校与校注

点校与校注是汉语言文字学治学的基本工作,同时,点校与校注中也包含着作者的学术观点。点校与校注本是阅读古籍文献的必备品,也是进一步开展研究的基础。所以点校与校注工作历来受到重视。近年来,经典古籍的点校与校注本屡有新出。如王建莉的 《〈尔雅〉新注》,徐朝东的 《〈切韵〉汇校》,窦秀艳、孙连营的 《郑玄 〈春秋〉类辑佚书汇校》,汪少华、颜春峰点校的《茶香室丛钞》等。另有两套点校与校注丛书,一是中华书局策划出版的“中国古代语言学基本典籍丛书”系列,目前已出版7种,2021年新出3种,分别是:林贤、刘娜点校的《文字蒙求》,祝敏彻、孙玉文点校的《释名疏证补》(修订版),魏鹏飞点校的 《经义述闻》。二是“音义文献丛刊”系列,该套丛书目前已出版5种,2021年新出黄仁瑄的《〈续一切经音义〉校注》。

八、结 语

综观2021年传统语言文字学著作的出版情况可以发现,各个领域的研究此消彼长,各领风骚:文字学和词汇学发展势头强劲,音韵学和语法学稳中有进,训诂学有待推进,点校与校注工作令人欣喜。

具体来说,文字学领域的研究依然最为活跃,石刻文字研究、佛经文字研究、俗字研究是对不同材料或是从不同视角展开的文字研究,硕果累累,方兴未艾;经典字书文字研究和古文字研究是传统文字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稳步推进;而字词关系研究却是近来比较流行的研究方向。音韵学研究领域欣欣向荣,语音史研究、经典韵书字书音韵研究、音韵前贤的音韵学思想研究、上古音研究等方面都有可喜的研究成果。训诂学研究领域有待推进,传统的训诂学研究著作较少,一方面是由于传统的训诂学研究路径和方法有待继承,另一方面是训诂学的现代转向等相关问题有待深入研讨。就语法学研究而言,个人认为论文多于著作,目前关注到的语法学著作都比较有分量,值得细读。词汇研究是近几十年来的新兴研究领域,汉语词汇史、汉语专书专类词汇研究以及佛经词汇研究方面都有进展,而且在可预见的未来,关于词汇方面的研究仍然会层出不穷,令人期待。

注释

[1]张涌泉.汉语俗字丛考[M].北京:中华书局,2000.

[2]李运富.汉字汉语论稿[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

[3]李运富.汉字学新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方稚松.殷墟甲骨文五种记事刻辞研究[M].北京:线装书局,2009.

[5]王辉.古文字通假字典[M].北京:中华书局,2008.

[6]“中西学术名篇精读”系列丛书,由中西书局策划出版,选收20世纪以来人文社科名家名篇,并延请相关专家学者进行读解,旨在揭示名篇成文背景、研究理路、学术贡献及相关发展,为读者指示学术门径。丛书目前已出版陈寅恪卷、裘锡圭卷等五种,郑张尚芳卷为丛书第六种。

[7]王力.汉语史稿(上、中、下)[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

[8]《佛所行赞》,古印度佛教哲学家马鸣著,南北朝时期传译到中国,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梁启超、胡适等学者对《佛所行赞》均有过论述。

猜你喜欢

文字学汉语词汇
学汉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汉语新韵》简介
追剧宅女教汉语
文字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新视野下的文字学教学研究
刍议文字学
词汇小达人
词汇小达人
词汇小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