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1年度好书评

2022-11-22

中国图书评论 2022年1期
关键词:书评人机寄语

梁正平/陶锋:人机结合——2020年人工智能哲学前沿问题述评,第2期

作者寄语:人机结合是为了让作为工具的机器增强人类的能力,而不是取代人类,我们期望人类的思想和感知能借助智能科技的翅膀去探游未知的地带,感谢《中国图书评论》让我们有机会对人机结合的技术与理论进行梳理,期望引发更多的反思和讨论。

陈旭光:但开风气 建构原型——我的“80年代”学术阅读,第3期

作者寄语:读书有泛读有精读。在互联网短视频时代,有的书可以走马观花,囫囵吞枣,但仍然有一些书需要细嚼慢咽且敲骨吸髓。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奠定你一辈子的“深层结构”的,可能恰恰就是不多的那几本书!那几本好书!

吴琼:拉康“研究”在中国:再来一次,第4期

作者寄语:好的书评是对象的研究和延展。

刘倩:追寻福楼拜的鹦鹉,第5期

作者寄语:感谢《中国图书评论》带领我们畅游书籍的世界,让我们在虚构的世界里追寻更高层次的真实,在现实的生活中借由想象开辟真正的自由。

景欣悦:复义表达、话语策略与文化结构—— “厌女”的三副面孔,第5期

作者寄语:罗素说,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感谢《中国图书评论》包容“不同的声音”,呈现思想的参差,宇宙的多元。

陈瀛:“全民基本收入”是乌托邦吗——评斯坦丁《基本收入》,第7期

作者寄语:研究经济学的乐趣之一来自梳理从理论到政策之间的逻辑。政策关乎民生,因而好的经济学著作总能在把理论讲透的同时,不忘对现实的关注。感谢《中国图书评论》把这样一本具有真正经世济民精神的著作呈现给了读者!

陈明哲:理解与对话:改良男性气概,第10期

作者寄语:感谢《中国图书评论》给予年轻的我展现自己学术理解的机会。每部“已完成”著作在共同体中永远是“未完成”状态,它的价值需经历无尽的批评与诠释循环,方得以充盈更新,而《中国图书评论》为这一循环建立了优秀的平台。

王玉玊:“盗猎者”与“虔信者”:在粉丝文化的“两副面孔”之间,第10期

作者寄语:本文呈现了我对当代中国网络空间中的粉丝文化以及粉丝文化研究的一些观察和思考。感谢《中国图书评论》对拙文的肯定,祝《中国图书评论》越办越好!

李思诗/李三达:如果人造人进入人类世界会怎样,第11期

作者寄语:《中国图书评论》不只是学术的前哨站,更是读书人的圣殿。

谷鹏飞:作为人学的美学——西方古典美学史的别样写法,第12期

作者寄语:古人说,作论有三不必,二不可。前人所已言,众人所易知,摘拾小事无关系处,此三不必作也。巧文刻深,以攻前贤之短,而不中要害;取新出奇,以翻昔人之案,而不切情实:此二不可作也。古人作文如此,《中国图书评论》发文亦如此。

猜你喜欢

书评人机寄语
寄语
特约主编寄语
新年寄语
从内到外,看懂无人机
书评:《鲁滨孙漂流记》
The Sun Also Rises from Hemingway《太阳照常升起》书评
诗意的理性:论阿西莫夫机器人小说中的人机伦理
《重读〈石头记〉》书评
水下无人机:解锁钓鱼新姿势
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