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文化的本质内涵与当代弘扬

2022-11-22王常柱

关键词:弘扬中国共产党红色

武 婷, 王常柱

(1. 太原科技大学 华科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24; 2. 济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22)

0 引 言

党的十九大以来,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已成为我们共产党人铭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响亮口号, 也成为激励我们共产党人勇往直前、 继续奋斗的不竭动力。 因为只有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我们伟大的党才能永远年轻、 不负使命、 攻坚克难,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强大动力。

在2021年新年贺词中, 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百年征程波澜壮阔, 百年初心历久弥坚。 从上海石库门到嘉兴南湖, 一艘小小红船承载着人民的重托、 民族的希望, 越过急流险滩, 穿过惊涛骇浪, 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1]这百年历程, 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形成了一种气势恢宏、 经久不息的文化, 它就是中国共产党在争取民族解放和繁荣富强的过程中创造的红色文化。 具体而言, 它是“由中国共产党人、 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 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2], 是后辈人胸怀千秋伟业、 继续努力奋斗的精神食粮。 值此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 我们要通过回顾历史, 弘扬红色文化, 继承革命传统, 进一步提高全党的思想认识和政治站位, 为人民再立新功。

1 红色文化的本质内涵

“文化”乃“人文化成”一语的缩写, 与人的活动密切相关。 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由于自然环境、 历史传统和经济基础的不同, 孕育出了各种各样的文化形态。 广义上讲, 文化是人类在其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结构视角可将其分为物质、 制度、 精神等几个层面。 因此, 红色文化也应当具有物质、 制度、 精神、 艺术等内涵。 在现实意义上, 我们所说的红色文化更多地关注了精神层面, 是一种精神食粮。 所以, 红色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根本点在于 “红色”、 在于“凝集”、 在于“传承”, 本质上塑造了“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由此, 笔者拟从“红色―凝集―传承”三方面来挖掘红色文化的本质内涵, 旨在传承红色基因, 固本培元、 凝神铸魂, 更好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为后辈人打造继续奋斗的精神武器。

1.1 红色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民族色彩

2021年初, 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而开播的电视剧《觉醒年代》, 展现了从1915年《新青年》问世到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段伟大历程。 蔡元培、 陈独秀、 李大钊、 胡适、 鲁迅、 毛泽东等一批志士仁人汇聚北京大学, 在那里他们探求真理、 寻找出路, 甚至展开激烈的思想交锋。 1915年9月, 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 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 开启了中国思想启蒙的新文化运动。 1916年底, 蔡元培临危受命出任北大校长, 大雪中三顾茅庐的情景令人感动; 他厉行改革, 主张兼容并包, 展现了大师风范。 李大钊凭着救亡图存的信念, 奔走于大江南北, 一句“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的词句至今鼓舞着人们。 青年毛泽东在这里了解并最终信仰马克思主义, 成为一名物质生活困窘而精神世界富足的革命者……总之, 全剧昭示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民族色彩, 也让我们感受到了革命前辈的伟大抱负和民族气节。 这一切根根源于他们的内心世界是红色的、 革命的: ① 红色与中华民族有着不解之缘, 每当喜庆、 吉祥、 高兴的时候都要用“红色”来显示。 特别是“过年”时要贴春联、 挂红灯、 放鞭炮, 可以说“红色”一直蕴藏在中华民族的基因中, 流淌在中国人的血脉里, 成为一种“红色情结”。 ② 红色是鲜血的颜色, 象征革命的意志豪情。 正如电影《英雄儿女》插曲所言: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 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 为什么大地春常在, 英雄的生命开鲜花。”所以, 新中国的诞生, 是无数革命先烈和革命前辈用鲜血和汗水换来的。 ③ 红色代表勇气, 象征着成功。 在战争年代, 人们用“红旗”鼓舞斗志, 凝聚军心, 呼唤“一不怕苦、 二不怕死”的精神; 在和平年代, 干事业一开始就很顺利叫“开门红”, 表彰先进人物要戴大红花等。

1.2 红色文化的本质属性是凝集而成的

笔者认为, 红色文化不是红色与文化的简单叠加, 而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浴血奋战和艰苦探索中, 不断选择、 创新、 融合中外优秀文化的结果。 它蛰伏于水深火热之中, 滥觞于“五四”运动, 形成和发展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比如: 我们经常提及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 以及“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都是红色文化的具体体现。 这些文化形态就其孕育发展的历程来说, 它们萌发于中国共产党创立前的觉醒年代, 初创于共产党领导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经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丰富发展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实践的进一步拓展完善, 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形态。 红色文化作为见证中国共产党诞生、 发展、 壮大的文化形态, 经历了艰苦的战斗洗礼和伟大的理论探索, 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鱼水交融的产物, 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 所以, “红色文化”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概念, 既承载着我们党“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的奋斗历程, 也携带着亿万人民波澜壮阔的战斗印迹, 尤其是一些英雄人物和经典文献更鲜明地展示着红色文化的本质内涵——为人民谋幸福。 因此,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红色寓意同伟大的革命斗争实践相结合, 形成以毛泽东思想为代表的红色文化。 后来, 中国共产党人紧密结合时代变化和实践要求, 继往开来、 与时俱进, 创造性地引领红色文化的发展方向, 形成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代表的当代弘扬, 进一步彰显了红色文化的本质内涵。

1.3 只有传承才能永葆红色文化的属性

红色文化不仅内涵丰富, 而且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 回顾我党百年历程, 从早期的“救亡图存”“与劳工为伍”到今天的“精准扶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与“红”字息息相关, 都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 可以说一刻也没有脱离。 譬如, 鲁迅为北大设计的校徽——三人成众、 开启民智——映射着北大的责任和担当;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组建的第一支军队叫红军; 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开辟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叫红都(瑞金)……新中国成立不久, 遭遇美帝国主义的武装挑衅, 我们“雄赳赳, 气昂昂, 跨过鸭绿江”, 展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勇顽强; 20世纪60年代为了甩掉“贫油”的帽子, 大庆人创造了“宁可少活20年, 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铁人精神都是红色文化绵延发展的一部分, 以至在西方人的眼里, “红色”成了中国的“国色”。 所以, 习近平总书记在瞻仰“一大”会址时深切指出:“我们党的全部历史都是从中共一大开始的, 我们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3]497

2 弘扬红色文化的缘由

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 植根于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 我国五千年独特的文明历程、 独特的历史命运和独特的基本国情, 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文化形态。 今天, 我们要弘扬红色文化, 就要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这三类文化共同构成中华文化的主体和主流。 三者各有特点又相互贯通, 一起闪烁着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思想理念、 精神特质和价值取向。 如果将它们比作一棵参天大树, 那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滋养中国特色文化的宽厚根基, 革命文化则是其强壮主干,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其枝叶茂盛的树冠。 它们共同蕴藏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文化基因和旺盛的创造力。 特别是“五四”运动以来, 中国共产党人在争取民族解放和繁荣富强的过程中, 带领亿万人民共同创造的红色文化则蕴含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丰富的革命精神, 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因此, 红色文化作为当代中国的主流文化, 联结着中华民族的过去、 现在和未来; 赓续红色基因, 弘扬红色文化, 筑起中华民族新时代的精神家园和中华儿女的文化自信。

2.1 红色文化彰显着人的精神追求

2021年,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是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开启之年。 站在这“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点上, 我们思绪万千。 特别是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 中国人民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指挥下, “有逆行出征的豪迈, 有顽强不屈的坚守, 有患难与共的担当, 有英勇无畏的牺牲, 有守望相助的感动。 从白衣天使到人民子弟兵, 从科研人员到社区工作者……无数人以生命赴使命、 用挚爱护苍生, 将涓滴之力汇聚成磅礴伟力, 构筑起守护生命的铜墙铁壁”[1]。 这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场景, 一个个义无反顾的身影, 多么像当年保家卫国的战场, 生动体现了新时代的抗疫精神。

“平凡铸就伟大, 英雄来自人民。”在新冠疫情肆虐期间, 美国政府不顾自己国内疫情的蔓延和人民的生命安全, 大肆“甩锅”中国、 制裁中国, 结果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到2021年11月30日, 美国新冠疫情感染人数达到了4 851万、 死亡人数逼近78万。[4]通过比较, 我国人民更加坚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激励着全国人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一百年来,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力量之所以能够由小变大、 由弱变强, 带领人民夺取和巩固政权, 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新中国成立后70多年, 能够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发展壮大、 由衰到盛, 也在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和举世瞩目的成就。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 百年初心历久弥坚。”这其中传承了生生不息的“红色基因”, 赓续了“为人民谋幸福”为本质内涵的红色文化。

2.2 人民群众对红色文化的眷恋

当今世界处于急剧变化的时代, 不确定性在增加。 我们就像处在飞机穿过云层的颠簸期, 除了要把好方向盘、 系好安全带, 更应该思考如何与未来接轨。 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既善于积势蓄势谋势, 又善于识变求变应变”[5]。 只有“不畏浮云遮望眼”, 才能把握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 危与机的互变规律。 近两年, 亿万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 用众志成城、 坚忍不拔书写的抗疫史诗, 诠释的人间大爱就是最好的印证。 所以, 在这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 广大人民群众焕发着对红色文化的眷恋和激情。 笔者认为, 这里的“眷恋”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情感追求。 从马斯洛的需求理论看, 人的需求是有层次的。 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进入21世纪, 人们的物质需求逐渐得到了满足, 而其内心却出现了“荒漠”。 目前, “红色文化热”的兴起是人们“自我实现的需要”, 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渴望和心灵的呼唤。 原因在于缺乏个人超越的层面, 我们也会生病, 所以人需要“比我们更大的”东西, “开始羡慕那些有理想、 有信仰和富有献身精神的人, 渴望从那些物质贫乏但精神富足的革命者身上发现生命的意义和快乐的真谛”[2]。 因此, 武汉疫情暴发后, 许多“90后”“00后”医护人员冒着生命危险, 积极报名参战, 有的甚至“逆行”千里, 赶赴抗疫前线。

二是现实成长。 人总是在实践中锻炼成长的。 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历程, 革命者惊天动地的事迹, 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理想而奋斗、 为信仰而拼搏。 《林海雪原》《英雄儿女》《欧阳海之歌》和《红岩》等作品展现了震撼人心的场景, 永远是激励后来者的最佳题材。 向警予、 方志敏、 邱少云、 黄继光等英雄人物代表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 在人们脑海里留下了深刻印记。 英雄的人民, 人民的英雄, 都是一步一个脚印地成长, 一步一个高度地攀登。 2020年, 授予“共和国勋章”的钟南山和“人民英雄”称号的张伯礼、 张定宇、 陈薇就是其中的代表。 另外, “天问一号”开启了火星探测之旅, “奋斗者”号创造了载人万米深潜新纪录, “嫦娥五号”又迈出了科学探测的一大步。 这些个人和团队都是新时代做人的楷模。

三是责任担当。 人总是处在过往和未来的张力之中, 而红色文化所具有的抗争、 奋斗、 追求公平正义的本质含义正激励着人们去反思现实。 这一特定时代勇于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和那些原汁原味的情感流露, 更增添了一份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 使不同时期、 不同年龄的人在品味这些“作品”时会有不同的感悟和收获。 这是红色经典超越时空的生命力, 也是激励后来者追求理想信念的动力之源。 比如1917年, 19岁的周恩来在给同学的临别《预言》中写道: “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6]百年后的今天, 我们的国家从“一盘散沙”、 人民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 富起来、 强起来,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这一变化是几代人不懈奋斗的结果, 可以告慰周总理“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的在天之灵, 更是鞭策后来人为民族复兴而接续奋斗的精神动力。

3 弘扬红色文化的意义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 以“为人民谋幸福”为本质内涵的红色文化始终起着鼓舞人民、 教育人民和组织人民的作用。 在黑暗的旧中国, 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力量在红色文化的感召下, 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 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 建立了新中国; 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又经过“抗美援朝”“过渡时期”“探索时期”和“改革开放”等几个不同阶段, 一个富强的中国屹立于世界东方。 今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具有更加独特的意义。 这里的“独特”: 一是指时间的跨度,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到今天已经走过了整整100年的历程, 百年风雨会使许多人产生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想法; 二是指环境的变化, “因为胜利, 党内的骄傲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 可能生长”[7]1439。 所以,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牢记毛主席提出的“两个务必”, 传承红色基因、 弘扬红色文化, 对于我们共产党人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不懈奋斗具有重要意义。

3.1 不忘初心, 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人民的精神家园, 而红色文化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底色。 因为红色文化是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相结合的产物, 从一定意义上说,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红色文化的形成过程。 也正因为红色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 其本身就蕴含了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在这里“初心”和“宗旨”都是心愿和意图的意思。 所以, 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表述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3]1。 因而, 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永远与人民同呼吸、 共命运、 心连心, 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3]1-2。 党的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先后40多次到贫困地区考察, 走遍了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从零下30摄氏度的边陲小镇到海拔2 400多米的贫困山村, 蜿蜒崎岖的山路上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同时, 他希望“我们还要咬定青山不放松, 脚踏实地加油干, 努力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行”[1]。

3.2 牢记使命, 努力推进核心价值观建设

在汉语中, “使命”与“担当”常常联系在一起。 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使命离不开担当, 离开了担当, 使命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在革命战争年代, 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利益抛头颅洒热血, 在所不惜。 今天, 我们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全党要为之付出更艰巨的努力。 因此, “牢记使命”其实对中国共产党人的担当精神和担当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然而, 在现实生活中, 总会有一些人忘记使命、 不求进取。 说到底是一些意志薄弱者不愿意再同我们一道前进了。 或者说, 他们的理想信念动摇了, 价值观与革命立场坍塌了。 所以, 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全党, “唯有不忘初心, 方可告慰历史、 告慰先辈, 方可赢得民心、 赢得时代, 方可善作善成、 一往无前”[3]498。 为此, 他多次强调要弘扬红色文化, “把红色资源利用好、 把红色传统发扬好、 把红色基因传承好”[8]。 可见, 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论在内容还是精神方面都是一致的。 因此, 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同时, 有效利用红色资源蕴含的精神特质和育人功能, 对于加强党员教育有着特殊的时代意义。

3.3 不懈奋斗, 继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1935年, 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田汉和聂耳共同创作了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 它对激励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高昂斗志发挥了巨大作用。 今天, 我们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 又站在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点, 机遇挑战并存。 回望过去“我们通过奋斗, 披荆斩棘, 走过了万水千山”; 展望未来“我们还要继续奋斗, 勇往直前, 创造更加灿烂的辉煌!”[1]但是, 在历史虚无主义、 新自由主义和反全球化等社会思潮的影响下, 在拜金主义、 功利主义和享乐思想的侵蚀下, 一些人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深表谴责, 一些人在心灵深处出现了“荒漠化”。 对于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精神现象, 需要有一种强有力的文化来抵制或影响它们。 而蕴含革命精神和战斗力的红色文化恰好具有这种能力。 同时, 它还能够唤醒人们的历史记忆、 满足人民的精神期盼和情感寄托、 解决当代人信仰缺失等问题。 此外, 弘扬红色文化还可以将大众的眼光吸引到本民族的文化自信上来, 消弭西方文化的霸权影响, 增强民族凝聚力。 所以, 我们要不懈奋斗, 将中华儿女紧紧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 形成巨大的民族合力, 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

4 弘扬红色文化的机制

“我们创造了工具, 工具又塑造了我们。”[9]31现代社会工具的更新换代非常普及, 无形中支配着人们的生活。 一段时间, 随着智能手机的问世, 碎片化的获取方式让完整的阅读变得“不再时髦”。 随着人们对信息筛选的有效性和认知深度的要求, 不少人开始回归纸质文本的阅读。 这一变化直接影响着红色文化的传播机制和作用效果。 按照霍兰的复杂适应系统理论, 如果将弘扬红色文化看作是一个复杂的“资源―媒介―社会”系统, 那么, 这一系统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就构成一种机制。 在上文分析红色文化的本质内涵、 弘扬缘由和弘扬意义的基础上, 我们已经看到红色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以“为人民谋幸福”为本质内涵、 以“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为精神寄托、 以“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不懈奋斗”为价值追求而形成的文化形态。 因此, 新时代弘扬红色文化, 必须在——政府对红色资源的开发机制、 媒介对红色文化的传播机制、 社会对红色基因的传承机制——三者的共同作用下, 走健康、 有序、 高质量的发展道路。

4.1 政府要落实好红色资源的开发机制

红色文化已成为中国社会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软实力, 但政府作为红色文化传承发展的责任主体, 一段时期内宣传力度不够、 保护意识不强、 实际操作不力, 严重影响了红色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现在, 大部分省份虽然采取了政府主导的红色文化保护开发模式, 但在具体操作中, 社会参与度仍然不高, 致使红色文化保护开发的群众基础薄弱。 实践的误区源于理论的迷茫。 历史上, 毛泽东主席曾多次强调:“情况是在不断地变化, 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的情况, 就得学习。”[10]7“有了学问, 好比站在山上, 可以看到很远很多东西。 没有学问, 如在暗沟里走路, 摸索不着, 那会苦煞人。”[11]109所以, 要彻底扭转目前这种“无专门机构管事, 无专项资金办事, 无专业人员维护”[12]的三无局面, 各级领导干部要与时俱进, 提高认识, 积极承担起这一政治责任,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努力创造自己的品牌效应和知名度, 进而扩大影响力, 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

4.2 媒介要发挥好红色文化的传播机制

长期以来, 我们沿袭了以往红色文化的传播方式, 只侧重红色资源利用, 通过参观革命历史博物馆、 到革命圣地了解领导人的活动、 聆听老一辈革命家的故事等各种形式传承红色文化, 激励广大党员、 干部和青年一代弘扬革命传统。 这一点毫无疑问是有效的。 然而,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 知识的传播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红色文化的传播也应借助于科技的力量。 所以, 我们要勇于探索、 大胆创新。 一要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 挖掘、 保护红色资源, 加快文化体制改革, 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推动红色文化的传承弘扬。 二要构建新旧媒介相结合的红色文化传播体系, 尤其是要在红色人物事迹的宣传上融入时代精神元素, 以增强红色文化的渗透性和感染力。 三要增强红色文化的感召力和吸引力, 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 因为“任何一种媒介的内容总是另一种媒介, 媒介的内容常常被忽略”[9]18。 只有当这种媒介与其他媒介兼容, 变为另一种新出现的媒介的内容时, 这种媒介才能被重视并广泛传播, 人们才能深刻感受到它所带来的震撼。 所以, 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电视、 手机报纸等新媒介传播红色文化、 传承红色基因, 让革命精神代代相传。

4.3 社会要打造好红色基因的传承机制

“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努力, 没有中国共产党人做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 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 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也是不可能的。”[13]1098近代以来, 中国革命能够度过千难万险, 中国改革能够闯过一道道难关, 充分证明了毛泽东的这一论断。 为什么不到100万的人民军队能打败800万武装到牙齿的国民党军队? 为什么装备简陋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能打败不可一世的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这一切都说明决定战争胜负的不是武器, 而是人民, 是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人民。 近年来, 美国政府为什么要一再打压、 制裁中国的一家科技公司(华为)?原因也在于任正非坚持了独立自主、 自力更生的发展道路, 使5G技术领跑全球。 国家、 民族、 企业是这样, 个人发展也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所以, 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告诫全党, 中国的今天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而是在经历了40年的“改革开放”、 70年的“持续探索”和近100年的“伟大社会革命”后得来的。 这种由衰到盛的历史进程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 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宝贵成果。” 因此,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就是要传承红色基因, 铭记“我们是共产党人, 我们是革命者, 不要丧失了革命精神”[3]70, 这样才能带领全国人民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功立业。

猜你喜欢

弘扬中国共产党红色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弘扬传统文化 “粽”下美好心愿
红色在哪里?
《红色系列之一》、《红色系列之二》
弘扬会师精神 不忘初心使命
人大代表要学习、弘扬焦裕禄的“三股劲”
追忆红色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