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地理优势的安定区马铃薯产业发展分析

2022-11-22王玉娟冉晓蕾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2年7期
关键词:原种种薯马铃薯

王玉娟,冉晓蕾

(1.定西市安定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甘肃 定西 743000;2.安定区福台高级中学,甘肃 定西 743000)

安定区是一个农业大区,是首批命名的“中国马铃薯之乡”。区内海拔高、昼夜温差大、气候冷凉、土质疏松,是全国最适宜马铃薯种植的主产区之一,所产马铃薯薯块大、薯皮光滑、薯型整齐、干物质含量高、口感好、耐运输、耐贮藏,产量和质量在全国均处于一流水平,已成为全国马铃薯种植面积最大、微型薯繁育能力最强、加工产能集群度最高、农户依靠马铃薯增收最多的县区,马铃薯产业成为引领县域经济的战略性主导产业和区域性首位产业。

1 发展马铃薯产业的优势

1.1 自然条件独特

安定区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海拔1 700~2 580 m,属温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6.3℃,平均日照时数2 500 h,≥10℃有效积温2 239.1℃,极端最高气温34.3℃,极端最低气温-32.5℃,无霜期120~150 d,具有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等特点。年降水量380 mm左右,年蒸发量1 526 mm,且由南向北递减,降雨多集中在7月—9月,与马铃薯生长期相吻合,可实现降雨的高效利用。2014年底引洮一期工程通水,为全区的农业发展带来了巨大潜力,同时,干旱少雨的独特气候、高原丘陵地理位置成为马铃薯原原种、原种繁育的天然屏障,为马铃薯种薯产业发展提供了绝佳条件。

1.2 基础良好

近年来,安定区坚持把发展马铃薯产业作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根本之策,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种植规模迅速扩大,产量产值快速增加,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不仅对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也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产业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一是品牌效应持续放大。安定区马铃薯产业作为助力脱贫攻坚、助推乡村振兴的优势主导产业,2021年3月被农业农村部评选为全国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大典型”之一;二是构建生产组织体系。构建“龙头企业+联合社+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全区马铃薯产业发展实现从零散状、碎片化到成链条、成体系的巨大变化;三是构建投入保障体系。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优先保障和金融优先服务的重头,每年落实到户产业扶持资金和龙头企业工程贷款资金,以及扶持合作社发展资金,马铃薯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撑更加坚实;四是构建产销对接体系。组建马铃薯产业产销协会。构建了以国家级定西马铃薯批发市场为龙头、以集中产区乡镇马铃薯市场为骨干、以定点收购网点为辐射的三级市场体系;建立“‘甘味’公用品牌+市县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商标品牌”的品牌营销体系,形成从产地到终端的市场网络;五是构建风险防范体系,按照“中央补贴品种保大宗、省级补贴品种保特色、市县补贴品种作补充”的风险保障体系,持续深入推进农业保险“增品、扩面、提标”工作。有效发挥农业保险“风险兜底”作用,切实提高农业保险服务能力,提高了农户发展马铃薯产业的积极性。

1.3 发展潜力巨大

安定区农业长期以来处于小而散、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层次,这既是劣势,也为现代农业发展留下更大空间。全区耕地资源丰富,具有独特的气候资源优势,是马铃薯的适宜种植区,马铃薯产业在完善基础设施、扩大种植面积,提升良种水平,推广标准化技术,进行精深加工方面仍有很大空间。同时,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加之生物技术、人工智能、5G、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交互联动,种业工程、水肥一体、高效节水、全程机械化等现代农业技术以及新品种、新材料和新装备的全面推广,为全区马铃薯产业增产增效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1.4 市场前景广阔

随着国内消费水平不断升级,消费者对天然有机、绿色生态优质农产品的多样化需求快速增长,为安定区马铃薯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近年来持续实施“甘味”品牌营销战略,定西马铃薯农产品影响力正在逐步扩大,越来越得到广大消费者认可和青睐。

2 马铃薯产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1 马铃薯产业现状

截至2020年底,全区种植马铃薯5.713×104hm2,其中建立原原种种植基地0.253×104hm2,原种种植基地2.4×104hm2,生产原原种5.5×108粒,马铃薯总产量164×104t,平均单产1.91 t/0.067 hm2,马铃薯加工能力70.85×104t,鲜薯贮藏能力90×104t,马铃薯产业总产值达38×108元,农民人均从马铃薯产业中获得收入2 580元,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0%。安定区已成为全国马铃薯种植面积最大、微型薯繁育能力最强、依靠马铃薯增收最多、占生产总值比例最高的县区之一。2018年获得农业部等九部委命名的定西马铃薯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2019年成功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定西马铃薯”2016年获得农业部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被评为“2017年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018年获得全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最佳品牌故事”称号,2019年进入中国农业品牌目录,2020年获得“甘味”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2.2 存在的问题

安定区的马铃薯产业虽然有了良好的基础,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与挑战。一是品种结构不尽合理,一方面缺乏适应本地气候自然条件的优质、高产、抗性强的符合市场需求的菜用商品薯品种,另一方面,缺乏用于主食加工,薯片、薯饼、薯条加工等专用品种;二是设施装备短板较多,农田基础设施薄弱,有效灌溉面积仅0.2×104~0.26×104hm2,缺乏防灾减灾设施,农机装备不足,全区仅有40%的村建有农机专业合作社,多数马铃薯加工企业配套设备落后;三是种植效益较低,农户分散经营、机械化水平不高、劳动力成本高、单产水平不高等原因制约了马铃薯种植效益的提升;四是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缺乏全国性龙头企业,加工业多集中在淀粉等传统领域,产品附加值不高;主食加工同质化较为严重,缺少消费者广泛认可、竞争力强的主食加工品;五是产业竞争不断加剧,我国马铃薯生产规模迅速扩大,以贵州、四川为主的西南混作区增速最快,产业竞争加剧。

3 马铃薯产业发展目标

按照“扛大梁、当主角、作示范、走前列”的目标定位,围绕建基地、强龙头、延链条、聚集群,致力构建产加销相衔接、贸工农一体化的马铃薯全产业链发展体系,加快持续推动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坚持规划引领,按照全域规划、区域布局、流域发展,区分不同乡镇、不同村社条件差异和产业实际,发挥北部区域流域面积广、日照时间长、交通便利的优势,推动建设“连乡成片”马铃薯标准化基地;二是坚持种业先行,优化种薯扩繁结构,提高原原种生产能力,扩大原种繁育基地规模;三是坚持技术集成,加强服务指导,推行土地深松耕,加大肥料投入,施足施好基肥,实行全程机械化耕作,做到合理密植;四是坚持延链补链,完善加工产业体系,提升精深加工生产能力;五是坚持龙头带动,加强标准化仓储设施配套,扶持建设恒温气调库和田间地头贮藏窖,提升改造现有设施。推动马铃薯产业全链条升级、全环节升值,推动马铃薯产业可持续发展。

4 马铃薯产业发展建设任务

4.1 加快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一是发展壮大种薯企业。坚持市场化扩繁、订单化生产,优化种薯扩繁结构,进一步提升种薯品质、扩大种薯产能、做强种薯产业;二是加强新品种选育、引进、示范。开展马铃薯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产品等方面的研究,积极推广企业需要、市场欢迎、抗病抗旱的优质专用、加工型品种,不断提高马铃薯市场竞争力;三是提升种薯质量。坚持品质至上理念,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提优复壮,强化种薯质量检测,巩固提升企业标准,推动建立行业标准,参与制定国家标准,推动种薯生产由注重数量向注重质量转变,提升安定种薯的市场竞争力;四是全面推行种薯质量认证。充分发挥已建成三级种薯质量检测体系职能,加强基础瓶苗、原原种、原种、一级种生产管理。同时强化种薯调运过程监管,包括种薯来源、去向、大田监管、病毒检测等,建立脱毒种薯质量追溯体系,及时准确向社会公布检测结果,引导企业、农户使用质量合格的脱毒种薯,为生产优质马铃薯打好基础;五是加强制种基地建设。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轮作等项目建设,加快产学研、育繁推一体化进程,持续加大优质脱毒种薯选育推广力度,健全种薯企业扩繁生产原原种、合作社参与生产原种的马铃薯良种扩繁机制,完善梯级繁育推广体系,推动种植环节由一级种全覆盖向原种全覆盖转变,打造全国重要的优质种薯生产供应基地和全国最大的马铃薯良种扩繁中心。

4.2 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作用

以合作社规范提升为抓手,重点培育一批国家级、省级示范社,依托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将标准化基地建设与旱作农业技术推广、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复耕休耕、撂荒地整治相结合,推广“基地+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的种植模式,建设标准化基地,稳定扩大马铃薯面积。一是壮大带动主体。坚持规范提升和培育壮大相结合,按照种植有良种、生产有基地、耕作有机械、销售有订单、仓储有设施的“五有”标准,启动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双百工程”,培育发展一批国家级、省级示范性合作社,形成国家、省、市、区级合作社梯队,加快构建利益联结紧密的产业联合体,增强带动作用。二是建立联结机制。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业化带动作用,按照“流转土地主体建、托管土地农户建、签订协议订单建”等方式,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主体通过直接流转农户土地、托管或半托管模式、签订订单协议,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订单种植模式,构建企业供种、合作生产、订单收购、价格托底、稳定增收的利益联结机制。三是扩大基地规模。坚持全域规划、区域布局、流域发展,按照产业集群、主体集中、技术集成、要素集聚、保障集合“五个集”的要求,将标准化基地建设与旱作农业技术推广、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复耕休耕、撂荒地整治相结合,打破乡镇村域界限,整流域、整山系建立“连乡成片”的标准化种植基地;区分不同乡镇、不同村社条件差异和产业实际,发挥北部区域流域面积广、日照时间长、增产空间大的优势,进一步挖掘增量、扩大面积。四是扩大马铃薯保险覆盖面。按照农业保险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协同推进原则,靠实各级政府、保险机构、农民和生产经营主体责任。加大马铃薯保险政策扶持力度,激发保险机构活力,调动种植户参保积极性,逐步扩大保险覆盖面。

4.3 加强标准化技术推广应用,大力实施产量倍增行动

一是坚持技术集成。全面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应用,在实行“统一品种、统一施肥标准、统一病虫害防控、统一机械作业、统一田间管理”五统一的基础上,广泛应用立式旋耕、配方施肥、脱毒种薯、合理密植、黑膜覆盖等关键技术,做到“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进一步提高单产、增加总产。二是加强技术指导。落实科技特派员制度,采取包乡镇、包主体、包基地、包农户的方式,向主体和农户全程提供耕种、施肥、管理、收获等专业技术服务,为稳产增产提供专业技术保障。三是推进轮作倒茬。坚持“草薯轮作、种养联动、农牧结合”,按照“一年草、两年薯”的方式推进规模化轮作倒茬,有效解决重茬带来的减产、病虫害等问题,稳定提升单位面积产量。四是发展数字薯业建设。大力发展数字薯业,积极实施数字农业建设试点项目和“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建设马铃薯数字化生产示范基地,配套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控制技术与装备,构建天空地一体化农业生产感知系统,开展空间分布、水肥状况、气象灾害、病虫害、长势与产量等农情数据快速测报,示范环境控制、精准肥药、智能农机作业,提升生产精准化、智慧化水平。

4.4 加强延链补链强链

一是加快技术改造。以绿色化、信息化、智能化为方向,支持马铃薯加工龙头企业改造设施装备、改进生产工艺,进一步扩大产能、提升效益;二是加大科技创新。突出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转化应用,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技术创新联盟,推进创新平台建设,推动马铃薯加工向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精深加工转变;三是延伸产业链条。以主食化、工业化、鲜食化为方向,加大精淀粉、调和粉、复配粉和全粉、米粉、方便粉丝、营养大米等产品开发,加快变性淀粉、生物质涂料、药用植物胶囊等衍生产品研发转化步伐,健全完善以精淀粉、全粉、变性淀粉及其衍生产品、主食化系列食品为主,下游配套、产业链完整的集群化加工产业体系。

4.5 加强冷链贮藏设施建设

一是加大设施建设。支持种薯、加工龙头企业在厂区、生产基地周边配建标准化恒温储藏库,扶持专业合作社在田间地头建设气调库,形成良种薯、加工薯、商品薯分级贮藏体系,进一步扩大贮藏能力;二是加快提标改造。鼓励主体对现有标准较低、容量较小、陈旧破损的仓储设施进行提标改造,推动马铃薯贮藏由粗放式向集约化、标准化转型升级;三是提升运行效率。采取独立经营、内部联合、外部联合的模式,引导仓储设施建设主体之间、仓储设施主体与其他主体之间、仓储设施主体与其他大型物流仓储和营销主体之间开展联合联营,进一步提高设施利用效率。实现“旺吞淡吐”、均衡供应、调控市场、保值增值。

4.6 加强市场营销体系建设

一是改造提升产地市场。按照“设施完善、功能完备、管理先进、运营规范”的要求,建设全国马铃薯价格形成中心、产业信息中心、物流集散中心、科技交流中心和会展贸易中心等“五大中心”,构建与生产布局相适应的国家级产销平台和品牌培育平台;二是强化信息营销服务。创新交易方式,探索拍卖交易、挂牌交易、中远期交易、要约交易等交易方式,推进马铃薯期货市场建设。开展马铃薯价格指数编制工作,定期发布马铃薯价格指数,起到发现市场价格,锁定、降低、规避市场风险的作用。加强信息沟通和市场研判,加快推出马铃薯期货产品,把定西市安定区建设成马铃薯期货交易基准地,主导马铃薯和精淀粉价格,促进马铃薯销售,稳定农产品销售价格,促进产业链集群发展;三是开展马铃薯品牌认证及培育。组织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开展以马铃薯及其制品为主的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产品的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培育知名“甘味”品牌。

猜你喜欢

原种种薯马铃薯
马铃薯种薯退化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娄烦推动马铃薯良种行动
马铃薯有功劳
马铃薯脱毒种薯的应用及发展思考
“火星马铃薯”计划
黄瓜原种复壮方法
脱毒马铃薯原原种扩繁原种栽培技术
脱毒马铃薯技术要领
黄瓜原种复壮方法
马铃薯主粮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