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巴斯汀、复方甘草酸苷联合吡嘧司特钾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效果分析

2022-11-21曾瑜

中国实用医药 2022年23期
关键词:斯汀甘草酸荨麻疹

曾瑜

慢性荨麻疹主要是因为一系列因素使患者呈现组织水肿症状[1]。其表现在躯干以及四肢呈现风团以及斑块现象,颜色以鲜红色与苍白色为主,多数在1 d 内消退,但是此种疾病病程迁延,并且极易复发,瘙痒程度严重,对患者心理以及生活造成严重影响,需确定有效方法展开及时治疗[2-4]。本研究选取2019 年2 月~2020 年12 月收治的60 例慢性荨麻疹患者进行研究,旨在探讨对慢性荨麻疹患者采用依巴斯汀、复方甘草酸苷联合吡嘧司特钾治疗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2 月~2020 年12 月收治的60 例慢性荨麻疹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均确诊为慢性荨麻疹;表现为瘙痒反复发作以及风团等;1 个月内无免疫调节剂以及皮质类固醇激素应用史。排除标准:已经实施系统化治疗;药物过敏;伴有严重造血系统疾病;哺乳期或者妊娠。将患者随机分为参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0 例。参照组男12 例、女18 例;年龄21~66 岁,平均年龄(45.55±2.59)岁;病程6 周~6 年,平均病程(2.04±0.25)年。试验组男13 例、女17 例;年龄22~69 岁,平均年龄(45.57±2.66)岁;病程7 周~6 年,平均病程(2.07±0.26)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n,)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n,)

注:两组比较,P>0.05

1.2 方法

1.2.1 参照组 患者口服依巴斯汀,1 次/d,10 mg/次;口服复方甘草酸苷,3 次/d,50 mg/次。

1.2.2 试验组 在参照组治疗基础上口服吡嘧司特钾,1 次/d,10 mg/次。

两组患者均进行为期4 周的治疗。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L-4、IFN-γ、IgE 水平、LFS 评分、VAS 评分、GQOL-74 评分。①LFS 评分、VAS 评分越高,证明风团以及瘙痒症状越严重[5]。②GQOL-74 维度包括物质生活、心理状态、社会适应、躯体功能4 个,分值越高,证明生活质量越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L-4、IFN-γ、IgE 水平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IL-4、IFN-γ、IgE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IL-4、IgE 水平低于参照组,IFN-γ 水平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L-4、IFN-γ、IgE 水平比较 ()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L-4、IFN-γ、IgE 水平比较 ()

注:与参照组治疗后比较,a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LFS 评分、VAS 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LFS 评分、VA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LFS 评分、VAS 评分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LFS 评分、VAS 评分比较 (,分)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LFS 评分、VAS 评分比较 (,分)

注:与参照组治疗后比较,aP<0.05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QOL-74 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物质生活、心理状态、社会适应、躯体功能评分比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物质生活、心理状态、社会适应、躯体功能评分均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QOL-74 评分比较 (,分)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QOL-74 评分比较 (,分)

注:与参照组治疗后比较,aP<0.05

3 讨论

慢性荨麻疹作为常见的皮肤过敏性疾病,属于IgE介导的一种Ⅰ型变态反应,当前未明确具体发病机制,且病情迁延复发,会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治疗期间,依巴斯汀作为一种2 代H1受体拮抗剂,可对组织胺进行长效抑制,可持续较长时间,且不会对中枢神经造成明显抑制,单用可获得明确效果,缓解临床症状,但无法控制疾病复发[6-8]。配合复方甘草酸苷片治疗,可发挥协同作用,通过对T 细胞活化进行调节,减少白三烯、前列腺素、组胺等一系列炎性介质出现,取得抗炎、抗过敏的效果。吡嘧司特钾的有效应用,可充分稳定肥大细胞膜,并且对白三烯、组胺等炎症介质的释放进行抑制[9-12]。临床对变异性哮喘、过敏性鼻炎、特应性皮炎以及过敏性结膜炎患者采用吡嘧司特钾治疗,均可获得一定的防治效果。并且三者联用后,可进一步提升慢性荨麻疹的疾病治疗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试验组患者IL-4(10.25±2.59)pg/ml、IgE(32.12±6.35)IU/ml 低于参照组的(16.79±5.22)pg/ml、(43.56±7.22)IU/ml,IFN-γ(15.59±3.45)pg/ml 高于参照组的(12.12±2.25)p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LFS评分(1.22±0.25)分、VAS 评分(1.12±0.19)分低于参照组的(1.62±0.36)、(1.57±0.2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物质生活、心理状态、社会适应、躯体功能评分分别为(92.25±5.35)、(92.26±6.35)、(92.88±2.59)、(93.49±3.15)分,均高于参照组的(80.29±4.25)、(80.31±5.26)、(80.37±6.25)、(80.44±5.29)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临床针对慢性荨麻疹患者,联合应用依巴斯汀以及复方甘草酸苷可获得一定的治疗效果。在此基础上,配合吡嘧司特钾进行治疗,能够确保协同效应充分发挥,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充分证明依巴斯汀、复方甘草酸苷联合吡嘧司特钾应用于慢性荨麻疹治疗中的可行性。

综上所述,依巴斯汀、复方甘草酸苷联合吡嘧司特钾治疗慢性荨麻疹患者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IL-4、IFN-γ、IgE 水平及临床症状、疼痛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斯汀甘草酸荨麻疹
凯帕斯汀《变奏曲》的特点及启发
复方甘草酸苷片治疗慢性湿疹56例临床分析
甘草酸二铵对大鼠背部超长随意皮瓣成活的影响
炎琥宁联合依巴斯汀片治疗急性湿疹疗效观察
依巴斯汀联合胱氨酸、卤米松治疗斑秃疗效观察
异甘草酸镁对酒精性肝炎患者TNF和IL-6的影响
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IL-17和IL-23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复方甘草酸铵注射液中甘草酸铵含量
经方辨证治疗慢性荨麻疹经验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荨麻疹39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