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OBE理念的风景园林学课程体系教学改革研究

2022-11-21任维朱里莹阙晨曦许晓玲李霄鹤福建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艺术学院福建福州350100

安徽建筑 2022年11期
关键词: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生

任维,朱里莹,阙晨曦,许晓玲,李霄鹤 (福建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艺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0)

1 引言

自2017年设立国家级与省级“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以来,聚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研究生教育教学综合改革进入了新时代,如何进一步开展以理念创新为先导的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风景园林学是人居环境学科群的三大支柱学科之一,其研究生教育改革正面临着内在需求与外在动力的双重变革。一方面,本硕统筹与通专融合、产教融合教学模式、LAT教学模式、开放课程建设、知识点教育框架等以学科为核心,由内向外的教改路径成果丰硕[1-5],但多为“正向设计”“教师为中心”“学科知识导向”等内容为本传统模式下的教改研究与实践,基于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相关研究与实践仍不多见。另一方面,美丽中国、乡村振兴、碳达峰与碳中和等国家战略由外向内对学科人才的培养模式创新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

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由美国学者William G.Spady提出,已作为主流教育理念广泛应用于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国的教育实践[6]。该理念以“产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等为主要特征,强调反向设计、正向实施,充分响应外部社会用人需求,以学生通过教育过程最后所取得的学习成果(Learning Outcomes)为逻辑起点,遵循“定义预期学习成果-实现预期学习成果-评估实际学习成果-持续改进预期学习成果”的趋善式逻辑闭环,驱动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整个教育教学实践过程[7-9]。将OBE理念引入风景园林学科研究生教育改革,充分挖掘其应用潜力,对推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强调输出、学生为本、成果导向、评价回馈的新型教育教学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福建农林大学是国内较早开展风景园林学科教育的院校之一,已形成“本科-硕士(学术型与专业型)-博士-博士后流动站”的完整培养体系,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位列B+。本文基于OBE理念,选取福建农林大学风景园林学研究生课程体系作为研究对象,厘清课程体系教学改革思路,依托业界咨询委员会明确教育目标与核心能力,按映射矩阵关系完善课程体系,开展典型样本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并开展多个层面的动态调整与改进,以构建OBE理念下风景园林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的完整闭环。

2 OBE理念下的风景园林学研究生课程体系教学改革思路

2.1 问题分析

2019年之前,福建农林大学有定期开展风景园林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不断完善教育教学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仍存在下述问题。

①以学科知识与课程为导向。过往的研究生教育教学体系逻辑架构以教育部通知文件要求、教指委指导性培养方案与核心课程指南、学校指导性修改意见等为主,是一种以学科知识与课程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模式,其逻辑路径表现为“按教育部、教指委与校院等要求明确培养目标—厘清学科知识逻辑体系—构建学科课程体系—开展教育教学—实施质量监控”,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教育的内外需求[10]。

②以教师为中心,讲授为主要方式。原有的课程授课模式大多以教师为中心,侧重于学科与专业知识维度的教育教学,以任课教师讲授的单向知识传授为主要方式,主要关注教师教什么、怎么教等问题,对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维度核心能力达成度的考量与关注不足,教学方式也有待丰富。

③以质量监控考察教学质量。原有的课程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多通过课程的教师直接评价完成,表现为教师对学生出勤、课堂表现、作业、测试等内容的综合评分,缺少学生访谈或问卷调查、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校友评价等间接评价,考察教育教学质量的方式与方法有待进一步多元化。

2.2 OBE理念下的课程体系教学改革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将OBE理念与风景园林学科研究生教育改革深度融合,构建以“成果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反向回溯式设计”“持续改进”等为主要特征的新型风景园林学科研究生教育教学体系。相较于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更具复杂性。一是研究生个体的学科基础与综合素养异质性更强;二是其导师(组)在教育培养过程中扮演着引领方向的重要角色,具有很强的个性化、差异化特征。OBE理念属于目标模式的范畴,主要通过明确教育目标与核心能力来组织整个教育教学体系与学生在校期间的培养过程,应兼顾标准化培养与个性化培养[11]。因为课程体系对研究生而言是相对统一的、共性的,所以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是保障OBE理念下学习成果与核心能力达成这一标准化培养部分的关键环节。遵循“引入OBE理念-响应内外需求-设置教育目标-明确核心能力-完善课程体系-选取样本课程-OBE模式教学-多元成效评价—持续调整改进”的步骤,OBE理念下的风景园林学研究生课程体系教学改革具体思路如下图所示。

OBE理念下的风景园林学研究生课程体系教学改革思路

3 OBE理念下的风景园林学研究生课程体系教学改革实践

3.1 形成业界咨询委员会

依托本校风景园林学科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结合部分校外导师与权威专家,形成业界咨询委员会,人员覆盖高校、专业学(协)会、科研院所、事业单位、规划设计实践单位等。通过教指委的不定期会议,完善教育目标、明确核心能力,推动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向OBE教育教学模式转变。

3.2 明确教育目标与核心能力

基于业界咨询委员会,依据OBE理念的产出导向、反向回溯式设计等原则,综合国家部委、学科教指委、学校与学院的相关文件要求与社会业界需求、在校生与毕业生评价反馈等内外需求,设置教育目标如下:①爱党爱国、文化自信,立足东南沿海,面向全国各地,彰显农林背景与学科特色,献身风景园林及其他人居环境相关事业,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发展服务;②具有良好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素养,系统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需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较宽的知识面,具备较强的跨学科整合能力;③具备优良的职业道德与素养,注重团队协作,能够胜任风景园林学科学研究、教学和园林规划设计、工程施工及其管理、园林植物与应用等工作;④视野开阔,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能通过终身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知识体系,并持续提升创新实践能力,以适应人居环境领域的快速发展。

基于既定的教育目标,明确毕业生的核心能力,涵盖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具体包括跨学科知识体系(A1)、问题导向与科学分析(A2)、创新思维与规划设计实践(A3)、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工程工具(A4)、国际化视野(A5)、家国情怀与文化自信(A6)、自然环境与社会人文可持续发展(A7)、职业道德与素养(A8)、团队协作(A9)、终身学习(A10)。

3.3 完善课程体系

依照既定的4项教育目标与10项核心能力,进一步细化与确定核心能力指标点,并按照各门课程与各项核心能力的映射矩阵关系,以核心能力为媒介衔接课程与教育目标,完善OBE理念下的新型风景园林学研究生课程体系。其中,学位课与必修课作为所有学生的共同学习课程,是OBE理念下风景园林学研究生课程体系教学改革中最为关键的内容。

自2019年开展OBE理念下的风景园林学研究生课程体系教学改革以来,持续对学位课、必修课进行一定的动态调整,见表1所示。2019年,增设“园林生态学专题”为学位课,以增强A1、A7等核心能力的培养;“植物景观规划设计”“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为内容与名称有较大更新的课程,以强化A1、A3、A6、A7等核心能力的培养;将“风景园林专题研讨”由所有研究生的必修课调整为规划设计方向研究生的必修课,并对“科技论文写作”的内容与名称进行了一定的更新,以着重加强规划设计方向研究生的 A1、A2、A4、A5 等核心能力。2021年,增设“风景园林学前沿”为学位课,以增强A1、A2、A4、A5、A7、A10等核心能力的培养;将“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专题”与“风景园林工作营”进行课程内容整合,重组为以赛促学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专题”,以增强规划设计方向研究生的A1、A3、A4、A5、A6、A7、A9、A10等核心能力;将“科技论文写作”重新调整为所有研究生的必修课,并分别为规划设计方向、园林植物方向开设“风景园林研究方法”“园林植物研究方法”“园林植物研究进展”等课程,以更有针对性地强化各方向研究生 A1、A2、A4、A5、A6、A7、A10等核心能力的培养。

2019~2021年风景园林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课与必修课汇总表 表1

3.4 典型样本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选取“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专题”“风景园林学前沿”“风景园林研究方法”作为典型样本课程见表2所示,开展OBE理念下的教学改革实践。

典型样本课程与核心能力对应支撑表 表2

3.4.1 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

改革前,课程原名“中国古典园林历史与理论专题”,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四大园林体系,系统掌握古代及近代中国园林创作的艺术理论和园林艺术的创作手法,并对其传承与创新有新的认识与想法。

依照与A6强支撑、A1中支撑、A5及A10弱支撑的映射矩阵关系,通过OBE教学模式、动态更新、虚拟教研室等方式进行教学改革。改革后,课程更名为“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以专题形式系统性介绍中外风景园林相关历史与理论研究领域,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全面的、辩证的风景园林史学观。课程涵盖中外风景园林流变发展及其时代特征、书院园林及其历史文化传承、闽台园林与文化遗产保护、风景园林自然遗产保护与利用、中外园林形式差异再认知等专题。以中外园林形式差异再认知专题为例,对应的核心能力主要为A6强支撑与A5弱支撑。专题围绕“中外园林形式差别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是对自然热爱的程度不同吗?”“采用了哪些手法实现自然与艺术的理想?”等三个问题,通过理论讲授、线上资源、小组专题研讨等方式,由“四类自然”的自然认知体系切入,于中外园林形式比照中明晰我国理想人居环境的文化与审美坐标,厘清中国园林“山水”审美文化的美学自觉与原则守持,进而共同探讨中国风景园林传承与创新的发展路径[12]。

3.4.2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专题

改革前,涉及“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专题”“风景园林工作营”两门课程。前者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在了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知识框架、研究方法、前沿理念的基础上,掌握不同类型与不同尺度绿地的规划设计方法;后者的主要任务是围绕风景园林行业热点,引导学生自由组队,聚焦所选的热点主题参加相关规划设计竞赛。

依照与A3、A4、A7、A9强支撑,A1、A5、A10中支撑及A6弱支撑的映射矩阵关系,在整合两门课相关内容的基础上,通过OBE教学模式、以赛促学、校企合作、多元评价等方式进行教学改革。改革后,课程在风景园林设计、城市设计、国土空间规划等专题知识模块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以赛促学,积极引导学生组队参加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大学生设计竞赛、艾景奖国际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大赛、园冶杯大学生国际竞赛、福建省大学生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竞赛等学科设计竞赛,综合教师评分、校企合作专家点评与评分、竞赛结果成绩等多元评价,检验相关核心能力的达成度。

3.4.3 风景园林学前沿

课程为改革后新增的学位课,依照与A1、A5、A10强支撑,A2、A4中支撑及A7弱支撑的映射矩阵关系,通过OBE教学模式、学科交叉、线上资源、专题研讨、虚拟教研室等方式进行教学改革。课程旨在展示风景园林学科中兰科植物研究与应用、城市人居环境与公共福祉、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国内外花卉产业发展、健康景观、乡村景观、大数据与国土空间规划等各专题研究特色(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展望等)的基础上,以视频学习、阅读文献、课堂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与科研创新思考,并通过个人专题科研写作的实践形式来促使学生拓展研究视野与自觉求知。此外,还会邀请在读博士研究生介绍其研究方向、领域特色与个人科研成果,以启发硕士生的科研创新思维。

3.4.4 风景园林研究方法

课程为改革后新增的规划设计方向必修课,依照与A2、A5、A10强支撑,A1、A4、A7中支撑及A6弱支撑的映射矩阵关系,通过OBE教学模式、学科交叉、专题研讨、校企合作等方式进行教学改革。课程面向规划设计方向学生,设置了“风景园林研究设计基础”“历史理论和遗产保护方向研究方法”“传统人居环境方向研究方法”“循证研究方法”“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研究方法”“空间格局研究方法”“景观感知、行为研究方法”等主题,通过校外专家讲座、讲授、阅读文献、课堂讨论等形式使学生了解风景园林学科领域应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研究方向主动学习和总结,并通过文献研究和调研进行研究方法的应用分析,进而培养学生的研究思维。

3.5 持续改进

在综合课程多元评价、在校生访谈或问卷调查、毕业生自我评价、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校友评价等反馈结果的基础上,基于OBE理念下的持续改进原则,依托业界咨询委员会与专业教师持续开展教学方式、课程内容、课程体系、核心能力、教育目标等多个层面的动态调整与改进,以构建OBE理念下风景园林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的完整闭环。

4 结语

基于新时代“双一流”建设背景,应对风景园林学研究生教育改革内在需求与外在动力的双重变革,亟待引入OBE理念以开展风景园林学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探索性研究。本研究厘清了OBE理念下以“成果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反向回溯式设计”“持续改进”等为特征的课程体系教学改革思路,遵循“响应内外需求-设置教育目标-明确核心能力-完善课程体系-选取样本课程-OBE模式教学-多元成效评价-持续调整改进”的步骤,开展了相应的教改实践研究,构建了OBE理念下风景园林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的完整闭环,在一定程度上为人居环境相关学科与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拓展了思路。此外,本研究存在着教育目标与核心能力有待优化、课程体系有待完善、典型样本课程数量偏少等不足,还有待之后的教改研究与实践的进一步深入。

猜你喜欢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生
欢迎订阅2023年《风景园林》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发展趋势探讨
风景园林工程施工技术中常见问题思考
基于城市污水处理的人工湿地规划设计初探
GIS相关软件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
探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构成艺术的应用
物流园区出入口规划设计及其优化
当代佛教寺庙规划设计初探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