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ICF-CY框架下的游戏疗法在脑瘫患儿康复中的应用价值

2022-11-21牛春燕朱玉瑶牛琳艳

中国疗养医学 2022年12期
关键词:脑瘫发育康复

牛春燕 朱玉瑶 牛琳艳

脑瘫是一种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也是引起小儿机体运动残疾的主要疾病。患儿最基本的临床表现是运动发育异常,包括运动发育落后、肌张力异常、运动和姿势异常等,同时也可出现智力障碍、听力障碍、语言障碍等,影响患儿的身心发育,给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1-2]。目前临床针对脑瘫患儿康复尚无特异性疗法,主要通过重复性的康复训练,以改善其运动发育水平,但还存在针对性较差,患儿配合度低的缺点,亟待进一步改进康复方案。《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儿童和青少年版)》(ICF-CY)能够根据脑瘫患儿身心发展特点,对其身体结构、功能、相关环境因素进行全面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给予脑瘫患儿游戏疗法,通过小组游戏的模式训练,并制定康复目标,能够提高训练针对性、趣味性[3]。现观察脑瘫患儿应用ICF-CY框架下的游戏疗法对精细运动功能、发育水平及心理弹性的影响,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1月至2022年3月接诊的89例脑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将其分组。对照组44例,男25例,女19例;年龄3~7岁,平均年龄(5.23±1.04)岁;病程0.5~2年,平均病程(1.08±0.33)年;脑瘫类型:痉挛型26例、不随意运动型6例、共济失调型7例、混合型5例;粗大运动功能分级:Ⅰ级13例、Ⅱ级21例、Ⅲ级10例。观察组45例,男27例,女18例;年龄3~7岁,平均年龄(5.11±1.18)岁;病程0.5~2年,平均病程(1.16±0.35)年;脑瘫类型:痉挛型25例、不随意运动型5例、共济失调型8例、混合型7例;粗大运动功能分级:Ⅰ级14例、Ⅱ级23例、Ⅲ级8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可比。

1.2 选取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脑瘫诊断标准,参考《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分型和诊断条件》[4]有关内容制定;患儿家属知情同意;年龄1~7岁;临床资料齐全;患儿能够完成简单指令。排除标准:合并认知功能障碍或精神病类疾病者;存在癫痫病史者;下肢不等长者;合并免疫功能疾病、血液系统疾病者;合并恶性肿瘤者。

1.3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1 次/d。①触觉训练:向患儿提供橡皮泥、木块、橘子等不同形状及材质的物体进行触摸训练,8~10 min/次。②听觉训练:向患儿提供猫、狗、老虎等动物的声音,8~10 min/次。③视觉训练:以72色蜡笔的形式,向患儿展示不同颜色,并帮助其辨认,8 ~10 min/次。④味觉及嗅觉训练:向患儿提供酸、甜、咸、苦等食物,同时给予各种香水,8~10 min/次。⑤语言训练:向患儿提供字、词、句,并帮助其辨认,8~10 min/次。⑥康复运动:给予患儿步行训练、平衡训练等,训练过程由医护人员进行指导,10~15 min/次。

观察组给予ICF-CY框架下的游戏疗法,方案制定:①小组成立。根据ICF-CY,由责任护士、康复治疗师、神经内科医师成立康复小组,对患儿个人情况进行评估,主要包括有利个人因素、病情及功能、环境因素等。②康复目标制定。根据ICF-CY评估的相关情况,制定个性化康复目标,如近期目标为缓解患肢肌肉痉挛情况、提高机体平衡力等,远期目标为融入正常学习及生活中。③个性化游戏方案制定。由康复小组根据ICF-CY评估情况制定,首先进行小组游戏训练,若患儿经训练后未达到康复目标,则进行个性化训练,训练在医护人员指导下完成,具体方案如下。游戏疗法:①小组游戏训练。1次/d,30~45 min/次,以6~8小组授课的形式进行。a呼吸训练游戏:以比赛的形式进行吹气笛、发长音,有进步或表现良好的患儿给予贴纸奖励;b主题训练游戏:以超市购物为主题,指导患儿认识各类蔬菜、水果、日用品等;c构音训练游戏:采用构音训练卡片进行训练,完成较好的患儿给予贴纸奖励;d社会交往游戏:依次对患儿点名,要求点到的回答到,无口语能力的站立即可,然后向医护人员握手拥抱,再向小组其他患儿握手拥抱;e角色扮演游戏:将各个患儿分别设置为蔬菜宝宝、动物宝宝、数字宝宝等,以猜一猜我是谁的形式进行;f精细运动游戏:以绘画的方式进行,根据患儿个体情况选择难度不等的绘画,完成后小组成员进行分享。②个性化游戏训练。1次/d,20~25 min/次,以一对一的形式进行。a呼吸训练:包括吹蜡烛、吹气笛、发长音等;b口部运动:用棉签粘取冰水刺激患儿口腔黏膜,并采用压舌板练习;c构音训练,采用构音训练卡片进行训练;d表达训练:肢体语言及情绪的表达,如打招呼、生气、微笑、表达词语或句子;e理解能力训练:指导患儿对常见的颜色、物体进行指认。

两组均连续训练3个月。

1.4.1 观察指标 ①精细运动功能。训练前1 d,训练3 个月末,采用Peabody精细运动发育量表(PDMS-FM)评分对两组患儿精细运动功能进行评估,包括抓握、视觉运动2个维度,分别为26、72个项目,每个项目0~2分,分值越高提示精细运动功能越好。②发育水平。训练前1 d,训练3个月末,采用发育商(DQ)评分对两组患儿发育水平进行评估。DQ包括精细运动、大运动、社交、语言4个维度,总分均为100分,分值越高提示患儿发育水平越好。③心理弹性。训练前1 d,训练2个月及3个月末,采用脑瘫儿童心理弹性行为症状评分对两组患儿心理弹性进行评估,共6个维度,总分100分,分值越高心理弹性越好。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SPSS 23.0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精细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训练前,两组患儿抓握、视觉运动分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观察组患儿抓握、视觉运动分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精细运动功能评分比较(±s) 单位:分

表1 两组患儿精细运动功能评分比较(±s) 单位:分

注:组内训练前后对比,#P<0.05。

组别 例数 抓握 视觉运动训练前 训练后 训练前 训练后对照组 44 28.75±7.08 37.63±5.74# 89.23±10.52 108.74±15.71#观察组 45 29.82±7.63 43.56±5.82# 90.85±10.08 121.63±18.42#t值 0.685 4.839 0.742 3.548 P值 0.495 <0.001 0.460 0.001

2.2 两组患儿发育水平评分比较 训练前,两组患儿精细运动、大运动、社交、语言分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观察组患儿精细运动、大运动、社交、语言分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发育水平评分比较(±s) 单位:分

表2 两组患儿发育水平评分比较(±s) 单位:分

注:组内训练前后对比,#P<0.05。

组别 例数 精细运动 大运动 社交 语言训练前 训练后 训练前 训练后 训练前 训练后 训练前 训练后对照组 44 50.85±8.28 73.67±8.24# 55.28±7.85 74.23±8.81# 50.12±8.97 73.63±10.07# 52.25±9.81 73.23±10.51#观察组 45 51.63±7.91 80.89±9.82# 54.19±7.70 84.16±10.65# 50.89±8.68 82.71±11.65# 51.17±9.74 82.72±12.89#t值 0.455 3.753 0.661 4.787 0.412 3.930 0.521 3.802 P值 0.651 <0.001 0.510 <0.001 0.682 <0.001 0.604 <0.001

2.3 两组患儿心理弹性评分比较 训练前1 d,两组患儿脑瘫儿童心理弹性行为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2 个月末、训练3个月末,观察组患儿脑瘫儿童心理弹性行为症状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心理弹性评分比较(±s) 单位:分

表3 两组患儿心理弹性评分比较(±s) 单位:分

注:与训练前1 d对比,*P<0.05;与训练2个月末对比,#P<0.05。

组别 例数 训练前1 d 训练2个月末 训练3个月末对照组 44 34.59±6.24 48.85±6.89* 61.74±7.48#*观察组 45 34.08±6.31 58.97±7.05* 74.69±8.52#*t值 0.383 6.847 7.613 P值 0.702 <0.001 <0.001

3 讨论

脑瘫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综合征,其病因较为复杂,目前认为可能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宫内感染、低出生体质量、新生儿窒息、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等因素有关[5-6]。患儿常伴有语言、感知、行为障碍等,严重影响其与社会、他人的交流,影响其智力发育,导致患儿出现多种心理问题[7-8]。常规康复训练主要通过语言训练、康复运动、视听觉训练等,提高其语言、视听觉等功能,但患儿年龄较低,配合度欠佳,整体康复效果不甚理想。

据研究结果显示,训练后,观察组患儿抓握、视觉运动、精细运动、大运动、社交、语言分值均高于对照组,提示ICF-CY框架下的游戏疗法能够有效提高脑瘫患儿精细运动功能,促使其正常发育,优于常规康复训练。常规康复训练给予患儿语言训练、视听觉训练、康复运动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控感觉输入,促使其发育,改善精细运动功能,但缺乏针对性,且趣味性欠佳。ICF-CY框架下的游戏疗法能够对患儿有利个人因素、病情及功能等进行精准评估,精确定位患儿存在的问题,能够明确近期、远期康复目标,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游戏疗法[9]。脑瘫患儿由于存在姿势异常,多缺少玩伴,且长期接受康复训练,空闲时间较少,对游戏、玩伴的需求尤为明显。在小组游戏训练中,能够将游戏、同伴相融合,并在患儿完成训练目标时给予奖励,有效提高训练配合度,释放患儿天性,通过呼吸训练、主题训练、社会交往、绘画等游戏,强化患儿前庭感觉、触觉功能,提高神经细胞兴奋性,有利于感知觉发育,提高对于自我行为和情绪的认识,促进个人发展,增强自信心,锻炼上肢精细活动能力;同时对于未完成既定训练目标的患儿,给予针对性个性化训练,能够强化小组游戏的效果,有效提高其呼吸、语言表达等功能,改善双手运动功能,促使其正常发育,改善精细运动功能[10]。

脑瘫患儿多存在运动发育异常的症状,缺乏与同龄人的沟通、交流[10];同时由于脑部发育不健全,无法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长期无法正常学习生活,易导致其出现挫败感,影响其正常生理健康发育[12-13]。据研究结果显示,训练2个月末、训练3个月末,观察组患儿脑瘫儿童心理弹性行为症状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提示ICF-CY框架下的游戏疗法能够有效改善脑瘫患儿心理弹性,优于常规康复训练。常规康复训练主要通过语言训练、视听觉训练等,促使其正常发育,改善脑部发育不健全情况,促使其正常生活,从而缓解其不良状态,改善心理弹性。但常规方案对其心理状态无直接作用,ICF-CY框架下的游戏疗法在小组游戏、个性化游戏训练中,患儿之间能够相互沟通交流,能够提高与他人沟通时的自信心,引导患儿构建良好人际关系,打开患儿封闭、不安的情感状态,增强社交能力,缓解其紧张情绪,有效改善其心理弹性[14-15]。既往针对ICF-CY理论框架的研究多为听障儿童、吞咽障碍患儿的研究,鲜有应用于脑瘫患儿的报道,本研究将其应用于脑瘫患儿的康复中,取得良好效果。

综上所述,ICF-CY框架下的游戏疗法能够有效提高脑瘫患儿精细运动功能,促使其正常发育,改善心理弹性,临床推广价值较高。本研究主要不足在于研究样本容量较小,有待后续大数据研究加以佐证。

猜你喜欢

脑瘫发育康复
高清大脑皮层发育新图谱绘成
康复专科医院康复设备维保管理新模式的建立和探讨
引导式教育在小儿脑瘫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体感交互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青春期乳房发育困惑咨询——做决定
孩子发育迟缓怎么办
脑瘫姐妹为爸爸征婚
中医对青春发育异常的认识及展望
29年前为脑瘫垂泪,如今却为拳王欢笑